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合集下载

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作者:刘臣彬概述:梅核气是咽喉中有异物感觉,也就是咽喉中如有乌梅核阻塞于咽喉部。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适、干咳,如有一物,形同圆形,如同鹌鹑卵大,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

中青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

中医学认为此病因情志郁结,肝郁气滞化痰,引起的病症。

中医称梅核气,在西医就是咽喉神经官能症,检查在耳鼻喉科,经过检查,咽喉部位不发红、不发紫,正常健康色。

鉴别诊断:1、有别于咽喉炎:咽喉炎局部咽喉部位紫绀、发红,有红色粟粒样斑点,甚至有脓斑脓点,急性的伴随咳嗽、发烧,以干咳为主。

慢性的迁延几年,甚至几十年,乃至终生不愈。

2、有别于肿瘤:因为经过下腔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3、这个病往往多数是中青年妇女,就诊于耳鼻喉科,经过详细、反复多处医院检查,查不出疾病,因此,定为咽喉神经官能症。

不具有传染性,既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有病毒感染依据。

中医诊断:患者有咽喉部自觉有球状物体堵塞,吞之不进,吐之不出,经过耳鼻喉科检查,没有异常。

舌质淡,苔白。

脉滑,一部分人伴随左关脉弦,一部分右寸部脉滑。

为痰结咽喉所致。

如果经常在刺激情况下,生气、发怒,引起的是肝郁气滞为主。

治疗原则:痰饮引起的用四七汤加减治疗,教科书用厚朴温中汤治疗。

伴随肝郁气滞的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伴随咽喉有炎症的,也就是中医的肺肾阴虚、或者上焦火盛,适当加清热泻火中药。

处方:1、四七汤: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苏子20克(研碎)、生姜3片、大枣3个(掰开)水煎服。

2、加味四七汤:治梅核气妙不可述。

紫苏叶15克、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天南星10克、砂仁5克、青皮10克、白豆蔻5克、槟榔5克、益智仁5克、生姜3片水煎服。

3、加味二陈汤:燥湿化痰、清热止咳。

适用于梅核气,伴随咽喉炎患者。

咽喉有异物感,并且咽峡部发绀,或者咽喉部有粟粒状颗粒红色者。

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乌梅5个、枳壳10克、桔梗10克、黄芩30克、栀子20克、紫苏子15克、白豆蔻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梅核气(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梅核气(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梅核气(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二病因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三临床表现咽部异常感觉,如痰黏感、蚁行感、灼热感、梗阻感、异物感等。

四检查1.在引起咽异感症的因素中,器质性病变多于精神性,咽喉部因素多于其他部位的因素,所以首先应考虑器质性因素以免误诊。

2.仔细检查鼻、咽、口咽和喉咽。

3.应对鼻、眼、耳及颈部及全身各处作相关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或胃镜、血常规、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颈椎拍片、X线食管吞钡透视或拍片、颈部及甲状腺B超检查等。

五诊断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

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喉炎。

3.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4.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远伤病病灶,这是诊断要点。

揉摩将病灶充分显现,异物感同时消失,这是肯定性诊断。

六辨证施治1.痰气郁结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

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

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多见于中年女性。

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

方药:法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生姜。

若肝郁气滞较甚,可加香附、郁金、白芍、枳壳;痰多呕恶者,加橘红、瓜蒌皮、川贝;纳呆便溏加白术、陈皮、苍术、炙甘草;嗳气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天花粉等。

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梅核气1.半夏厚朴汤主之。

”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治疗宜行气解郁,清热化湿,活血利咽,降逆化痰。

情志而致痰湿阻滞,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郁金15g,香附12g,半夏10g,厚朴10g,桔梗10g,柴胡12g,茯苓20g。

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g,薤白15g;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g,杭菊10g。

建议先用中药调养,治愈后再来食疗,避免再犯。

2.组方:昆布10g(水洗)、生牡蛎30g、桔梗6g、射干10g、清半夏10g、枇杷叶10g、紫菀15g、茯苓24g。

主治:梅核气,证见感觉咽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加减:1.痰多难咯加白芥子、杏仁、川贝母;2.嗳气频作加旋复花、刀豆子;3.肝郁湿热加川贝、夏枯草;4.痰湿偏盛加厚朴、陈皮,减去牡蛎、射干;5.肝郁化火,痰气凝滞加茯神、桑叶、胆星、麦冬;6.脉细舌红,阴虚较甚加麦冬、元参,减半夏用量;7.时有低热加丹皮;配合吴茱萸外敷脚心:取吴茱萸适量研面,米醋适量调和外敷双侧脚心(涌泉穴),布包,每日一换。

