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又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方法》(2002年江苏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其基本论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也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因此笔者的理解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应该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学了没有什么收获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目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无效”和“低效”——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
然而学生却没有“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研究并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文试图结合笔者以及其他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片段,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角度,提出几个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策略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思考[课堂教学片段一]时间:2007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七班教室。
教学内容:这是我上的一节学校的公开课,课题是《你是我的辞典》。
本课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
整堂课的教学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等;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3.能够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义,从中感悟人生哲理;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古诗词进行作文训练。
案例分析:在初中八年级语文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老师设计了一堂以《静夜思》为主题的课堂活动。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将《静夜思》这首古诗词进行课前导读,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情节和作者李白。
同时,向学生解释古诗词的意义,并提醒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做诗词的赏析和写作练习。
课堂活动:1.情境营造:教师根据《静夜思》的内容和表达手法,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绘画等方式,创造一个寂静的夜晚的情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2.诵读古诗词:学生们集体诵读《静夜思》,重点训练古诗词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技巧。
教师可以逐句讲解古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小组讨论赏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静夜思》中隐藏的意义和传递的情感。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如“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你认为李白在描述什么样的情景?”等。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拓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4.个人赏析写作:让学生以《静夜思》为素材进行个人创作。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提示,如“根据李白的诗意,你能描绘你自己在夜晚时的心情吗?”、“你有什么样的无法入眠的时刻吗?”等。
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能锻炼写作能力。
5.展示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通过展示交流,学生能够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6.课堂总结:教师对全堂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写古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案例分析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散步》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课前谈话:在上星期听了我们班同学的一堂课,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我们班的同学的朗读能力太强了,有些同学甚至已经达到了初三同学所具备的朗读水平了。
我还发现同学们上课很认真,上课气氛也很好,我希望今天,我和同学们的合作会很愉快,我相信同学们的表现也会超常发挥,同学们,有没有这个自信?生:有!(声音洪亮,士气高涨)师:导入:今天想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经常和你们的家人在一起,那都在干什么呢?生: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感觉一家人聚在一块,很温馨。
生:我们经常逛超市,爸爸妈妈给我买吃的。
师: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啊。
那我们也随莫怀戚去散散步吧。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三个问题:1、“我”为何要出来散步?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3、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师:注意用心去读,用心走进文本。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刚才老师提的几个问题,有些同学可能想得还不够周到,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刚才的三个问题,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然后进行评析。
讨论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笔记,把词句从文中圈画起来,旁边用铅笔进行批注,待会请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多又精确。
生:讨论非常热烈。
生:我出来散步是因为外面的景色很美:新绿,嫩芽,咕咕……可见到处都有生命的气息。
生:母亲“总算”“熬”过了一个冬天。
师:“我”最希望谁能呼吸一下这新鲜的空气啊?生:母亲。
师:所以,这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生朗读,脸上表情很丰富。
师:一家人真是和和美美啊,但后来,发生了什么分歧?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因为“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师:决定权在谁手中?生:“我”。
在母亲眼里,“我”很强壮,在儿子眼中,“我”却很高大。
“我”的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
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小学语文一、背景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多重任务。
因此,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教学案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案例概述本论文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以《荷花》一课为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三、案例实施1. 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荷花》是一篇描绘自然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自然美有较强的感知能力。
(3)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展示荷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课后作业:布置与荷花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课堂成果。
四、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五、结论五、案例成效评估1. 学生反馈: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信息。
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认为教育教学案例的运用使得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 学习成果:对比课前和课后学生的写作作品,发现学生在词汇运用、句子表达和文章结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表明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3. 教学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观察认为,本节课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指导案例分析论文
语文教学指导案例分析论文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听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思考茶山坳大石渡小学肖珏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将讲练结合,同时也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既需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又结合过程方法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
本文将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三个方面对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课例进行研究,从而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刘玖萍;语文教学;案例分析2017年9月25日,有幸参加了由衡阳师院和刘敏名师工作室主办的课例研究教学活动,而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是那天我们听的第一堂课,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精彩,让我收获许多。
因此,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
我相信,研习一节好课,再进行自我反思,是老师在教学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导入课堂一开始,刘老师就开始跟孩子们互动,她介绍自己是“酒瓶子”老师,一下我就记住了她的名字。
介绍完自己,她开始鼓励学生想一个办法,让老师也能够快速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学生们一听,兴味浓厚,一个个都开动脑筋,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很快就跟她熟悉起来。
熟悉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带孩子进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作为新课的起始环节,必须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示范课,我会觉得她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相当成功,因为十分具有趣味性,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一定会喜欢这个可爱可亲的老师。
