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教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教案
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 也有可能被感染
第10页/共29页
临床表现
一般接触感染蜱或吸食入病原因子后1-2周(平均9天)出现前驱症状 1全身症状: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关节痛。 2.胃肠道症状:
部分病人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3.呼吸道症状(咳嗽、肺炎、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4.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皮疹特点:
第17页/共29页
(三)对症支持治疗
1. 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 热。
2.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 用肝素。
4.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 刺激因子。
5. 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 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 用利尿剂。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 处理。 6. 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 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7. 应慎用激素 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 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 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毒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心、肝、1.瞳观孔察,病准情确:记给录予2生4命小体时征出监入测量、,神特志殊、
肾等多脏器损伤
用药的观察。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 度。
2.高热
2.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予冰毯物理降温, 并观察末梢循环情况 。
3.清理呼吸道无效 4.呼吸模式的改变
3.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呼吸机管 路,避免脱出,扭曲,加强湿化,定时 吸痰。加强翻身、拍背,保持床单元整 洁。呼吸机及其管道的定时清洁、消毒。 每日更换滤器,病室通风、消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等,有助于了解多脏器功能 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抗病 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 轻病情。
病例分享与讨论
分享典型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 教训。
问题与答疑
针对培训内容提问, 解答学员疑惑。
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 问,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病例分享提问, 深入探讨诊疗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 效果。
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 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培训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 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发热、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和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的敏感 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病例和疫情。
疫情分析研判
对上报的疫情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 评估疫情态势和风险,为防控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响应
根据疫情分析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 施。
鉴别诊断
与其发热性疾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摘要护理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摘要护理课件
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提高医疗机构的检测、隔离和 治疗能力,确保病例得到及时 有效救治。
社区参与
动员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工作,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形成群防 群控的局面。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CHAPTER
0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护理 案例分享
案例一:成功治愈的病例
心理护理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护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由 于该病病情较重,患者及家属容 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 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
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 和治疗方案,让他们对治疗有正 确的认识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CHAPTER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护 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加 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立 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患者进 行全面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支 持。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 复出院。
案例三: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与工作状况
患者情况
患者王某,男性,32岁,因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轻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3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的认知和预防意
识。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在流行季节注 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
的感染源。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 期清理和消毒公共场所
和家庭环境。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针对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症状
除了持续高热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休克等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讲课课件(曾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讲课课件(曾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曾俊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2004年~ 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 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 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 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二)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 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 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 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 繁的月份5月-10月发病率较高。
我国报告病例份分布
First outbreak of HGA in China First outbreak of HGA in China
Retrospective confirmed positive cases 初步证实并进一步调查 Survey of outbreak is conducting
三 、致病机制
1)侵染细胞:布里亚病毒主要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 2)病理:病理改变与免疫损伤有关,而与细菌负荷量无关。参 与病理损伤的细胞因子主要有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 (IL-10),但缺乏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以及IL-4。 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功能、循环移动、脱颗粒作用、呼吸 爆发以及吞噬功能明显下降。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 胞基因转录、细胞调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 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策略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策略课件
2023年病例分布在20个省份的358个县区
2024年至6月2日,全国共报告2226例,较2023年同期 (1389例)上升60%,报告发病率0.1579/10万;报告死亡病 例84例,较2023年同期(64例)上升31%。死亡率0.006/10万。 平均病死率3.77%。
17个省份报告病例。 病例主要分布在既往7个高发省份。依次为安徽( 750例) 、湖北(496例)、 河南( 387例) 、 山东( 317例) 、江苏( 156例) 、浙江( 72例)和辽宁( 25 例) ,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97%。 其余10个省份报告病例在1-6例。
• 医疗机构开展SFTS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诊疗及个人防护意识。 开展病例监测。
