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2. 提倡“清贫”并不是提倡困窘的生活,而是提倡一种坚持原则的生活态度。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致的。
3. 能力提高
本题自由思考



一、思考练习
1.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 作者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从而打动、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作者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文字质朴、浑厚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跞相得益彰。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是一致的。
2. 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通过这些,表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的思想境界、朴素自然的态度,以及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的肯定。



一、思考练习
1. 什么是讲演?
2.讲演的特征是什么?
3.课文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4. 能力提高
在《家书二则》、《梵·高的坟茔》和本课中,作家都对艺术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优美的文字中浸润了他们对艺术深切的感悟。请结合本课所学到的讲演的知识,以“生活与艺术”为主题,写一篇5分钟的讲演稿。
二、参考答案
1.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2. A.针对性。讲演稿的内容多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十分注意效果。B.情感性。讲演的目的是为了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效果。C.通俗性。讲演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变成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记、好懂。要写得朗朗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
3. ①表意与交流。②记录与记忆。③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④感染、推动情感的功能。⑤心理功能。⑥艺术功能。
4. 能力提高
关于讲演稿的体例,参见“提纲挈领”第2项第③点。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才点出学习国文的根本途径——“请多看书”。据你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叙写大量“轶事”,其意义何在?
2. 前些时候,不少学者重新提倡儿童“读经”、

“习经”。而作者谈到了自己幼年“读经”的经历,认为“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那些主张读经救国的人真是无谓极了。”对于这两种矛盾的现象,你怎么看待?
二、参考答案
1. 这些细节的观察与描摹,穿插有趣的轶闻,看似散漫,与题旨不紧密,其实都是作者接受国文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有用的和无用的经历,走过的种种捷径和弯路,以讲家常似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体味中接受、理解,毫不生硬。
2. 首先,要了解周作人写作文章的时代。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有贬抑过甚、不够客观之处。其次,关于“儿童读经”——对古代文化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背诵,目前争论很大。其好处自然在于让青年自小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主要思想,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打下良好语文基础。而其弊端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由于年幼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反而增加反感心理,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文章结尾的最后一段,总结此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2. 结合本文,简述幽默笔触对于表达严肃题材的作用。
3. 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幽默的调侃,有些犀利得近于尖刻。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人们与此应当有所醒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2.严肃主题不必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围绕王小波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写作一篇短评。
3.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其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热切的剖析和关爱。王小波的尖刻并不只针对社会,其中也有对自我的深切剖析,因此,在尖锐的批判中又包含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韩少功的这篇文章,请谈一下评论的文体特色。
2.回顾全文,作者是通过哪几个角度来讨论“个人主义”的?
3.评论具有主题鲜明的特色,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4. 能力提高
有人说“形象是文学的生命”,结合课文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5. 能力提高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精

神面貌或文化生活,自拟题目,写作一篇短评。(600字)
二、参考答案
1. 时效性(针对当时社会上一种流行观念展开议论)、倾向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的“个狗主义”)、通俗性(不引用典故、名言,语言朴实)。
2. 一是从欧洲现代个人主义的发生,通过历史的考察,看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二是从个人和民族、国家、集体的辩证关系看个人主义的利弊得失;三是从当代中国的现状看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
3. 从对“个人主义”的正确认识出发,提出当代中国亟须重建精神的规范和秩序的大问题。
4. 能力提高
《个狗主义》具有语言形象化的特色。将自私的“个人主义”贬斥为“个狗主义”,使论说更为生动,使写作更具形象化,避免抽象的说理,从而容易为读者接受。请认真体会这种语言特色。
5. 能力提高
在600字中探讨某种文化现象难度很大,因此需要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出现象(评论对象)的本质,同时注意表述的逻辑性。亦可考虑以形象化、幽默的语言,采取反讽的方式,代替正面议论说理。



一、思考练习
1. 在本文中,余光中很好地控制了叙事的节奏,行文起伏迂回,结构清晰。请就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分层次。
2. 余光中是华语文学界第一个提出“学者散文”概念的人。请举例说明,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余氏学者散文的书卷气。
3. 能力提高
女儿出嫁,本是人世间最寻常的事情。但余光中以幽默的比较、敏锐的感性和一种达观的心态,将这样一件“正常”、“平凡”、“细微”的感触刻画得细致入微。父亲那微微酸涩的笔调下流露出来的却是化不开的浓情。或许,当以宽容和爱的眼光重新品味生活时,平凡的日子也会散发出魅力。请以《趣》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
2.A. 表现于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的理性思考,表现于对个人心态和人情世态的明快的剖析和表达。例如“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一段。B. 三次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均都恰到好处,将一种普通的亲缘情感写得丰富雅致。C. 行文中自然形成了一些警句,如:“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 “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

