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成效,问题及过程中执行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的成效,问题及过程中执行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课改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预定目标迈进。

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设定的改革目标迈进。具体地说,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模型正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形式正得以强化和落实;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得到基本改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较快提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初步形成,等等。

2.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逐步增强。

从调查情况看,我校非常重视义务教育课改的推进工作,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相关组织机构也已经开始发挥指导、咨询、监控、评价作用。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等不同层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3.学校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办学理念有所转变,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具体表现在:开始重视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更加关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配置等和课改关系密切的问题。

校本教研与课改出现互促互进的良性关系。课改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逐步成为学校的共识。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学校大都形成了诸如《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量化考核评估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制度》等多项教育教学制度,保障了课改工作的有效推进。不少班级开展了“开放课堂"、“共赢结对”、“主题研讨”、“教

师沙龙”、“教学观摩”等多种校本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经常开展、为教师交流及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常态化的培训模式。

4.教师专业成长初见成效。

以校为本、以教师素质发展为本的校本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学校评价重点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水平提高程度。部分学校把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评价纳入教师考核范畴,此外,教师参与教科研研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大转变,教师的学习欲望增强,教师间的非正式讨论增多,教研氛围渐趋浓郁,课改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余地,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教学观摩、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和交流分享机会,丰富了自身的专业体验,提升了综合素质。许多教师在教学上比以前更加重启发、重过程、重方法、重鼓励,三维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一定体现。从课后与执教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有取舍地“用教材"有了比较较清晰的意识,“教教材”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当前我校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配套政策、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政策方面如:舆论导向、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等;软件方面:如考试制度、学习质量监测制度、教师培训与研修制度、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等等。有些严重缺位,有些延续多年,有些正在探索,但进展缓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改的有效推进。调查显示,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高原期,由于外部环境、软件间条件的制约。

原因分析:

1.由于课改实施周期较长,各县、市教育部门及学校早期课改领导机构人员多已变动。因课改培训逐渐弱化,培训不到位,新任领导的课改意识和理念差异性很大,而领导层面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作为又左右着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各学校在对待课改的问题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就造成课改政策和制度在落实上大打折扣,缺乏持续性,后期课改的力度和后劲不足,甚至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回潮。

2.县(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仍存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唯一标准的倾向,导致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无法渗透到教学深层,有些学校还存在按成绩排名的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评价,使教师为了追求分数而教学,新课程的理念无法得以落实。

3.中考改革推进迟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毕业、升学成绩不挂钩。有的中考虽然用了等级录取办法,但优质学校录取学生的时候还是要换算成分数来排名。调研中,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将影响课改深化的问题焦点指向考试、指向中考。可以说,考试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义务教育课改进一步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

4.办学条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突出,城市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校;城镇学生增长加速,大班额现象日趋严重;图书、教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短缺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凡此种种,都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5.课堂教学问题突出,学生负担依然沉重,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倾向依然存在,“减负"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从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老师课改意识有所转变,但教学方法仍较单一,尤其是初中的课堂,虽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由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总是造成气氛较沉闷,缺少生生互动与交流,课堂又重回教师一言堂的处境。面向全体同学施教还有问题,多数课堂只是少部分学生发言,被冷落的学生比例还比较大。对有个性、有特长、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关注不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效时间流失较多。不可否认,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倾向在我校中小学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有的甚至还可能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教师用新教材施教总是不放心,有意无意地深化教学内容以应对考试,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愿望与教学设计都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教材依旧用高压、题海战术、拚时间等多年来形成的经验管理学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

6.学生两极分化加大并有提前出现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