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皖中江淮话的语音
淮南地区的方言(上)
淮南地区的⽅⾔(上)淮南话从属于北⽅⽅⾔区的江淮(安徽)次⽅⾔。
但在语⾳和词汇上⼜有着⼀定的地⽅特点。
有些话说出来,本地⼈明⽩,外地⼈听了往往不明其义。
为了⽅便与外界的交往,仅从语⾳特点和词类释义上做个简要的介绍。
⼀、特点(⼀)、淮南⼈说话,发⾳部位多在⾆中,说话⼝⾳重,声⾳⼤,听起来象吵架。
没有江南⼈讲话“软”,也不象河南、⼭东⼈讲话“硬”,被北⽅⼈称之为“蛮⼦”,⼜被南⽅⼈称做“侉⼦”。
(⼆)、声调上,第⼀声调值低,近似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声类似普通话的第⼀声;第三声不拐弯,直接上升,类似普通话第⼆声;第四声与普通话⼤体相同,但不能降到最低点。
⽆⼉化⾳,但有⼊声。
(三)、声母上,1、西部属寿凤⼝⾳,声母“f”发为“h”,即平常说的“h”“f ”不分。
如“凤台县刮⼤风,把粪箕⼦刮翻了”说成“讧台县刮⼤轰,把混箕⼦刮欢了”;“房地”说成“皇帝”;“冯巩”说成“红巩”。
东部有点受合肥⼝⾳影响,“n”、“l”混淆,但不太明显。
2、翘⾆⾳与平⾆⾳不分。
翘⾆⾳ zh.、ch.、sh 都发成平⾆⾳ z、c、s 。
如:“事实”说成“四思”、“朱主席”说成“租组席”。
(四)、韵母上,1、部分前⿐⾳与后⿐⾳不分。
把后⿐⾳“eng”、“ing”发成前⿐⾳“en”、“in”。
如“程度”说成“陈度”,“影响”说成“引响”。
2、将⼉化⾳ er 发成 a ,如“⼆”说成“啊(去声)”;或发成 e ,如“⼉⼦”说成“蛾⼦”。
(五)、声韵母的拼合上,e 不直接与 g、k、h 相拼,拼时必须发成 uo 才⾏。
如“⼤哥”说成“⼤锅”;“科学”说成“扩学”;“和平鸽”说成“活贫锅”。
(六)、市区和郊区讲话区别⼤,市区⼈讲话接近普通话,⽅⾔少;郊区⼈讲话⽅⾔多,与普通话差别⼤。
(七)、词尾多带“⼦”字。
仅以⼈的头部为例。
就有:脑门囟⼦、额了头⼦、眼珠⼦、⿐梁⼦、⿐尖⼦、⽿垂⼦、⽿朵眼⼦、脸蛋⼦、腮帮⼦、⽛花⼦、⾆头根⼦、⾆头尖⼦、后脑勺⼦等。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浅谈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
皖 方 言 区 中除 去 中 原 官 话 区 f 寿县 、 风台、 颍上 、 蚌埠市 、 金寨 、 霍邱等地 除外) , 唯 有 江 淮 官 话 区 的 绝
大部分县市存在/ r / 的发音 , 而 其 他 地 方 则 无/ r / 言 区 学 生 存 在 的 语 音 问题 及分 析
的脚 步 以下 以学 习 英 语 为 例 . 总 结 出 皖方 言学 生在 音 错误 , 其 带 来 的 干 扰 和 负 迁 移 成 了 新 生 接 受 和 掌 握
学 习英 语 的过 程 中存 在 的 常 见 语 音 问题 。
( 一) 元 音 1 . 英 语 的, e i / 常误 读 成 / e l
在皖方言区学生中 . 新 生 普 遍 存 在 各 种 各 样 的 语
新 语 音 的最 大绊 脚 石 , 难 以 形 成 新 的 语 言 习惯 , 从 正 面 或 侧 面 严 重 影 响 了学 生 听 、 说 、 读、 写能力 的发挥 。 构建“ 地域性小组 ” 模 式不 仅 是 能够 优 化 小 组 活动 . 而 改 善 皖方 言 区学 生语 言 问题 的一 项 重 大 举 措 . 促 进 学
语 音 是语 言存 在 的基 调 , 语 言 与语 调 的 正 确 性 将 换 念 , 在 有 些 区域 , 有 鼻 音 声 母, n / 而无 边 音 声 母 , 还 直 接 影 响 日常生 活 中 的 各 种 交 际 效 果 , 因此 , 良好 的 语 音基 础 会 使 人 们 的人 际 交 往 达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有些地方 , 有无鼻音声母/ n / 而有 边 音 声 母 , l / 。
安徽省横跨江淮地区 . 其 独特 的地 理 位 置也 导致
4 . / t r / 和, d r / 读 音 的异 化 在 安徽有些地 域的方言里 z h 、 c h 、 s h的 发 音 通 常
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
浅谈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摘要:近年来,由于方言等原因导致的语音僵化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皖方言区这种音素的缺失带来的各种问题尤为明显,如何寻找到有效途径来缓解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地域音素的特点并结合语音实训的“地域性小组”模式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本文基于对皖方言区学生主要存在的语音问题的讨论,详细介绍了“地域性小组”模式的主要思想,最后综合分析了“地域性小组”模式在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语音问题地域性小组皖方言因材施教语音是语言存在的基调,语言与语调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效果,因此,良好的语音基础会使人们的人际交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具有地广人多的特点,而方言种类繁多是我国