因为,这个“酒瓶子”老师实在太亲切了!无形之中,和孩子们的距离就拉近了。
但同时,课堂导入也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是短短的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课堂之后的评课中,黄宁老师说道“教学要更具向心力,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扶,甚至是第一个自我介绍。
语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语文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文将以某中学语文实践课程为例,分析语文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实施过程1.课程设置该校语文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阅读欣赏、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演讲与辩论、语文实践活动等。
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3)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2.教学方法(1)阅读欣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品味、感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写作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口语交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讨论、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演讲与辩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比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成果,如阅读作品、写作作品、演讲辩论成绩等。
三、存在问题1.教师对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2.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实践课程缺乏兴趣。
3.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深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4.学校对语文实践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四、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案例名称:《窦娥冤》导读案例简介:本案例是对传统文学作品《窦娥冤》进行导读的教学案例分析。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通过导读这一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掌握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窦娥冤》的了解,对于没有听说过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品的背景和情节。
二、主体活动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窦娥冤》的片段。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理解并梳理自己负责的片段内容。
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轮流汇报自己负责的片段内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文化内涵。
3. 片段欣赏把各个小组的片段摘要串联起来,为学生呈现完整的《窦娥冤》故事。
并提问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情感的理解。
4. 文学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文化内涵。
提问学生为何要选择这个情节,这个人物,以及这个情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窦娥冤》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三、总结与评价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
案例启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导读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导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而且,导读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导读案例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我们就以一篇语文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案例背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岳飞》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果。
案例分析:首先,教师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岳飞》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岳飞》中的片段,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就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思考和总结,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充实,从而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语文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对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论文(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导向。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教学案例;教学策略一、引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
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案例1. 案例背景某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背影》。
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旨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体会父子情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阅读、分析,体会父子情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父子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对父子情感的理解。
(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体会到了父子情深,培养了家国情怀。
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三、教学策略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实践教学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语文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语文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1)活动一:校园风景摄影大赛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
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每人携带一部手机或相机,在校园内寻找美景进行拍摄。
拍摄结束后,各小组将作品上传至班级微信群,全班同学进行投票评选,评选出最佳摄影作品。
(2)活动二:校园文化节征文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热爱。
活动过程:学生以“校园文化节”为主题,撰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字数在500字左右,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创意。
(3)活动三:经典名著读书分享会活动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著,进行阅读。
阅读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包括:作品简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3.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评价激励法: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效果(1)知识目标: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摄影技巧、写作方法等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观察力、表达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2篇完美版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创课堂之精彩,扬生活之风帆《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贴近于生活,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
二、案例描述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就应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搞笑的寓言。
文章透过生动搞笑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样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秀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超多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超多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语文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将以一则语文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某班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经常出现作文写作能力较差的问题。
在分析学生的作文时,我发现他们在表达方面存在着词不达意、语句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等问题。
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缺乏对作文结构的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组织和衔接并不清晰,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无法把握好整体结构,导致作文内容松散,逻辑不清。
其次,学生缺乏对词语的准确运用。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词语使用不够准确,造成了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欠缺,导致了作文表达能力的不足。
最后,学生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缺乏逻辑思维,常常在表达上出现跳跃性的问题,导致了作文内容不连贯,逻辑不清晰。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在课堂上对作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应该如何组织,如何衔接。
