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 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 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 觉)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 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 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 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哪里走》 返回
2、写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先后发动“四· 一二” 和“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 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朱自清先生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 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 和同情心,但现实使他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 不清前进的方向。
3、读一读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形散而神不散:求其形索其神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艺术,艺术求美 1、从标题入手,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4、整体把握
思路 游踪 写景 感情 缘由 带门出去 院子乘凉 颇不宁静 铺垫 走在路上 塘边小路 觉得自由 主体
月下荷塘 塘边受用 塘上月光 暂时忘却 塘边树木
结构
起 承
承
转 合
联想 塘边回忆 江南采莲 借酒浇愁 呼应 推门进去 自家门前 仍不宁静 主宾 路线清晰 分明 圆和完整
虚实结合 借酒浇愁 跌宕圆转 主次清晰 愁更愁
情景关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情景关系: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 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 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 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 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 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 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 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ຫໍສະໝຸດ Baidu
月色下的荷塘
曲曲
折折 袅娜 羞涩
田 田
静 态 动 态
荷香
缕缕
荷波 流水
颤动 脉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蓊蓊( 弥望( 独处 ( ) 踱步( ) 倩影( ) 参差 ( )袅娜( )琐屑( ) 煤屑 ( )霎时( )脉脉( ) 敛裾 ( ) )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如何?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回家门
小径 小径
荷塘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 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 指什么?“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 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 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 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 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 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 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 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 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动词精当生动
讨论1: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 没有明写月光, 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 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 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 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 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 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 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 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 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 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 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 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 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 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 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静静 青雾:薄薄
叶和花:
泻
浮
洗
名曲
(通感)
云:
淡淡
树影: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中的“带”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的 “带”字好,好像带子那样绵延。“带” 将名词活用成量词,使它要修饰的中心语 也带上了这个量词的意味,将远山那连绵 飘逸的感觉写出来,比常见的量词“座、 群”更有表现力。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仿造一个 以名词代量词的句子? 他有一饼圆脸。
点评“画”字
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
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 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 与“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 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 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 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 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 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 《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 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 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 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 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 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 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 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 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 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渴求宁静、自由) 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暂时获得宁静)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心中失落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心中怅然) 受了。 (不再宁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 法,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 意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 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 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 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 美丽。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 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 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 “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 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 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 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 境的优雅与宁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 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 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 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 泽的光滑洁净;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 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 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 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 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 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 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 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 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勾勒 了怎样的意境。 1、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先看第4节, ①写了什么?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 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 特点?
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 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 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 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 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 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 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 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 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的语言基础知识,背诵4、5小 段。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文本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3、抓住关键句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 4、借鉴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
1、作者档案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 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 教授。1948年,反对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 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春》《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 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散文代表 作为《春》《绿》《荷塘月色》等。
点评“泻” 字
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 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 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静静”“泻”“薄薄”“浮”等 字的妙用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 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 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 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 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 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 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 这样的雾才像“轻纱”。“薄薄”与“浮” 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 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 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