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1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2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2

2019 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2法。

许多小工厂廉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更况且,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

这些未经严格办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2-1-c-n-j-y当前我国每年大概有2600 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特别低,只有不到1%,怎样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z%step.#c~o]回收废旧衣物,我们往常的做法比较单调,不过在居民小区里搁置回收箱。

固定的回收箱确实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破绽。

回收箱的数目增添了,服务质量不必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采集、运输,增添了成本。

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

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致使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

在回收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一致回收。

除设置回收箱外,还经过市民电话预定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召募活动等多种门路进行回收。

英国则有着慈善商铺、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

这些做法,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出处: 21 教育名师】对回收的废旧衣物,怎样规范处理,做到物尽其用呢?第一,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

那些成色较新、没有损坏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冲洗,而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

面目一新后,能够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馈赠贫穷地域。

而“面试”后“落第”的那些衣物,会依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而后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公司进行办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方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办理后能够变成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办理分解,则可变成涤纶原料。

经过这样的办理,废旧衣物就能够实现循环再利用了。

(依据有关资料改写)12.依据文章有关内容,填写“废旧衣物办理流程图”中的①②③处。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1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2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2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①唯有书香能致远。

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

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

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

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

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

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

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

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

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9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9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

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恩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倦鸟思归林。

而鸟宿树,鸟归林。

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

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om]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

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

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

有人说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酬时间。

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霹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

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

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

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

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萋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

家燕的窝象半个饭碗,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

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

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

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

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

等它长大后,由予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

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100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100

2019 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 说明文阅读100四十一 (2016 ·杭州中考 )阅读下边文章,达成后边的题目。

精确展望天气有多灾“防患未然”,但“天有不测风云”,精确展望天气的确人们盼望预知天气变化,真实做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影响天气预告正确率的基来源因是大气运动自己拥有随机性。

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种的可能性。

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森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能够惹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

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展望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

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察,老是会有某些偏差,而哪怕是很小的偏差,也会使展望的结果天壤之别。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

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遇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特别是夏季,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边超出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进而形整天气系统比方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局势变得十分复杂。

可见盘根错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乱鬼”。

况且,不一样的天气种类,预告正确率差别很大。

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告正确率就比较高。

全国 24 小时晴雨预告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

但有些天气发生得忽然,拥有很强的局部地区性特点,比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告正确率就特别低。

在多种要素的影响下,预告的难度自然就增大了。

这好像玩拼图:假如只有8 个板块,少儿也能拼出来;假如是 800 块,成人能够拼出来;但假如是 8000 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没法拼出来了。

可是,跟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告手段的改选,天气预告正确率正在不停提高。

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能够利用它公布面积仅为 1 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告。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5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

(11分)候鸟的迁徙余夫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

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

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

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

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

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

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

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

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

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6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6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6 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

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

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64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64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64七(2016·河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

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

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

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

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

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

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

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

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

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3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3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DNA数据①欢迎来到DNA数据保护中心!您现在正在档案馆里。

讲解员微笑着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间屋子。

仅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储藏这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包括数千亿张家庭照片、音乐、文件和其它影像资料。

②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科幻,就像在硬盘上保存数据一样,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在DNA上保存数据了。

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③特艺集团的成就并非创举。

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有两个团队将一本300页的书、若干图像、一个PDF文件,甚至声音成功地储存在了DNA上。

而这次新奇之处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DNA上。

这也说明现在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一切数码信息。

④如今,人类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储存它们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年制造出来的数据要比人类有文字以来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多!预计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一数据量将增长11倍,且这种趋势并无逆转迹象。

根据数据储存专业公司易安信的计算,如果用内存为128GB的苹果ipadAir来储存这些数据,所需的ipadAir叠起来可以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堆六摞。

人类呼唤比现有储存系统更高效的新系统。

⑤DNA恰能满足以上需求,数十亿年来,它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而碱基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⑥如今,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为了储存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的支持,而且这还很耗电。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本真题试卷+名师解析答案,建议下载保存)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微藻技术:治霾脱硝新路径徐旭东①在对灰霾天气的治理中,我们面临一个困难:脱硝。

对我国华北地区雾霾成因的机理研究揭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主要元凶。

其中,二氧化氮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硫酸盐,对PM2.5颗粒的形成有显著贡献,而这一氧化反应的速率又随pH值上升而大幅提高。

目前..,工业生产中的脱硝技术主要是利用氨与氮氧化物进行反应生成氮气。

但是,氨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本身要消耗能量、产生污染,与氮氧化物反应重新生成氮气,又使投入的能耗化为乌有。

不仅如此,在用氨水进行脱硝反应时,过量的氨进入大气,增加碱性成分、提高pH值,反而会加速雾霾的形成。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治霾脱硝之困。

②有没有新的技术路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生物脱硝或可提供答案。

其中,利用微藻发酵脱除氮氧化物的方法大有可为。

不仅能够避免过量氨对大气的污染,反应生成的生物质还能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带来经济效益。

③微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光合生物,一般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繁殖,但也有一些种类能够利用葡萄糖等有机碳源进行高密度发酵生长,也就是异养生长。

工业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可以在适当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根、亚硝酸根,作为微藻生长所需要的氮营养。

依靠太阳光能生产微藻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难以用于工厂的尾气处理,但利用微藻发酵技术则使单位面积生物量产率提高上千倍,从而有可能在厂区有限的面积进行生物脱硝。

④为实现微藻脱硝技术,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需要把工业尾气氮氧化物固定与微藻发酵过程相分离,以保证尾气处理的高效率和可靠度。