其次,我在词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通过词语搭配、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讲解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在作文中的结构更加清晰,词语的使用更加准确,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语文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需要进行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
通过对语文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就以一篇语文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了一堂《论语》课的教学。
在这堂课上,教师选择了《学而篇》中的一段话进行讲解,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们理解《学而篇》中的“君子”、“小人”等概念。
接着,教师分析了这段话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引导学生们思考其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就这句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们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练习题目不仅涵盖了对《学而篇》的理解,还融入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思考。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对《学而篇》中的道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总的来说,这堂《论语》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得非常合理,既注重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学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过对这一语文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的教学引导,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案案例分析论文范文模板
一、论文题目《某小学语文《春天》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二、摘要本文以某小学语文《春天》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三、关键词教学案例;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反思四、引言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揭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春天》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该案例,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巩固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方法(1)观察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美景。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问题与反思1. 问题(1)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
(2)课堂练习时间较短,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不佳。
(3)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不足。
2. 反思(1)针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教师应加强生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练习。
(2)为提高课堂练习效果,教师应适当延长练习时间,让学生充分巩固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1引言本文将对一节小学语文课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
案例描述本次语文课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兔子和乌龟》这个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讲故事、提问等。
通过讲故事,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兔子和乌龟》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兔子和乌龟之间的比赛,向学生传递着胜利来自于坚持和努力的信息。
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故事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
但也有少数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寓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1. 针对少数学生理解故事寓意的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讲解方式,通过实例说明故事背后的寓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问题,既有简单的理解性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能力。
3.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结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中学七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分析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春》一文。
这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散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的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如: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③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如: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处理教师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3. 教学评价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小学三年级《雨后》语文教学论文与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雨后》语文教学论文与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后的景象。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雨后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雨后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雨后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下雨后,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小结:下雨后,空气清新,景色美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雨后的课文。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3.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雨后的哪些景象?(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雨后的喜爱之情。
4.感悟课文(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背诵课文。
5.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雨后的感受。
(2)鼓励同学们课外观察雨后的景色,尝试写一篇小作文。
四、案例分析1.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注意到生字词的读音,但个别同学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
2.在理解课文环节,部分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但表达不够流畅。
3.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对雨后的喜爱之情,但个别同学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在拓展延伸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在课后,要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案例背景在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了一篇名为《小狗的故事》的文章进行教学。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只小狗的成长历程,内容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阅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理解文章的大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决定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小狗的视频,引导学生们谈论小狗的可爱之处,并询问学生们是否有养过宠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并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们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让学生们在阅读完毕后,自己总结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拓展练习老师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小狗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编写小狗的日记等。
第二课时复习老师在课堂上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们回忆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并让学生们自己总结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学习重点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些句子的意思和用法。
在分析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们注意句子中的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
拓展练习老师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编写小狗的自传;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小狗的成长计划等。
第三课时复习老师在课堂上对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们回忆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并让学生们自己总结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学习重点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并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些段落的意思和用法。