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带来了语音僵化现象,特别是当今社会英语的广泛使用,促使积极改善学生语音问题成为语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皖方言区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及分析安徽省横跨江淮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导致其方言系统分布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可分为皖西赣语、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客籍话、皖南徽语、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北中原客话。
这些地方方言所带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语音僵化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的脚步。
以下以学习英语为例,总结出皖方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常见语音问题。
(一)元音1.英语的/ei/常误读成/e/汉语中的复韵母uei、uen中的ei、en皖中江淮官话的方言中常常被舍弃,发音为短而平的n音,这种发音习惯带来的问题就是英语的/ei/常被误读成/e/,双元音直接当做单音节发声,没有前后音长的变化和力度轻重的改变,例如,age和egg的首字母发音混淆。
2.英语的/?覸/常误读成/?覸n/英语的/a/常误读成/?覸n/在安徽六安地区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方言中的鼻韵母an的错误发音方式造成学生在读英文元音/?覸/时,会习惯性地加上鼻音/n/。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岳西地处安徽与湖北交界处,大别山区。
从整体来看,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次方言区几皖西赣语区。
在我个人感觉中,我们当地方言受普通话影响比较普遍,我们父母一辈的人与爷爷奶奶一辈相比,普通话的发音与说法明显增多。
而我们这一代人受普通话影响则更为普遍,方言意识已非常淡薄,甚至在家乡总是夹杂许多普通话用法,难以说出方言用法。
(二)皖北中原官话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
例如,“安”读 a~21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 t 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 ,才ts≠在,肠t (或ts)≠丈t (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 24]或[cn ~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 ”(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安徽淮南方言完美版
搁哪拐子
隔厌
拐的
光不叽凉
好的羊熊样
好盏子
呵大蛋
黑扯
呼你
几吧捏两耳朵
脚jue趾盖
就和
看把你倨地
扣逼手
拉呱
老细
脸给你恣烂
嘛比的好
猫比吧
猫吊喽
磨叽
你搁哪喝地该
念你
劈脸
瘸气
苕道
什么黄子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洋唬什么
耶熊吧
怎么不照地该
我地孩来
嘛比
麻熊
猫比
猫水sei
耶熊
驴熊
洋熊
洋熊样
马虎熊
可照
不照
胡吊扯
胡吊搞
胡几吧吊扯
胡几吧吊搞
就地
考了
活考
活毁
活萝卜
就嘴
一嘴
一嘴猴
可是地该
怎么搞地该
麻灿
哧花
腌a喳
恶厌
吊烟
打吊腰
老据
洋唬
咋唬
叽一裤
地走
杠路
杠家
杠腿
七叶子
二倚子
不照器
不吊照
管抬
吊能抬
管经
遮咕劲
过劲
搁哪
咯ge饭
割啷啷地
嗞拉拉地
细比扣
狗比羊眼
狗比日眼
鬼子六
精头屁
决誓
决人
操事
迟鱼
马子
秋巴
秋鸡
叽歪
尿sei尿拉拉地
滴滴答答
老婆三调
劈脸呼
扳钱
白扳
逞脸
逞吊脸
耳e巴子
到尽
糇hou巴咸
瘸怪
瘸卜
瘸么
雾掉了
淮南方言概论
淮南方言[概论]淮北方言淮北方言大全1经典淮北话(暴笑) 淮北的帮忙顶一下哈 1.搁哪喝的?--------------你脑子有毛病 (更正宗一点的摸拿喝的),,其实是摸就是在的意思,就是在哪喝的酒了之类的,脑子不听使唤了 2.字儿----------- 舒服,得劲,正解是,(zei)音,4声,3.管 --------------------------------可以。
这也不算方言了,4.苍——拽。
苍取苍惶意。
5.弄啥子,--------------------------干什么,还有说做啥子,啥本来就是什么的意思。
6.徐吊-------------------------------罗嗦,一般是不平常的罗嗦,类似有点牛皮,这个是外来词N年前没有这样说的。
7.zhang问————什么时候其实这个就是“早晚,”的变音罢了,8.毛格子————————硬币,也有时把最后的子字省略。
