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傳注體 、
1.1詁、訓 詁 1.2傳612 傳 《說文》:“傳,遽也。”段玉裁注: “傳者,今之驛馬。” 1.3注 注 《說文》:“注,灌也。”用在注釋古書 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暢通明曉。 1.4箋612 箋
《說文》:“箋,表識書也。”
1.1詁、訓 詁
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 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詩•周南•關雎》疏)。 清馬瑞辰認為:“單詞則為詁,重言則為 訓。詁是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 其言之比興而訓道之。此詁與訓之辨也。”
(三)闡釋語法
1、詞法 、 1.1注釋虛詞 注釋虛詞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1.1.2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1.1.3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1.2實詞用法分析 實詞用法分析 2、句法 、 2.1對句讀的分析 對句讀的分析 2.1.1明注 明注 2.1.2暗注 暗注 2.2對句式的分析 對句式的分析 2.2.1語序變異的分析 語序變異的分析 2.2.2省略 省略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19)牂羊墳首,三星在罶。(《詩·小雅 苕之華》)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 小雅 苕之華》 小雅·苕之華 牂羊墳首 毛傳: 牂羊, 牝羊也。 大也。 毛傳 : “ 牂羊 , 牝羊也 。 墳 , 大也 。 罶 , 曲梁 寡婦之笱也。 牂羊墳首, 言無是道也。 也 , 寡婦之笱也 。 牂羊墳首 , 言無是道也 。 三 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鄭箋:“‘無是道 無是道’ 星在罶 , 言不可久也 。 ” 鄭箋 : “‘ 無是道 ’ 喻周已衰,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不可久’ 者 , 喻周已衰 ,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 ‘ 不可久 ’ 喻周將亡,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者 , 喻周將亡 ,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 其去須臾也。 其去須臾也。”
3、辨析同義詞 、
• (11)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詩· 大雅·公劉》)毛傳:“直言曰言, 論難曰語。”孔疏:“直言曰言謂一 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對文 故別耳,散則言語通也。”
(二)疏通文意
1、解釋句意 、 1.1解釋句子實意 解釋句子實意 1.1.1直譯 直譯 1.1.2意譯 意譯 1.2發明句子言外之意 發明句子言外之意 1.2.1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1.2.3推因 推因 1.2.4提示隱含哲理 提示隱含哲理 2、歸納篇章主旨 、
2、串講釋詞 、
• (8)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鄘風•相鼠》)毛 傳“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暗昧之行” • (9)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邶風•匏有苦 葉》)毛傳:“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 不涉。” • (10)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 後作。(《孟子•告子下》)趙注:“人常以有謬 思過行,不得福,然後乃更其所為,以不能為 能也。困瘁於心。衡,橫也。橫塞其慮於胸中, 而後作為奇計異策,憤激而說也。”
第一講古書的注解
一、古注的類型和體例 二、古注的內容 三、古注的常用術語
第一講古書的注解
學習提示
初步瞭解古注的類型、體例、內容和主 要術語,能讀懂簡單的古注。
重要概念
傳 注 箋 章句體 義疏體 之言 讀如 讀若 衍 脫
一、古注的類型和體例
(一)古注的類型 1、傳注體 2、章句體 3、義疏體 4、集解體 5、補注體 6、音義體 (二)古注的體例
1.2傳 傳
唐孔穎達說:“傳者,傳通 其義也。” 《 漢 書 · 古 今 人 表 》“ 傳 曰……”注:“師古曰:傳 謂解說經義者也。”
1.3注 注
晉張華《博物志》說:“上代去先師近,解釋經文皆曰 傳,傳師說也。後代去師遠,或失其傳,故謂之注。注, 下己意也。”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說:“毛君、孔安國、馬融、 王肅之徒,其所注書皆謂之傳,鄭玄則謂之注。” 《禮記·曲禮上第一》下又說:“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 義之人多稱為傳。傳謂傳述為義,或樣承聖旨,或師儒 相傳,故云傳。今謂之注者,謙也。”
