杨绛散文特点研究综述
杨绛文学创作的特点
渭 南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e i n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O V .2 01 4
第2 9卷 第 2 1期
V0 1 . 2 9 N o . 2 1
【 文学研究 】
默和反讽著称 , 语言朴素隽永 。
关键 词 : 杨绛 ; 作品 ; 创作特 点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4 ) 2 1 — 0 0 7 5 — 0 3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1 5
杨 绛 文 学 创 作 的 特 点
王 萍
( 渭南师范学 院 人文 与社会发 展学院 , 陕西 渭南 7 1 4 0 9 9 ) 摘 要: 作为 中国现 当代 文学史 上一位极具代: 表性 的女性作 家 , 杨 绛以远离政 治的 “ 边缘 ” 姿态 、 渊博 的学识 涵养和 达
观超然 的智 慧在中 国现 当代文学史上独树 一帜 , 她 的作 品融思 想性 和艺 术性 于一体并 呈现 出以下特 点 : 体裁 丰 富多样 , 涉 及小说 、 散文 、 戏剧 和文论 ; 主题 思想统一 , 坚持从个 人生活经验 和真实情 感 出发 , 注 重体现世 态人性 ; 艺术 风格独 特 , 以幽
从文字上来看杨绛的文字洗练朴素意蕴隽永其散文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其文字以帄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帄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整体上既有中国的古典内敛美又有西方的自由洒脱美可堪为文学研究季刊第二期发表论菲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谈到菲尔丁认为的小说家必备的四个条件她把这四点概括为中国传统文评中所讲并解释说
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
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一、本文概述《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析杨绛女士的散文作品《我们仨》中所蕴含的深刻艺术表现。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杨绛女士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人文关怀,通过《我们仨》这部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纪实与温暖情感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从概述、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文学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对这篇散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杨绛女士的生平背景及创作历程,阐述《我们仨》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通过对杨绛女士文学创作的整体把握,为后文深入解读《我们仨》的艺术表现奠定基础。
本文还将对《我们仨》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以展现这部作品在杨绛女士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们仨》的温暖表达杨绛的散文《我们仨》不仅是对生活的纪实,更是对温暖情感的深刻表达。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真实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爱情和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在《我们仨》中,杨绛通过描述她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无论是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还是相互扶持的温暖瞬间,都被杨绛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
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
杨绛在《我们仨》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她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四季的变换、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仨》中的温暖表达是杨绛对生活、家庭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描绘。
她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温暖的情感表达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摘要】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从杨绛小说的创作背景、特色与风格、主题与人物、叙事技巧以及意义与影响等方面展开综述。
杨绛小说深受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影响,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其作品涉及生活琐事和人性探讨,饱含对人生命运的洞察与反思。
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杨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当代文学注入新活力。
未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学风格的不断更新,杨绛小说将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继续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
杨绛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杨绛,小说,创作艺术,背景,特色,风格,主题,人物,叙事技巧,意义,影响,历史地位,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杨绛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艺术而备受推崇。
杨绛小说的创作艺术泛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色与风格、主题与人物、叙事技巧以及意义与影响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杨绛小说的魅力所在。
杨绛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其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杨绛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其小说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杨绛小说的特色与风格表现在其对语言文字的精细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以及对情感细腻的描写等方面。
