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单元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五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7936a094afe04a1b171dec0.png)
《渔父》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的人生理想不同,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你认同哪一种人生态度,并说说原因。
参考答案:认同屈原的人生态度。
因为文中塑造了一个“举世皆浊杜我清,举世皆醉独我醒”的屈原,其志气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态度可贵可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例如今年的打击贪官污吏,不知道有多少高官被拖下马。
所以,保持高洁的品行是每个人的都需要的,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也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阅读这首诗,说说从我们身上脱落的是什么读这首诗,我觉得从我们身上脱落最终的是生命。
诗人通过对“秋日的树木”枯黄的树叶和凋零的花朵都交给秋风,蝉蜕后把残壳丢落在泥土里,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而留下歌曲等来喻意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或事情注定要从我们身上“脱落”,因为也许只有这样让它们化作尘埃,回归一脉青山,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永恒,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命价值。
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应该如蝉蜕一样,脱去杂质和负累,以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去延续。
《像山那样思考》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分别意味着什么?答:原文中说明,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而根据我对原文的理解,在我看来,狼的消失对自然意味着被破坏。
没有了追逐者,牛群鹿群都可以肆意的生长,大片的树木草丛都被破坏了,对自然坏境是一种破坏,意味着狼的消失是对自然的破坏。
而狼的消失对人类的生存现状意味着死亡。
人类以为没有了狼群,牛和鹿的数量不会减少,保障了自己的利益。
然而牛跟鹿所吃掉的树木和草丛,灌木,使得自然坏境遭到破坏,然而牛和鹿破坏的自然后果需要人类去承担,出现了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
牛和鹿被狼杀死只要两三年即可得到替补,而牛和鹿破坏的自然是几十年也未必得到恢复。
而狼的消失对未来意味着灭亡。
狼的消失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牛群和鹿群使大自然遭受了破坏,使大自然没有得到恢复,自然灾害的结果报应在人类身上。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9158c1f7ec4afe04a1dfe6.png)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915135f18583d0496459cf.png)
第1课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fbba5776a20029bd642dfa.png)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涵。
2、从本文节选的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d6a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7.png)
《鹿鸣》1、《鹿鸣》的文化内涵2、《鹿鸣》的写作特点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
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
至深至诚的情感。
2、景。
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
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
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1、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1.对吴三桂的态度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
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
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e25f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1.png)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一、选择题1. 答案:B2. 答案:A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B6. 答案:C7. 答案:A8. 答案:D9. 答案:B10. 答案:C二、填空题1. 答案:绮梦2. 答案:四季轮回3. 答案:啾4. 答案:于学派5. 答案:骚体6. 答案:束缚7.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8. 答案:古往今来9. 答案:沉浮10. 答案:海纳百川三、简答题1. 答案:辞章取义2. 答案:意境3. 答案:《红楼梦》4. 答案:文学的审美功能5. 答案:章回体6. 答案:离骚7. 答案:语感8. 答案:修辞9. 答案:杜牧10. 答案:修炼个人文化素养四、论述题本章主要围绕着文学的审美功能展开讨论。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文学之美不仅在于其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在于其所传递的情感和哲理的力量。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悲剧,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这种审美的体验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也具有启迪人心、塑造个性的作用。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伟大的思想家、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美的境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对文学的热爱,通过阅读与欣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作文题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学的作文。
(正文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自行填充)。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2598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2.png)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5bb47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5.png)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篇一】一、填空题1. 词性转换题:(1)形容词转名词:老人喜欢在公园里散步。
(喜欢散步的人)(2)动词转名词:他的写作水平比较高。
(高水平的写作)(3)名词转动词: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一员。
(成为学校篮球队的一员)(4)副词转形容词: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 名词与代词:她没告诉我这个消息。
(消息)这件事对他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
(这件事)3. 词语搭配:大胆创新、淘汰落后、迎接挑战、不断进步、提出建议、形成风气、争先恐后、盲目跟风4. 句子填空:(1)历史又一次证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摇篮”。
(民族)(3)好的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教育)(4)这座小区因为环境优美而备受追捧。
(被)(5)孩子们纷纷为老师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
(送上)二、解答题1. 请简述《鹿鼎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69年。
该作以嘉庆朝盛衰为背景,通过描述韦小宝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并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讽刺和揭露。
2. “望断南飞雁,思君万里绵”是唐代杜甫的诗句,请解释其中的意思。
