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日本的千年耻辱史
![日本的千年耻辱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40383467ec102de2bd8918.png)
看日本的千年耻辱史:从史实上看,日本从古到今一直都极端屈辱和悲惨。
日本只是依仗岛国和大海阻隔才免于更惨的下场,甚至如果不是逮到朝鲜人衰落的空子,日本这个民族甚至连朝鲜人也打不赢!盲目夸大日本如何牛,根本不符合史实,也是一种极度自卑和愚昧!1、公元前50年到公元500年,日本趁着朝鲜半岛三国内战,入侵其中最弱小的新罗30余次,4次围攻新罗首都,皆告失败。
日本一度趁新罗忙于应付百济与高句丽的威胁,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任那取得了一小片立脚点,建立“日本府”,但最终一个偌大的日本还是不敌小小新罗,公元562年新罗灭“日本府”彻底驱逐日本势力。
日本举国深以为耻。
2、公元400年,新罗要求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援助,高句丽以五万大军击倭,大破日本。
当时朝鲜南部“倭满其中”,高句丽大兵到,如摧枯拉朽,日本军队一败涂地,惨败溃逃。
高句丽一直追到“任那伽罗,从拔城,城即归服”。
4年后,日本不服,又骚扰高句丽南疆带方地界,中国的高句丽再次出击,日本大败,被中国的高句丽军队“斩煞无数”日本在朝鲜半岛经营了长达6个世纪,最终仍以完败告终!尤其是与朝鲜半岛的第一强国、中国东北的政权高句丽两度交锋,日本更是不堪一击!当时高句丽使者在日本态度极度傲慢和骄横!而日本朝廷只能忍气吞生,日本人在他们的史书上,留下了对高句丽使者恨恨不平的记载。
3、公元663年,日本企图救援被中国大唐灭亡的百济国,先后派出四个梯队5万多日军入驻百济,抵抗唐军和新罗军。
唐朝当机立断,将日本赴华使团全部扣押,严令海外唐军打击日本。
唐三品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以少胜多,大破日军于百济之古沙夫里城,一举克城。
唐高宗为纪念这次胜利,特将这块位于今韩国公州除近的重城命名为“平倭县”。
随后,唐将刘仁轨又仅以170艘运粮战舰,大破日本1000多条战舰于今韩国之白村江,杀得日本人“海水尽赤”,焚日舰400余,万余日本人丧命大海。
战后,日本在半岛之陆军闻风丧胆,纷纷逃回,驻百济抵抗中心的周留城日本军队,全部向唐军投降。
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7c7024580216fc710afd19.png)
中国的文化具有包容性
因为,中国的文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根深蒂固, 外来文明只有屈伸改变自己的形态,去融合到中国文明中,而中 国文明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形态融入到外来文明中。 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封建思想使中国的发展几乎于停滞,自马戈尔 尼访华失败,资本主义国家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林则徐的虎门 销烟则成为1840年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导火索
1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后,传教士大规模涌入中国, 在19世纪60年代规模更大,而马神甫事件就 是以宗教为外衣的侵略活动。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 马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 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1853年(清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 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 衣,进行侵略活动。 1856年(清咸丰六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 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 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 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 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1857年联合英 国出兵侵华。
传教士
传教士宣扬平等,但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与之相背,在 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若仅仅是宣扬平等,也无法构成侵略。 然而,这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操控主权,成为资本主义国 家侵略的敲门石和工具,他们为资本主义提供情报,寻求政治庇 护,起草不平等条约,严重影响了中国主权。甚至马克思指出, 近代宗教是压制殖民地的工具。
日本的奴性教育
设立伪教育局,灌输奴化思想,统制平津报纸 ,控制舆 论喉舌, 屠杀爱国师生等多种手段麻醉沦陷区人民。
其中一麻醉手段,就是所谓的“尊孔”,借孔子做招牌,
实行其奴化政策。日本侵略者利用图书、画报、戏剧、电
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与文化入侵
![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与文化入侵](https://img.taocdn.com/s3/m/ab2c87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4.png)
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与文化入侵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与文化入侵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大约50年时间里,日本通过武力征服了朝鲜、台湾和东北地区,并对这些地方实行了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日本还向亚洲其他国家扩张势力,例如中国大陆和菲律宾。