此方是胡翘五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习用验方,原名昆蛎半桔汤,方书多有转载,《闻过喜医案》应用介绍的比较详细。

如果临床辩证加减得当,疗效很好。

昆布咸寒,闻之有鱼腥之气,我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和癌证时多不洗。

吴茱萸一般嘱咐患者每天晚上睡觉时敷脚心,第二天清晨洗去即可,此药外敷对大人小儿口舌生疮,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较好。

3.具体使用、实施为:取吴茱萸、怀山药、木通。

炒黄研细,分两份。

用优质醋拌糊状,加热(热度以人体能适应为宜),在晚上睡觉前,包在两脚心的永泉穴位上。

晨起后,取下存放,待下次使用,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七天后,换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再治疗七天,为全部疗程,此方法,可谓经济、方便、安全,无任何不良副作用,并亦能具有根治功能的作用4.马勃15 重楼10 射干15 山豆根15 板兰根20 甘草6 半夏12 厚朴15 紫苏15 大枣4枚陈皮15 黄芩15脾胃积热者可加生地、黄连,肝胆湿热甚者可加栀子、茵陈、胆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学-郁证

中医学-郁证

郁证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2.气郁化火证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梅核气的定义和症状
2.梅核气的中医病因病理
3.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
4.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正文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是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现代医学称之为咽异感症,或称咽部神经官能症,或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中医认为,梅核气的病因病理主要有两种:一是肝郁七情失和,肝郁气逆,气逆于上,滞于咽喉而致痰黏咽喉;二是痰结久思伤脾,脾虚生痰,汽痰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针对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半夏厚朴汤、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中成药。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感冒。

对于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首先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抑郁;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最后,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总之,梅核气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其治疗需要结合药物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梅核气的症状和梅核气的饮食治疗方法

梅核气的症状和梅核气的饮食治疗方法

梅核气的症状和梅核气的饮食治疗方法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

肝郁气滞型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痰气郁结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

生活中碰到不少这样的患者,他(她)老是感觉嗓子里好像长了个东西,有异物感,无疼痛,当吞咽口水或空咽时更觉明显。

既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但进食无明显梗阻感。

在闲暇无事或心情不畅时异物感增强,而专注于工作或娱乐时症状消失。

有些患者担心自己是食管癌或者咽喉部长了肿瘤而反复做胃镜、喉镜检查,也没发现器质性病变。

这种症状,中医称为梅核气。

患者常伴有精神倦怠、抑郁、焦虑,胸胁胀满,饮食不香等症状。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也可因为肝失条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发病诱因,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肝郁气滞型、痰气郁结型两种类型。

一、肝郁气滞型好发于气郁体质的人,常伴有嗳气太息,胸胁胀痛,失眠多梦,女性常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失调等。

