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布规律教案资料
中国的土壤类型分析教案
中国的土壤类型分析教案一、引言在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由岩石和有机物质经过长时间作用形成的覆盖层。
土壤的类型对农业、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的土壤类型对于我们认识国土资源、发展农业和制定环境政策都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的土壤类型,并探讨其分析方法。
二、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色或棕黄色,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
黄土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也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2.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福建、广东等省份。
它的颜色偏红,含有丰富的铁氧化物。
红壤酸性较高,但富含养分,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3.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它的颜色为深黑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肥沃,适于种植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4. 棕壤棕壤分布广泛,主要出现在中国中部和西北地区。
它的颜色呈棕色,富含石灰质和养分。
棕壤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但对水分敏感,易造成旱涝问题。
5. 盐碱土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省份。
它的特点是含盐碱物质较多,对植物生长不利。
为了利用盐碱土进行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措施,如排除积水、施用有机肥料等。
6. 水稻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如江南水乡等地区。
由于长期种植水稻,水稻土呈浅灰色或灰褐色。
水稻土湿性较强,适合水稻的生长,但对其他作物的种植不利。
三、土壤类型分析方法1. 土壤取样为了分析土壤类型,我们需要进行土壤取样工作。
取样地点应该代表该地区的土壤类型,可以选择不同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种类的地点进行采样。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不同深度处进行土壤取样,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2. 土壤质地分析土壤质地是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比例。
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筛分和比重测定,我们可以确定土壤的质地类型。
通常分为粘土、壤土和砂土三种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其分析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解读:教学中需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涉及自然与人文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
教学方法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如何观察土壤、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内容安排在大气、水、地貌、植被四个要素之后呈现,为学习本节内容作了知识铺垫。
通过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地貌”一章学习掌握的“地貌景观的观察方法”对本节从不同维度观察土壤有借鉴意义。
之前学习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内容为“土壤形成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许多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仍较为欠缺,并且城市学生对土壤相对陌生,这增加了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
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知识及信息支撑。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描述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但野外观察、地理实验的经验较为欠缺,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本节课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动手体验的机会,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基础,预设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1、通过设计、组织与实施土壤考察活动,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观察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工具、野外观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2、综合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人类活动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培养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等综合思维(综合思维);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区域特征,观察不同区域的土壤景观,认识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初中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谈一谈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3)通过哪些工程措施既可以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又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呢?
拓展延伸:结合身边实例,谈一谈你对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理解。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2016•德州)读漫画,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
源
读漫画,回答2-3题
2. 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污染
3.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东
北和西南地区
4.(2013辽宁葫芦岛)以下四位学生对
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
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高原,这里土
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热量条件好,甘蔗是这里主要的糖料作
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图1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4~15题。
5.甲、乙两地耕地利用类型不同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水分 C.热量 D.海拔。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
1.认识土壤先来认识一下土壤吧!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物质,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水流、气候等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浅层,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最基本条件,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水分、氧气和其他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土壤的种类土壤是由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及其成果乃至人类的文化遗存所组成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成因分:一般土壤:形成于正常的自然界过程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较为平衡。
人工土壤: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主要是建筑垃圾、工业污染源等。
(2)按照成分和特性分:砂土:砂粒直径在0.05~2.0mm的土壤,排水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壤土:砂、粘、板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平衡。
粘土:粘性比较强,吸水保水性好,但缺氧容易。
(3)按照化学性质分:酸性土壤:PH小于7,适合生长酸性植物。
中性土壤:PH值在7左右。
碱性土壤:PH大于7,适合生长碱性植物。
3.土壤的分布我国的土壤类型很多,松散层分布广泛,在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环境下,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我们主要了解一下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
(1)黄土地:在我国北方,黄淮海地区、山西等省份都分布着黄土地。
这种土壤质地厚大,由于水分的缺乏,氧化作用较弱,土壤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含腐殖质,肥力低下。
(2)水稻田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江南地区,土壤为淤泥土。
水稻是这种土地上的主要农作物。
因为这种土壤含水量较高,被称为"江南水乡"。
(3)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土地富含钠盐,不适合种植任何作物。
(4)石灰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种土地因钙质含量非常高,土壤属于碱性,栽培作物需在土壤中添加适量酸性物质。
土壤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和分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土壤对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类型;3. 探究土壤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2. 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类型;3. 土壤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土壤的微观结构;2. 土壤分布规律的推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土壤样本;2. 显微镜;3. 土壤分布图;4.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土壤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2. 展示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土壤的质感和特征。
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土壤的组成:母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2. 讲解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肥力等;3. 展示土壤显微镜下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三、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类型(15分钟)1. 讲解土壤的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山区向平原的分布规律;2. 介绍土壤的类型:砂土、壤土、黏土等;3. 展示土壤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土壤的分布规律。
