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病因与治法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头痛分为外感头痛(风寒、风热、风湿)和内伤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气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和瘀血头痛)。
一、风寒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3.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4.代表方:川芎茶调散5.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
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二、风热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3.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4.代表方:芎芷石膏汤5.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藿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三、风湿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2.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3.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4.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5.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脘、腹胀便溏,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藿香、佩兰、荷叶。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发作前可有视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
多在X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
在头痛间歇期一切正常。
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XX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l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l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D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 o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25分钟且W60分钟。
头痛的中医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头痛之针灸辨证治疗培训资料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可见 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 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 相联系,因此,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 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 均可导致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 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
五、其他治疗
(1)耳针法 (2)皮肤针法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0
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 加重。
肝阳上亢头痛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痰浊头痛 瘀血头痛
四、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 ——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阴陵泉 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四方义 略
(2)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 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略
②虚证 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 略
头痛病因病机
头痛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分型,治法方药。
•病因病机: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畅而头痛。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年老,劳欲过度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头痛,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而头痛。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风、火、痰、瘀、虚五字。
•诊断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与真头痛鉴别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
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分型,治法方药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薄荷,甘草,清茶。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石膏,菊花,川芎,白芷。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
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
中医内科学脑系疾病
分证论治
5.肾精不足 辨证要点:眩晕久发,神疲乏力,腰酸膝软。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男子 阳痿或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 组成: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胶 方歌:左归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龟鹿二胶菟丝入,补阴填精功效奇。 兼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火旺,加鳖甲、知母、黄柏、地骨皮、青蒿;兼见失 眠、多梦、健忘,为心肾不交,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兼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为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用右归丸。
分证论治
4.肾精亏虚证 辨证要点: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症状: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组成:人参 炒山药 熟地黄 杜仲 枸杞子 当归 山茱萸 炙甘草 方歌: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若头痛而晕,面颊红赤,手足心热,口干,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去人参,加知母、黄柏滋阴 泻火,或用知柏地黄丸。若腰酸怕冷,小便清长,为肾阳亏虚,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分证论治
3.血虚不荣证 辨证要点:头痛而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组成:白芍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蔓荆子 菊花 黄芩 炙甘草 方歌:四物汤+蔓菊黄芩草 兼头晕昏眩且胀痛,为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若见乏力 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为血虚气弱,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若耳鸣、眩晕、虚烦少眠,腰膝 酸软,为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可用四物汤加何首乌、枸杞、黄精。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中医头痛ppt课件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加四君汤——健脾益气 加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加全蝎、蜈蚣——搜逐风邪
六、辨证论治
引经用药: 太阳头痛——姜活、防风 阳明头痛——白芷、葛根 少阳头痛——川芎、柴胡 太阴头痛——苍术 少阴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川芎——散少阳之风。 荆芥——内行肝胆,外散风寒,辛香走窜。 薄荷——辛香,清利头目。 羌活、防风——散太阳风。 白芷——散阳明风。 防风——升阳。 细辛——宣邪达窍。 甘草——和药缓急。 细茶——清上降下。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寒犯厥阴者:吴株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
六、辨证论治
2.风热证 症状 (1)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 (2)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 (3)舌红、苔黄、脉浮数。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调神利窍,缓急止痛。 外感者:祛邪活络。 内伤者:滋阴养痛 1.风寒证 症状: (1)头痛起病急,其痛如破,痛及项背。 (2)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3)苔薄白,脉多浮紧。
六、辨证论治
治则: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中则令人头痛。 •《证治要决·头痛》:“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
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勤……”。
一、概述
(三)范围 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
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以头痛为主时可 按本篇论治。
二、证候特征
(一)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部位:前额、额颞、顶枕部。偏头痛。 (三)循经:太阳、阳明、少阳或太阳、厥阴、少阴。 (四)有外感、内伤 头痛之风。
半夏、白术、茯苓、 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头痛的辨证论治
头痛的辨证论治一、药物疗法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
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
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肝阳头痛「症状」头胀痛,时有跳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天麻10g,白芍30g,酸枣仁15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元胡12g,夜交藤30g,蜂房10g,全蝎5g.若兼大便秘结,尿赤者加龙胆草、郁金、夏枯草。
兼恶心,苔腻者,加竹茹、石菖蒲、法半夏。
二、针灸疗法1.外感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针用泻法。
前额痛加印堂,偏头痛配外关,后头痛配天柱,巅顶疼痛配四神聪,风热配曲池,风寒配风门拔火罐,风湿配头维、阴陵泉。
2.肝阳头痛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针用泻法。
胁痛、口苦配阳陵泉。
3.肾虚头痛取百会、肾俞、太溪、悬钟,针用补法。
遗精带下配关元、三阴交,少寐配心俞。
4.血虚头痛取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针用补法。
纳差配中脘,心悸配大陵。
5.痰浊头痛取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针用泻法。
胸闷配膻中,呕恶配内关。
6.瘀血头痛取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针用泻法。
肝郁配太冲。
后脑痛中医疗法治疗方案
一、引言后脑痛,又称头痛、后头痛,是指发生在头部后部的疼痛症状。
后脑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学认为,后脑痛属于“头痛”、“脑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治疗后脑痛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后脑痛的中医疗法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阳上亢: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若肝阳上亢,则气血上冲,导致头痛。
2.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湿盛,水湿停滞,上蒙清窍,导致头痛。
3. 肾精不足: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窍失养,导致头痛。
4. 外感风邪:外感风邪侵袭,邪气上扰清窍,导致头痛。
5.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痛。
三、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肝阳上亢型: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具有清肝泻火、疏肝解郁之功效。
②脾虚湿盛型:选用健脾除湿汤加减,具有健脾利湿、通窍止痛之功效。
③肾精不足型:选用补肾填精汤加减,具有补肾填精、益髓止痛之功效。
④外感风邪型:选用祛风通窍汤加减,具有祛风通窍、止痛之功效。
⑤情志不畅型:选用疏肝解郁汤加减,具有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之功效。