1.2.1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 (16)我心匪石 , 不可轉也 。 (《詩 •邶風 柏舟 》)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 邶風 柏舟》 邶風•柏舟 我心匪石 鄭箋: 言已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鄭箋:“言已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 (17)國之諸市,屨賤踴貴。(《左傳 昭公三年》) 國之諸市,屨賤踴貴。 《左傳•昭公三年 昭公三年》 國之諸市 杜注:“言刖多。” 杜注: 言刖多。 • (18)叔向曰 : “ 然 , 雖吾公室 , 今亦季世也 , 叔向曰: 雖吾公室, 今亦季世也, 叔向曰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 《 左傳•昭公三年 昭公三年》 戎馬不駕 , 卿無軍行 。 ” (《左傳 昭公三年 》) 杜注: 言晉衰弱,不能征討救諸侯。 杜注:“言晉衰弱,不能征討救諸侯。”
1.1.1直譯 直譯
• (12)考朕昭子刑 , 乃單文祖德 。 (《 尚書 考朕昭子刑, 乃單文祖德。 《 尚書• 考朕昭子刑 洛誥》 蘇軾 書傳》 蘇軾《 洛誥 》)蘇軾 《 書傳 》 : “ 考我所以明子 之法,乃盡文王德也。 之法,乃盡文王德也。” • (13)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 交交黃鳥 仲行,維引仲行,百夫之防。(《詩•秦風 仲行,維引仲行,百夫之防。 《 秦風• 秦風 黃鳥》 鄭箋 鄭箋: 防猶當也。 黃鳥 》)鄭箋 : “ 防猶當也 。 言此一人當 百夫。 百夫。”
1.4箋 箋
《詩·周南·關睢·鄭氏箋》釋文:“《字林》云: ‘箋,表也,識也。’按,鄭《六藝論》云 ‘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 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在《詩經·周南·關雎》 “鄭氏箋”下注云:“鄭于諸經皆謂之注,此言 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 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 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餘經無所遵奉, 故謂之注。”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 (25)抑此皇父 , 豈曰不時 , ( 《 詩 ·小雅 十月之交 》 ) 抑此皇父, 豈曰不時, 小雅·十月之交 抑此皇父 小雅 十月之交》 朱熹注: 發語詞。 朱熹注:“抑,發語詞。” • (26)式微式微 , 胡不歸 。 ( 《 詩 ·邶風 式微 》 ) 鄭箋 : 式微式微, 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 胡不歸。 邶風 式微》 鄭箋: 發聲也。 “式,發聲也。” • (27)猗嗟昌兮, 頎而長兮 。 ( 《 詩 ·齊風 猗嗟 》 ) 毛傳 : 猗嗟昌兮, 齊風·猗嗟 猗嗟昌兮 頎而長兮。 齊風 猗嗟》 毛傳: 猗嗟,歎辭。 “猗嗟,歎辭。” • (28)不見子都 , 乃見狂且 。 ( 《 詩 ·鄭風 山有扶蘇 》 毛 不見子都, 鄭風·山有扶蘇 不見子都 乃見狂且。 鄭風 山有扶蘇》 辭也。 傳:“且,辭也。” • (29)思皇多士, 不此王國 。 ( 《 詩 ·大雅 文王 》 ) 毛傳 : 思皇多士, 大雅·文王 思皇多士 不此王國。 大雅 文王》 毛傳: 辭也。 孔疏: 語辭,不為義。 “思,辭也。”孔疏:“思,語辭,不為義。” • (30)漢有遊女, 不可求思 。 ( 《 詩 •周南 漢廣 》 ) 毛傳 : 漢有遊女, 周南•漢廣 漢有遊女 不可求思。 周南 漢廣》 毛傳: 辭也。 “思,辭也。” • (31)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淮南子 精神篇》)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 淮南子•精神篇 精神篇》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 高誘注: 辭也。 高誘注:“與,辭也。”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20)摽有梅, 其實七兮 。 (《詩 ·召南 摽有 摽有梅,其實七兮。 《 召南 召南·摽有 摽有梅 毛傳: 興也, 落也。 梅 》)毛傳 : “ 興也 , 摽 , 落也 。 盛極則 毛傳 墮落者, 梅也, 尚在樹者七。 ” 鄭箋: 墮落者 , 梅也 , 尚在樹者七 。 鄭箋 : “興者,梅實尚餘七未落,喻始衰也。謂 興者,梅實尚餘七未落,喻始衰也。 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 (21)何彼襛矣,唐棣之華。以(《詩•召南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 《 召南 召南•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 鄭箋 鄭箋: 何彼襛矣 》)鄭箋 : “ 何乎彼戎戎者乃栘 之華。興者,喻王姬顏色之美盛。 之華。興者,喻王姬顏色之美盛。”
二、古注的內容
(一)詮釋詞義 (二)疏通文意 (三)闡釋語法 (四)分析篇章結構 (五)闡明修辭表達方式 (六)注明史實典故,文化常識 注明史實典故, (七)注明難字讀音
(一)詮釋詞義