,等等。
3. 能力提高
本题自由思考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本文,体会梁氏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 梁实秋的这篇小品文,是否有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有,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
3. 能力提高
梁氏的散文擅用白描手法,雅淡冲和而又极富生活意趣。请仔细体会梁文之特色,以家乡的一种小吃为题,创作一篇400字左右的小品散文。
二、参考答案
1. 本题自由思考。
2. 成功的小品散文,自然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只是往往更加含蓄,不直接点明,需要读者细细体味。作家看似信笔写来,其实却有深意。作者笔下的“棋局”实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正借此表明人们还可以追求一种更加洒脱、真率、自然的生活态度。(请注意文章结尾的两段)
3. 能力提高
可参阅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关键是要体会梁氏文字中流露出来的那种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



一、思考练习
1. 请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
2. 鲁迅写作《复仇》的动机是什么?你知道鲁迅还有哪些同主题的作品吗?
3. 你如何理解课文中鲁迅的这种“复仇”的?你认为这种“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的复仇有意义吗?
二、参考答案
1. 富有哲理性与象征性,即思与诗的结合。它通过大量的象征形象、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语言风格激越、悲壮、深沉迂回,表现出一种悲剧性情绪。
2. 鲁迅希望通过文学批判和疗救——“麻木旁观”这民族劣根性。《示众》、《药》、《娜拉走后怎样》、《且介亭杂文末编》、《坟》、《摩罗诗力说》等。
3. 在文中,鲁迅塑造了一对永恒对立的复仇者形象。奇崛的想象表现出鲁迅对于麻木的国人强烈的憎恶。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是梁启超代表性的政论文作品,请结合本文分析梁氏的写作风格。
2. 仔细阅读课文,评析这种“梁氏文风”的优点和缺点。
3. 请举例说明此文中运用的例证和类比论证方法。
二、参考答案
1. 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 条理分明,浅显易懂,而且笔端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和煽动力。
2. 梁氏曾自述其文章的特色:笔锋常带感情。本文正是如此,激愤之情灌注笔端、溢于言表,可谓“盛气凌文”——在充沛的气势驱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滚滚滔滔莫可抵御。当然,他对当时社会弊端及国民状况的熟悉,也使其宏文并未流于空疏。就政论而言,有时“理直而气不壮”的文章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而有些“气壮而理不直(或不甚直)”的文章,情感充沛,流畅易懂,往往具有极大的

煽动性,可以赢得大众的共鸣、认同。梁启超此文正是如此。实际上,很多的说理文名篇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如韩愈的一些篇章),其情绪饱满、义正词严往往遮掩了某些逻辑上的缺点。虽不胫而走,传诵国中,其实更多是以情动人而非完全以理服人。
3. 例证论证方法(文中列举了六种“旁观者”,作者依次批驳)。类比论证方法(文中第5段,以家中之事进行说明)。



一、思考练习
1. 请分析本文水仙花“百叶”的意象,并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2. 文章最后让象征着女孩子的水仙在意外中倒在了蜡烛上,其意义何在?
二、参考答案
1. 简单地讲,“百叶”是女性的象征。但其意蕴是相当丰富的。“百叶”所象征的女子既单纯又复杂,女人连最微小的伤害也是不能忍受的,她们仅仅是为了感受爱、接受爱和吸引爱而生成的,她们最早预感到灾难,又最早在灾难的打击下夭亡;女人与男人相反,只要接受爱就是幸福。
2. 作为女孩子象征的水仙花开放了,她们拼命地开放所有的花朵,完全是为了她们自己,在努力地表现其美丽;她们短暂的花期分秒流逝,渐渐就要凋谢,但依然美丽;最后,在黑暗中,她们决绝地自尽了——这就是女孩子的花,刀一样的花。花所代表的女孩子一方面美丽、单纯而脆弱,另一方面却坚决而勇敢。这种意象揭示出女性意识崛起后的新的女性形象。



一、思考练习
1. 通过学习文章,请概括作者所试图表露的思想情感。
2. 请从本课出发,分析张爱玲的散文特色。
3. 能力提高
回忆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二十年写一篇小传。
二、参考答案
1.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自由发言。不过需要把握的是,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感,又有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和喜悦。文章流露的心态有深切的伤感、无可奈何的哀伤,同时又带有几分自赏。
2. 张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是常人不及的,但也因为过于精致,没有了悲壮和博大的品格,只有苍凉幽深的美。这个世界有着舒缓的节奏,有着奇异的音响,有着浓郁的色彩。她对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使她的散文如同在音乐中徐徐展开的一幅幅繁丽有味的图画;奇妙的比喻更是俯拾皆是。在现代散文家中,熟练地大量运用着“五官通感”技巧的,当首推张爱玲。
3. 能力提高
写人物小传,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避免出现失实、讳过、拔高之类的情况。应尽可能少地直接评论人物的性格和优劣,一切