9.义西-----------------做错什么时说的,也是相声词,10.胳了掰子——肘子11.猫逼了——没戏了12一比吊糟——差劲到家了13.弄熊的——干什么的14.恁——你或你们15.你搁这摆饰啥滴是——你在这里做什么 16.决哑拔子-------------------指:"脚},脚的音就是(jue),哑字是丫字,普通话里也有脚丫儿,拔子是语气助词17.光锦裳--------------------指光着背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光脊梁,当然是光着上身了,只是有点变音罢了,类推还有就裸体就是光腚了,哈哈18.今天“麻B”热麻B是粗口话(ma)淮北的好说这个,不仅是对天气,经常出现在口头禅上,BS之19.老,,子———老太太其实是老麽子,和还猪哥哥里的容麽麽类似,不是敬称,表现在老太太自嘲或对别的老太太不尊重的称呼20.铁条——————铁丝,粗的才叫铁条,细的还叫——铁丝21.批脸烀————打脸应该是劈脸掴,不解释大家也懂的,还有就是扇(三声,动词)了,意同前。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现代汉语方言[i][l]音变研究综述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理论·探索元音高化现象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音变现象,在汉藏语系中,特别是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元音高化引起的音韵系统改变的结果最终导致[i]韵母出位变为舌尖元音[ɿ]。
纵观[i]>[ɿ]音变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i]>[ɿ]音变在各方言区的演变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现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类,并评述如下:一、两次[i]>[ɿ]音变与元音舌尖化[i]>[ɿ]指的是舌面高元音[i]变成舌尖元音[ɿ]的音变现象。
历史上的[i]>[ɿ]音变发生过两次,为与第一次[i]> [ɿ]音变进行区分,现先对第一次[i]>[ɿ]音变进行概述。
(一)汉语史上的两次[i]>[ɿ]音变与[ɿ]的声学性质第一次[i]>[ɿ]音变发生在《中原音韵》的支思韵中,其音变是由于声母腭化引起的,而第二次[i]>[ɿ]音变大概近百年内才出现。
此次音变中舌面高元音[i]发生舌尖化并非是由于声母的同化作用引起的,[ɿ]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在此次演变过程中,[i]自身继续高化,范围向止摄、蟹摄帮组、端组继续扩展,在已无入声韵尾和鼻音韵尾的方言区内,高化范围还扩展到阳声韵和入声韵内,导致其舌位继续前化和高化,最终使高元音[i]变为[ɿ]。
目前该音变还在持续影响着汉语各大方言区的音系变化。
本文的主要讨论对象针对的是现代汉语方言中出现的第二次[i]>[ɿ]音变。
第二次[i]>[ɿ]的音变过程通常也被学界称为是元音[i]舌尖化的过程,而针对元音舌尖化这一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高本汉(1915)最早科学地对汉语的舌尖元音进行了描述;朱晓农(2004)称[i]>[ɿ]音变现象为高顶出位,胡方(2007)进一步针对高顶出位后的音变历程进行了讨论。
除上述学者之外,赵日新(2007)、石汝杰(1998)、张燕来(2006)等学者也曾对元音高化的概念进行过探讨。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中国七大方言ppt课件
11
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 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 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 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 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
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4
2.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 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 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分布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使用人数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地区,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 上。
5
3.赣方言