这些特色与风格使得杨绛的小说作品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
杨绛小说的主题与人物涉及了人性、情感、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些主题和人物的展现,杨绛传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杨绛小说的叙事技巧表现在其对情节的安排与发展,对角色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时间空间的布局等方面。
这些技巧使得杨绛的小说作品更具有魅力和表现力。
杨绛小说的意义与影响不仅在于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还在于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浅论杨绛的散文
浅论杨绛的散文摘要: 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她“据事纪实”,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可信度极高; 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
“人品即是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 杨绛散文真诚平常心Pick to : Yang Jiang in prose, with a sincere heart, she “according to what documentary “, let the reader to taste, extremely high reliability ; she has its own kind, modest personality, her light, helpful and a “normal”, she also has strong strength,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masculinity. “Character is the product”, Yang Jiang’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rt here.Key words : Yang JiangProseSincere Common heart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 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
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正如杨绛自己告诉我们的,读了她的作品,就如到她家“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观赏一番”[2]。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论杨绛散文的特色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
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己都是如此。
“文革”时期,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
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
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
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
第三,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
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味理性。
【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杨绛先生
【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杨绛先生杨绛先生一般来说,“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
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为什么被人们叫做“杨绛先生”呢?杨绛图片事实上这里的“先生”是对有地位、或者有才华的人物的一种尊称。
在这种特殊的意义上,“先生”一次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杨绛女士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上称得上是大家,所以人们称呼她“杨绛先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杨绛先生于1911年出生在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随后三年的时间两人留学英法。
1938年留学回国后,杨绛先生担任过多所学院和大学的教授。
1953年离开学校,担任了多所文学研究学院研究员,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翻译。
杨绛先生的作品非常多,类型也非常广泛。
有剧本、小说、诗集和散文等等。
她的代表作品有《称心如意》、《洗澡》等。
杨绛先生精通英语和法语,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她甚至自学了西班牙语,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钱钟书先生也曾评价自己的妻子杨绛女士是最具才气的女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丈夫和爱女的相继离世,杨绛先生停止了各种活动。
在她92岁高龄的时候,她写了《我们仨》来怀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回忆了他们生前的时光和往事,这本书表达了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杨绛散文特点2016年的5月传来了杨绛先生离开人世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杨绛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作家,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很多地方读过书,所以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散文写作风格,那么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呢?杨绛散文《我们仨》图片杨绛的散文主要以写实为主,它的特点中最鲜明的一个就是擅长用喜剧的手法描述悲剧,通过这一种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但是同时又不让整篇文章的氛围太伤感,她曾经说过不希望读者在读自己的散文的时候感觉到悲伤。
杨绛散文特点中还有一个就是贴近生活,她的散文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她将生活和写作联系得非常紧密。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王维燕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9)005
