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背景及原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背景及原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背景及原文赏析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作背景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原文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古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赏析

古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赏析

古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出自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OrG/b/21693,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像米粒一般的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像你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

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

”【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e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 船) 。

7、拥毳(cui)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O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在此地客居。

最新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精选

最新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精选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注释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桡”,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湖心亭看雪 赏析

湖心亭看雪 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出处二、内容赏析1. 叙事写景的独特视角- 时间与环境描写- 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明了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时期。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的寂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环境描写为下文写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深意-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并不是说作者一个人去,而是表明他的心境。

在这样的大雪天,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反映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个“独”字也与下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呼应,实际上是强调他内心的孤独感,在这茫茫天地间,他似乎是唯一的清醒者,独自品味着这雪景中的孤寂与落寞。

- 写景的手法与妙处- 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量词,将长堤、湖心亭、舟、人等景物高度抽象化、简略化,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这种写法不仅简洁生动地勾勒出西湖雪后的奇景,而且表现出天地的苍茫浩渺,人物的渺小孤寂,达到了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艺术效果。

2. 湖心亭奇遇的情节与情感- 亭中遇人的惊喜- 在湖心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作者本以为自己是这冰天雪地中唯一的赏雪人,没想到却遇到了同样有雅兴的人。

这一情节充满了惊喜,“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种惊喜之情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相见时的惊喜,是因为在这清冷孤寂的雪天,遇到了知音,打破了原有的孤寂氛围。

- “强饮三大白而别”的情感内涵-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表明作者本不会饮酒,但在这种惊喜和遇到知音的情境下,还是勉强喝了三大杯酒。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作品原文
湖心亭看雪1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 是日更定矣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7,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8。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9、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0、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12,一童子烧酒13,炉正沸1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余同 饮1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8。 及下船19,舟子喃喃曰20:“莫说相公痴21,更有痴似相公者22。”
谢谢观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骆玉明: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 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在张岱的小品文中,我们看到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了纯美的意境。(《中国文学 史》)
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小如:夫看雪景本不足奇,看雪景而行踪不同凡俗则奇;而不同凡俗地欣赏雪景 却意外地巧遇知音同好则尤奇。这样,此一短小之文就不仅描绘了客观的雪景,而且主要的是这一方面更刻画了 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不仅借景以生情,而且用知音同好以助其情;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半的叙事带抒情的 一段描写,则前半的景物描绘充其量不过是一幅略具特色的风景画而已。(《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 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湖心亭看雪 课文 赏析

湖心亭看雪  课文  赏析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而已:罢了。

毡: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导语:《湖心亭看雪 》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 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 却 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 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 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 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 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 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 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 宗元1/6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 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篇文章胜在意境。

在中国的古典意境理论中,有有我之境界,有无我之境界。

张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我之境界的体现。

所谓有我之境界,则物皆染我之色彩。

比如这篇文章,它写的是张岱挐一小船,在西湖上看雪。

这是一个场景的移入,"独往湖心亭看雪",.他用一个“独”字写出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

紧接着,他开始描写湖上的环境: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大手笔,简单洁净,接近了白描,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苍茫的清冷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有一种苍茫感。

因为它从大处入手,从小处出来,这个小处就是上面的三个一和两三粒。

天地造化的伟大,衬托出人的渺小,人躯壳的渺小,衬托出张岱内心的苍茫之感。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们都说,文章要讲究动静结合。

这篇文章就是动静结合的代表。

从冰冷的天地,写到童子烧酒,正是水火既济卦的象征。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个是用侧面写出张岱自己的卓然不群。

他的美好,他的自恋,隐隐中的红尘味,都在杯盏交错中显示出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最后,峰回路转,舟子说出了点睛之笔。