赣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 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 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 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 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 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客家语是台湾的官方语言 ,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苏里 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 。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 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 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分布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
海南、浙江、重庆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
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
赣边区一 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
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
安徽方言概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方言与文化之芜湖市
7. 区域文化之年俗
7. 区域文化之铁画艺术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 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 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 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 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 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 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 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 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 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⑵、江淮官话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怀远]——54个[南通]之间,以 45个韵母左右为多: ①洪巢片有36个[怀远]——53个[高邮]韵母,其中入声韵韵母4个[怀 远]——16个[高邮]
⑶、江淮官话的声调数目在5个——7个之间: 洪巢片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 阳入。
“说三道四”。喜欢传小道消息,张家长、李家
短,拨弄口舌,唠唠叨叨,飞短流长,俗称的‘长舌
妇’。”其实,这是“说张三、道李四”的浓缩版。上
海话中也有“瞎三话四”一说。
5.1 数字词用法
“人五人六”。形容某人有点派头,有模有样。比如: “李家小三子,别看平时不咋地,穿上西装,蹬上皮鞋, 还真人五人六,人模狗样的!”当然,这里的“六”不 读作“六”,而读作“陆”。
芜湖市
地方语言及区域文化
1.地理位置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 座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 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 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 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 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 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 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家乡方言——六安话
六安话歇后语
两个老头打架——不凶 三个钱放两下——一是一,二是二
年三十晚上借砧板——家家所用
年三十晚上打个兔子——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裁缝打架——针(真)干 虾子过河——慌了大爪 黄瓜打大锣——一去一大截
剃头挑子——一头热
叫化子钻草堆——享天福
语言特点
声母 1.东部靠近肥西的地区念不准零声母。
2.西部西南官话方言区的f和h互转。
3.n和l混读,同一方言区的人,有的读n,有的读l,n、l不分。 韵母 1.a、o、ai韵母里的一部分字读成了[ε]韵母,而且都读成了入声韵。 2.o和u混用。这种混用只局限在ch、m、f三个声母与其拼合上,且为数不多,常 用字中只有13个。 3.没有er韵母,方音把er韵母的字如“而、儿、二、耳”等分别念成了近似[a]或 [ε]韵母。
六 安 方 言
家 乡 方 言
------