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近代日本的帝国主义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不仅仅是通过武力控制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还伴随着对文化的入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对朝鲜、台湾和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在这些地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残酷的统治政策,例如强行改姓、劳动征募和粮食征收。
这些政策严重侵犯了当地人民的权益,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同时,日本也强行推行日本化政策,主张日本文化和语言的优越性。
这导致了当地文化的丧失和日本文化的入侵。
很多当地人为了适应殖民统治,不得不接受和学习日本的语言、宗教、服饰和风俗习惯。
这导致了当地文化的沦丧和日本文化对其他地方的强势渗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殖民高级官员和移民的存在,入侵文化的过程并不全是单向的。
在殖民统治期间,一些日本人移居到殖民地,向当地传播了日本的语言、宗教和技术。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本土的文化。
例如,韩国和台湾的食物在日本也变得非常受欢迎,香辣泡菜、烤肉和海鲜等当地特色风味都渗透到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中。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歧视和不和谐的局面,为日本与其他国家建立更为友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此外,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统治与文化入侵还对日本本土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殖民时代,日本高级官员和统治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优越的,因此他们对殖民地的文化持有一种领导和支配的态度。
这种心态促使日本本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和纯粹性。
同时,日本本土也接受了一些殖民地的文化,例如在时尚、音乐和影视方面。
这些来自殖民地的文化元素,更多地画面了日本社会的多样性和开放程度。
奴性文化的“忠”字观(博文)
![奴性文化的“忠”字观(博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de48e79b89680203d82542.png)
奴性文化的“忠”字观(博文)江南大学赵建军奴性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就是“忠”字。
“忠”字在儒家文化的典籍里,最初是敬畏之意,表明对中正之道的敬畏与内心的坚守。
每个民族都有寻道之人,这在中国早先的寻道者那里也是这样的。
但我们翻开历史,发现在最为提倡隐忍的道家文化里,隐含的是恶毒的颠覆念头。
越王勾践可以在吴王下面当马夫,舔粪便,最后为的是一举灭吴。
因此,可以说,在汉代这样庞大的帝国建立之前,中国文化并没有多么浓烈的奴性意识,应该是不错的。
汉代儒家文化被奉为正统之后,“忠”字观被大力提倡。
首先,三代美德被忠心禅让窜解。
原本是攻伐杀戮,无所不尽其极的野蛮史,被描画为子贤臣忠的历史,连三代王也是禅让的结果。
其次,是对古代经典的窜解。
儒家被解为礼学,以孝为先,以忠行孝,国事当家事。
皇朝成了礼乐的祭台。
大臣对皇帝可以说真话、假话、疯话、淫荡话、恶俗话……不管说什么话,反正都是让“老爷子”高兴,而皇帝的绝对权威也自然把忠心的臣子当作草芥,稍不悦心,龙颜震怒,必死无疑,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于是出现了专门擅长“忠伎”的弄臣。
弄臣不同于奸臣。
弄臣是受宠儿,皇帝除了担心他们会搞自己的女人外,别的不担心,于是把他们进一步的职业化,变成阉官。
此后,中国的政治环境经阉官的搅活儿,变得愈发唯奴性是存了。
严格讲来,并非说是儒学是奴性学。
儒学的始祖孔子诞生于春秋末年,是旧贵族之后,力尽柔弱之道,以存礼序,为的是弘倡仁义之道,这应该不要怀疑的。
但儒家文化的要害处,是它是一种务实的文化,既可被普通正直的人君用之,亦可被权势齐天的皇帝所用。
所以,历代不乏耿直而谏为民请命的儒士,也更不乏崇儒胜于崇道的皇帝,他们都可以直取中正,被百姓所赞颂。
也有过于迂直,唯忠唯奴,视天下为砧板、百姓为鱼肉者,这些都要看具体的历史情势,与儒学本身的关系,可以牵之一线,却不能揽之以纲是也。
奴性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正统的包装,以形形色色的面目出现。
浅谈日本性文化
![浅谈日本性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c59efe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c.png)
更发展成一种上层社会当中上下阶级关系相关的制度“众道”。
而町人、庶民男女则仍然保持较为开放的性观念。
当时文学家井原西鹤创作了《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等反映各阶层性文化的文学名著。
近现代日本性文化的发展近代日本性文化的发展出现不同的路线,受到理学贞操观及西方基督教传入的影响,明治维新后女子比前代更重视贞操,但男子的性观念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大和族认为性需求的满足可以提高军队战斗力,故而在二战时期有日本军队的地方就有慰安所和慰安妇。
早期为日本国内自愿的日本女人,后期由于人员不够,就在被占领国征召慰安妇。
在过去的日本,一般认为女性可以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但是男性不可以。
