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

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

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二、实施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既保障市场经济自主运行的合理性,又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三、确立以价格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调节,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调节、以法律为保障的经济调控体系。

四、实现产权明确、产权保护,保障企业的自主权、自由权、公平竞争权和知识产权等。

五、构建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促进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接轨。

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全民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为目的,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保障政策。

七、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充分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一些优秀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资源及其设置一、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

2.怎么生产。

3.为谁生产。

二、市场配置方式的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

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

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

三、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1.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向。

2.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的过程较长。

3.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不能对有益外部性进行鼓励、刺激,也不能对有害外部性进行自动抑制和调节。

四、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四大功能或作用:1.传递信息的功能。

2.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3.提供生产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

4.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五、市场经济的特征:1.产权的确定性。

2.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3.经济活动的竞争性。

4.经济行为的法制性。

5.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六、现代市场经济一般四大特征分析:1.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现代公司组织形式。

3.通过政府维护市场积极秩序。

4.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七、产权的特征: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

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

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综合。

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

5.产权起源与资源稀缺性及交易费用有关。

八、产权制度的功能: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条件(①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既保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表现在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等,既保障了公有制的压倒性地位,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

二、以市场为调节手段,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市场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市场规则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有效性和公正性的重要基础。

国家通过立法和监管,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主体的产权安全,规范市场秩序,确立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效率运行。

四、依法管理市场经济,加强监管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依法经营和依法监管,加强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和规范。

国家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支持,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服务保障。

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国家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和民生工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的活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成果。

(整理)高级经济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

(整理)高级经济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第一节市场的含义与功能一、市场的含义市场是一个古老而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每个人都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究竟什么是市场?如何科学地揭示市场的内涵,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市场是一个复合概念,它至少有以下四层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这是从空间意义上理解的市场,也是最原始、最直观的市场。

(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领域或阶段。

这是从再生产角度界定的市场。

(三)市场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是从内容上理解的市场。

市场对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来说,就是价值实现的问题。

(四)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这是从实质上理解的市场,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

上述对市场涵义四个方面的界定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

如果否定了第一个界定,即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就忽视了最大量、最丰富的现象,市场就变得不可琢磨,不可认识。

但是市场经济中,许多交换行为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在家里打个电话就可以买到商品,于是还需要第二个界定,即市场是商品的流通领域和阶段。

这就可以把那些不需要固定场所的交换活动既无形的市场,包括进来了。

但这两种界定都是从市场的形式出发的,从商品运动的本质来看,市场实际上是一种需求,因为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必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这就出现了第三个界定,即“市场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但是到此为止,对市场的界定还只是停在物质运动上,还没有从人与人关系方面进行考察,因此,对市场的内涵还需要作深层次的揭示。

这就需要给市场作第四个界定,即“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

”交换关系是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相互交换自己所拥有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是一切市场的共性。

但不同历史时期,交换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存在的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与不同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

二、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的构成要素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和市场规则四部分组成。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目的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目的

我国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的我国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可以更好的发展和解放⽣产⼒,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可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发展。

依据这⼀理论,党确定了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标,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古⼈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的经济。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

(2)原有⾼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产⼒⽔平⾮常低下、经济结构⽐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定的积极作⽤,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经济联系⽇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产、价值规律的作⽤;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式单⼀化。

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主权,企业吃国家的“⼤锅饭”,职⼯吃企业的“⼤锅饭”,企业和职⼯都缺乏⽣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程度上失去了活⼒。

(4)由于⾼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产⼒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充满⽣机和活⼒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产⼒,发展⽣产⼒。

2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产是建⽴在社会化⼤⽣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得到了深⼊⼴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仍然存在。

14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

14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
第三,通货膨胀助长投机之风。信贷资金向 非生产领域转移,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第四,通货膨胀引起利益转移,引起社会动 荡。
货币流通的宏观调节
货币投入的两条渠道:一条是货币发行渠 道,另一条是信贷渠道。
财政性货币发行:单纯为了弥补财政入不 敷出而增发货币。
通货紧缩的辨认
通货紧缩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治理或防止通货膨胀 所采取的收缩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具体办法 包括控制纸币发行量,控制财政支出规模,提高 利率,压缩信贷等。
改革前流通体制的特点
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公有制商业包揽一切; 第二,国有商业政企不分; 第三,流通的经营体制以渠道少环节多为特点; 第四,市场范围极其狭隘。 结果是商业企业无活力,滋长官商作风,服务
态度差,经济效益低。
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包含多种经济 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条流通渠道的, 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统一市 场。其特点为:
价格管制的理论依据
如果某些商品的价格大大高于价值,不仅 先进企业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巨额利润, 而且落后企业也有利可图,不会有淘汰的 危险,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势必 导致这些生产部门的畸形膨胀。如果某些 商品的而价格大大低于价值,不仅后进企 业要亏损,而且先进企业也无利可图,会 严重挫伤这些生产部门的积极性。
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二,商品流通的经营形式和市场管理有了 很大变化。计划调拨供应让位于自由买卖。
商品流通的宏观管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 粮棉油糖肉等农产品和煤炭、钢材、有色 金属等生产资料,通过建立商品储备制度 以及计划收购、国家订货、合同收购等多 种形式,搞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并使 国有商业在集体商业的配合下,掌握主要 商品资源,保证市场供应,继续在商品流 通中发挥主导作用。