通过记叙和描写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一、思考练习
1. 与一般的散文不同,本文具有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特色。请试着分析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并综述文意。
2.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叙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事例。
3.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写作主张是深表赞同的。这种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作者本人是如何在本文的写作中实践的?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 ① 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② 第四自然段:送客 ③ 第五自然段:复信 ④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3. ① 写话和简洁。② 本文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例一: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一、思考练习
1. 根据文中的描写,概括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
2. 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金岳霖人物性格的作用。
3. 文中第二段写到金先生外貌时,又写到了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的衣着,其意义与作用何在?
4. 能力提高
试写一位你身边“有趣”的人物。
二、参考答案
1. 一肚子学问,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认真、机智、幽默和从容不迫,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学生、对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 如写金先生有点“怪”的装饰和姿态,又写金先生对学生的幽默和深情,写他自得其乐的童心,等等。所选取的都是很能反映其个性的细节,因小见大,有平常之事显其不平常;不是面面俱到、细大不捐,而是留有空白和余地,反引人回味不尽。
3. 文章写金先生因为眼睛有病,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还有一副一白一黑的眼镜,从中看出主人公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的性格。

文章同时提到闻、朱二先生的衣着,一方面显示了联大教授物质条件的困窘,一方面也说明联大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环境,联大教授穿着是各色各样的,而不为物累的脱俗则是一致的。
4. 能力提高
可以借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白描手法和本课中的细节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思考练习
1. 在本文中,沈从文以洗练、恬淡的语言勾勒了湘西的普通一夜。在精彩的景色描写中,作者自然地将自己的议论编织进去。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意义。
2. 在文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很多毫无关联的人和事,而且重点描绘了很多粗俗的水手和妓女,你觉得作者对他们抱有何种心态?这种写作有什么价值?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如开篇第一、二自然段:“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着意渲染了寒夜中鸭窠围河西岸上迷朦而充满生气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历久不能忘怀。在这种叙写中,环境的严酷而美丽、人的渺小而顽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河岸房子的描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环境的基调。这些在湘西水道上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抗争着严酷的环境,顽强地活着,追寻着那一点点可以说是卑微的欢乐。这些无知、粗鲁的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闪现出了光彩——体现出了生命最本色的光彩。
2. 本篇着重表现湘西下层民众于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普通生活的忠实与庄严。作者着力于具体入微、极富实感地描摹这些生活情状,而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更无丝毫猎奇之意;他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这种哀戚与悲悯的情思,源自作者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情状的深刻观照与反思,具有独到的哲理内涵,是深沉的动人心魄的人生感喟。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起首提到“烟”,还几次提到“熏”,有何用意?
2. 分析一下本文思路有几次转折?其间联系如何?
3. 作为青年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你对秋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参考答案
1. “烟”的特点是可以“熏”人,则作者重在以之衬托,来描摹秋天给人带来的类似微醺的沉醉感。
2. 作者独坐黄昏,思绪如烟:与“大千世界”相浮沉,只有“情绪的况味”可以捕捉

;看缭烟明灭,香气漂浮,联想到缥缈、飞浮、静寂、温暖、和煦的情调,以及温和、温香的感受,于是由烟而及秋;以多方比喻、象征来揭示秋的纯熟意味;以议论结束。



一、思考练习
1.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这种掌故笔记的价值何在?
2. 据文章中所摘引的材料看,李鸿章同时代的人对李氏轻侮洋人的做法很感兴趣,是非常认可的。你怎么看李鸿章的这种“外交”态度?
二、参考答案
1. 掌故笔记与一般的摘要、资料汇编不同。它既是利用前人有关著述进行引述、摘抄,但又不是单纯的“书抄”,需要加入作者自己的改写、理解和见识。对于读书而言,写作这种笔记性文章,对汇集资料、锻炼写作能力、总结思想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2. 本文批评有些前人笔记“多有此类记载”,“此类传闻颇多”,“甚至大肆渲染”等,都反映了当时的舆情。士大夫阶层目睹国难连连,无力回天,乃把李鸿章这类朝廷重臣的无谓之举加以美化,抑扬吹嘘,以出其胸中恶气,图个“痛快”。李鸿章之办外交以及士大夫对它的渲染,究其实质,正是本文所评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一、思考练习
1. 蔡元培先生在文中提出的大学教育的三大原则是哪三项?你觉得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哪一项最具现实意义?
2.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指出大学生在专精专业之余,要旁涉各种学科。这种认识与《专家与通人》一课中的主张有何异同?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贡献于学术。这种研究,既不是单纯输入欧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国粹,而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褊狭。第三,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的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2. 两者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两位先生都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灌输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
2. 作为一篇碑铭,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
二、参考答案
1. 本文主旨为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史笔,所以要追溯联大之始末。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有法度;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