根据当时日本对军人禁欲结果的调查表明,禁欲超过一定时间,军人的战斗能力便开始下降,比如:“飞行员禁欲超过三个星期便容易发生空中事故”,为了“提高将士的战斗力”,“举世闻名”的慰安妇制度便脱颖而出。
二战初期,日本军队的慰安妇主要是日本女人,来自本国的慰安妇基本都出自自愿,因为日本女人相信,这是他们为国家献身出力的最好方式,成为慰安妇竟能成为日本女人的自豪和荣耀。
随着战争的延长和军队的扩招,日本本土的慰安妇不够用也供应不及时,日本政府便允许和鼓励军队在占领地强征慰安妇,这一举措给占领地人民带来了人权和人伦的深重灾难。
在日本的意识里,强征慰安妇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与强娶强嫁没有什么分别。
倒是日本人对占领地妇女不主动对日本军人慰安大惑不解,据此认定占领地人民及其妇女素质不高,因此慰安妇中日本女人最受日本军人的喜爱,这也是日本军队就地强征慰安妇后本土女人仍源源不断地向战场补充的缘故。
因此,日本政府隐瞒和否定的理由不在国内,它明白国际对慰安妇的看法与日本人迥异,也明白强征慰安妇在国际社会是个无比丑陋的罪恶,这种罪恶是要承担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的,而这种责任恰恰是日本政府处心积虑千方百计逃避的。
所以,在日本政府的眼里,慰安妇是个国际问题,与日本国内无关。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9273fcf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7.png)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eb7b611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0.png)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所有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斗争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在太平洋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岛屿登陆战中,日本人也让美军吃够了苦头。
二战后期,德日法西斯败局已定,美国继续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
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
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参阅大量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名叫《菊与刀》,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菊”使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它们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本尼迪克特根据观察分析,得出有关日本民族性格的论断,她认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善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为什么发动侵略战争?受侵略国家的人民都认为,这是因为日本推行压迫弱小的罪恶方针,无情践踏“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条国际准则的结果。
可日本人对战争则另有看法。
论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论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9da4d5af01dc281e53af00a.png)
论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河北蠡县中学霍占雄内容提要: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因此,奴化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质就是法西斯的专制与愚民教育。
但是,由于中共的领导和爱国师生的努力抗争,奴化教育政策最终随日本的投降而崩溃。
古往今来,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军事占领,并加以经济上的控制与掠夺,这对经济相对发达,军力相对强大的入侵者来说,并非难事。
但是,要把占领地完全异变为入侵者自己的领土,那就困难得多了。
所以,只有同时进行文化教育上的侵略,将其民众完全弱化成只具备低级劳动技能,毫无民族意识的奴仆,自动放弃反抗,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就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战。
各方面的侵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奴化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侵华灭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想以此泯灭中国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从而彻底征服中国。
本文主要想通过剖析日本在东北等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步骤、内容,揭露其目的及实质。
一、摧残文化,破坏中国的教育事业。
日军在侵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要达到完全征服中国的目的,就必须使中国人成为“愚民”,其关键就在于学校教育。
因此日军在军事进攻之时,就针对性地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破坏。
首先,对中国的学校、图书馆等文教机关,采取轰炸、劫掠、关闭、限制等种种手段进行打击。
日军侵占东北地区之后,下令所有学校一律停办。
