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性和脉动性。

在中医学中,偏头痛被称为“偏正头痛”或“头痛偏向一侧”。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所导致的,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1. 肝郁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

2.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会导致气血不足,最终出现头痛症状。

3.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维护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如果肾精不足,就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

4.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病发。

5.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病机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堵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2. 痰浊内蕴痰浊内蕴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导致湿热痰浊内蕴,湿浊之气上扰头部,阻碍了脑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使得肝阳上升,犯了头部,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4.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也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精血亏虚,头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5.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头痛的中医治疗

头痛的中医治疗
上扰清窍 。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中医内科学 头痛

中医内科学 头痛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 瘀止痛;当归活血养血;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谢谢
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 感头痛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他邪,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 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 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 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 虚,发为头痛。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 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 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 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
4.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
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营血亏虚,不能上 荣于脑髓脉络,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阻遇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扑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滞
为瘀血头痛。
【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 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 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 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 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 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 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中医内科学脑系知识点最全总结

中医内科学脑系知识点最全总结

第六章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二、病因病机①外感头痛②内伤头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等部位,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烦躁等症。

2.一般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呈掣痛、跳痛、灼痛、重痛或痛无休止,且有外感史并伴外感表证,为外感头痛;一般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呈胀痛、刺痛、空痛、昏痛或隐隐而痛,多无外感史,为内伤头痛。

外伤性头痛多有头部外伤史。

必要时进行精神和心理检查,同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对头痛原因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危重,常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且阵发加重,多伴有喷射状呕吐,甚者可见肢厥、抽搐等症。

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2.中风以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头痛等症,但头痛无半身不遂等见症。

①情志不遂②年老体虚③饮食不节④久病劳倦⑤跌仆坠损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件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眼球震顫等表现。

3.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4.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或跌仆损伤等病史。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颅脑CT、MRI扫描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等有助于对本病病因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2.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脶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

中医头痛ppt课件

中医头痛ppt课件
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加四君汤——健脾益气 加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加全蝎、蜈蚣——搜逐风邪
六、辨证论治
引经用药: 太阳头痛——姜活、防风 阳明头痛——白芷、葛根 少阳头痛——川芎、柴胡 太阴头痛——苍术 少阴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川芎——散少阳之风。 荆芥——内行肝胆,外散风寒,辛香走窜。 薄荷——辛香,清利头目。 羌活、防风——散太阳风。 白芷——散阳明风。 防风——升阳。 细辛——宣邪达窍。 甘草——和药缓急。 细茶——清上降下。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寒犯厥阴者:吴株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
六、辨证论治
2.风热证 症状 (1)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 (2)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 (3)舌红、苔黄、脉浮数。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调神利窍,缓急止痛。 外感者:祛邪活络。 内伤者:滋阴养痛 1.风寒证 症状: (1)头痛起病急,其痛如破,痛及项背。 (2)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3)苔薄白,脉多浮紧。
六、辨证论治
治则: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中则令人头痛。 •《证治要决·头痛》:“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
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勤……”。
一、概述
(三)范围 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
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以头痛为主时可 按本篇论治。
二、证候特征
(一)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部位:前额、额颞、顶枕部。偏头痛。 (三)循经:太阳、阳明、少阳或太阳、厥阴、少阴。 (四)有外感、内伤 头痛之风。
半夏、白术、茯苓、 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头痛-中医