饮食调理可选择玫瑰花茶、绿茶、胖大海、海带、紫菜、苋菜、萝卜、山楂、乌梅、洋葱、芫荽等。

乌梅山楂饮乌梅、山楂各3枚,冰糖5克。

开水冲泡乌梅、山楂15分钟后,融入冰糖。

待水温下降后,将乌梅山楂饮含于口中,缓缓咽下,以使得充分滋润咽部。

可以连续服用1到2周。

荽香柚皮鲜柚皮1个,小茴香3克,芫荽3棵,盐1.5克。

柚皮刮去黄棕色表层,留下白色部分放在炭火上烤至焦黄色,切块,加小茴香、盐,用橄榄油清炒,佐膳,每周2次。

二、痰气郁结型好发于痰湿体质、气虚体质的人。

常伴有胸腹部胀闷、不欲饮食、倦怠乏力、神疲嗜睡、咯吐粘痰等。

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

梅核气

梅核气

【药物】玄参125克, 香橼65克, 大枣1000克.【用法】上药入砂锅, 加水适量, 文火煎煮至水尽, 取大枣晾干即成药枣.每天服3次, 每次5-7个药枣, 或不定时随便服用, 但每天不超过30个为宜.【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疗效甚佳, 一般轻者1剂即愈, 重者2剂, 最多服3剂.【来源】李起轩, 山东中医杂志1987; (3) : 51含化膏【药物】红梨500克, 沉香、木香、没药、乳香各3克, 麝香0.7克, 白糖500克.【用法】将红梨捣碎取汁, 与白糖熬膏;将沉香、木香、没药、乳香、麝香共研细末, 入膏中和匀, 制成1.5×1×0.5厘米大小的膏块, 视病情轻重, 每隔2-4小时含化1块, 夜间不用药.【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有效.【病例】刘××, 男, 52岁.患者自感咽中有物梗阻,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 伴有胸胁窜痛, 心情抑郁, 腹胀纳差, 舌红、少苔, 脉细数.检查咽部充血, 有似米粒红点, 五官科检查诊为颗粒性咽炎, 中医诊为梅核气.以此方1剂治疗, 诸症好转;二诊复进1剂, 症除.【来源】张耀祖, 等. 河南中医1992; (2) : 91蜂蜡丸【药物】露蜂房80克, 鸡内金40克, 黄蜡、蜂蜜各120克.【用法】将前2味药研成细末, 炼蜂蜜溶黄蜡制丸, 每丸重3克.每天服3次, 每次3丸, 空腹服.上方1剂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 可隔2天再继行第2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保持精神愉快.【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21例, 治愈16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病例】王×, 女, 42岁.诉3年前因受精神刺激, 引起咽中不适, 如有异物梗阻, 经某地大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给予抗生素及中药治疗, 效果不显.患者诉咽中不适, 如有物体阻塞,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胸闷, 苔白腻, 脉弦滑.辨证为气滞痰郁.予上方1剂而愈, 随访1年未复发.【来源】李天升, 等. 湖北中医杂志1992; (2) : 21二花一子汤【药物】金银花、绿梅花、大海子各10克.【用法】上药放入保温杯中加开水浸泡20分钟后饮用, 每天饮用4-5次.杯中水饮完后, 可再加开水泡眼.【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67例, 痊愈46例, 好转15例, 无效6例.【病例】吴××, 女, 28岁.咽部梗烧感5年, 咳之不出, 咽之不下, 经多方治疗均未见效.近日来因受凉, 咽部梗塞感加重, 伴口干咽燥.检查咽部充血紫暗, 有滤泡形成.以此方治疗3天后症状好转, 10天后症状大减.前后共治疗2个月, 症状、体征消失而愈.【来源】毕士佐, 等.四川中医1993; (3) : 29。

梅核气的有效药方

梅核气的有效药方

梅核气的有效药方梅核气多为痰气郁结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利、干咳,如有一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感觉,病程长,且多见于青年女性。

治疗宜行气解郁,清热化湿,活血利咽,下方可治:香附15克、川芎12克、栀子10克、神曲6克、苍术9克、威灵仙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射干15克、马勃10克、甘草9克、枳壳9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

杨少山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担任浙江省中医内科学会理事,是全国第二批师承制教育导师。

杨少山行医60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尤精于脾胃病、老年病和肺癌的治疗。

学术上推崇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遵循“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观点,遣方运药处处顾护脾胃之气,用药轻灵,精纯不杂,平淡中富有哲理,常起沉疴。

他提出的养阴清热和胃法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深得病家颂扬。

处方李女士,50岁。

患胃病10年,反复发作,中脘隐痛,嘈杂不舒,嗳气纳呆,口干不欲饮,脉弦细,舌红苔少。

胃镜报告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

证属胃阴不足,挟有郁热,治宜养阴清热和胃。

太子参15克,吴萸2克,川楝子10克,绿梅10克,炒白芍15克,炒川连3克,佩兰10克,川石斛15克,生甘草5克,炒延胡10克,蒲公英15克,炒鸡金10克。

共七剂。

湖南省安化县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为该院第一任院长。

从事中医内科及妇儿科逾50年,编著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等10部著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研制新药5个。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

【处方】黄女士,43岁,已婚。

近两月来眩晕不已,其症状颇于异常,卧床闭眼即加重,起坐张目反可稍安,深以为苦。

刻下面色无华,神疲肢倦,心神、寐不安,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此为《内经》所谓“上虚则眩”之证。

属气血两虚,不能濡养元神之府所致。

梅核气辩证分型

梅核气辩证分型

梅核气(Plum-Pit Qi)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症名词,特指喉咙感觉有类似于梅子渣或梅核卡住的不适感,同时伴随有嗓音嘶哑、胸口胀闷、呼吸急促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梅核气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两种,也称为辩证分型。