这句诗描绘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景。
南飞的雁代表着离开家乡的人,游子对雁的眺望表明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故土。
而“思君万里绵”则表达出游子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3. 请问一下,“气质”一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不同上下文中,“气质”一词的意思可能有所变化。
一方面,它可以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特质、性格和个性,比如某人有一种文雅的气质。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一个人外在的形象和风度,比如某人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篇二】一、填空题1. 词性转换题:(1)形容词转名词:苹果很好吃。
(好吃的苹果)(2)动词转名词:她喝了一杯咖啡。
(喝咖啡的人)(3)名词转动词:他成了公司的总经理。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603812284ac850ac02425f.png)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_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三篇
![大学_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be61c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7.png)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三篇篇一: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我学国文的经验》1.作者屡次说自己“没有经验”,讲的无非是“老生常谈”,他真的是认为他所讲的“无足道哉”么?请加以解析。
答:当然不是,因为他的经验不同于通常流行意见,表面看来无甚高论,不足为奇,细加揣摩,颇具深意,关键是要“磨练出一种精神的趣味,要“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最终要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这些才是学好国文的根本。
2.“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的”,理解国文,只有“多看书”。
你怎样看这位__家的“经验”?答:小说多具有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异想纷呈之致对青少年吸引力大。
借助阅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不知不觉间受到__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3.题为“经验”,作者却以大半篇幅讲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这样的写法是不经意的吗?其效果如何?答:当然不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也是其__风格特征所在。
其效果是,因为多有细节的观察和描摹,穿插有趣的轶闻,看似散漫,却使人感到__很有趣味,有嚼头。
话里有话,不是一览无余,回味起来觉得趣味无穷。
《秦腔》__以“秦腔”为题,但把笔墨放到排练、观众等方面,这样安排的效果怎样?答: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动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豪放、粗烈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个狗主义》1.如何理解个人主义?答:一是从欧洲现代主义的发生,通过历史的考察,看个人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
二是从个人与民族,国家,集体的辩证关系看个人主义的利弊得失三是从中国当代现状看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四是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标准出发,提出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和评判2.作者提出“个狗主义”,从论说和写作的角度看效果怎样?答:提出“个狗主义”,表面是一个修辞手段,但从深层则表现出对各种伪个人主义,非个人主义的鄙夷和批判。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f33bcd998fcc22bcd10dfd.png)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篇一: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c800d7b9f3f90f76c61bcf.png)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155b0ba45177232f60a2a4.png)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7d8c9484868762caaed524.png)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
答:闻一多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
答:是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
答:对思想的束缚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a907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b.png)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红楼点滴(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
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
”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
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
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
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
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
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
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
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
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7f25f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1.png)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一、思考练习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你怎么理解这话?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4. 能力提高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
(500字)二、参考答案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
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
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
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
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
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
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二、参考答案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
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题自由思考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本文,体会梁氏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 梁实秋的这篇小品文,是否有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有,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
3. 能力提高
梁氏的散文擅用白描手法,雅淡冲和而又极富生活意趣。请仔细体会梁文之特色,以家乡的一种小吃为题,创作一篇400字左右的小品散文。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韩少功的这篇文章,请谈一下评论的文体特色。
2.回顾全文,作者是通过哪几个角度来讨论“个人主义”的?