头痛-中医

针灸治疗
处方:风池、外关、合谷、头维、三阴交,暑湿甚者 加曲池、阴陵泉、太阳、合谷,针用泻法。
方义:风池、外关—祛风
头维—局部取穴 三阴交
健脾利湿
合谷—祛风止痛
精品课件
18
七.辨证论治
(二)内伤头痛-肝阳证 主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
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头痛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刘桑
精品课件
1
精品课件
2
定义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 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今天所讨论 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要 症状者,而非其他疾病出现的兼证。
精品课件
3
定义
指由于外邪上犯,阻遏清阳,或内伤导 致气血逆乱,脑失所养所引起的以病人 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也是一个常见症状。
处方:风门、列缺、风池、合谷、大椎,前头痛加上 星、阳白;偏头痛加率谷、太阳,后头痛加天柱、后 顶;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者,加大敦灸之。针用泻法, 大椎、风门可加拔火罐。
方义:风门、列缺、风池—解表散寒,疏风止痛
合谷—大肠经原穴,解表发法
大椎—诸阳之会,针后加罐能疏通头部阳气
精品课件
14
七.辨证论治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 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 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 病,明确诊断。
精品课件
10
五.鉴别诊断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 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 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经 验 交滚 中国民.疗法 日 1
偏 头 痛 的病 因 病 机 及 辨 证 治 疗
赵建欣 刘 雪 景
( 南省 洛 阳 市 第 一 中 医院 , 5 0 3 河 400)
偏 头 痛是 临床 常 见 的 自觉 症 状 , 单 独 出现 , 可 可 亦
出现 于 多 种 急 慢 性 疾 病 之 中 , 医 学 对 偏 头 痛 认 识 最 早 中 见 于 《 问 ・风 论 篇 》 “ 气 循 风 府 而 上 , 为 脑 风 。 素 :风 则 ”
日久 人 络 , 络 则 于 营 血 交 浑 , 滞 不 去 , 剧 脏 腑 失 人 瘀 加
偏 头痛 的病 因虽 属多 端 , 临床 上辨 证 的关 键 首先 但 需 分清 外感 、 内伤 , 别 虚 实 , 清 标本 主 次 , 辨 分 找其 所 属 主因 , 结合 整体 病理 转变 进行 治疗 , 切勿 采用 头痛 医头 , 仅 重视 止痛 药物 的应 用 , 而不进 行 辨证分 析 。
1 .从 外感 论治 :素 问 ・ 论 篇 》 脑风 ” “ 风 ” 《 风 有“ 、首
之 名 , 头 痛 之 因 责 之 于 外 来 之 邪 , 于 风 寒 之 气 侵 犯 把 因 头 脑 而 致 头 痛 。 头 为 诸 阳 之 首 , 腑 精 气 朝 会 于 此 。 六 脏 淫 之 邪 外 袭 , 犯 巅 顶 , 阳 之 气 受 阻 , 血 不 畅 , 遏 上 清 气 阻 络 道 , 风 为 百 病 之 长 , 夹 时 气 而 发 病 。若 挟 寒 邪 , 又 多 寒
偏头 痛 、 真头痛 、 逆 头痛 等 等 。《 溪 心 法 ・头 痛 》 厥 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
为 :头 痛 多 于 痰 , 甚 者 火 多 。 故 有 痰 厥 头 痛 、 滞 头 “ 痛 ” 气

中医内科学——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
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 舌象:舌苔白腻, 脉象: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
蔓荆子。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 兼症: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脉细无力。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 兼症:胸闷纳呆,大便溏薄, 舌象:苔白腻, 脉象: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 兼症:或兼胁痛,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脉弦数。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嗣芥、防风、薄荷、
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 兼症: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
溲赤,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 清热之品。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 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 兼症: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浮紧。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内伤头痛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炒苍术.白 术. 川朴. 陈皮. 茯苓.天麻.白蒺 藜
1.肝胃虚寒; 2.痰浊化热
通窍活血汤
当归. 赤芍. 桃 仁.红花.川 芎.麝香.菖 蒲.郁金 1.病久痛甚; 2.受寒加重; 3.气血不足.
内伤头痛证治—2
证型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主 头部空痛,每兼眩晕, 头痛隐隐,或呈昏痛,
治法: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 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
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肝俞 应斜向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0.5~1寸
。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六、医案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 ,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 ,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 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 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头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头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头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

我们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头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相关内容,详细如下: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于本节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基本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头痛的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

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

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胀的辨证论治【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头疼

中医内科学头疼
加减:平时-杞菊地黄丸;
也。”“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桂散,另茶一撮煮服。”
9.元•朱丹溪: •补充了痰厥头痛及气滞头痛;
•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 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 辛,厥阴吴茱萸。”
1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
12.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 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 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 也。”
13.清•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说,主张头痛不可概加风药。
1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倡瘀血致病论,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三、病因病机:
•提出“雷头风”一证:“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 雷鸣,震为雷。”此乃湿热酒毒挟痰上冲,治用清震汤合普 济消毒饮,以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1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 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 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 愈后遇触复发也。”
寒-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感受外邪-风 热-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外感头痛
湿-蒙蔽清窍,清阳不升
情志不和 肝气不舒 郁而化火
脏 肝 火盛伤阴