【摘要】杨绛的散文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以平实的笔调,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王维燕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略论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形象 [J], 郭新洁
2.从杨绛的散文看杨绛的人格 [J], 杜胜韩
3.品味散文语言的"于反复处见真章"
——以杨绛《老王》为例 [J], 田甜
4.品味散文语言的“于反复处见真章”——以杨绛《老王》为例 [J], 田甜
5.解读人物型散文,彰显立体化教学——以杨绛《老王》为例 [J], 吕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绛研究综述nn
杨绛研究综述杨绛,原名杨季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兼作家,她的知识领域横跨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杨绛的创作处于边缘化,并不受过多的环境影响,一直保持着其不愠不火,平淡中见真知的创作风格,不随大流,不属于类似于伤痕文学等派别,因而一开始并未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研究杨绛的热潮,特别是杨绛在90多岁高龄发表的《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发人们对现当代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
她的特殊地位受到现当代文学界的重视,涌现出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散文、小说以及喜剧研究上成果喜人,但是对于其文艺理论、悲剧、翻译作品以及其晚年作品的探索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将主要对杨绛的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归纳,并得出对杨绛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可创新空间,从而有利于我的毕业论文写作以及他人对杨绛研究的了解。
对杨绛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40年代的杨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评论文章还属于作家印象点评,谈不上具有很强的思辩色彩,明显的带有评论者的主观情感倾向。
从知网和万方数据等网站上的论文创作时间可以得出,建国后对杨绛的研究大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从万方、维普以及知网搜索对于杨绛的研究文章大约有500篇,主要出自期刊和杂志,剔除文章的重复发表以及与仅仅提及杨绛名字或作品的论文,其实主要研究杨绛各方面成就的论文也就400多篇,而其中大多涉及读后感以及简单性论述,因而有价值的学术性论文占一半左右。
在这其中主要涉及杨绛散文、戏剧、小说及杨绛其人研究,由于想要研究杨绛晚期散文的创作成就方向,本文将主要说明对杨绛散文研究的情况,戏剧、小说以及综合性研究简要概述。
一、散文:将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网上关于杨绛散文研究的论文细细品读,可对其进行分类:内容题材、艺术风格、精神主旨、对比研究以及杨绛散文地位等主要五个方面。
其中前三类的研究较多,后两类的研究较少。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
杨绛《老王》语言特色赏析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
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在前面所闻的基础上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寓深深的关切和同情。
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的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了他”,“我”在人格上真正尊重老王了吗?它深刻在用最朴实最本色的语言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因为平凡的他们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曲高和寡难以产生演奏者和欣赏者共鸣的效应。
寻常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感情,用本色无华的语言串起,入眼入心,欣赏者不被感动都难!二、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
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
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非常简短。
杨绛文学创作的特点
杨绛文学创作的特点王萍【摘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杨绛以远离政治的“边缘”姿态、渊博的学识涵养和达观超然的智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的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体裁丰富多样,涉及小说、散文、戏剧和文论;主题思想统一,坚持从个人生活经验和真实情感出发,注重体现世态人性;艺术风格独特,以幽默和反讽著称,语言朴素隽永。
%Yang Jiang,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emale writer, flies her own colors in her“edge” attitude in keeping away from politic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self-restraint, and optimistic and detached wisdom. Her works is the unity of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llowing. The forms of literature are rich and varied, including novels, essays, plays and articles;the themes are united, coming from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and real feelings, and focusing on embodying the ways of the world and human nature; the artistic style is unique in and full of humor and irony, and the language is simple and meaningful.【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75-77,86)【关键词】杨绛;作品;创作特点【作者】王萍【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杨绛,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代表的女性作家,其“为人”坚持独立姿态,其“为文”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介绍本文将探讨杨绛的散文对于现代人生观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她的作品,提升学生对于文学鉴赏和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散文作品以真挚深情、思辨性和哲理性见长,贯穿着对于生活、爱情、自我认知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杨绛的散文特点1.1 真挚深情的表达杨绛的散文总是以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表达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她通过自己对生活经验及内心感受的观察和反思,深入到普通人常常忽略或者害怕直面的领域。