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2. 该文以浅近文言体写成,叙事简洁而有法度,骈散相间,文采斐然,洵为名作。




一、思考练习
1. 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2. 通过学习这篇碑文,你认为作者推崇的是王国维何种精神?你认为王国维的自杀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参考答案
1. 碑铭为中国古老文体之一种,历代均有佳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在《文赋》中区别不同文体特征时认为:“碑批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2. 陈寅恪先生此篇碑文,所推崇的是王国维先生对学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第二问自由发挥。




一、思考练习
1.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简述《专家与通人》的写作特点。
3. 就“专家与通人”的问题,写作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参考答案
1. 这是一篇谈论治学上的“专”与“通”关系的短文,同时也是一篇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大文章。
2. 作者既有西方学术的严格训练,又具深厚的旧学根底,所以其文立论正大,说理充分,逻辑严密,遣词运句言简意赅。
3. 注意把握议论文的特点,自由发挥。




一、思考练习
1. 胡适在文章中的三个防身锦囊是什么?
2. 胡适所提出的成长过程中两方面的堕落指什么?
3. 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宣传语气,为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①“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②“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③“总得有一点信心” 。
2. “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被抛弃。
3. 本文以师长身份面对学子,却毫无盛气凌人之气,而是口气平和,字里行间蕴藏着诚恳与真情,使人感动。这正是为文的根本。




一、思考练习
1. 划分课文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2. 找出课文中体现主旨的语句。
3. 简要分析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
4. 这段文字除了叙述兰亭结集的目的外,别有一种对生命独特的思考孕育其中。请体会并概括之。
二、参考答案
1. 全文共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内心感慨,第二层次总结创作经验。
2.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 情感深沉,清新俊雅。
4. 作者首先讲兰亭山水景色之美和流觞曲水之乐,写出人生的情趣和欢乐。然后转而写内心的慨叹,认为良辰美景终归消散,何况人生短促,欢乐转眼间就成了往事,所以不能不回顾往事求取安慰。作者感伤于生命短促与死亡,但又不肯消极地

对待生命,转而真心体会生命中真正的快乐。这就是作者对生命与死亡这个文学的永恒主题所作出的回答。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2. 这段议论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 刘勰为什么认为知音难求?
二、参考答案
1. 文章共分为三层次。第一层,第1自然段。谈目前文学鉴赏习而不察的三大流弊,即贵古贱今、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第二层,第3、4自然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为什么客观的文学批评不容易实现。第三层,第5、6、7自然段。提出“六观”,探讨如何进行客观的文学批评。
2. 主要采取了类比的论证方式。
3. 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夫文尚矣!……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阐发了诗歌创作中的哪些要素?
2. 文中提到“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在这段话中,作者提到了诗歌的哪几种社会功能?
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与上两段选文对比,白居易对待自己诗歌的态度有何不同?应该如何看待?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哉!”
二、参考答案
1. ①全面而形象地描述了诗的特殊性征。②“根情”、“实义”属诗的内容要素,“苗言”、“华声”属诗的形式要素;“根情”是诗的根本,“实义”是诗的创作目的,“苗言”和“华声”是诗的表现手段。
2. ①“补察时政” ②“泄导人情” ③“著诚去伪” ④“裨补时阙”
3. 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心态,在以上这一段文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一方面,他承认自己所创作的《长恨歌》与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不符,不过是雕虫小技。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这些诗歌又是相当的自负。文中列举了自己旅途三四千里的行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吟诵自己诗篇的见闻,并自比于王褒、杨雄、李白、杜甫。
对于白氏的诗歌主张

,应该肯定其关注社会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但对他过于强调文学的现实功用,忽视文学艺术特性的一面也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实际上,白居易自己的很多创作都是辞采斐然、流丽婉转的作品,如其代表作《长恨歌》即是如此。白居易此类作品的广泛流传和讽喻诗的不行于世的对比,正说明了其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文中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李贽的文艺思想。
2. 能力提高
比较白居易的《与元九说》,李贽文艺思想的创新之处何在?(请写出一篇400字以内的议论文。)
二、参考答案
1. 李贽的思想有三: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是自我表现;二是表现的具体方式是旁托假借,三是这样的作品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2. 能力提高
讨论对象从正统的诗歌扩展到通俗文艺形式。白氏的“讽喻说”仍以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将“文章合为时而著”当做作品优劣唯一的判断标准。李贽的“化工说”不再把作品的思想导向、社会功能作为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他认为,艺术特质在于表现,在于一种人心、人性、人情的抒发(可参见第三自然段)。