六安方言
六安话,即六安方言,广 义上指安徽省六安市境内 (三区四县)的所有方言, 狭义上的六安话是指原六 安县的方言。现多指六安 市辖区方言,通行江淮官 话。
方言组成
六安话主要属于江淮方言区,小部分属于中原方言区。其中六安市 区(金安区、 裕安区)、舒城、 霍山、金寨 县(西北部除外) 为江淮官话 (淮语)通行区, 属于江淮官 话-洪巢片-庐州 小片(庐州 官话),和合肥 话属于同一 语系分支;而市 境内北边的 霍邱县及金寨县 西北部则为 西南官话通行区, 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
举例
跌相--------------丢人,不体面 嗲摆--------------撒娇
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_朱蕾
居住可能难以形成如此强势的江淮官话。202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三辑)
2.2 本地人对待江淮官话与其他移民方言的心理不同
仅从泾县来看,“近代移民说”也与本地人心理上对江淮官话
和其他客籍方言地位的区分不相符。
现代泾县方言除了客籍方言岛通行单方言,其余基本都是双方
赣语是皖南的土著方言,河南话、湖北话和零星分布的方言小块是
来源于各地的移民方言。这几类都是比较明确的,而江淮官话的情
况则比较复杂。
皖南的江淮官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移民方言岛形式分布,
和河南话等一样从北方移植而来的客籍话,如安徽南陵江北移民的
江淮官话方言岛;另一类则是指在皖南通行地域很广、口音较为一
* 本文是本人博士学位论文《皖南泾县方言音韵研究》的一部分,感谢
《语言学论丛》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本文得以修改和提高。198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三辑)
大城镇呈单方言分布,而在近江地区较为偏远的乡村则和宣州吴语
共存,呈双方言分布。
本文以泾县方言为代表讨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一
因就明确的多,它们都是清同治年间移民带来,从其名称即可知其
大致的来源地,有的使用者自己还可说出其祖先具体来自某乡某
村。由于移民时间不长,移民原因是土著居民因战争和瘟疫死亡殆
尽后的填充,多以方言岛形式存在,还保留鲜明的来源地方言的特
征。且地方志、民间谣谚、口头传说、家谱等也相当丰富,都可作
为验证。而在泾县通行地域最广、势力最大的江淮官话的形成原因
这一观点也认为皖南江淮官话和其他客籍话一样都是移民影响
或带来的,具体来说是永嘉之后的移民、清末的安徽江北移民、抗
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
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吴波【摘要】本文就江淮官话的分区标准提出两点意见.结合以往的分区成果,提出了“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普遍为平调;入声分阴阳,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调”的两项更具普遍性、操作性的标准.并建议安庆、桐城、枞阳三市县仍划归为洪巢片.【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157-160)【关键词】江淮官话;分区标准【作者】吴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4江淮官话地处我国南北方言的过渡区域,其所具方言学意义重大。
本文拟对江淮官话分区的标准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所提三项标准可给予一定的修正。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刘祥柏(2007)所提出的新的划分标准。
提出依“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普遍为平调;入声分阴阳,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调”两项标准将江淮官话划分为洪巢、泰如与黄孝三片的意见。
并建议安庆、桐城、枞阳三市县仍划归洪巢片为宜。
1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划分标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江淮官话区的方言点共计108个,分属洪巢、泰如、黄孝三片。
《地图集》的分区标准是:根据新的调查材料,这三条标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予以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标准一“入声是否分阴阳”能较系统地反映了泰如片的特征。
但近些年来,在皖中洪巢片的庐江、桐城、枞阳等地也陆续发现了这类现象(周元琳2001,伍巍2006)。
从调值上看,这些地区的阴阳入和泰如片的阴低阳高型并不相同,它们是阴高阳低型,因此,严格来说,标准一改为“入声分阴阳,且阳调类普遍高于阴调类”应该更切合泰如片的特点。
标准二涉及到语音标准的层次问题。