这种真挚深情不仅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引导着他们再次审视自己和周围世界。
1.2 思辨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在杨绛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不仅深入探索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也追问人生的含义和命运的起伏。
她用思辨性的文字呈现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底层哲学思考的力量。
1.3 文学技巧与表达方式杨绛善于利用各种文学手法,如隐喻、象征、对比等,来丰富散文表达。
她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观点通达地传递给读者。
第二部分:教育的价值杨绛的散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尤其在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能力方面。
2.1 培养情感表达与共鸣能力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作品,学生可以获得深入研究和理解情感并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所描写场景中再现自己内心世界,并产生共鸣。
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意识。
2.2 拓展视野与独立思考能力杨绛以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角度来描绘生活,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狭隘的思维。
通过她的作品,学生能够审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2.3 发展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杨绛的散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她的作品,可以培养对于文学鉴赏和评估作品质量的能力。
同时,在写作方面,通过模仿她的叙述风格和运用巧妙语言技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如何在教育中应用3.1 教师引导与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入解读杨绛散文中隐藏的思想和感情。
杨绛作品风格
杨绛作品风格范文一:杨绛作品的独特风格杨绛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见长于散文和小说创作。
她的作品以轻松活泼、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杨绛作品的风格主要是以感情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特点,她注重人们内心的感受,剖析生命的意义。
在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种温暖、亲切、慵懒、闲适的意象。
作品中,作者善于描写家庭生活,以家庭作为表现平民生活的主要场所,能真实、细腻地把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表达人间情感。
在杨绛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她的诙谐幽默,作者以简单而生动的语言转述生活琐事,揭示微不足道的人情世故,使读者对所述现象比较容易入手体会,读后产生共鸣的有趣故事。
在杨绛的小说《家——和气生财》中,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琐事穿越到小说中,以简单的语言刻画小人物之间的情感,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的状态,引导读者去关注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
在杨绛那灵敏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独具慧眼的观察,从而形成了一种洒脱、自在、想入非非的作品风格。
要点分析:1. 介绍杨绛的作品风格和作品类型;2. 探讨杨绛作品风格的主要特点,包括感情和人文关怀,家庭生活,诙谐幽默等;3. 分析杨绛小说《家——和气生财》;4. 内容流畅,用词贴切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论点明确。
范文二:浅谈杨绛的文学风格特点杨绛是几代人敬仰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味,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
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杨绛的文学风格注重感情和人文关怀,她能充分挖掘人性的深层次,于平淡的人生中,发现真正属于每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无处不在的真,给读者带来一份温暖,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领悟。
其次,杨绛的作品中,家庭生活常常是主要表现场所。
她细腻地描绘了种种隔阂和和解的缘由,描写了平凡人的生活。
让读者领悟家和谐、温馨和美好的珍贵品质。
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杨绛《我们仨》散文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我们仨》艺术虚实相生、巧设悬念、典型性细致描写,合理背景描写以及写意手法等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一、虚实相生《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梦境来开全书的序幕,可以看作本书的序言,正是因为这个关于行走中失去的梦,才会有后文的“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是完整记录这——“万里长梦”,前两部关于死亡,都是虚写,而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则以平实的语言实写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本书的真切感人,杨绛在本书中将虚实相生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是本书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就全书而言,第一二部是虚写,第三部是实写,《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用梦境的形式刻画了杨绛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新的角度刻画家人之间的爱,这与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中,杨绛用看透世事的淡然回忆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这独特的一家人如同平常人家一样有泪有笑的生活,然而又有着学者家庭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细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关于死亡的虚写以及关于生活的实写,突出反映了杨绛对人生的独特看法,杨绛在回忆中淡化死亡的写法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爱女以及爱人的深切怀念,正是因为对他们怀着深切的爱,因而也就不忍轻易翻出直面其中。