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

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 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 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等,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资源分配的优化与改进
要点一
总结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 问题。通过优化和改进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提高经济 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资源分配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政府 宏观调控、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提高劳动力素 质等。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如加 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和提高经济效率。此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确保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
针对特定产业或行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或限制来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制定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例如,鼓励发展新兴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 发展等。
实施产业政策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落实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例如,为鼓励科技创新,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 技研发,为新兴产业提供税收优惠等。
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几个问题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78年到1992年间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拨乱反正和反对“两个凡是”,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只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直难以实现,最终改革在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时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个口号实际上就是让农民占有了“地租”以外的劳动收益,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但是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期遭受压抑,出现了报复性的反弹,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每年的增幅都在15%以上,而1985年之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都只有5%左右,这可以说明一定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所有制,而只是改变了使用权和使用方式,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这坚定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

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

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

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我国深灰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特征: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基本轮廓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团经济为主体,允许大量私人经济存在的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我把这种格局称为“主导—主体—大量存在”的格局(1)“国有经济为主导”。

国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主导地位,不占主体。

也就是说,国家只掌握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不占多数。

(2)“集团经济为主体”。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集团经济不占主导地位,但占主体。

也就是说,它们不掌握那些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但在企业数量上和生产产值上占多数。

这样一来,即使集团经济占主体,也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

(3)“私人经济大量存在”。

就是说,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相当的数量。

这个相当的数量可以是20%,也可能是30%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反而有利于私人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现代市场微观体制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与规则一、市场机制1. 价格机制2. 供求机制3. 竞争机制4. 风险机制二、供给与需求1. 需求(1)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需求一般是指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愿意并能够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需要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的价格4)相关商品的价格(2)需求规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3)需求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它是指需求量对商品或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 供给(1)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供给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数量。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实行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怎样实行市场经济
(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一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国家宏观调控 二 1、含义: 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主要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 ) 促进经济结 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
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2、降低银行利率 3、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4、征收利息税 5、为消费提供信贷支持 6、保持汇率的稳定
价格政策
价格的决定: 价格的决定:市场决定价格 即: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材料一:1990年~2000年
思考题
材料二:2000年,中央继续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 施,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 步改善,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比1999年增 长8%,这表明,我国如期实现了年初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1)分析材料一的图示,说明1993年~1995年 与1997年~2000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 突出矛盾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答案: 参考 答案: (1)1993年-1995年,我国 经济增长过热,物价上涨率达21。7%,
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 :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的作用: 财政的作用: 1、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2、可以促进经济大发展 3、可以有力的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 展 4、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是巩固 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数: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数: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价格机制
(1)定义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的升降 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上涨,会引起商品 供应增加、需求减少; 价格下跌,会引起供应 减少、需求增加;
3、计划与市场的对立还是当代两种社 会制度斗争的结果 二战后,以苏联为一方和以西方国家 为一方的两种制度的斗争,进一步 发展为两个世界体系的全面竞争。 经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异常迅 速,显示了优越性,这为社会主义 断然拒绝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依据。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的优点 有利于总体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 源合理配置,自觉地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 和结构优化。 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 物力进行重大建设,防止资金分散影响建设进 度,同时也可防止大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有可能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不至出现过大贫 富差距。 容易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避免出现经济危机。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三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计划与市场是内在统一的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各国在改革中,都相继选择了市场 机制的趋向。为什么?这是因为市 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方面 明显优于计划经济。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 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进企业生产经营 能力。 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自动调节,实现 供需平衡。 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 然性 1、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2、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 3、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4、已被实践证明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 经济体制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秩序建立和完善论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

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

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如何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两者的协调运用是由财政和银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及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调节功能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们调节经济的猛烈程度不同。例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和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作用就比较猛烈,而税收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就比较缓慢。(2)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不一样。例如,货币政策可以由中央银行决定,能迅速发挥作用;而财政政策的变化从提案到讨论通过,最后付诸实施,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3)政策发生影响的范围大小不一样。例如,政府支出政策影响面较大,而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面则较小。(4)政策制定和实施时受到阻力的大小不同。例如,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的阻力较大,而货币政策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小。
编辑本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哪一个手段有利于发展自己,就拿来用之。但是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我们拿过来就套用,必然产生上述的概念。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可以分析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只是一个设想,他们并没有讲是必然,他们讲的未来社会,并非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在那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与我们当今实践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差距,基础不同,现实不同,又怎能拿过来照搬照抄。再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才有生命力,才能够称其为科学。我们过去就是有的地方照搬照抄,导致用传统认识来束缚自己,再加上“左”的思想泛滥,不实事求是,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错误和挫折,促使我们党反思、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79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国家政策从此变更.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我国就姓社。 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具体讲,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而且将来会进一步证明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我国就姓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教学内容】一、市场和市场体系二、消费品市场三、生产资料市场四、金融市场五、其他要素市场【教学重点】市场和市场体系,以及各分类市场的地位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课时安排】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2课时;第五节:2课时;共10课时。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体系一、市场及其构成要素1、市场的含义狭义的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指有形市场,是空间概念;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货币关系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是经济关系,经济范畴。

