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
一 、 基 督 教 的 起 源 发 展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 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 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 窦(字西泰,atthieu Ricci,1552-1610)入京,万 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 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 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 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 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 样式)。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二、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 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中国 300年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 风”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 复古主义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 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 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 “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 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 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 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 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 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 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 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 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 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 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 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 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 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 重檐八角亭子。”
协和礼拜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基督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谢谢观赏
西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 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 “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 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 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 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 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 节”教堂)。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 拜堂(Peking Union Chruch)以 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 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 (Merrill,Humble & Taylor 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 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 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 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 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北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雍正元年(1723年) 意大利人德理格 (Teodoricus 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 西直门内大街南建 西堂。
圣玛利亚”教堂 (或称“奉献节”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 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 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 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 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 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 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 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 ‘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 世之时样建成。”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
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圣索菲亚”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2、18世纪、19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 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 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图4)的前身,在 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 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 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 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 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 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 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 “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 “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 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期
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基督教很早就已传到中国。明天启5 年(公元1625年),西安附近就出土了 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寺塔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 未,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 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 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 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 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南堂
东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 利类思(Ludovicus Buglio,1606-1682)、安 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ns,1609-1677), 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 xxx 学号:xxx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目 录
• 中国 • 中国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 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一 、 基 督 教 的 起 源 发 展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 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 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 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 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 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 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型制。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1、Biblioteka Baidu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 Nicolas 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 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 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 横十字文。”
救 世 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在这一 时期,南沟 沿救主堂和 八面槽救世 军中央堂为 中国传统模 样式的复古 主义之典型。
中 华 圣 公 会 教 堂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