1. 实证型:实证型梅核气主要表现为气滞、痰瘀、热盛等病理机制所致。

临床上常伴有喉咙肿痛、红肿疼痛、咳痰、口干舌燥、尿黄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如可以采用逍遥散、小柴胡汤、消痰化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2. 虚证型:虚证型梅核气主要与气虚、阳虚、阴虚等病理机制有关,临床表现为声音低沉、咽干口渴、乏力、气短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以补益气虚、滋养阴阳为主,如可以采用人参党参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对于梅核气这一症状,中医辨证分型特别重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积极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

中医分型辨治梅核气

中医分型辨治梅核气

中医分型辨治梅核气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咽部异常感觉,多见于女性,主要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癔病、疑病症、神经衰弱、焦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

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蚁行、灼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进食时可减轻或消失。

中医治疗梅核气可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一、气郁痰结、痰郁化热
伴心烦易怒、胸闷呕恶、口苦、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宜行气开郁、清热化痰。

处方:柴胡8克,瓜蒌12克,法半夏、黄芩、香附、山豆根、薄荷 (后下)各6克。

二、气郁痰结、气血亏虚
伴面白无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弦细或滑。

治宜解郁化痰、气血双补。

处方:黄芪、酸枣仁各15克,当归10克,姜半夏、厚朴、茯苓、白芍、柴胡、香附、竹茹、陈皮各6克,甘草4克。

三、肝郁气滞、寒痰凝结
伴形寒肢冷、胸胁胀闷、嗳气叹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或紧。

治宜理气解郁、温化寒痰。

处方:柴胡8克,合欢皮、白芍、香附、枳壳、姜半夏、苏叶、
桂枝各6克,陈皮、生姜各10克,远志 3克。

四、气郁痰结、瘀血阻络
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嗳气叹息,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涩。

治宜理气解郁、活血散瘀。

处方:丹参、瓜蒌各12克,柴胡、香附各8克,枳实、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法半夏各6克,甘草4 克。

以上方药服法均为:水煎分3 次服,每日1剂。

周春林。

【转载】梅核气

【转载】梅核气

【转载】梅核气梅核气梅核气是一种以中医理论命名的.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之类的病症,以女性多于男性,主要因情志郁结,痰气凝滞所致。

梅核气即西医的慢性咽炎,主要症状为咽喉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去,咽之不下,中医理论主要指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所致,与情志有很大关联,所以心情不舒时症状明显!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

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

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无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

几个小偏方:方1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方2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方3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应少食煎炒辛辣食物。

本病需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

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并觉咽喉干燥,常有发出“吭喀”声音的动作,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

“梅核气”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有关病证记载最早却见于战国晚期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营”,即言喉间有物。

汉代《金匮要略》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及治疗。

此病既无全身病变,更无前驱症状。

惟觉喉头有异物感,无疼痛,往往在工作紧张时或睡着后或专心做事时可以完全消失,闲暇无事或情志不畅时异物感明显,当吞咽口涎或空咽时更觉明显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而进食时,则毫无梗阻感觉。

很多病人恐惧是喉癌或食道癌而致思想负担沉重。

借助现代仪器局部检查及X线吞钡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我来给你谈谈“梅核气”的问题。

梅核气即是咽喉中有异常(异物)的感觉,是以咽喉中如有梅核阻塞。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利、干咳,如有一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

中青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而形成。

中医治疗方法大致为:疏肝理气,除痰散结。

1)偏方验方: 1.取香附、威灵仙、赤芍、丹皮、射干各15克,川芎12克,栀子、马勃各10克,苍术、甘、枳壳各9克,神曲6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剂。

2.用丹参15克,云苓12克,法夏、苏梗、香附、郁金、川芎、白芍、桑白皮各10克,紫菀、川朴各9克,柴胡、陈皮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剂。

2)药膳茶疗: 1.取绿萼梅、佛手花、玫瑰花、橘络、茯神、金柑皮各3克。

泡茶饮,可理气解郁安神,有助于消除咽梗症状。

2.用厚朴花10克。

焙干,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有理气解郁宽中功效。

3.取青梅含于口中,取汁下咽,有利咽生津的功效。

4.用党参6克,枯络、厚朴、红茶各3克。

共为粉末,放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能理气化痰祛湿。

5.取女贞子6克,绿萼梅、绿茶、橘络各3克。

开水冲泡,频频饮之,功能解郁清热化痰。

6.用枸杞子5克,绿粤梅、绿茶、合欢花各3克。

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宜于气郁不舒,兼见胸闷胁胀者。

7.取党参、炒麦芽各6克,厚朴花、佛手花、红绿茶各3克。

捣成粗末沸水泡,代茶徐徐饮,宜于气郁不舒,兼见痰食积滞者。

8.用麦冬10克,木蝴蝶、川朴花各5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可服15--30天。