(2)针灸治疗①穴位选择: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太冲等穴位。
②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 外治法(1)推拿按摩①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握拳,用拇指指腹点按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位。
②按摩者双手掌根在患者头部做环形按摩,力度适中,持续5-10分钟。
③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沿患者头部督脉、膀胱经等穴位进行点按、揉捏。
(2)敷贴疗法①选用川芎、白芷、细辛等药材,研末备用。
②将药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贴于后脑痛部位,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3. 饮食调理(1)肝阳上亢型: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脾虚湿盛型:宜健脾利湿,多吃薏米、红豆、扁豆等食物。
中医内科学——头痛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 舌象:舌苔白腻, 脉象: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
蔓荆子。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 兼症: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脉细无力。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 兼症:胸闷纳呆,大便溏薄, 舌象:苔白腻, 脉象: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 兼症:或兼胁痛,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脉弦数。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嗣芥、防风、薄荷、
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兼症: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
溲赤,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 清热之品。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 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 兼症: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浮紧。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内伤头痛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炒苍术.白 术. 川朴. 陈皮. 茯苓.天麻.白蒺 藜
1.肝胃虚寒; 2.痰浊化热
通窍活血汤
当归. 赤芍. 桃 仁.红花.川 芎.麝香.菖 蒲.郁金 1.病久痛甚; 2.受寒加重; 3.气血不足.
内伤头痛证治—2
证型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主 头部空痛,每兼眩晕, 头痛隐隐,或呈昏痛,
治法: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 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
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肝俞 应斜向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0.5~1寸
。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六、医案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 ,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 ,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 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 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
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
常见的病因如下:(一)颅疾病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
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头痛
页6
中医主治医师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加减:若头痛,恶寒明显者,酌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若寒邪侵于 厥阴经脉,症见颠顶头痛,干呕,吐诞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方用吴茱 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法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若寒邪客 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 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 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等。
加减: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者,可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芩、 山栀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头痛的诊断要点
页3
中医主治医师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 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 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 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 房事不节、病后体虚或外伤等病史。
(2)血虚头痛 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审证求因,审证论治 外感头痛:祛风散邪(活络) 内伤头痛:滋阴养血补虚 虚实夹杂(肝阳、痰浊、瘀血)、虚实兼顾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三)分证论治--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 ②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④脉象:脉浮紧。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2)治法:疏风散寒。
(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辛温气香,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
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 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表; 甘草:和中缓急。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4)临床应用:
寒邪侵犯厥阴: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或四肢厥冷,苔 白,脉沉(寒厥头痛),吴茱萸汤加法夏、藁本、川芎。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 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 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 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概说】(三)源流
1、命名: (1)《内经》称“头风”,“脑风” (2)《难经》提出“厥头痛”(气逆于上,痰逆 于上)、“真头痛”
【概说】
2、病因病机:
(1)《内经》责之于外邪(风邪)、寒邪及内伤。 《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 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藏生成篇》“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3、风湿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如裹; ②兼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 便溏薄;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④脉象:脉濡或滑。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辨证论治】
3、辨性质: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概说】
3、治疗上
(1)《伤寒论》:“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 发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 沫,用吴茱萸汤”
【概说】
(2)李杲分经用药治疗:“太阳头痛,恶风而脉 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 头痛,脉弦细,往来寒,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 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南星 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 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 者,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系中医内科 谢炜 2004-11-1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及 研究进展。
2、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3、掌握头痛的分类及证候特证与分证论治。
【概说】
(一)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 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 一种病证。
【概说】
【概说】
(3)《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 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 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 萸。” (4)《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
【概说】
(四)范围
感染发热性疾病、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 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概说】
(2)《伤寒论》 遵《内经》六经头痛之名,但提及的只有太阳病, 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头痛。 (3)《东垣十书》明确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 (4)《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属于“痰”与 “火”, (5)《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 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 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 复发也…”
寒犯少阴:头痛,背寒,足寒气逆,苔白脉沉细(少阴头 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2、风热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 ②兼次症: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③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 ④脉象:脉浮数。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2)治法:祛风清热。
(二)症状特点
1、自觉头部疼痛为共同特征 2、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3、疼痛性质 (1)外感头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其痛以 刺痛、灼痛、跳痛、胀痛为主。 (2)内伤头痛:缓慢起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久而不 愈,其痛以空痛、隐痛、昏痛为主。
本病应与真头痛等相鉴别。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病,爆炸样,持续不止,伴颈 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喷射状呕吐。 见于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即轻重(久暂) 内伤头痛:病势轻(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 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 外感头痛:病势剧,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 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
风寒 风热 风湿
寒凝血脉 上炎清窍 蒙蔽清窍
脉络拘急、失荣
外感头痛
【病因病机】
2、内伤头痛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肝肾阴亏
上扰清窍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蒙蔽清阳 气血亏虚 脑海失养
禀赋不足 劳欲无度
肾精亏损 髓海失养
久病入络 跌仆损伤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内伤头痛
【诊断】
(一)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