一、思考练习
1. 简析《庄子·秋水》以寓言说理的方法、特点和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2. 本文在阐释哲理时借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巧妙活泼,引人入胜。
2.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说理形象有力。




一、思考练习
1. 《渔父》一文的修辞有何特征?这种修辞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2. 《渔父》一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优点是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渔父》采用了“设为问答”的方式,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文章中,屈原、渔父形象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言语往来中,他们各畅所志,把这两种人生选择明白清晰地呈露在读者面前。借助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屈原身处困厄时内心的挣扎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而这种“问答”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
2. 提示:作者没有轻易否定任何一种人生价值观,自设问答之间,作品很好地保持了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这反而使作品更加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七月半的胜景,反而详写西湖赏月的各色人等,这是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蕴?
2. 能力提高
旅游的乐趣,不仅仅是饱览山光秀色,领略异国、异地的风土人情也不可或缺。就自己的旅游见闻,写一到两篇小文。(每篇不要超过400字)
二、参考答案
1. 文

章通篇采用了一种对比手法。文章先勾勒了杭州人七月半游湖的热闹场景,并且嘲笑他们的“避月如仇”,文笔极为简练传神。末段方是看月正文,作者轻熟自然地撰写“吾辈”之看月。这一段看月的文字,从前两段看人的文字反逼出来。在喧哗与冷寂、庸俗与清雅对比的两相映衬之下,愈能见出看月之妙、赏月人之雅,使作品富于诗情画意。特别是最后一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意境深远恬淡,令人遐想不已。
2. 能力提高
可学习、体会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等作家的文风。这些近代散文大家的作品与晚明的小品文之间,有着一种文化理念的内在联系,共有一种对生活宽容、自然的观察视角。可以仔细体会,然后动笔。亦可参照《梵·高的坟茔》一课。




一、思考练习
这篇赋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请对此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缺点。
二、参考答案
本文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叙述不同的离别现象,充满了悲伤的情调,将“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将生离比死别更使人痛苦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故而极容易触发读者的共鸣。不过,作者在具体描摹离情别绪的同时,并不对离别原因、背景及其结果做出政治的、社会的褒贬。就此一点而言,它具有着齐、梁时代文学的一般特点,即感慨多于不平,议论止于人情,从而使作品缺乏一种更为深邃的人性关怀的力量。




一、思考练习
韩愈的散文,历来被认为结构谨严而又富于变化。请结合本文,对这一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二、参考答案
这篇《祭十二郎文》也体现了韩文的这个特点。全篇各段落之间,由叙述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到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再到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以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等,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不但各段落间自有有机联系,而且一段之中,又分若干小段,小段之中,又有若干层次,层次当中,还有不少转折。可以说,叙事言悲错错杂杂,层次转换变化无穷,不刻意修饰结构而结构自妙,真所谓不暇修饰而无处不工。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荆轲这一人物的。
2. 以“易水悲歌”一段为例,体会《史记·刺客列传》中语言的沛然跌宕之美。
二、参考答案
1. 本文颇具匠心,运用多种手法,成功塑造了以荆轲为首的一组豪杰义士群像。或于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如秦廷行刺之于荆轲的沉毅、神勇性格之表现;或欲扬

先抑,如为凸显后来荆轲之勇,先写他与鲁句践争道,遭叱而逃;或对比映衬,如前有田光为激励荆轲而自杀,有樊於期为助荆轲刺秦献上自己的人头,后有高渐离行刺作为余波,映照出荆轲的英雄形象。而秦舞阳之怯懦则反照荆轲之胆识,等等。人物不论主次,俱皆传神,坦诚躁进的燕太子丹,深沉老成的田光,以及樊於期、秦舞阳、高渐离等人,若众星捧月般烘托围绕着荆轲这一传主,从而营造出慷慨悲烈的氛围,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2. 如本篇易水悲歌一段,只要诵读,便不难体会到它那种铿锵的声韵,至“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戛然收住,而激越的情感达到了顶点。这种强烈效果,和句子的铿锵顿挫、斩截有力密不可分。如果翻译成白话,则语感效果全失。