其次,就虚写死亡这一部分而言,仍旧有其内在的虚实相生,这一部分的虚实结合,其实也可以看作明暗线索的交替,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以及古驿道上相失三节,从表面上看是以寻找钱钟书为线索,实际上则是以钱媛的病情为线索的,这一部分开篇是全家人的温馨玩闹,而一个神秘的电话则打破了这种温馨,作者钱钟书的消失,杨绛和钱媛开始踏上寻找之途,功夫不负有心人,俩人最终找到他并天天探望并相聚,这些事情都是依靠钱钟书这一明线予以串联而成的,而暗线则是钱媛在寻找过程中旧病复发,直至最终住院,而她住院期间的情景则是通过杨绛每晚的梦境表现的。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散文特点和意义】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 “三反五反” “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
如写被批斗游街的情景:… …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
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
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
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作者:孟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当代散文家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恬淡简洁又不失熟练严谨。
杨绛散文之所以会呈现这种风格,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素养有着极深的渊源。
杨绛散文中运用叠音、语气词、惯用语、短句等,突出其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杨绛散文中运用比喻、反复、反问,显示其散文精妙、深邃的一面。
关键词:杨绛;散文;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一、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特点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杨绛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她的散文主要包括《干校六记》、《老王》、《我们仨》、《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丙午丁未年纪事》等。
杨绛的散文之所以成功,作品的语言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杨绛的散文作品中,较多地是通过对简洁的语言、淡淡的语调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闲趣琐状的叙述,用平实的语言记叙残酷的岁月记忆。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对于杨绛作品的研究,更多的学者是集中于研究其小说作品,对杨绛散文语言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语言要素和修辞要素两方面的风格手段对其散文语言进行分析。
二、杨绛散文风格手段的运用(一)语言风格手段的运用1.语音风格手段叠音,是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语音的重叠,增强回环的韵律,深化语意。
巧妙地使用叠音,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增强语音绵绵悠长的旋律。
在《老王》中,“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直僵僵”形容老王生病的身体的僵硬,描绘的很详尽、形象。
在《我们仨》中,“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
”通过“说说”“笑笑”突出了夫妻二人恩爱的生活。
这些叠音词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
杨绛研究综述
杨绛研究综述杨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学者兼作家。
她的创作量并不丰,但她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多面手。
作为翻译家,她翻译过《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拉布斯》等西班牙名著;作为文学理论家,她对中西方小说戏剧理论有系统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并结集为《春泥集》、《关于小说》出版;她又是个广泛涉猎各种文体、进行多样化尝试的作家。
1933年她初涉文坛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收脚印》;其第一篇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
而最初使杨绛在文坛享有盛誉的是其在40年代创作的两部喜剧《称心如意》(1942年作1944年世界书局出版)和《弄真成假》(1943年作1945年世界书局出版),并以“喜剧的双壁”①在沦陷区的上海家喻户晓;新时期以来连连推出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巨制《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等,以其极富个性的鲜妍风格而独安于文坛的边缘一隅。
2004年5月,杨绛先生从事创作7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为250万字的八卷本《杨绛文集》。
一、关于杨绛在文学史地位的研究杨绛的著作跨越70年的时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更以其独特的况味和风格历久弥新。
近年来,伴随着“边缘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入开掘,杨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正逐渐被人们认识。
1945年夏衍读到杨绛的剧作,“觉得耳目一新”因此,他指出:“谈当代的剧作家不提杨绛是不公道的。
”②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得有橄榄式的回甘”③,李健吾将其与丁西林相提并论:“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