1、直接釋詞 2、串講釋詞
一事二功:易受易解 用詞簡練,訓釋賅備
特殊釋詞方式:串講的副產品 3、辨析同義詞 對文→異 散文→同
2、章句體 、
劉師培《國語發微》說:“章句之體,乃 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 漢趙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後注:“章指: 言神農務本,教於凡民。許行蔽道,同之 君臣。陳相倍師,降于幽谷;不理萬情, 謂之敦樸。是以孟子博陳堯舜上下之敘以 匡之也。”
3、義疏體 、
《說文》:“疏,通也。” “正前人之疏義,奉詔列裁, 定名曰正。”(黃承吉《左 傳舊疏考證序》)
(二)古注的體例 二 古注的體例
1、義疏體P613 1.1經文 單行大字 雙行小字 1.2毛傳 緊接于詩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沒有“箋云”字樣的注 1.3鄭箋 毛傳之後,有“箋云”二字作標誌的注便是鄭玄箋(簡稱鄭箋) 1.4孔疏 注解中用方括號括起來的大“疏”字,表明其後的文字都是 孔穎達的疏,即“正義”。 2、集解體
1、直接釋詞 、
•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周南•關雎》)毛傳: “窈窕,幽閒也。淑,善。逑,匹也。” • (2)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周南•汝墳》)《毛傳》 “遵,循也”“汝,水名也” “墳,大防也”“枝曰 條,幹曰枚”。 • (3)有女同行(《詩•鄭風•有女同車》)傳:“行,行道 也”。 • (4)雍雍鳴雁(《詩•邶風•匏有苦葉》)傳:“雍雍,雁 聲和也。” • (5)有周不顯(《詩•大雅•文王》)傳:“有周,周也。 不顯,顯也”。 • (6)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何晏注:“循循, 次序貌。” • (7)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朱熹集注:“保,愛 護也。”
1.1.2意譯 意譯
• (14)強恕而行 , 求仁莫近焉 。 (《 孟子 盡 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 孟子•盡 強恕而行 心上》 趙岐 孟子章句》 趙岐《 心上 》)趙岐 《 孟子章句 》 : “ 當自勉強 以忠恕之道,求仁之術此最為近也。” 以忠恕之道,求仁之術此最為近也。 • (15)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 君子之學也 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楊注 勸學》 楊注: 四體,形乎動靜。(《荀子 勸學》)楊注: 入乎耳,著乎心,謂聞則志而不忘也。 “入乎耳,著乎心,謂聞則志而不忘也。 布乎四體,謂有威議潤身也。形乎動靜, 布乎四體,謂有威議潤身也。形乎動靜, 謂知所措履也。 謂知所措履也。”
1.2.3推因 推因
• (22)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詩•周南 樛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 周南 周南•樛 南有樛木 朱熹注: 木 》)朱熹注 : “ 後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 朱熹注 心,故眾妾樂其德而稱願之……” 故眾妾樂其德而稱願之
2、歸納篇章主旨 、
• (23)《 詩 ·邶風 穀風 》 小序說 : “ 谷風 , 《 邶風 穀風》 小序說: 谷風, 邶風·穀風 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 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淫於新昏而 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 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 • (24)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孟子見梁惠王 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 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 朱熹注: 仁者, ( 《 孟子 梁惠王上 》 ) 朱熹注 : “ 仁者 , 心之德, 愛之理; 義者, 心之制,事之宜 心之德 , 愛之理 ; 義者 , 心之制 事之宜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也 。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 下文乃詳言 之。”
4、集解體 、
三國 魏何晏《論語集解》 宋 朱熹《四書集注》《楚辭集注》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 清 王先謙《荀子集解》 清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補注體 、
宋 洪興祖《楚辭補注》 清 王先謙《漢書補注》 清 焦循《論語補疏》
6、音義體 、
音訓、音詁、音注、音解、音證、 音隱、音釋 唐 陸 德 明 《 經 典 釋 文 》(《 周 易 音 義》、《尚書音義》、《毛詩音義》、 《周禮音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