2、市场的分类:(一)从对象分析: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二)从范围分析:地方、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三)从机构分析:批发、零售(四)具体方式分析:现货、远期、期货3、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主体;市场客体。

价格、供求、竞争。

二、市场的功能(12章已学,第一点为补充)第一,形成市场价格的功能;第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第三,激励市场主体的功能;第四,调节供求平衡的功能;第五,评价经济效益的功能。

三、市场体系(一)市场体系的含义和内容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市场体系。

按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市场通常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通常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相关链接:在西方经济学里,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先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条件——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最能动的要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

(2)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

(3)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这需要市场体系的完善。

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要是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统一性。

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指我国的市场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市场,商品交换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进行。

不应该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部门或地区对市场的分割会限制市场规模,限制资源流通,从而降低市场的效率。

行政性区域市场,是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其特点是:以行政分权为基础,以超经济垄断为条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行分割市场空间,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一是要打破各种行政封锁,消除各种人为地封闭和分割;二是要形成发达的流通设施,突破地理条件的自然壁垒;三是要形成比较利益竞争,时商品流通具有内在动力,顺其自然地向全国扩散。

(2)开放性。

市场体系的开放性不仅指国内开放,也指国际开放,是指市场不仅要对内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把国内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成为世界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达到更有效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

(3)竞争性。

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展开公平竞争,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正常运行。

竞争市场的形成:一是要保护竞争,防止垄断;二是要消除条块分割和封锁,打破“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所形成的各种阻碍竞争的壁垒;三是对市场主体平等相待,以最终消除影响公平竞争的非经济垄断现象。

(4)有序性。

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市场体系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包括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的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有序市场的形成:一是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要注意市场体系的规范化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市场发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由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

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培育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个人和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市场主体。

培育市场主体,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步伐,重塑国有经济这一微观主体,同时还必须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三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第二,培育要素市场。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比较成熟,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

这种状况影响了市场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培育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迫在眉睫。

第三,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严重弊端是价格极不合理,许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既不反映其价值,也不反映其供求状况。

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在扩大市场对价格的调节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和有关法规体系。

第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

市场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提供各种中介性服务的组织。

主要是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等。

第五,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

因此,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

同时,还要强化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第二节消费品市场一、消费品市场的地位和特点(一)消费品市场的地位消费品市场是提供最终产品,直接满足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消费需要的市场。

任何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而非“为生产而生产”。

所以,消费品市场在整个市场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而且影响和制约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二)消费品市场的特点第一,从市场主体来看,具有广泛性和非专业性;第二,从市场客体来看,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第三,交易批量小、频率高、每次交易量小。

第四,供求关系复杂多变。

(三)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变化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和不同经济类型间的差距较大。

)2、消费品供给状况进一步改善;(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3、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支出由生活消费型向投资增值行转移。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金额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20)-40%为富裕,低于30%(20%)为最富裕。

我国2000年为46%;预计2010年达40%;2020年降到35%。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4、国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5、商品营销方式不断创新,竞争更加激烈。

(连锁经营;直销;传销等。

竞争激烈,消费者得利。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因素(一)影响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因素第一,居民收入水平;(货币收入)第二,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第三,市场因素;(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秩序等)第四,社会因素。

(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供给的因素第一,价格和成本因素;(最基本的因素)第二,商品生命周期长短的影响(包括导入期、成长性、成熟期和衰退驱去。

)第三、投资规模和科技水平;第四,经济体制因素。

三、培育和完善消费品市场1、重视消费需求变化及规律的研究,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2、提高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控水平,限产供大于求的商品,扩大名优新商品生产。

3、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普及新型营销方式。

4、强化消费品市场规范管理工作。

第三节生产资料市场一、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和特点(一)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在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既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优势制约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第一,购买者以企业为主;第二,交易次数少、批量大;第三,供求关系一般比较固定。

总之,生产资料市场具有定向性、批量性,集中性的特点,供求渠道较稳定,工作弹性较稳定。

(1)定向性:服务于一定的生产企业。

(2)批量性:数量大。

(3)集中性:集中于一定区域、时间。

往往是政府调控的直接对象,是首当其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