3.评论具有主题鲜明的特色,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4. 能力提高
有人说“形象是文学的生命”,结合课文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5. 能力提高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或文化生活,自拟题目,写作一篇短评。(600字)
3. 从对“个人主义”的正确认识出发,提出当代中国亟须重建精神的规范和秩序的大问题。
4. 能力提高
《个狗主义》具有语言形象化的特色。将自私的“个人主义”贬斥为“个狗主义”,使论说更为生动,使写作更具形象化,避免抽象的说理,从而容易为读者接受。请认真体会这种语言特色。
5. 能力提高
在600字中探讨某种文化现象难度很大,因此需要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出现象(评论对象)的本质,同时注意表述的逻辑性。亦可考虑以形象化、幽默的语言,采取反讽的方式,代替正面议文中,余光中很好地控制了叙事的节奏,行文起伏迂回,结构清晰。请就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分层次。
2. 余光中是华语文学界第一个提出“学者散文”概念的人。请举例说明,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余氏学者散文的书卷气。
3. 能力提高
女儿出嫁,本是人世间最寻常的事情。但余光中以幽默的比较、敏锐的感性和一种达观的心态,将这样一件“正常”、“平凡”、“细微”的感触刻画得细致入微。父亲那微微酸涩的笔调下流露出来的却是化不开的浓情。或许,当以宽容和爱的眼光重新品味生活时,平凡的日子也会散发出魅力。请以《趣》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限)
2.严肃主题不必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围绕王小波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写作一篇短评。
3.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其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热切的剖析和关爱。王小波的尖刻并不只针对社会,其中也有对自我的深切剖析,因此,在尖锐的批判中又包含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2. 提倡“清贫”并不是提倡困窘的生活,而是提倡一种坚持原则的生活态度。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致的。
3. 能力提高
本题自由思考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2. 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通过这些,表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的思想境界、朴素自然的态度,以及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的肯定。
一、思考练习
1. 什么是讲演?
2.讲演的特征是什么?
3.课文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4. 能力提高
在《家书二则》、《梵·高的坟茔》和本课中,作家都对艺术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优美的文字中浸润了他们对艺术深切的感悟。请结合本课所学到的讲演的知识,以“生活与艺术”为主题,写一篇5分钟的讲演稿。
3. ①表意与交流。②记录与记忆。③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④感染、推动情感的功能。⑤心理功能。⑥艺术功能。
4. 能力提高
关于讲演稿的体例,参见“提纲挈领”第2项第③点。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才点出学习国文的根本途径——“请多看书”。据你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叙写大量“轶事”,其意义何在?
二、参考答案
1.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2. A.针对性。讲演稿的内容多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十分注意效果。B.情感性。讲演的目的是为了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效果。C.通俗性。讲演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变成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记、好懂。要写得朗朗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
2. 首先,要了解周作人写作文章的时代。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有贬抑过甚、不够客观之处。其次,关于“儿童读经”——对古代文化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背诵,目前争论很大。其好处自然在于让青年自小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主要思想,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打下良好语文基础。而其弊端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由于年幼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反而增加反感心理,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时效性(针对当时社会上一种流行观念展开议论)、倾向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的“个狗主义”)、通俗性(不引用典故、名言,语言朴实)。
2. 一是从欧洲现代个人主义的发生,通过历史的考察,看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二是从个人和民族、国家、集体的辩证关系看个人主义的利弊得失;三是从当代中国的现状看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
3. 能力提高
可参阅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关键是要体会梁氏文字中流露出来的那种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
一、思考练习
1. 请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
2. 鲁迅写作《复仇》的动机是什么?你知道鲁迅还有哪些同主题的作品吗?
3. 你如何理解课文中鲁迅的这种“复仇”的?你认为这种“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的复仇有意义吗?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
2.A. 表现于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的理性思考,表现于对个人心态和人情世态的明快的剖析和表达。例如“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一段。B. 三次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均都恰到好处,将一种普通的亲缘情感写得丰富雅致。C. 行文中自然形成了一些警句,如:“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 “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等等。
一、思考练习
1.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 作者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从而打动、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作者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文字质朴、浑厚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跞相得益彰。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是一致的。
2. 前些时候,不少学者重新提倡儿童“读经”、“习经”。而作者谈到了自己幼年“读经”的经历,认为“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那些主张读经救国的人真是无谓极了。”对于这两种矛盾的现象,你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