”④肯定了杨绛在中国世态喜剧中的地位。
她的散文在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评选活动中名列榜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杨绛研究领域大量专题论文层出不穷,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相关专著《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和《杨绛评传》的相继问世就可以证明。
近二十余年杨绛散文研究综述(1993-2017)
近二十余年杨绛散文研究综述(1993-2017)作者:张颖司方维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杨绛散文研究近二十余年(1993—2017)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研究面向与方法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其中关于杨绛散文文本风格的研究无疑开展得最早也最深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杨绛散文的方法渐趋多样,研究视野逐渐开阔,出现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比较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此外,有关“杨绛散文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散文研究界重视。
而有关杨绛散文之于当代散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关键词:杨绛散文综述文本综合价值与意义作为当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翻译家,目前有关杨绛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充分、深入。
相关的研究现状,于慈江在他的论著《杨绛,走在小说边上》里做过统计,各数据库有关杨绛的文章总计不足五百篇,其中,真正学术性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尚不及三分之二”。
这或是由于杨绛创作姿态疏离,另外,杨绛的文学活动也较分散,似乎也分散了研究者的注意力;同时,这或也跟大众阅读的某种接受心理有关:“贤妻良母”“大师之妻”等字眼似乎更容易吸引大众读者的兴趣。
但近年来,杨绛研究明显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将重点梳理的,即二十余年来,杨绛散文研究的方方面面。
之所以将时间段定在“1993—2017”,是由于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关于杨绛文学活动的整体研究,还是具体到对其散文研究方面,1993年左右都出现了较为重要的研究文章:一为胡河清的《杨绛论》(1993),一为止庵为《杨绛散文选集》所写的序(1994)。
这两篇文章,将于下文论及。
本文将要梳理的研究内容,大抵都包含在了这两篇文章的某些观点当中。
当然,这些面向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无法截然分开。
本文拟从“文本”(包含写作手法、审美风格及其成因等)、“综合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这几方面展开梳理与探讨。
一、文本风格及风格成因之研究文本研究是杨绛散文研究里占比例最高也开始得最早的。
【2018最新】风杨绛赏析-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风杨绛赏析篇一:杨绛研究综述杨绛研究综述杨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学者兼作家。
她的创作量并不丰,但她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多面手。
作为翻译家,她翻译过《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拉布斯》等西班牙名著;作为文学理论家,她对中西方小说戏剧理论有系统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并结集为《春泥集》、《关于小说》出版;她又是个广泛涉猎各种文体、进行多样化尝试的作家。
1933年她初涉文坛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收脚印》;其第一篇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
而最初使杨绛在文坛享有盛誉的是其在40年代创作的两部喜剧《称心如意》(1942年作1944年世界书局出版)和《弄真成假》(1943年作1945年世界书局出版),并以“喜剧的双壁”①在沦陷区的上海家喻户晓;新时期以来连连推出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巨制《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等,以其极富个性的鲜妍风格而独安于文坛的边缘一隅。
201X年5月,杨绛先生从事创作7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为250万字的八卷本《杨绛文集》。
一、关于杨绛在文学史地位的研究杨绛的著作跨越70年的时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更以其独特的况味和风格历久弥新。
近年来,伴随着“边缘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入开掘,杨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正逐渐被人们认识。
1945年夏衍读到杨绛的剧作,“觉得耳目一新”因此,他指出:“谈当代的剧作家不提杨绛是不公道的。
”②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得有橄榄式的回甘”③,李健吾将其与丁西林相提并论:“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散文特点研究综述
——写人手法、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
黄泫博2013211627
杨绛曾一度热衷小说创作,长篇小说《洗澡》与其夫钱钟书的《围城》风格相似,是“工力悉敌的一对双壁”1,因此,写人的小说化痕迹也深刻表现在散文中,无可避免。
有评论家认为,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形象塑造,《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就概括了这种在散文中写人的独到的小说手法。
李险峰认为,这种独到之处主要有三美: “ 忠于生活的真实美,特征鲜明的个性美,节制笔墨的含蓄美。
” 笫一,“杨绛叙事散文的人物形象美首先彰显在真实感上。
仔细研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会看到,杨绛写人一般不轻易给笔下的人物作主观评价,不因自己与人物感情上的亲疏而拔高或贬抑,而是让事实说话,把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准确素朴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沉浸在人物形象基于真实可信而产生的美感之中。