• 加大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 • 加大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
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 开展蜱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携带病原的动态趋势。 • 开展健康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病、就诊意识和自我保
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极期):消化 道症状加重; 出血表现;神经系统 症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恢复期:大多数预后良好,但老年 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 出现精神 神经症状、 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 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疑似病例: 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之一,且符合临床表现者。 1.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 2.发病前 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3. 与感染的动物或确诊病例接触史。
人群普遍易感。且 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或疫苗。
单股负链RNA病毒,外有脂质双层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 基因组由大(L)、 中(M)、小(S)三个片段组成,三 个节段两端都存在保守的非翻译区。
理化性质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 差异。
3.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 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 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流行病学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 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 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 性。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
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 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 30×109/L。
17
实验室检查
(二) 尿常规检查。 •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传染病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第2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目录
六、实验室检查 七、并发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与预后 十、预防
概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一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 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防控感染和保护患者安全
学习如何防控感染、保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患者的安全。
V. 临床案例解析
1
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治思路
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诊治思路,加深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理解。
2
复杂病例处理和困难问题解决
研究复杂病例的处理方法和解决困难问题的策略。
3
经验分享和学习笔记
与他人分享工作中的经验与学习笔记,促进交流与合作。
VI. 知识问答与展望
1 知识问答环节
参与知识问答环节,巩固学习成果并互相交流。
2 临床发展趋势与展望
讨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3 结束语
总结培训课件内容并给予鼓励和祝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I. 疾病介绍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定义和症状 2.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 疾病介绍 (续)
1
诊断标准与指南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各类指南。
2
病和体格检查要点。
3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
学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III.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了解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的治疗 原则和策略。
支持性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学习如何提供支持性治疗和处理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了解可选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随访管理
掌握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的随 访管理和评估。
IV. 护理管理
病例的评估、观察和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教育
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评估、 观察和记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
5、血清学检查
PPT学习交流
6
• (1)、 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性; •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标准 •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旅游
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二)、疑似病例: • 1、有流行病学史; • 2、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 • 3、血常规血小板、粒细胞减少。
PPT学习交流
2
• 二、流行病学: •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
徽、江苏和辽宁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分布在 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发病时间不 同地区略有差异。 •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这些省份的丘 陵、山地、林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 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病 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 一、病原学;
•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 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 表面有棘突的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序列与白领属病毒属 其他病毒成员相同。
• 布尼亚病毒病毒科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和乙醚、去 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迅速灭活。
PPT学习交流
7
• (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 1、病例标本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 2、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3、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
• (四)、鉴别诊断:主要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 鉴别,其次与流行性出血热和伤寒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 课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发 热、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症状
03
02
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不留后 遗症。
04
康复指导
注意休息:康复期间应充分休息,遵医嘱 治疗和护理。
05
06
定期复查:康复后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4
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诊断标准的建立
目前已经建立了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 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提
病例分析与讨论
病例特点
该病例与其他病例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如病情严重程度、并发 症等。
诊断难点
在诊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针对该病例的治疗方案和用药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经验教训与启示
1 2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例,医生应该如何预防类似疾病的发生。
临床意义
该病例对于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 意义。
供了依据。
病原学研究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研 究,深入了解了病毒的 分子特征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研究
揭示了该病的流行病学 特征,为防控策略的制
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的探索
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进 行了多种尝试,包括抗 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
支持治疗等。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PPT教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PPT教案