其二,需要建立微藻利用硝酸根、亚硝酸根规模化发酵生产的技术。

其三,需要找到微藻产品的产业出口。

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化石科院合作,逐步解决了以上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中石化的科研人员建立了氧化条件,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高效固定、转化为稀硝酸供微藻培养之用。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3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3

2019 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3( 2017·威海中考)阅读下文,达成19-23 题( 12 分)“互联网 +”时代数字音乐家产大有可为①数字音乐,是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制作、储存、复制,并经过互联网、挪动网络以及电信增值业务等方式进行流传、花费的非物质形态的音乐。

这个观点陪伴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渐渐被人们所熟知。

2015 年,全世界音乐家产收入增添 3.2% ,达到 150 亿美元。

此中,实体唱片产值降落 4.5% ,数字音乐产值增添10.2%,增至 67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45%。

可见,在世界范围内,数字音乐家产的发展势头正劲。

详细到我国,数字音乐家产的发展固然也是热火朝天,但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优秀的盈余模式。

怎样在“互联网 +”时代抓住发展契机,发掘数字音乐价值,在版权保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盈余模式,成为中国数字音乐破局的重点,也是我国音乐家产的发展方向。

②长久以来,我国数字音乐免得费模式为主。

跟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数字音乐产业链的价值将更多地表现出来,使不一样格式的音乐内容拥有足够的开放性:既能够有效控制各样根源,又能够使音乐产品和音乐服务拥有差异化特点。

同时,信息技术促进不一样家产间交融发展,为各样音乐资源供给多样的载体,让花费者接受音乐信息的方式变得更简单便利。

用户对音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添,又使得音乐服务供给商、电信营运商需要大批购置内容资源,对音乐内容生产商的依靠随之增强。

③数字音乐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服务供给商宽泛介入等要素的推进下,出现了更多新事物、新终端和新应用。

在此基础上,商业模式也渐渐清楚,盈余点将主要表此刻付费下载、流媒体定阅服务和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三个方面。

此中,付费下载和流媒体定阅服务,与国际通行的标准近似。

特别是流媒体定阅服务,最近几年来增添态势明显,优势主要表此刻价钱较低、重视与交际平台的合作、推出多方向跨平台的电台服务和应用服务上。

而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则将成为我国数字音乐的主要增添点。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2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21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21 怪风揭秘邓万祥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

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

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

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

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问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中*@国%教育出~版网]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

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

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

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

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

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

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

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

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2019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说明文(10篇)

2019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说明文(10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纺织工艺①什么是纺织?纺织的原意是“纺纱”与“织布”。

中国的纺织行业起源于养蚕缫丝。

据说..我国先民在采集食物的时候,发现蚕茧是一道相当美味的食物,放于口中反复咀嚼之后,蚕茧就只剩下了一团团的丝线。

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缫丝”过程了。

②我们已知的纺织工具最早起源于1930年中国考古队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为便捷。

世界上最早的纺轮出现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纺轮是纺锤上的小轮,圆形,中心有一小孔。

孔中插以两端尖削的直杆,即成为纺锤。

人们利用其自重和连续旋转原理来纺纱。

虽然这种纺纱方法既原始,又吃力,而且产量还不高,但是极大推动了人类纺织工艺的发展。

③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缫车、纺车和织机的相继出现,使得纺织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起初的这些纺织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发掘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依据,所以目前很难判断其具体形制。

其实想要了解也不难,《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诗经·曹风·鸤鸠》里的“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这些句子就间接告诉了后人,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在用优良的工具冶丝织锦了。

而且,从《礼记·祭义》中“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ŭ f ú)文章。

”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当时完整纺织工序。

④西汉时期,出现了提花织机。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西汉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台提花织机模型。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提花技术的核心就是编织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机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计算机等近代科技的先声。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原料一般都为毛、麻、棉三中短纤维,而中国人在使用这三种短纤维的基础上还大量利用了长纤维—蚕丝,再利用提花织机编织成精美的丝绸。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8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8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38(2017·巴中中考)阅读下列说明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种体态小巧,行动轻盈的小鱼。

鱼医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州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

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的。

②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

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

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吃掉呢,根据海洋学家的观察分析,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即使是遇上敌害,病鱼也会将鱼医吐出后再逃之夭夭。

③海年学家试图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大为减少。

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两周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疾病,一些鱼的鳞、腮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

海洋学家又做了一个试验,在一些鱼池中放有鱼医,而在另一些鱼池中不放鱼医。

结果,有鱼医的水池里,鱼都不生病,而在没有鱼医的水池中,疾病迅速蔓延。

④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一位海洋生物学家留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他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⑤海洋学家还发现,拜访鱼医的病鱼以雄鱼居多。

有时,一条雄鱼一天中竟几次找不同的鱼医看病。

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雄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常常发生激烈的“情战”,因而负伤的机会较多。

此外,海洋学家还发现,有些雄鱼根本没有负伤,也没有病,但它们仍然频繁地去找鱼医。

对此他们猜想,雄鱼们可能是为了取悦雌鱼,而找鱼医为自巴“美容”的。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鱼医给鱼治病,实际上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

B.根据海洋学家观察分析,即使遇上敌害,病鱼吃掉鱼医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C.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条鱼医6小时内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D.雄鱼去找鱼医治病的唯一原因,是因为雌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发生激战,经常负伤。

(2)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的运用分析正磅的一项是CA.“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他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中的“竟”字是表示范围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41
(2017·广安中考)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8、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由部分到整体
9、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下定义C.作比较D.列数字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
瘟疫。

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的治虐效果和局限、不足。

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出下文对青蒿素的介绍。

D.第⑤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8.C
9.B
10.A
相关推荐: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