这个特点在《回忆我的姑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笫二,“ 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以其真实可信具有特别的审美张力,而且以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杨绛写人特别注意并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独特性,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言语、神态、动作等予以再现。
”笫三,“ 杨绛散文写人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如细雨润物,悄然无声,言外之意多于言内之词,让读者在舒缓从容的叙述中感人间的真、善、美。
文格即人格,杨绛为人不事张扬,性格淡静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达观平和的心态。
杨绛散文的含蓄蕴之美其实是与杨绛本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通的。
” 2更值得注意的,杨绛还是一位戏剧作家,创作的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引人注目。
同时,她翻译的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和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在全国广为流传。
幽默化,喜剧化是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
无疑,独特创作经历和翻译生涯深深影响着杨绛,并表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之中。
明显地,《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的切入点便基于此。
刘思谦从反讽修辞入手,认为,第一,“杨绛的这类散文(指写于90 年代的以50 年代初到70 年代初的各项政治运动为背景的回忆散文,如按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有《控诉大会、《第一次观礼》、《第一次下乡》、《丙午丁未年纪事》、《干校六记》等)就选择了反讽修辞。
反讽构成了杨绛散文的整体性语言风格和智慧风貌,是我们进入杨绛散文深层意义层面的阐释通道” 、“ … …杨绛为自己这一组散文找到了一个贴切和便利的视角: ‘陪斗者’。
‘陪斗者’既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的政治身份,又是杨绛作为叙述人的一种观察和言说的角度。
杨绛把‘陪斗者’身份置换为一种修辞学上的观察、体悟和言说的视角,就能够使自己稍稍拉开一些距离,保持一种伸展自如张弛有度的话语优势。
因为作为一种言说视角的‘陪斗者’,是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主观的又
1胡平:《“围城”第二种:长篇小说“洗澡”》,《文论月刊》,1991.1
2李险峰:《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理论导刊》,2005.10
是客观的,既保持了主观介入的热情又保持了客观上的冷静清醒。
” 第二,“再三品味《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观礼》、《第一次下乡》这几篇散文,发现杨绛在行文中把‘陪斗者’这一身份和视角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此组回忆政治运动的散文的反讽修辞,其方式也是多样的。
为了便于解读,把它概括为‘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
……《丙午丁未年纪事》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尽管语调是平静的,淡淡的,但问题本身的尖锐严峻性是无可回避也是难以忘却的,以致于成为一种‘互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即命名和反命名。
而贯穿其中的反讽修辞,便潜隐在这命名与反命名的话语张力之中。
……具体来看,作者反命名的反讽修辞方式主要是戏谑式命名,而戏谑式命名中有时又用了贬低命名,都收到了肯定式否定或否定式肯定的反讽效果。
” 3黄科安则认为,“ 最能逼近杨绛一生创作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喜剧精神,这是建构其艺术审美理想的基石”。
第一,“ 构成杨绛散文中的‘喜剧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
首先,从出身家世和生活经历来看,杨绛从小生活在一个极为和睦、充满亲情而又不乏风趣的开明家庭之中,这是培育杨绛先天‘喜剧精神’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知识结构、学识修养、审美趣尚来看,杨绛长期的著译生涯对她的‘喜剧精神’的形成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第二,作为一位生活在20世纪动荡不安的政局和社会中的人,杨绛曾受过各种样的困厄和磨难,尤其是丙午丁未年遭逢的大劫,使她的思想更加成熟,喜剧意识更加鲜明。
……杨绛散文‘喜剧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蕴含着否定意识和理性批判。
杨绛笔下的散文,无论是追忆亲人、朋友、同事、保姆的往事,还是反映那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的‘五七干校’生活; 也无论是记述50 年代末到农村进行‘社会主义再教育’的点滴心得和见闻,还是叙写丙午丁未年惨遭不幸的人生之一页。
这些文章都不是为我们提供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相反,它们记录了社会的的影子,吸纳了时代的风云。
” 第三,“读杨绛的散文,我们常常体会到作者于行文中所显现的‘会心的微笑’,这是一位智者的‘微笑’,流露着‘对自己有无限信心的主观性’的超越意识和乐观态度。
杨绛散文‘喜剧精神‘所透露的乐观态度,更表现在身处逆境, 她仍不忘对‘人’和‘人性’命题的关注和探索”。
第四,“一般认为喜剧表现形态,主要包括机智、幽默、嘲讽、滑稽等四种类别,……杨绛个性气质、审美爱好更易亲近于机智、幽默这两种主要喜剧表现形态。
”4
从上述来看,杨绛的散文艺术特征在其长期创作小说、译著荒诞小说及流浪汉小说的影响下,结合其个人性格特点及生活习惯,呈现出精于写人,人物丰满;反讽荒诞,语言深刻;喜剧精神,语言乐观幽默。
参考资料:
1.王维燕:《论杨绛的散文特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
3刘思谦:《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郑州大学学报》2002.2
4黄科安:《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文艺争鸣》,1999.2
2.杨华轲:《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南都学坛》,2002.7
3.周政保:《“怀人忆旧”的意义———读杨绛、黄宗江、楼适夷的散文》,《文艺评论》,1997.3
4.胡平:《“围城”第二种: 长篇小说“洗澡”》,《文论月刊》1991.1
5.李险峰:《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理论导刊》,2005.10
6.刘思谦:《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郑州大学学报》2002.2
7.黄科安:《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文艺争鸣》,1999.2
8.牛运清:《杨绛的散文艺术》,《文史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