四、土壤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土壤形成的原因: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沉积作用等;2. 介绍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等;3.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五、实践探究(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带来的土壤样本,记录其特征;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的特征和分布规律;3. 每组选一个土壤样本,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土壤的层次结构和特征。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2. 教师总结土壤的组成、性质、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3.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延伸:1. 土壤污染和保护;2. 土壤肥力和农业应用;3.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土壤样本和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地理必修二土壤教案设计
地理必修二土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2)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3)了解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4)掌握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图表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2)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4)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土壤的热爱和关注;(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土壤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2)土壤的分类方法;(3)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4)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
(1)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2)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3)认识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1)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
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破碎、植物生长、微生物作用等;讲解土壤的成分组成,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等。
(2)土壤的分类方法。
讲解土壤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成因分类、按照颜色分类、按照质地分类等。
(3)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讲解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包括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调节水分和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讲解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
3.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点,加深对土壤分类方法的理解。
4.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5.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土壤保护经验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土地资源第2课时市优质课教学案(带拓展练习带答案)
教学目标:运用地图,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本节的学习,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构成特点。
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3.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难点:通过本节的学习,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自学设计(学案)【预习新知】----我自信,我能行任务一:阅读教材68-69页“区域差异明显”及图3-13、3-14、3-15,完成1~2题。
1.空间分布_(1)耕地:东部季风区的______和_________天然林地:我国和的山区(2)林地人工林和次生林:山区的林地_________和_____林地很少(3)草地:的的东部,的东部和南部(4)难利用的土地:、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上的高寒荒漠。
2、质量差别(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 90% 左右的_____和______ 。
(2)西北内陆:充足,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_____不足,以和为主。
(3)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____不足,土地生产力较归纳总结:由任务一可总结:①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 ,质量差别_______。
②耕地、草地的分布大致以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任务二:阅读教材70-71页“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完成下表。
因此我国把和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②针对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在利用中的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做?自学诊断:一.选择题(20分)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A.非季风B.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C.西部高原及山地地区D.半湿润、半干旱地区2.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B.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C.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D.东北山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山地3.(2011泰安)下图表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其选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A.①水田②林地③旱地④荒地B.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草地C.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草地D.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林地4.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5.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A.新疆的干旱荒漠地区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内蒙古草原6.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筑用地7.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增加放牧牲畜数量C.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D.农村新建住宅,尽可能选择荒坡地8. 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依法用地,规划用地B. 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C.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D.因地制宜,合理利用10. 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A BC D E 二.综合题(30分)1.读图回答(24分)。
教案精选:初中地理《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地理《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中地理《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利用示意图”。
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人教版地理土壤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土壤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本次地理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这一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3. 认识到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 土壤的基本定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疏松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 土壤的五大组成要素: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 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壤土、黏土等。
2. 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的因素:母岩、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
- 土壤形成过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生物作用。
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根据土壤的成因、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
4. 土壤侵蚀与保护- 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如降雨、风蚀)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森林砍伐)。
-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
- 土壤保护措施: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利工程建设等。
5. 土壤与人类活动- 土壤与农业生产:土壤肥力、作物种植与轮作。
- 土壤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耕作、土壤污染治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直观展示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和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土壤类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讲授:详细解释土壤的定义、组成、形成过程和分类。
3. 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土壤侵蚀和保护的看法。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加深对土壤特性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壤资源的宝贵和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课件