“痴”字,说明了张岱的心性,也点出了张岱的情怀。

这就是有我之境,隐而不发,却有无限的深情,无尽的哀伤,都荡漾在时空的寂寞里。

从湖心亭看雪谈孤独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你是怎么样看待《湖心亭看雪》这首诗歌的呢?对此,你又怎么样的赏析呢?下面是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以供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引言《湖心亭看雪》是古代文学巨匠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写景描绘的是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心境的变化和感受。

诗歌全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早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分析一、背景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之一,位于豫西平原上,夏季闷热,冬季寒冷。

而本诗所描述的是秋末的洛阳,已经经过了盛夏和初秋的炎热,气温开始降低,风景变得更为和谐、优美。

二、全诗的意义和结构全诗三句,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描述的是作者在城里发现秋风的存在以及他意欲写下的家书的主题,此处表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机敏;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世间物理运动的自然规律的不变性,形成对于物质变化的积极认识;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对于自己行动、行为的目的意识的强健、坚持,要不断进步,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理解以及主旨尾声。

全诗的首两句,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静态和稳定,蕴含着自然世界的活力和智慧;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生命价值,寄托了无数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心灵追求,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意境,越发展现出“诗人”与“人民”相得益彰的价值关系。

三、语言特色《湖心亭看雪》的语言清新自然,行文简洁,句式清晰明了,既有宏大气魄,又有直观和具体的意象。

在语言表现上,王之涣采用了生动、自然、形象的手法,通过对于洛阳城里的秋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描绘,使得全诗清新、明快、富于感染力。

全诗的最后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哲理的意蕴引人深思,在思维领域、行动领域、感受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结语《湖心亭看雪》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表现出的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光辉形象,与现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整体分析,重新理解和思考了透过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底蕴,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指导意义。

赏析《湖心亭看雪》

赏析《湖心亭看雪》

赏析《湖心亭看雪》(清)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奇观和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

文章以作者行舟游湖,观赏雪景为主线,通过描绘湖心亭周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

作者先写了大雪三日,清寒袭人,然后写在湖心亭仰望,见园中一片洁白,万物皆为银装素裹。

接着,作者步入亭中,与两位金陵人饮酒畅谈,感受到了一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与美好。

从文学角度来看,《湖心亭看雪》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张岱的文笔优美,善于描绘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美妙。

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湖心亭的雪景与城市的喧嚣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静谧与美好。

此外,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主题方面,《湖心亭看雪》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喧嚣城市的逃避。

通过观赏雪景,作者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逃避和不满。

这种情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让读者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文章所描绘的湖心亭雪景,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奇观。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对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探究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灭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快乐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灭。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8篇)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8篇)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选8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叙述了一次杭州西湖赏雪的经历。

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齐名,张岱寓居杭州期间,曾数游西湖。

文章第一句交待出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张岱以明朝年号纪年,证明了自我的心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也是自我的志向,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气温骤降,万籁俱寂,张岱在晚上八点左右坐船前往湖心亭,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候游览西湖呢?我认为,这正是张岱的异常之处,天气虽说酷寒无比,可是必须会有不常见的奇丽之景,此景岂可辜负?亦不可为俗人道也。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好比有些领导选择司机,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出过事故,因为仅有出过事故的司机,才会万分谨慎细心。

一路上见到了什么美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辽阔的空远意境,我认为在此意境中,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因而淡化了张岱的忧愁情绪,也使他更加的孤独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呼之欲出。

湖心亭上早就有人在对坐饮酒,见张岱大喜,邀饮三大白而别,这次湖心亭奇遇知音的欣喜冲淡了张岱的孤寂感觉,文中显示他并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我认为这才是称作真正的知音,彼此不需要详细明白对方是谁,单单是在这样酷寒的环境中,能在湖心亭上相遇就说明了双方志趣的高雅绝尘,超凡脱俗,俗话说的好,英雄不问来源,英雄惜英雄!张岱雪夜游西湖,高雅情趣之外包含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可是又能有谁了解他呢?所以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

湖心亭看雪赏析(二):《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是其小品的传世之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我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张岱)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
声俱绝”仍出来赏雪。

“铺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