古仄声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在泰如片中普遍有文白两读的现象,文读不送气而白读送气(顾黔2001)。
这种情况的出现,该从文从白呢?我们认为,分区标准在层次上应当做到唯一性,要么是文读标准,要么是白读标准。
第一章曲种——精选推荐
第一章 曲 种安徽曲艺约有60多种;本地和外来而可以成立章节的有36种;其中在全省各地形成的,以及在全省流行时间久远而衍变具在地方特色的计有20多种。
大曲种如安徽大鼓,于明末清初,由词话结合地方锣鼓乐而衍变为地方独有的曲种之一。
它流行全省,形成曲艺界所谓的皖北、皖东、皖西、皖中、皖南五大派殊。
它外流至河南,谓之豫东大鼓,流至江苏,谓之江北大鼓;它盛行于南京艺人很多,其中高德标等有江北四大鼓书王之称。
与安徽大鼓并著称于时的有安徽评书,艺人向来认为它们是曲艺姐妹之花,因又称“评、鼓书”,听众称其说书艺人为“评鼓艺人”,皆由于艺人往往说评书,又善唱大鼓之故。
评书亦流行全省,虽不一定形成于安徽,但自明初,有少年曹逢春在淮北学评书,后至宣州,向同行数十人宣告改名为柳敬亭,不久即为评书大家;而在安徽随着时间推移,评书艺人辈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艺人仍十分活跃。
此外,多属中、小曲种的其分布以淮河南北为主,长江南北次之,徽州一带曲种极少。
如淮北太和、阜阳一带流行的太和清音,源于元代末年,汝南老僧清坛法师始创曲唱,授众僧弹奏歌和以自娱,并著抄《清音筝谱》一卷,流传民间;其曲种历代人歌唱,延续至今。
另一曲种,也称为清音的其渊源所自于京师。
清光绪年间,亳州人在京为官有八大家族,其弟子与八旗子弟交往,学唱“岔曲”、“八角鼓”等,带回亳州,与地方俗曲相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艺人称“亳州清音”。
但影响较大的如凤阳花鼓,自明代初年,凤阳地方农民因荒年而逃至外乡,以小锣小鼓演唱“凤阳歌”等小曲而谋生,几乎影响全国。
又有影响虽不大的曲种,如阜阳地区的颍河溜,却对坠子这一大曲种起源,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因予以记述。
沿淮南北,中、小曲种较多,如端鼓,流传于沿淮、女儿湖、洪泽湖一带。
淮词,流传于淮河、滁河、长江沿岸各县。
淮北琴书,流传于宿州与阜阳地区以及皖中。
淮北坠子,流传于宿州、阜阳,以及皖中各地。
端公调,流传于颍上、寿县、怀远一带。
皖北中原官话对英语语音中音段音位的负迁移影响
皖北中原官话对英语语音中音段音位的负迁移影响
王培培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负迁移影响.本研究以迁移理论为切入点,亳州师专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皖北中原官话对英语语音中音段音位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教学建议.旨在帮助皖北中原官话区学生克服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障碍,提高教学效果,并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和参考.【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王培培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湖南学生英语语音音段音位学习中湘方言的负迁移作用
2.湘方音音段音位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3.皖中江淮官话对正宗英式口音音段音位习得的负迁移研究
4.皖中江淮官话对正宗英式口音音段音位习得的负迁移研究
5.安徽方言对英语语音音段音位负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皖中江淮话的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一、语音的共同特点
1.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古全浊上今归去声。
例如:稻=盗、到,舅=旧、救。
2.古全浊声母,江淮话一律读成清声母。
古全浊声母今为塞音、塞擦音声母时,平声读送气音,仄声读不送气音。
例如:合肥市话爬p55、拔p4,同t55、动洞t53,葵k u e i55、柜k u e i53,勤t i n55、近i n53,才t s E55、在t s E53,迟t55、治t53。
3.古深臻摄阳声韵与曾梗摄阳声韵,今江淮话读音混同。
例如:林邻=菱灵,针真=,音因=鹰英。
蒸征
长
混同的情况有两种:第一,多数方言是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的字,读成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第二,只有滁州市、来安、嘉山等方言是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的字,读成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
二、语音的内部差异
1.古泥来母字,今江淮话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其他各地读音一律混同。
例如:脑=老,怒=路,年=连,聂=猎。
2.怀远、淮南、嘉山、天长、无为、芜湖市、南陵、当涂、马鞍山市、广德(城区)、郎溪(城区)、枞阳等地话,t、t、声母与t s、t s、s声母不分,有t组无t S组。