地形对土壤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山地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土壤分布通 常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而在平原地区,土壤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植被因素
植被对土壤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森林地区,由于植被的覆盖作用,土壤中的 水分和养分含量通常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而在草原地区,由于植被较为单 一,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通常较低。
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布的特点。如高山 草甸土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而高山寒漠土则分布在5000米 以上的地方。
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华北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和黄土,而华南地区 的土壤类型则主要为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
得名。
分布
02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江西、湖南、广东
、福建等地。
特点
03
红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
农作物。
黄壤
定义
黄壤是一种富含黄色氧化铁的土壤,因颜色呈黄色而 得名。
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 等地。
特点
黄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烟草、咖啡等 农作物。
相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土壤类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华北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区,而棕壤 则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土壤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对土壤的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 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积累,因此2
通过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化学物质,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17
白浆土 :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 发生白浆化过程,形成的微酸性淋溶土。 土体中有白浆层,微酸性,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白浆土剖面
土地利用:原始植被针阔混交林(岗地) 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代 替;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田, 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10
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下的淋 溶型地带性土壤 。土壤黄棕色,弱 酸性。
上图为燥红土剖面
上图为燥红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干旱稀树草原, 刺篱木、仙人掌,扭黄茅; 农业利用 除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 可以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是我国 粮、经、林、果、糖与药材的重要基地。
9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褐土剖面
上图为褐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14
暗棕壤: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 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生腐殖质积 累过程和盐基与粘粒的淋溶过程的淋溶 土壤。 土壤中性到微酸性,终年处于 湿润状态,表层有机质很高。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地貌与土壤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地貌与土壤中国的地貌与土壤一、中国的地貌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的国家,其地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的地理形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气候和水文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同时也给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二、中国的地貌类型1. 高山地貌中国拥有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众多高山地貌。
这些山脉常年积雪,山势陡峭,形成了许多高峰和深谷。
高山地区的土壤多以浅褐色土壤和山地黄壤为主,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和较高的肥力。
2. 平原地貌中国的东部地区是平原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华北平原、华东平原和四川盆地等。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平原地区的土壤主要为黄土和冲积土,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
3. 丘陵地貌中国的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如华南丘陵、川西丘陵等。
丘陵地貌的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这些地区多雨水,水文条件良好,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 河流和湖泊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江河和湖泊,如长江、黄河、淮河、洞庭湖和鄱阳湖等。
这些河流和湖泊对地貌的形成和土壤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河流域的土壤以冲积土为主,具有较高的肥力;湖泊周围的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适合湿地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三、中国的土壤类型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
黄土呈浅褐色或黄色,富含矿物质和养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黄土地区的土壤层次分明,贫瘠程度不均,需要经过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2. 红壤红壤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和东南地区,包括华南、台湾和福建等地。
红壤呈红色或暗红色,富含铁、铝等元素,对某些植物生长非常有利。
然而,红壤也具有较高的酸性,需要通过添加石灰等措施来改善土壤酸碱度。
3. 山地黄壤山地黄壤分布在中国的山地地区,如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等。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才能 形成肥沃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地理分布
地带性分布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存在明显的 差异。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 壤富含有机质,而沙漠地区的土
壤则贫瘠。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是指那些不受当地 主要自然条件限制的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https://
REPO壤类型与分类 •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 土壤的保护与利用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主题简介
土壤地理学概述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 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帮助 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2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的 需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强土 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
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壤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 况和干湿变化,地形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再分配,母质为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活动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而人为活动则通过耕作、施肥等手段深刻地改变了土壤的性状和肥力。
某地区土壤类型案例
总结词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中国地理初中土地资源教案
中国地理初中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包括总量、人均占有量、类型及分布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及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利用类型及分布。
2. 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掌握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3. 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2)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并指出各类土地资源在总量中的比例。
(3)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强调其不均匀性,引导学生关注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建议。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保护。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保护土壤》教学设计《保护土壤》教学设计1认知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拓展性目标: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教学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拓展活动: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保护土壤》教学设计2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4课。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物质和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的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五章:土壤分布
第五章:土壤分布
第二节世界土壤分布