肾水不足 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
功 肾 禀赋不足 不能上充于脑 脑髓空虚


肾精久亏 阴损及阳 肾阳衰微 清阳不升

劳倦过度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脑失濡养 头
调 脾 病后体虚 脾胃受伤
饮食不节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跌仆损伤 血行不畅 络脉瘀阻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分型,治法方药。

•病因病机: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畅而头痛。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年老,劳欲过度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头痛,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而头痛。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风、火、痰、瘀、虚五字。

•诊断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与真头痛鉴别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

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分型,治法方药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薄荷,甘草,清茶。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石膏,菊花,川芎,白芷。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

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藁本。

加减:胸闷不舒—加厚朴;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藿香;小便不利—加苡仁、淡竹叶。

若病发夏季—暑湿头痛—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加藿香等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主症:头胀痛,或抽掣而痛,头痛多为两侧;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或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益母草,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加减:阴虚阳亢—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加生地、白芍、二至丸等;肝火亢盛—清肝泻火—加龙胆草、大黄等;阳亢风动—镇肝潜阳熄风—加龙牡、鳖甲、龟板等。

气虚头痛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陈皮,升麻,柴胡,蔓荆子,川芎,细辛。

加减: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加熟地、首乌、阿胶等或用人参养营汤。

血虚头痛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治法:滋阴养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

生地,当归,白芍,蔓荆子,川芎,菊花,黄芩,甘草。

加减:兼气虚—加参、芪等,或用人参养营汤;肝血不足—加酸枣仁、珍珠母等。

肾虚头痛主症:头痛而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熟地,山药,枸杞,人参,当归,炙甘草,杜仲,山萸肉。

加减:偏阳虚—加鹿茸、熟附子、肉桂等;偏阴虚—加二至丸、知柏等。

痰浊头痛主症: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降逆;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黄连温胆汤瘀血头痛主症:头痛剧烈,或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日轻夜重,头部有外伤史,或长期头痛史;舌暗红,或舌边尖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充盈,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麝香,生姜,葱白,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枣。

加减: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血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分型,治法方药。

上溢于五官病因血液不循常道下泄于二阴血证渗出于肌肤血证的病因:感受外邪,药食失误,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大病或热病之后。

血证的病机:火——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

[诊断]1、鼻衄的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外感、头痛、眩晕、虚劳、症积、鼓胀等;(2)症状特征:血自鼻道外溢,且排除外伤、倒经所致;2、齿衄的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虚劳、鼓胀、症积等;(2)症状特征: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3、咳血的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2)症状特征:血随咳嗽而出,或先觉胸闷、喉痒,一咯即出,血色鲜红,常夹泡沫或痰液;4、吐血(或/和远血)的诊断依据(1)病史:常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鼓胀等宿疾,或有酒食不节或服药不慎等诱因;(2)前驱症状:吐血前多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3)症状特征:血随呕吐而出,血色暗红或紫褐如咖啡、或鲜红、常夹食物残渣,常伴随大便漆黑或暗红;5、便血(近血)的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症积、腹痛等病证;(2)症状特征:大便色鲜红、暗红;6、尿血的诊断依据(1)病史:可有肺痨、乳蛾、痹证等病史;(2)症状特征:小便混有血液或血丝,尿色或红、或褐或黄,排尿不痛;7、紫斑的诊断依据(1)病史:可有感冒、乳蛾、鼓胀、虚劳等病史,或有放射线及有毒物质接触史;(2)症状特征:肌肤出现紫红或青紫斑点,压之不褪色,或小如针尖,或融合成片,不痒,不高出皮面;或如粟粒,高出皮面,瘙痒,对称分布,好发于四肢,下肢尤多;[鉴别诊断]1、鼻衄与外伤、倒经鉴别鼻衄(内科)-- 无外伤、倒经等病史,多有全身症状;外伤鼻衄—因碰伤、挖鼻等引起,出血多在损伤一侧,多不伴全身症状;倒经—鼻血多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与月经周期一致。