一、思考练习
本文写成八年后,作者又有一改稿。可以找出来作一对比,考察其文本同异。
二、参考答案
本文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激情。特别是开头一段,看似铺垫与伏笔,实则将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质也刻画了出来。斯人而有斯友。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传主的艺术精神特质。一种互相映照的写法,殊为独特。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课文,请简要概括主人公王徽之的心态。
2. 能力提高
仔细体会课文那种简洁隽永的文风,试为身边人物作小传。
二、参考答案
1. 魏晋之际,是一个美的自觉的时代。无论是文人之间的清谈,还是对人物的品评,乃至生活的状态,都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意味。王徽之具有自由无拘、率真自然的生命本色。在他的好竹、雪夜访戴、赏笛的行为中,处处体现出兴之所至,不计得失的超然旷达,透露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世俗的地位、得失,对王徽之来说毫无意义,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自在!与任性率真的生活态度相表里的,是王徽之超尘脱俗的人生情趣。
2. 能力提高
在写作之前,亦可重新温习前面汪曾祺、张中行等人的现代散文作品,以资参考借鉴。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所述那些“快哉”之事,反映了怎样的人生情趣?今天看来,此文有无借鉴价值?
2. 喜欢一探究竟的同学,可以找出金批《西厢记》,看看其中的序言与读法,体会其独特的文字风格。
二、参考答案
1. 这三十三则,半数描写视觉、听觉及综合感觉的快乐。但在追求感官方面快乐的背后,骨子里蕴涵着摆脱桎梏、追求精神超脱——或曰“禅悟”的意味。如炎夏暴雨、久阴初晴、燃炮醒酒、推窗放蜂、风筝断线等图景,皆有豁然破闷的味道;拔去杂树、俊猫捕鼠、抛去残瓷、烧净旧契等,亦不妨作禅家“公案”

来体证。可见其所追求的“快哉”境界,既是感官快乐,也是精神畅快;而这正体现出一种有别于封建正统的人生准则:重视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不论其精神实质还是其文字风格,都是颇可借鉴的。
2. 金批《西厢记》,虽然属于文学批评文字,但与一般的文本颇不相同。不是成篇大论,议论滔滔,而是随文批注,依意而行。其“序言”与“读法”,集中表达了金圣叹的独特的文字风格。本是在做文学批评,却大段地扯到二十年前的朋友闲谈,这样的写法在过去的文学批评中是不可想象的,金氏的《西厢记》批评却因此而大大增辉。原因之一是这段回忆文字与金氏批评文字间存在广义的“通感”联系。金认为《西厢记》中红娘的若干段唱词与他所标举的那些“不亦快哉”的情境是相通的,都是令人感觉“痛快”的。这些性质相近的文字具有两方面特质:一是表达的意思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大快人心,二是其表达痛快淋漓。无论从理论批评的观点看,还是从批评的方法看,这都是很有创意的。




一、思考练习
1. 以文章第二层次“四弟子言志”为例,简要说明《论语》记言、记事的艺术特征。
2. 孔子在教育方面标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宗旨。请以文章第三层次“孔子评志”为例,体会孔子教育艺术的微妙之处。
二、参考答案
1. 子路好勇而少谦逊,冉有知规守礼、颇为谦和,公西华志向远大。善于辞令,曾皙优游自在、仪容欣悦。这段文字通过对话与动作、态度的描写,以简洁而又贴切细密的笔触,将人与事描摹得眉睫皆动,情态宛然。
2. 孔子评志,方法很巧妙,他先倾听三个学生的表述,然后通过曾皙的发问,夫子再作回答。将前三人的志向、态度做了小结,解释了他哂笑子路,以及认同公西华的原因。这表现出孔子施教的两种特点:(1)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肯定学生的个性。即便是子路那样空言大话似的志向,孔子也只是微笑而已,并没有申斥子路。既肯定了冉有、公西华二人的“治国”大志,也肯定了曾皙追求精神理想境界的志向。(2)善于从细节处引导学生。在短暂的对话中,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既定的“真理”或“标准”,而是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一、思考练习
比较《论语》与《孟子》语言风格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二、参考答案
《论语》文字平实自然、谈言微中,措辞简约而余味隽永。而《孟子》则富于思辨性与逻辑性,有很浓厚的雄辩色彩。一方面,这是两位思想家不同的风格造成的;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诸子散文体的发展也更加完善和成熟。与《论语

》相比,《孟子》的篇幅增加,论辩的方式和修辞的手法都更加丰富了。




一、思考练习
说明文中排比句和蝉联句的表达作用。
二、参考答案
其作用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感,加强了论说的气势,强化了论辩效果。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第一段歌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 作者在后面的几段中提及了高速路、高楼、苹果价格、黑白电视,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段歌者用72这个数字的巧合,把早期国民党的历史、传统儒家文化、孙悟空的变化魔法(预示时代的多变)和面临的时代处境出人意表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也暗示了整首歌曲的基调:面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歌者流露出怀疑、讽刺、失望和无奈。
2. 这是作者对社会世相的简略速写,生意人、现代人、文明人,形形色色,但不知彼此在想什么,就是为了追求一点幸福?幸福体现在哪里?是那日益增高的摩天大楼?但为什么人情味越来越少?是彩色电视一类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但为什么“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意味深长的诘问,凸显了商业消费社会产生的文化困境:物质享受的日益丰盛与精神生活的逐步沦落互为表里;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日益原子化,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为了生存,人们反而要“对人保持一点距离”!