e、温带草原区主要分布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
f、半荒漠和荒漠区主要分布钙质土、石膏土、盐土、碱土;
g、低纬度区主要分布铁铝土、低活性强酸土、网纹土、高活性强酸土、低活性淋溶土、强风化粘磐土、红砂土、变性土等。
第三节中国土壤分布
一、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
1、南北方向
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初二上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初二上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第三第二节土地资型新授时间备组成员于再红主备吕坤林时2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类型的构成特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土地资,积累丰富的土地资表象;增强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土地资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重点我国土地资的分布及存在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的分布。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旁注〖导入新〗1.土地资属可再生资还是非可再生资?2.土地资有哪些用途?〖讲解新〗板书:第二节土地资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1、阅读书P67—P68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发展林业、畜牧业、种植业对应的主要类型是什么?(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其中_________农业用地,____________非农业用地。
2、阅读书P68图37、图38、图39,思考下列问题:(1)在土地方面,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有利条是什么?(2)我国土地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_________少,而__________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________不足。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2. 掌握土壤在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分布规律;
3. 能够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点:
1. 土壤的组成及形成过程;
2. 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如何利用地图分析土壤分布情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让学生感受土壤的多样性。
2. 讲授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介绍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基本构成和形成原因。
3. 分组探究土壤分布规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并总结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 展示成果与讨论:
让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土壤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5. 归纳总结:
总结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强调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以图文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土壤分布的小册子。
五、教学资料:
1. 土壤分布地图、图表等资料;
2. 图书、PPT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土壤的组成和分布规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进一步加强对土壤分布规律的探究和应用。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9 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案
跨学科实践活动9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本课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探究植物生长适宜的pH”“调查我国土壤酸碱性分布”和“制订土壤改良方案”。
通过一些列活动,加强学生对物质的酸碱性的认识,练习酸碱性的测定操作,同时通过探究植物生长适宜的酸碱性和土壤酸碱性分布,了解学习酸碱性及酸碱性的表达方法、测定方法的重要意义。
获得最后一部分制定土壤改良方案,需要结合酸解中和反应进行,强化利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应用溶液酸碱性及酸、碱、盐的性质等化学知识,结合生物学、地理等课程相关知识,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初步制订土壤改良的方案。
教学重点1.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制订土壤改良的方案教学难点制订土壤改良的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资料。
课前预习1.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①pH试纸测定法;②酸碱指示剂测定法。
2.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新课导入土壤中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
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同,使得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差异。
研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种植业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备课笔记备课笔记备课笔记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撰写活动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在酸和碱的认识的基础上,练习了酸碱性测定实验的操作过程,同时拓展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点,是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酸碱性的认识和应用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
此实践活动在酸碱盐的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立刻应用能力,要注意总结。
部分活动周期较强,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分布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分布地理课堂纯净优雅,如小溪般纯净的心灵,为孩子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小学二年级的社会课程中,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将带领孩子们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国的壮丽和多样性。
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辽阔而宽广。
我们国家的周边接壤着很多国家,分别是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祖国绵延千里,犹如一条东方巨龙盘踞在世界的东方。
二、地域分布中国幅员辽阔,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四个主要地域。
1. 东部地域东部地域地势平坦,海岸线长。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海南都属于东部地域。
东部地域盛产水稻、小麦、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2. 中部地域中部地域地势中等,包括山地和平原。
这个地域是中国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也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属于中部地域。
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3. 西部地域西部地域地势高低不平,地形复杂多样。
这里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素有“民族宝藏”之称。
西藏、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属于西部地域。
西部地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等。
4. 南部地域南部地域地势多山,气候湿润。
这里特色鲜明,生物种类繁多。
广西、福建和台湾属于南部地域。
南部地域有着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桂林山水、台湾的日月潭等。
三、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
五岳独立,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和北岳恒山。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黄河和长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重要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
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
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
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
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
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
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
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
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
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
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
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
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
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前面列举的3 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
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
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
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
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
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
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
在三角洲和滨湖
地段,地下水埋深1~2 米,其矿化度由5~10 克/升、10~30 克/升逐渐增加到30 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
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
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 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
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
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