3、便血与痢疾、痔血鉴别便血—血色或鲜红或暗红或紫黑,可有胃痛或腹痛,但无里急后重,无大便脓血相兼;痢疾—便血鲜红或暗红,脓血相兼,腹痛伴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或发热恶寒,大便培养致病菌或找阿米巴,有助确诊;痔疮出血—大便时或便后出血,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作肛门及直肠检查可助确诊。

4、远血与近血,肠风与脏毒鉴别远血:便血色紫黑或紫暗,病位在胃与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相当于上消化道出血)近血:便血色鲜红或暗红,病位在大肠与小肠。

(相当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风:便血色清而鲜,为风热客于大肠,属实热证。

脏毒:便血色浊而暗,乃湿热留滞肠中所致5、尿血与淋证鉴别:尿血—尿中带血,排尿不痛;淋证—尿中带血,排尿滴沥刺痛,或排尿中断或尿中有砂石。

6、紫斑与皮疹鉴别:紫斑—压之不褪色,常隐于皮内,不高出皮面,或高出皮面,常反复发作,但无卫气营血传变,无传染性。

皮疹—压之褪色,均高出皮面,抚之碍手。

三、分证论治1、鼻衄(1)风热犯肺症状:鼻燥衄血+风热犯肺证(口干咽燥,或兼发热,咳嗽少痰等,舌红苔薄,脉数或浮数)。

秋季多见。

治法: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白茅根、侧柏叶、仙鹤草[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芦根](2)胃热炽盛症状: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胃热炽盛证(口渴欲饮,鼻干,口干口臭,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玉女煎+栀子炭、侧柏叶、藕节[石膏,麦冬,生地,牛膝,栀子,丹皮,藕节,白茅根]3)肝火上炎症状:鼻衄,血色鲜红,量较多+肝火上炎证(头痛、眩晕,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栀子清肝汤去川芎,+白茅根、生地、侧柏叶、旱莲草【栀子,菊花,丹皮,赤芍,柴胡】(4)气血亏虚症状:鼻衄,血色淡红或清稀,或兼齿衄、肌衄+气血两虚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失眠耳鸣,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方药:归脾汤+仙鹤草、花蕊石、棕榈炭、阿胶[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茯神,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2、齿衄(1)胃火炽盛症状:龈血,色鲜红或紫红,牙龈红肿热痛+胃火炽盛证(口臭便秘,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加味清胃散去当归,加黄芩、大黄、栀子、石膏[生地,丹皮,犀角,黄连,连翘,当归,甘草](2)阴虚火旺症状:齿衄,血色淡红或鲜红,夜间出血尤甚+阴虚火旺证(常因烦劳而作,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3、咳血(1)燥热伤肺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燥热犯肺证(口鼻干燥,或发热,舌红苔薄黄干,脉浮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方药:桑杏汤+白茅根、仙鹤草侧柏叶、藕节【桑叶,杏仁,川贝,栀子,豆豉,沙参,梨皮】(2)肝火犯肺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肝火犯肺证(咳引胸胁作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宁络止血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仙鹤草侧柏叶、藕节、丹皮、栀子[青黛,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3)阴虚肺热症状:痰中带血,或咳血量多,血色鲜红+阴虚肺热证(咳嗽痰少,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方药:百合固金汤合十灰散去当归、桔梗,+白及、仙鹤草、侧柏叶、藕节【百合,麦冬,贝母,生地,熟地,玄参,当归,白芍】4、吐血(或/和远血)(1)胃热壅盛症状:脘腹胀痛,继则吐血紫暗或红,常夹食物残渣+胃热证(口臭便秘,或大便漆黑或暗红,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化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乌贼骨、浙贝[大黄,黄芩,黄连,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丹皮,棕榈碳]2)肝火犯胃症状:吐血紫暗或鲜红,大便漆黑+肝火犯胃证(口苦胁痛,常因暴怒而作,烦躁梦多,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方药: 龙胆泻肝汤去当归、木通、车前子,+大黄炭、白及粉、侧柏炭、棕榈炭【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生地,柴胡,当归】(3)气虚不摄症状:吐血缠绵,时作时止,血色暗淡,大便溏黑+脾气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口淡,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去酸枣仁、远志,+乌贼骨、浙贝、白及、三七末、阿胶【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5、便血(近血)(1)肠道湿热症状:便血色紫红+大肠湿热证(大便粘滞不爽或稀溏,或腹痛,肛门灼热,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