3)耳针治疗:1.中医分型①肝气上逆--喉间如有异物感,状如灸膏,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或消失,吞咽无妨,每因情志不畅而症状加重,伴有头晕、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嗳气,苔薄白,脉弦。

②痰热郁结--喉中梗塞,时轻时重,痰多而粘或色黄难出,胸闷纳呆,失眠多梦,舌苔腻,脉濡滑。

③阴虚肺热--喉中有梗塞感,咽喉红并干燥微痛,干咳少痰,烦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关于“郁证”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郁证”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郁证”的证治分类一、肝气郁结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调气解郁;川芎理气活血;芍药、甘草柔肝缓急。

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半夏;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异味者,为兼食郁,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连翘、莱菔子;身重,口腻,腹胀,便溏者,为兼湿郁,加苍术、白豆蔻、厚朴、茯苓;妇女经前乳胀腹痛者,加当归、丹参、益母草、红花,或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气郁化火1.临床表现: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3.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代表方:丹栀逍遥散5.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若口苦、便秘者,加龙胆草、大黄清肝泄热;肝火犯胃,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加黄连、吴茱萸;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夏枯草、钩藤;热盛伤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当归、白术,加生地黄、麦冬、山药,或改用滋水清肝饮三、痰气郁结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金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咽喉门》称此为“梅核气”2.证机概要: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

3.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4.代表方:半夏厚朴汤。

5.常用药:厚朴、枳壳、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概述】妇女自觉咽中有梅核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称为“梅核气”,亦称“炙脔症”。

本症与慢性咽喉炎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常伴经前乳胀或月经失调等症状。

本病以育龄期妇女多见。

主要病因病理为肝气郁结和痰滞咽喉,中医治疗效果较好。

【病因病理】1.肝郁七情失和,肝郁气逆,气逆于上,滞于咽喉而致痰黏咽喉。

2.痰结久思伤脾,脾虚生痰汽痰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诊断要点】1.根据患者咽中似有梅核梗住粘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喉镜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无异物或肿瘤组织梗塞。

2.与食道炎、食道癌、喉癌、喉部异物鉴别。

【辩证分型】1.肝郁咽喉似核梗塞,常怀抑郁,嗳气太息,胸胁胀痛,经前乳胀,失眠多梦,或伴月经失调。

苔薄,脉弦。

2.痰结咽喉似核梗阻,吐之不出,痰稠粘,胸院痞满,带多经少。

苔薄,舌胖,脉滑。

【分型治疗】1.肝郁治法:疏肝解郁,降逆利咽。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枳壳9克白芍12克生甘草5克绿萼梅10克玫瑰花6克八月札9克苏梗10克玄参12克藏青果6只金银花9克加减:尿赤者,加木通6克、锐蓄9克;目赤者,加龙胆草9克、山桅10克;吞吐酸水者,加吴茱萸5克、川连2克;肝热耗阴者,加石斛10克、沙参10克,去柴胡。

2.痰结治法:理气化痰,散结利咽。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制半夏9克川朴9克茯苓12克苏梗10克郁金9克陈皮6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桔梗10克山豆根10克生甘草3克加减:痰热者,加黄芩9克、竹沥20克;泛吐痰涎者,加旋覆花9克、白术9克、瓦楞子20克(先煎),去山豆根;失眠多梦者,加菖蒲10克、夜交藤15克、远志6克。

【中成药】1.左金丸每日4~6次,每次4~5粒,口含。

用于肝胃失和者。

2.六神九每日4~6次,每次2~3粒,日含。

适用咽喉炎充血者,也可用六应九。

3.半夏露每日4~6次,每次10~20毫升,口含。

用于痰结者。

【简便方】1.胖大海6克,开水泡,代茶。

用于痰结者。

也可加菊花3克同泡茶。

2.陈皮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中医如何治疗梅核气

中医如何治疗梅核气

中医如何治疗梅核气收藏:博粹堂中医馆林女士近半年常感觉咽喉内有团块阻塞感,吞不下,吐不出,以至于怀疑自己得了喉癌或食道癌,做了一系列检查却没发现异常,但这种咽部梗阻感给她带来很大困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林女士近半年常感觉咽喉内有团块阻塞感,吞不下,吐不出,以至于怀疑自己得了喉癌或食道癌,做了一系列检查却没发现异常,但这种咽部梗阻感给她带来很大困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咽喉部异物感临床较常见,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多见于女性,患者常感到咽部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咽异物感可以是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在做吞咽动作或吞咽唾液时尤为明显,但不影响进食。