在分析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们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
优秀教学案例论文(2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优秀教学案例的特点、构建方法及实施策略。
通过分析优秀教学案例的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优秀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一、引言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和反思的产物,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教学案例具有鲜明的特点,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优秀教学案例的特点、构建方法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优秀教学案例的特点1. 教学目标明确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丰富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教材内容、课外拓展等。
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过程生动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生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评价科学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学评价科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教学反思深入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优秀教学案例的构建方法1. 教学设计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 教学实施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教学反思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听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思考
茶山坳大石渡小学肖珏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将讲练结合,同时也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既需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又结合过程方法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
本文将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三个方面对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课例进行研究,从而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刘玖萍;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2017年9月25日,有幸参加了由衡阳师院和刘敏名师工作室主办的课例研究教学活动,而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是那天我们听的第一堂课,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精彩,让我收获许多。
因此,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
我相信,研习一节好课,再进行自我反思,是老师在教学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导入
课堂一开始,刘老师就开始跟孩子们互动,她介绍自己是“酒瓶子”老师,一下我就记住了她的名字。
介绍完自己,她开始鼓励学生想一个办法,让老师也能够快速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学生们一听,兴味浓厚,一个个都开动脑筋,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很快就跟她熟悉起来。
熟悉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带孩子进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作为新课的起始环节,必须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示范课,我会觉得她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相当成功,因为十分具有趣味性,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一定会喜欢这个可爱可亲的老师。
因为,这个“酒瓶子”老师实在太亲切了!无形之中,和孩子们的距离就拉近了。
但同时,课堂导入也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是短短的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课堂之后的评课中,黄宁老师说道“教学要更具向心力,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扶,甚至是第一个自我介绍。
”深表赞同。
在导入时,谈及与课题并无关系的内容,用五六分钟时间来跟孩子互动,在我看来有点太奢侈。
但总的来说,她这种与孩子拉近距离的互动方式有其可取之处,如果能联系到本篇的课文内容,一定十分精彩!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一结束,“酒瓶子”老师迅速把孩子们带入到课堂中,首先明确了课堂的学习目标。
这种有目的的学习,做到了让学生和老师一样,心中有数。
本节课是《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酒瓶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刻板的课文写作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学进行了精心却不着痕迹的设计。
1.示范性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她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1~3段。
只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就让学生学会了自己感悟和品味句子的妙趣,文本的深意。
一边让学生分析,一边指导学生分析的技巧,即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每一个答案,她几乎都进行了点评,并对班上同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更精彩的答案。
从而让学生明了,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具有自己的“意义”,而不是随便使用的。
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她不仅对文本进行示范性的讲解,并让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了主动权,自由地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得出自己的体悟。
如此讲解,对学生的指导,意义非凡。
2.开展合作学习。
接下来,“酒瓶子”老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不同的部分,各有分工,然后分别汇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极高,讨论热烈,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悟。
在汇报时,每个组的组员都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分析与体会。
老师在教学中由扶到放控制得较好,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酒瓶子”老师的主导下,孩子们不仅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小主人,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合作学习这一方法的实施,不是表面的一团热闹,而是真正的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才会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酒瓶子”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许多精彩的答案,黄宁老师说,“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学生的精彩。
”而我认为学生的精彩,也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性的,层层相扣的提问。
3.讲练结合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酒瓶子”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训练。
练笔跟文本的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能够及时运用到所学的方法,而且能在今后的写作中举一反三。
可惜在分析文本时,“酒瓶子”老师没有总结文本语言的奥秘,让学生了解
其“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即文章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何种技巧,学生在练笔时会更有针对和目的性,训练的效果则更容易达到。
老师让学生练笔前一定要有明确的训练要求,这样学生的作品会更精彩,也会更容易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
其次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课堂上“学生是主体”的教学观应成为精彩课堂的一条严格标准!
4.文本分析有“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味”,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本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祖父的“笑”和“愿意……就……”句式的分析,此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谓精妙。
在学习第8~10段时,首先便让学生抓住了祖父的表情——“笑”。
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1.祖父在什么情况下笑?2.你从祖父的笑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即文本所说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感悟,讲读结合,体悟情感。
一系列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领会到,童年时小小的“我”在祖父的园子是如何地“自由”、“快乐”。
更让他们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文本或者说作者萧红,想要表达的主题,与其说作者是在回忆“自由、快乐”的园子,不如说他是在回忆或怀念慈祥可亲的祖父。
从这两处文本的把握与分析中,“酒瓶子”老师语文课的人文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学生一步步感受到萧红的“自由”,更让我感受到“酒瓶子”老师课堂的“自由”。
三、教学思考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呈现,我们作为课例研究者,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精彩”,更应该思考,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呈现这些“精彩”的。
首先,“酒瓶子”老师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层层递进推进教学,升华情感却又不失语文的趣味性教学,实在很棒;其次需要学习的是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由扶到放的把控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也实属不易;最后,她那亲爱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提问和巧妙的教学设计,都让她的课堂熠熠生辉,处处焕发着语文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