东北地区原有近30所大专院校,“九一八”之后,几乎全被查封,1933年开课的仅有2所,到1938年开课的也没有超过10所,“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有各类中专党校所,学生43883人。
而“九一八”事变之后,仅剩173所,学生3·3万余人。
⑴随着侵华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军所到之处,对中国的文教机关进行疯狂破坏。
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
![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df403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9.png)
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在这个东亚岛国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深受其历史、地理环境和外部的文化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
一、历史1. 原始时代日本在约1万年前就有了最早的居民,他们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
在距今约3千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些先民已经养殖水稻和小麦等作物,并发展了青铜制造技术。
2. 古代时期大约在公元3至8世纪,日本进入了一个文化繁盛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社会阶层明确,艺术和哲学等文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时期公元1185年至1573年是日本的中世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通过战争、扩张和战国纷争等形式逐渐从中央集权体制转向更为分散的封建体制。
同时,日本的文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武士道、茶道、剑道、艺术等等,都借此时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近现代1603年,日本开始了长达230年的幕府时代。
这个时期,日本政府封锁了国内和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直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才结束了幕府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向日本靠拢。
现代化衣服、音乐、电影和技术等等,都会被不断地吸收和改造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
二、特点1. 独特的审美观日本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审美观念,它涵盖了从食物、服饰、建筑到动物和自然,几乎所有文化领域。
日本人注重简洁、淡雅和和谐。
他们通过一些简单而朴素地手工艺品、折纸、绘画和摆放花卉等传统艺术,展示出自己特有的审美精神。
2. 团体意识日本人非常注重团体意识。
他们认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并强调每个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
在日本,大家都倾向于做出共识,通过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
3. 敬畏自然由于日本地理上的特殊性,日本人对自然有着一种特别的畏惧和欣赏。
在日本,很多重要的神话和传统文化都强调自然、山水和宇宙的重要性。
简析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渗透”策略
![简析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渗透”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7e405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a.png)
简析日本殖民时期的“文化渗透”策略一、“王道”统治与“民族协和”“王道统治”作为思想方面渗透的主要方式,就是运用大乘宗教的方式去“普度众生”,利用中国儒家王道思想,进行思想控制。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日本侵略梦想的“八舷一宇”,即被其称为“彻底的民族和协精神”,是明治大帝征服满蒙及中国和世界的“遗策”并通过民族协和达到‘’独创王道的政治”,“民族协和”是日本殖民者在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时,为其能笼络中国民心,提出的文化统治手段之一,是从“满洲建国精神”中提炼出的一种新的侵略口一号。
所谓的“/l脓一宇”,其内涵应“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为了国家国民的永远安康……要确立满洲国民族协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为把东北众多民族感化为日本的大和民族,日本殖民政府提出了“民族协和”的主导思想,以此领引众多民族一心归一,其实质—“八舷一宇”来笼络民心。
1.从“王道政治”向“皇道政治”的转化。
如何从“王道政治”向“皇道政治”的转化,当时被日本解释为两种含义。
一是日本殖民政府根据长年研究中国经学的教授诸桥辙次所说:“王道的本意有二,一是孔子所说,古来的王道是从道德思想出发,是指天地的公道学说。
一是后世歪曲事实在王道活学的基础上从政治片面论来解释王道中的革命思想。
而王道学的“榜样人物”郑孝青等一些当权派的军人和政治家们,都采纳并歪曲“王道”中所含的“革命思想”,作为伪满洲建国的根本理念。
之后日本殖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活动,1932年建立了“王道政治”的精神一体的“协和会”,宣称:“齐心协力,团结东亚各民族、各国家即东亚大同团结”、“实现‘八兹一宇’的伟大理想”、“迅速开发满洲资源,加强边境国防”等口号。