一、思考练习
1. 本诗只有短短的四行,却蕴藏了丰富的意蕴。这种意蕴的产生是由于诗歌中充满了对比性的要素,构成了多重对比关系。请试举出几种。
2. 简述本诗语言风格在新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参考答案
1.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2.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一、思考练习
1. 诗歌是浪漫的艺术,其文本是否具有结构?如果有,那么本诗的结构是什么?
2. 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诗歌也可以具有结构。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三节)描绘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悲哀,表达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第四节)抒发因目睹悲凉的北方和回思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的深挚的情感。
2. 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土地”:前半部分,作者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北方的景象。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但指出了“土地”的“悲哀”。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由现在投向幽远的历史,

发掘这悲哀的国土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作者由此发现了土地所涵蕴的淳朴、坚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伟力,并为此再三礼赞。




一、思考练习
本诗是抒情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用何种意象,力图表达怎样的思考?
二、参考答案
在本诗中,诗人从一个庄严的年代立足,观察树木和蝉蜕这样常见的自然现象,从小昆虫经过一次交媾便结束其美妙一生,得到了歌德式的“死与变”的启示:“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引发出对生命的沉思和感喟:死生相互对待和转化,“死亡”成为“永生”的起点,由此达至生的充实与死的庄严;超越死亡,与永恒之自然同在。





一、思考练习
1. 你最喜欢这组诗中的哪些句子?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 从诗中看,作者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崇拜?不相信?拒斥?完全理性?
二、参考答案
1. 这要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感受来选择,没有什么共同的标准,喜欢的就是好的,但最好要说出些理由来。
2. 理性,应该是这首诗的基调。很难想象,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有如此成熟的“爱情观”——不是崇拜,是尊崇过后的思考;不是不相信,是合理的怀疑;更不是拒斥,是看到了爱情的深处,才会有更深沉的追求。




一、思考练习
1.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其艺术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
二、参考答案
1. 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在营造缠绵、追索的氛围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2. 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从诗歌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意象可以看出。




一、思考练习
《西北有高楼》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二、参考答案
本诗所蕴涵的是对知音、知己的渴望。




一、思考练习
1. 高适《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 高适此诗何以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二、参考答案
1. 《燕歌行》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既有历时性的对比,也有共时性的对比,对军心士气、军中生活、征夫思妇的表现,都通过对比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其词多写边地征戍之事。高适此诗以开阔的视角描绘出一幅情状真切的边塞战场图,既写了边塞战士的顽强苦斗,又写了作者对边关战争的思考与反省。无论是氛围之渲染、描绘之生动,还是思想之深刻,都超出了前人的水平,所以被广泛传诵,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一、思考练习
1.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试分析起承转合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思想脉络。
2.

诗中大量使事用典,你认为这种写法的长处与短处是什么?
3. 有兴趣的同学可读一读《史记》中有关李广、卫青的内容,思考作者把这两个人对举,有怎样的意味。
二、参考答案
1. 全诗可以分为三段,每十句为一段,结构上相当完整、整齐。第一段用夸张手法,表现一位老将军年轻时的骁勇。最末两句凸显了老将军的命运不济,表现了王维对这位将军遭遇的同情和不平。第二段写将军被迫归隐之后的清苦生活。这几句所写,与王维晚年的隐居生活不是很相似吗?王维的归隐是否也有与这位将军一样的情怀隐衷呢?第三段写强敌犯边,告急文书频传,在这紧急情势中,老将壮心复起,再次请缨出山,表现了他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壮志。诗的这一转折,使老将的形象进一步升华,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
2. 诗中大量使用典故的长处是表达委婉,言简意赅,通过“互文”的含摄,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使诗词言尽可能使用较少的语言和篇幅,传达较多的内容和思想,从而增加诗词的历史文化内蕴。其短处在于:不理解这些典故的读者,很难把握作者的用意,容易造成阅读的中断和间隔,甚至会产生歧义。此外,过多用典特别是使用“僻典”,也有“掉书袋”之嫌,使诗句变得晦涩难解。对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更多事例来认识用典的长处与短处。
3. 表现了作者对难以捉摸的“命运”的深刻体验和感喟,同时也包含着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思考练习
《长恨歌》之后,李、杨爱情故事更加引人关注,特别是通俗文艺,对其反复进行改写,你知道有哪些作品吗?请举出两个例子。
二、参考答案
如元杂剧中的《梧桐雨》、清传奇剧《长生殿》都是影响广远的作品。