有的患者还可伴有咽喉烧灼、干涩等感觉。

中医认为,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结于咽喉所致;或因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而成痰,痰气结于咽喉而引起。

毛顺麟说:“梅核气症状的轻重往往与精神有关,喉部异物感在专心做事时或睡着后可以完全消失,在心情不畅或闲暇时则变得明显。

可以说,患者越在意,感觉越明显。

患者常伴有精神紧张、焦虑心烦,胸胁胀满,纳呆困倦。

”严格来说,梅核气仅是一种主观症状,属精神心理性疾病,但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病变,方可作出诊断。

毛顺麟认为,梅核气的治疗以精神调养为主,宜疏肝理气,化痰解郁。

除药物等方法外,配合药膳食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老中医推荐食疗方一、青橄榄炖猪肺用料:青橄榄6个,猪肺150克。

制法:将青橄榄切半,猪肺挤去血水,清洗干净,加水200ml,隔水炖一个小时。

功效:清热利咽,适宜阴虚有热的梅核气患者,症见咽有异物感、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口渴欲饮。

二、川贝炖瘦肉用料:川贝10克,瘦肉100克。

制法:将川贝和瘦肉放入炖盅,加水200ml,隔水炖一个小时。

功效:化痰清热,适宜痰湿型梅核气患者,症见咽喉内异物感,喉中痰多,口干但不想喝水,肢体困重,面部油脂较多。

三、诃子乌梅饮用料:诃子5克,乌梅5克。

制法:将诃子和乌梅共煮水,代茶饮用。

名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验方
梅核气,又称梅核气滞,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气滞证。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胁痛、腹胀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名老中医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验方,以下为其中的一种:
主方:丹参、川芎、赤芍、木香、郁金、陈皮、枳壳、厚朴、生姜、大枣。

辅方:柴胡、枸杞子、白术、茯苓、牛膝、蒲公英。

制法:将主方药材洗净,加水煎煮,取汁液,去渣,分三次服用。

辅方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时加入开水冲服。

服法:每日三次,一剂分三次服用,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该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消胀、理气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梅核气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治疗时需注意个体差异,避免过量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和休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郁证的辨证要点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

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二)郁证的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郁证的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等。

3.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等。

4.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小麦、大枣、郁金、合欢花等。

加减:若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息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如喘促气逆者,可加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5.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神曲等。

6.心肾阴虚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地黄、怀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西洋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丹皮等。

加减:若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试题:简述郁证痰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试题:简述郁证痰气郁结证的治法方剂。

『参考答案』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病案1:刘某,女,45岁,已婚,工人。

2016年1月2日初诊。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

2月前开始出现情绪不宁,胸胁满闷。

现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时有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梅核气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要点一概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宋《仁斋直指方》:“梅核气,七情内郁,结成痰涎.....塞咽喉如梅核”,指出梅核气系痰气交阻而成。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哽状,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梅核气的诊断要点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

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喉炎。

3.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4.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病灶状况,这是诊断要点。

揉摩时异物感同时消失,这是肯定性诊断。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要点四辩证论治(一)梅核气的治疗原则理气开郁、化痰散结、怡情易性是治疗梅核气的基本原则。

(二)梅核气的分证论治1.痰气郁结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

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

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多见于中年女性。

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

方药:法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生姜。

加减:若湿郁气滞而兼胸脘痞闷,嗳气,苔腻者,加香附、佛手片、苍术理气除湿;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活血化瘀。

2.肝郁气滞证候: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善太息,嗳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见颈项瘿瘤,情志抑郁,腹部积聚,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郁金、佛手、炙甘草。

加减:可加半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等药。

3.肝郁失音证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抑郁愈甚,症状愈重;亦有因情绪激动后声音突然嘶哑;或语音全无,短数小时,长者可数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时却发声正常。

咽喉检查均无异常。

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虑,少言寡欢,胸闷胁痛,失眠心悸,月经不调等。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畅喉开音。

主方:诃子清音汤。

方药:诃子肉、桔梗、甘草、郁金、香附、木蝴蝶。

加减:苔腻夹痰湿者,加薏苡仁、泽泻、车前草。

其他疗法1.心理疗法本疗法对本证的治疗十分重要,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使患者移情易性,常可取得不治自愈之效。

在取得患者信赖的情况下,可施行暗示疗法。

2.饮食疗法(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入沸水,加盖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入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