为实现其“伟大”理想,使中国民众信服,日本又荒.唐地提出“王道”向“皇道”转换的理论:“‘神道’和‘王道’中‘道’是相同之意。
日本文化特点主要是什么
![日本文化特点主要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d933f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9.png)
日本文化特点主要是什么日本文化特点主要是什么日本文化谱系中的中国影子随处可见。
日文、医药、茶道、饮食、弓道、服饰、礼仪以及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弥生文化”,无一不是受中国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化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日本文化特点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
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该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
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国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
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
例如,他们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和巫术特盛;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日本文化的起源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931bfd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1.png)
日本文化的起源与演变日本迷人的文化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充满了特别的元素,包括自然景观、寺庙、花园、风俗和节日。
这个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不断地演变成今天复杂多彩的形式。
起源日本最早的文化是由原始居民发展出来的,这些人在大约3万年前就开始居住在这个岛国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形式,包括祭祀和舞蹈。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派出的使者最早把汉字和儒家思想带到日本,这些在日本人民的思想和语言中留下了巨大的影响。
在后来的中世纪期间,日本的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影响,从书法、绘画、建筑到音乐都呈现出中式特点。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它还受到了来自其他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朝鲜和欧洲等。
演变文化的演变往往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
日本文化在历史中逐渐发展出许多特有的元素。
其中包括:1. 着装日本的传统服装往往是和服,由长袍和腰带组成,通常使用丝绸或棉花等天然面料制成。
和服在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变化和创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袖口和襦袢的变化。
现代的时尚和服则更为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款式,也有现代化的延伸设计,逐渐成为世界时尚潮流的一部分。
2. 食品日本的食品文化以海鲜和米饭为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寿司和刺身。
日本料理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制作方法和材料选择,味道和质地取决于食材的质量和刀法。
现代的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也被广泛接受,它的形式和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菜肴的变化。
3. 花园日本花园的美丽和优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方面,它通常涉及到美学和哲学的讨论。
日本的花园不仅仅是植物的丛林,更是意境和文化的一种表现。
它通过元素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来形成空间的美学,从而创造出一种内敛而又华丽的和谐效果。
4. 绘画日本的绘画通常涉及到水墨和颜料的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使它成为了文化的一大精华。
日本的画法通常更为简洁,以线条来添加人物和背景,强调的是画面对观者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绘画作品已经成为日本艺术界和国际艺术市场上一种重要的收藏品。
日本的耻感文化来源
![日本的耻感文化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271473c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49.png)
⽇本的耻感⽂化来源⼈类社会,最先形成的是强盗组织的社会,弱⾁强⾷,⼒强者为王。
强盗社会是没有善恶是⾮观念的,强盗的价值观只有强弱,强者为所欲为,弱者死不⾜惜。
但是社会组织,如果只有单纯的强弱观念,会造成内部的混乱冲突,上下向背,彼此仇视,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存在,如果只是作为⼀个基础的,暂时的强盗团体,不会讲究太多,但是以国家为形式的社会组织,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需要考虑⾃⾝家族利益的长久延续,为了削弱内部成员(头⽬,⼩头⽬,喽啰,以及数量众多的被抢者)之间的⼼理意识的对抗,寻求共同的价值宣传就成了必要。