常见蛋白尿数病例病情危重,出 现意识障碍、皮肤淤斑、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 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 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幸存者中 病毒载量多在发病后7天开始下降,但病死者其病 毒载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可发生经血液人-人 传播。
发病时间一般开始于3月,高峰期在5-7月份,可 延续至11月份。
SFTSV易感人群年龄分布在39-83岁之间,其中50 岁以上患者SV传播媒介主要是蜱虫,人类可通过蜱虫叮 咬而得病,已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SFTS病毒,其 核酸序列与人源病毒具有95%左右同源性。
SFTSV宿主范围较广,病毒可感染牛、羊、狗等 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在牛、羊、狗、鸡、 猪血清中存在SFTS布尼亚病毒抗体,并已从牛、 羊、狗中分离到病毒。
发 现 SFTS 死 亡 病 人 血 清 中 病 毒 载 量 可 达 107TCID50,直接接触高感染性病人血液可导致人 -人直接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会计学
1
SFTSV的发现和研究概况牛牛文档分享病毒性出血热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多器 官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严重急性传染病。
病毒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病死率。牛牛文档分享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
主要为4个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 黄病毒科 丝状病毒科
PCR
一步法RT-PCR
电泳分析 基因序列分析实时、定量分析牛牛文档分享常用PCR检测方法
常规PCR检测 单轮PCR检测 2轮PCR检测(套式或半套式PCR)
实时定量PCR 基于SYBR Green I的PCR检测 基于探针的PCR检测方法:HybProbe/Taqman
根据检测靶标 单元PCR检测方法 多元PCR检测方法
3.样品接收和准备 3.1 核对被检样品(血清或血浆)。 3.2 本试剂使用人血清或血浆,含有EDTA、柠檬酸钠或肝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讲课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讲课用)

病原学-可能的病原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布尼亚病毒科
新型布尼亚病毒
生物学特性(Microbiology)
人粒细胞无形体分类学位置
(Taxonomy of anaplasma)
原核生物界 (kindom of prokaryote) 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 变形菌纲α亚群(α subdivision of proteobacteria) 新发立克次体病
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
人嗜粒细胞无形体
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
Human monocytotropic (or monoctytic)ehrlichiosis(HME)
Typhus group spotted feve group
Human granuloctytic anaplasma (HGA,formerly known as human granulocytotropic ehrlichiosis or HGE)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R.prowazakii
R.typhi
布尼亚病毒科分类
汉坦病毒属:Hantaan virus 内罗病毒属:CCHF,Dugbe virus 正布尼亚病毒属:Bunyamwera virus 白蛉病毒属:Rift Valley fever virus 番茄斑萎病毒属: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白蛉病毒属
68个血清型,分成两个组,一个是白蛉传 播的白蛉热病毒(55个),一个是裂谷热 病毒(13个),由蜱传播。 目前,中国CDC鉴定新型布尼亚病毒和裂 谷热病毒有30%同源性,应为白蛉病毒属。 裂谷热病毒中部分可通过偶蹄目动物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症PPT演示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症PPT演示课件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FTS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种类型。其中,轻型和普 通型患者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症状严重,病死率较高。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疑似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应疑似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确诊病例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公众对发热 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健康教 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 和传播。
倡导国际间在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征研究领域加强合作与 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经 验,推动全球范围内对该疾病 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
季节分布
02
FT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春季和夏季,与蜱虫的活
动季节相吻合。
人群分布
03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FTS,但中老年人和从事户外劳动的人群更容
易感染。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FTS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患者发病时、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等。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研究进展及挑战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FTS)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疾病名称
莱姆病 Q热 森林脑炎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巴贝西虫病 埃立克次体病 新疆出血热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蜱媒回归热 兔热病 北亚蜱媒斑疹伤寒
病原体
伯氏疏螺旋体 贝纳柯克斯体 蜱媒脑炎病毒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巴贝西虫 埃立克次体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 波斯疏螺旋体,拉氏疏螺旋体 土拉弗朗西斯菌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 病毒(SFTSV)”(与其他白 蛉病毒相比:S片段相对 保守,氨基酸同源性最高 仅有41%左右,NS片段变 异最大,氨基酸同源性仅 11%;L和M片段氨基酸同 源性21-36%)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1523 -1532.
小牛蜱等 生活史:蜱的一生经历4个阶
段 活动季节:春秋季是蜱的活
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寄生部位:草地、动物与人
体皮肤
15
– 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 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
– 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 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 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
Virol Sin.2017 ;32(1):51-62
发病机制
李德新.˜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phlebovirus (SFTSV), listed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ioritized Pathogens, is an emerging phlebovirus with a high fatality1-4. Owing to the lack of therapies and vaccines5,6,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understand SFTSV pathogenesis. SFSTV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s) has been shown to block type I interferon induction7-11 and facilitate disease progression12,13. Here, we report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umou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A20-binding inhibitor of NF-κB activation 2 (ABIN2)-p105 complex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0 (IL-10) for viral pathogenesi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verse genetics, a TPL2 kinase inhibitor and Tpl2-/- mice showed that NSs interacted with ABIN2 and promoted TPL2 complex formation and signalling a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marked upregulation of Il10 expression. Whereas SFTSV infection of wild-type mice led to rapid weight loss and death, Tpl2-/- mice or Il10-/- mice survived an infection. Furthermore, SFTSV-NSs P102A and SFTSV-NSs K211R that lost the ability to induce TPL2 signalling and IL-10 production showed drastically reduced pathogenesis. Remarkably, the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IL-10 effectively rescued the attenuated pathogenic activity of SFTSV-NSs P102A, resulting in a lethal infect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PL2 signalling pathway to induce immune-suppressive IL-10 cytokine production as a means to dampen the host defence and promote viral pathogenesis.