例如:知=资,炒=草,山=三。
此外,池州市(城区)和宣州市虽然t s、t组声母都有,但只限于在少数韵母中能够分辨字义。
例如,池州话的t组声母只见于韵母的入声字(直t35、尺t35、实35)。
3.古日母字,在没有t t声母的话里,大都读成舌尖前浊擦音[z],少数也有读[]的。
但是当涂话却读成舌根浊擦音[]。
例如:人绕瓤热肉”淮南话读z声母,芜湖市话读声母,当涂话读声母。
4.古疑母和影母开口洪音韵的字,今江淮话洪音韵前有、、、四种读法。
例如:
9
1
“爱恩袄”和“碍岸硬”,滁州市话是声母,淮南市读声母,巢湖市读声母,合肥市读
声母。
5.桐城、枞阳、池州(城区)、芜湖市、青阳、南陵(城区)、宣州、广德(城区)、郎溪(城
区)等地话,都不同情况地出现将t t 声母拼合口韵的字与t t 声母拼撮口韵的字混
同。
例如:
代表
字方言
点
池州市、宣州市
桐 城芜湖市(老城话)
猪除书居渠虚t y t y y t t
t y t y y 追吹水t y e i t y e i y e i t e i t e i e i t y e it y e i y e i 肫唇顺军群训
t y n t y n y n
t
n t
n
n
t s un t sun s un t y n t y n y n
6.古见晓组声母开口二等字,在芜湖市、和县、含山、巢湖市、当涂、安庆、枞阳、池州、桐城、宣州、南陵(城区)、青阳(城区)、广德(城区)、郎溪(城区)、无为、庐江等地话里,都有数量不同的白读和文读之分。
白读音仍保持古读舌根音k k x 声母和开口呼韵母,文
读音声母为舌面前音t t
和,韵母为齐齿呼。
例如:
代表字安庆市
池州市
巢湖市
芜湖市
宣州市
家
白读文读ka
31t i a 31
ka
44t i a 44
ka
31t i a 31
ka
31k i a
31
ka
31t i a 31
讲
白读
文读kan
313t i an 313
kan
213t i an 213
t i
~
213
k a
~313t i a
~313
k ~
313t i ~
313
敲
白读
文读k au
31t i au 31
k au
44t i au 44
k 31t i 31
k 31t i 31
k 31t i
31
掐
白读文读k a
55
k a
35t i a
35k 5t i
5
k a
5
t i a 5
k a
5
鞋
白读
文读x a i
35ia i 35
x a i
24
x
35
x
35i e
35
x
35i e 35
咸
白读文读xan 35i an 35
xan 24i an 24
x ~
35
i
I
~35
x a
~35
i e
~35
x
~
35i e
~35
咬
白读文读au 313i au
313au 213i au 213
213
i
213
313i
313
313
i
313
眼
白读文读an 313i an
313
an 213i an
213
~
213
i
~
213
a
~313i e
~313
~313
i e
~313
7.合肥市、肥东、肥西、六安、霍山、舒城、巢湖市等地话,将来自古蟹开三、四祭齐韵
2
9
和止开三支脂之微韵的字,大都读成舌尖前元音韵母。
例如:“比”读p
24
、“皮”读p
55
、
“米”读m
24
、“低鸡”读t s 21(=资)、“提齐”
t s 55
(=瓷)、“洗喜”读s 24
(=死)、“礼椅”读
24。
8.安庆市、枞阳、桐城、广德等地话,将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的(普通话读u 韵母)字,
读成u (或)韵母,与侯韵端系字混同。
例如:肚=抖,兔=透,途=头,炉=楼,祖=走,醋=凑,素=嗽咳。
9.安庆、枞阳、桐城、芜湖市、和县、全椒、马鞍山、当涂、池洲等地话,将古宕江摄唐阳
江韵字与咸山摄覃谈咸衔凡寒山删元韵字,韵母发音混同。
例如:党=胆,杭=咸,光=关,汪=弯。
10.很多市县的方言里都没有卷舌韵母。
普通话读卷舌韵母的字“儿耳二”等,被
读成不同的舌面元音。
例如:合肥、肥东、肥西、舒城、六安、巢湖市、含山、定远、怀远、嘉山、天长等地读成a 韵母,和县、南陵(城区)、当涂(城区)、马鞍山等地读成韵母,滁州
市、来安话读成E 韵母,全椒话读e i 韵母,淮南市话读韵母,霍山话读
韵母,无为、庐
江、枞阳话读成
韵母。
11.古山摄合口一等恒韵字和山摄合口三等仙韵知系字,在安庆、池州市、合肥、肥
东、肥西、桐城、舒城、枞阳、巢湖市、和县、全椒、含山、滁州市、来安、天长、无为、庐江、芜湖市、当涂(城区)、宣州市、铜陵市等地话里,与山摄其他阳声韵字相比,发音特殊,韵音不谐,不能相押。
例如:
代表字安庆市
芜湖市
合肥市
巢湖市
滁州市
搬判漫班盼慢on an o ~a
~~~
~~
短团乱胆淡烂on an o ~a
~~~
~~
篆官豌撰关弯
on uan
o ~u a
~~
u
~
u ~u
~
u
12.入声韵在皖中江淮话里的读音有三种情况:第一,带有喉塞音韵尾。
具有这种
情况的方言占绝大多数。
例如,皖东的滁州地区,皖中的合肥地区,沿江及江南的芜湖市、宣州市、当涂、南陵(城区)、铜陵市等。
第二,无辅音韵尾标志,只保存独立的舒声调值。
例如,安庆市、池州市、淮南市等方言。
第三,大部分入声韵已无辅音韵尾,只保存独立的舒声调值,少部分入声韵带有边音韵尾。
这部分字大都来自三、四等促声韵和臻合一没
韵,通合一屋沃韵。
例如:桐城、枞阳一部分人话里的(毒十),i (笔一),u (哭屋),
或y (桔叔)①。
3
9①杨自翔先生将桐城方言分为两个入声调类。
详见《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安徽桐城方言入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