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一、科学定位教育科研,让科研从“天堂”走向“田野”走进教室,走进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又热衷于听课、思考而烦于做研究,因为在教师们看来,听课对教师的影响更直接,研究是游离于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提起科研,做课题研究,不少的老师都认为是很难的,应该是专家们做的事。于是,我们常常听见老师们有这样一些想法:课题研究怎么个搞法?我们该从哪儿做起?到底怎样做才是科研呢?工作太多了,我们那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哦!的确,作为一线老师日常有那么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容易对科研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学校里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专家所作的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种研究,他是以“行动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为基本方式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方式的立足点,我们就明白了教师做课题研究其实不是游离于教学以外的负担。教师做课题的立足点是:作为教的主体,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运用教育理论,以科研的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要去创立一种教育理论,或者证明一种理念。这是课题研究的起点,所以:课题研究不是游离于课堂的负担!但是,课题研究又不等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它是对教学经验、总结的一种提升,表现在它的过程是规范的,它重视理论的指导参照作用,它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困惑。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对于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天堂,可望而不可即;是神仙,敬畏而不可亲。为了打破农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惧感,改变教育科研在农村学校成为盲区的现实,需要对农村教育科研进行科学定位。为了找准农村教育科研的位置,教育科研必须降低门槛,产生“两个变化”,达到“三个等同”。

两个变化,即“变常规性工作为反思性工作,变经验性工作为研究性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注入反思,实现工作的螺旋上升;关于“经验”这里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工龄长不等于有经验;二是经验会随着时间的延伸、环境的变化而废弃,只有不断研究、提炼,经验才会长久不衰。

三个等同,即“问题即课题,教研即科研,效果即成果”。

此三个等同是为了降低科研的门槛,让广大农村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让中小学科研从“天堂”回归“田野”。“问题即课题”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为出发点和归宿,而非寻找教育教学规律,对成果加以学术化。“教研即科研”教研与科研本来有层次的区别,但新的科研观要求提升教研层次,让教研更趋于科学;同时降低科研的门槛,打消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让两者趋于等同。“效果及成果”,从科研术语的严格意义上说,效果不等于成果,效果是现象,成果是规律,但为了实现中小学科研向“田野”的回归,将两者等同起来,降低了成果的标准。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一定发现规律但必须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提升的过程。

二、帮助教师选题,让技术成为教师科研敲门砖

1.帮助教师认识选题的重要性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贝尔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固然表示我们对世界的无知,但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是关于不知的知识。选题既决定着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研活动应采用的方法和应选择的途径。是关系到研究的结果,是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问题。套用一句罗丹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这时,你再反思: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最强烈的时期,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但为什么他在课堂上宁愿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的策略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就形成了。学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学生的不足、缺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2.帮助教师掌握选题的操作技术

(1)选题要把握一个“真”字,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

①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最令你头痛的问题(重),找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急)。

②分析问题的真伪首次。问题中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问题本质,有问题现象(课堂纪律差——问题现象,课堂教学枯燥——问题本质);有重要问题,有次要问题;有关键问题,有一般问题。

案例: 关于关键问题和一般问题

一科研机构曾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对教师的科研困惑进行过调查,教师们有以下反应:不知研究什么?(研究范围)

不知如何研究?(研究方法)

不知研究来有何用?(研究目的)

同科教师少不知与谁研究?(研究途径)

都是包班,没有时间研究。(研究认识)

头绪太多,不知从何研究?(研究方法)

地势边远、信息闭塞,没有人指导研究。(研究条件)

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其中对科研的认识问题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越好(但着眼面要大,要看到问题影响和问题本质)。微:细小。微型课题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关注于教学细节,研究的周期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

操作时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

如:课堂纪律差的问题,通过归因分析来分解问题,可分解为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一言堂、学生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枯燥”又可分解为教学策略单一、教师语言不生动、课程资源不丰富等问题。其中“课程资源不丰富”又可分解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不丰富,条件性课程资源不丰富。而“素材性课程资源”又可分解为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数学素材性课程资源、英语素材性课程资源、科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