➢ 基因组包括大( L)、中(M)和小( S)3个片 段:
• L片段:编码 RNA依赖RNA聚合酶 (RdRp),是病毒RNA复制和mRNA 合成所必需的聚合酶
• M片段:编码病毒膜蛋白前体(G糖蛋白),在宿主动物细胞内质网中 加工为成熟的糖蛋白,形成N端糖蛋白 ( Gn)和C端糖蛋白( Gc) ,Gn和Gc是影响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蛋白,病毒的组织 嗜性、感染、细胞培养等特性均由病毒包膜糖蛋白来决定。该科有的 病毒M片段还编码一种非结构蛋白(NSs)
➢ 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检测2013-2016 年10月23省7419例确诊,355人死亡,病例主要分 布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 省
Zhan J; Wang Q; Cheng J et al.Virol Sin.2017 ;32(1):51-6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1523 -1532 Virol Sin.2017 ;32(1):51-62
传染源
➢被感染动物:牛、羊、狗、猪、鸡、鼠类 ,患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 ➢牛虻 ➢蚊、白蛉及牛虱尚不能排除传播本病可能
➢接触传染:直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的血 液、分泌物或排泄物
蜱的生活史
幼虫



雌 虫
雄 虫
蜱的习性 分布:全世界800余种,我
国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有
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
➢白蛉病毒属分三大组:一组对人类致病的 ,如立夫特山谷热病毒(Rift Vally Fever Virus)等;另一组对人类不致病,如乌库病 毒(Uukuniemi virus);而SFTSV则为第三组
➢SFTSV毒株根据全长S片段基因序列可分为 C 和 J 两种基因型,其中 C 基因型又可分为 C1~C4 四种亚型
➢ 197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 C组病毒统一归入布尼亚病毒科 ( bunyaviridae)
布尼亚病毒科 ( Bunyaviridae)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
La Crosse
内罗病毒属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羊病
白蛉病毒属
裂谷热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蕃茄斑萎病毒属
Tomato spotted wilt
主要传播媒介
全沟硬蜱突硬蜱 肩突硬蜱 美洲钝眼蜱 亚东璃眼蜱 长角血蜱等 乳突钝缘蜱,特突钝缘蜱等 森林革蜱等 草原革蜱
中国蜱传疾病的分布
易感人群
➢野外作业者 ➢其中50岁以上占75% ➢感染后是否具有持久免疫力目前尚不清楚
流行特征
➢ 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 高峰(5~9月)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赵宗豪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
院)感染病科
➢ 1943年,布尼亚病毒 (bunyamwera virus,BUNV)首次在非洲乌干达西 部布尼亚姆韦拉 (Bunyamwera)被发现
➢ 过去虫媒病毒按抗原分组:经典A 组和B组(现分别定义为黄病毒 科和披膜病毒科),当时只好把这类病毒定义为 C组病毒
Yoshikawa, T; Shimojima, M; Fukushi, S; et al.Phylogenetic and Geographic Relationship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J].J Infect Dis. 2015 ;;212(6):889-98
• S片段:双义RNA( ssRNA) ,含有2个方向相反的读码框,分别编码核 蛋白( NP) 和非结构蛋白 ( NSs)
➢ 布尼亚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RNA,容易发基因突变和重 组,这3个片段的非编码区可以相互交换和缩短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18(6):465
• 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从 河南蜱虫叮咬的病人身上
宿主及疾病(症状)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人: 出血热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人: 胃肠炎、出血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流产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
媒介 蚊、 蠓

白蛉


牧草虫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布尼亚病毒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 病毒体通常 为具有包膜的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80-120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