一、思考练习
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已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名句。请结合本诗分析诗句的意蕴。
2. 李商隐的诗作中有很多“无题”的朦胧诗作,这种不点明诗歌主题的做法具有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参考答案
1. “身无彩凤双飞翼”,写出诗人对与所爱之人团聚的渴望和团聚无因相见无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爱情,他与所爱之人心灵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离时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幸福与欢乐。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显得意深情远,情致缠绵。故而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描绘受压抑的爱情的名句。
2. 这些诗歌具体内容的含混,并不构成理解的障碍,甚至可能恰恰是作品独

特的魅力所在。作品的具体内容越是含混或缺失,其概括性可能就越强,作品含量就越大,也就更具有普遍意义,从而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和联想,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这首诗就是一个范例。




一、思考练习
1. 《玉阶怨》前两句中使用了两个动词,“生”、“侵”,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2. 《山中答问》自然流畅而不失于淡泊的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二、参考答案
1. 这里的两个动词十分关键。一个是“生”字,写出了白露逐渐滋生的过程;一个是“侵”字,既有逐渐润湿的意思,又有寒意渐重的感觉。而主人公之所以感受到白露之“生”、寒意之“侵”,自然是因为已在寒夜中站立多时的缘故。
2. 开始两句写对话,“笑而不答”四个字十分传神,把神态、氛围都表现出来。接下来的两句似实景似用典,妙在虚实之间。而“别有天地”一句,平易如白话,却如国画之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小诗的意境豁然升华。




一、思考练习
诗人借画而咏人世,寄予了深沉的人生忧思,请用自己的话对此进行概括?
二、参考答案
描写绘画之精妙虽是全诗主体,却不是诗作的主旨。此诗的主旨是感遇。对画家当年的辉煌尽力描写、渲染、赞颂,为的是与今日的落魄形成强烈对照,而巨大的落差则浓缩了整个国家盛极而衰的命运。为表达这一主旨,诗人使用了颇具匠心的几笔。如通过绘画对象的变化,具体而生动地写出曹霸境遇及艺术生涯的霄壤之别;又如前面重彩写画家笔下开国功臣的风神,隐含“不堪回首”的叹息;再如开端的家世与结尾的感叹相呼应,使曹霸个人的命运悲剧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这首诗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折射一个时代的沧桑,从而寄托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一、思考练习
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被王国维拈来,比喻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所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这种“断章取义”的作法却被后人广为传诵,原因何在?
二、参考答案
王国维的三境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自属“断章取义”,然而却被普遍认可。原因在于晏殊的词本具有情中有思的特质,也就是自然而然地把某种人生的体悟融入抒情的语句,从而使情词的深处若有若

无地透露出更深更广的哲理意味。




一、思考练习
请简述秦观此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二、参考答案
许多人都认为秦观是“婉约派”,这固然是他的风格的主要特色,然而也是大致上概括而已。近人王国维看到了这一点,并就此词指出他有凄厉的一面。这首词用“孤”、“寒”、“暮”等字眼,以及“砌成此恨无重数”的夸张语,把一个政治失败者的凄苦心境、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已不是含蓄蕴藉的婉约词风所能包容的了。




一、思考练习
苏轼此词中“长恨此生非我有”、“小舟从此逝”数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参考答案
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旷达,对抗现实人生的桎梏与不自由,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




一、思考练习
1. 文学史上常常“苏辛”并称,“苏辛”的意义是什么?
2. 什么是“稼轩体 ”?请简要概括其艺术特色。
3. 请将“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翻译为流畅的现代散文。
二、参考答案
1. 指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前人词论,常分词为“婉约”、“豪放”二派,而以苏轼,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常以“苏辛”并称。
2. 辛弃疾的词内容博大,表现方式千变万化,语言不主故常。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劲,构成了辛弃疾词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后人把其词体称为稼轩体,它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深远。
3. 大地覆盖着白雪,只有部分地方残露在外面,显得零零落落,毫无生气,不成模样。只有在那一两枝稀疏的梅花装点下,才有了这风清月明的美丽的夜景。而两三声雁鸣,却又使这夜色平添了萧瑟。




一、思考练习
本诗的构思非常有特色,请结合课文对此进行分析。
二、参考答案
与一般的抒情性诗歌不同,本篇构思完整清晰。由开篇的“狂生”、不屑身世写起,转入“谁会”的落寞、处境的孤独,再转为“青眼高歌”的昂扬与乍得知己的喜悦,继而跌入“英雄泪”的感慨。从同情挚友的遭遇中谴责现实、感怀身世,其中又以“月如水”宕开一笔,既是写景又是展现胸襟。全词首尾一气贯穿而又跌宕有致。出自肺腑的语句,更使人读罢为之神摇魄宕,感慨不已。




一、思考练习
诗句中“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一句应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二、参考答案
是一种巧妙的用典的方式。看似写景,实则引出下阕香草美人之思。在文学传统中,香草美人是理想寄托的典型方式。作者接续了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