这价值观,必然不是强盗组织没有的善恶是⾮观,⽽基于⼈类对于强⼤的崇拜,依此虚荣⼼,成就感,胜败论⽽脱出的【荣誉观】就成了必然。
强者荣耀,弱者鄙弃;先祖荣耀,后代荣誉,最后就形成了⾎统论,出⾝论。
这种本能形成的观念⼀直主导⼈类的价值取向,从古到今,即使是宣扬民主,平等,公平的现代社会,⼈类的⼤多数价值取向,依然是基于强弱⽽分,地位,权势,⾝份,财富,成为绝⼤多数⼈类的潜意识的思考逻辑,⽽⾮基于善恶的是⾮观念。
⽇本作为⼀个⽂化输⼊国,长久以来⼀直受到古代中国⽂化的影响,中国⽂化的输⼊给⽇本带去了先进社会组织管理,但同时,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也会⾃发的对外来⽂化输⼊,做⼀个选择性阉割。
中国⽂化以‘仁’为核⼼,发展出,义,礼,智,信,忠,勇,孝,节,悌,孔夫⼦要求统治者有仁⼼,善待民众,孟夫⼦更是提出‘民贵君轻’。
但是这种为他⼈⽽思考,轻视统治者的价值取向,必然不是‘⾃私,⾷⼈’的强盗团体所需要的。
在古代中国,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法直接明⾔否决孔孟的核⼼思想,但可以有选择的宣扬对⾃⾝有利的内容,忽略其真正的内容核⼼,所以愚忠,愚孝成为中国古代的⼀种道德风范,⼤多数⼈类缺乏⾜够的社会思考能⼒,⾮常容易被洗脑,最知名的例⼦就是岳飞,没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化宣传,没能清晰认识皇帝的强盗本质,把对强盗头⼦尽忠视为理所当然,最后因为碍事,被强盗主⼦弄死了,属于社会愚蠢的典范了。
二战中日军性奴隶制度剖析
![二战中日军性奴隶制度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06cfcd4028915f804dc249.png)
二战中日军性奴隶制度剖析曾经走上侵略战争道路的国家不止日本一个。
但在世界近代史上,只有日本军队押解着数十万女性漂洋过海、翻山越岭,逼迫她们为士兵提供性服务,以鼓励士兵在侵略战争中去血腥厮杀。
这种军队性奴隶制度(日本沿用本国旧称,把军队性奴隶暧昧地称作“慰安妇”),与战时偶发的强奸案完全不同。
在军队性奴隶制度下,受侵略国的绝大多数受害妇女是被强逼或欺骗入军,失去人身自由,充当性奴隶的,她们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当今世界,也只有日本这一个国家,在主流政治层面,公然为军队性奴隶制度张目。
传统“性政治”观念日本推行军队性奴隶制度,与其社会构造和对“性”的观念有关。
古代日本奉行一种“性政治”观念,他们并不把“性”仅仅看作一种私人领域的行为,而是从国家的角度把它当成一种公共资源。
这从幕府时期以消解敌对力量为目的、以“阉割大名睾丸”的艺妓培养为突出标志的公娼制的建立和推行,到近代国家倡导的对资本原始积累起到巨大作用的海外游娼大潮的掀起,直至侵略战争时期为本国军队配置“慰安妇”的军队性奴隶制度,都可以看出这条因侮辱女性而侮辱人类的可耻观念的明线。
“慰安妇”作为专有名词,至少在13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据小野武雄《吉原和岛原》一书的记载,足利将军二代时,为了激发官兵的斗志,就为受命讨伐菊池光武的军队(1359年),每船配备10至20人的“倾城”(妓女),作为“夜晚的慰安妇”。
到19世纪中叶,那些反幕的勤王志士与游女的特殊关系,已经成了流传后世的浮世经典,例如京都祗园的艺妓君尾舍命救井上馨和木户孝允,以后成了井上的妻子,木户孝允的妻子几松也是追随他反幕生涯的艺妓,西乡隆盛的女友则是名为“阿虎”的艺妓。
至于伊藤博文,更是公然宣称“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
他的妻子伊藤梅子本来也是出生于马关的艺妓。
维新成功,明治政府迁都东京后,这批政府要员喜欢到东京的新桥游廓(妓院)寻欢,伊藤宠爱其中的艺妓阿仓,为了掩人耳目,便让阿仓到横滨开设茶屋富贵楼,于是这里成了伊藤的别宅。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d606cc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4f.png)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戴亚玲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文化艺术摘要:说到日本文化的特点,很多人都会说日本文化是一种“耻的文化”。
“耻”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日本人“耻文化”的研究,并且研究的视角都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是围绕着“耻文化”,来探讨“耻文化”产生的根源、“耻文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人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耻;文化;根源;表现;影响一、引言根据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我们了解到,在各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区别“耻的文化”与“罪的文化”。
把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启发人的良知的社会定义为“罪文化”。
“耻”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当众嘲笑或遭到摒弃,或者他自己感觉被嘲笑了①。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据了最高地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深刻地感觉到耻的国民会很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日本人是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基准的。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文化主要是一种“罪文化”,而中国属于“面子文化”。
本文主要围绕着日本人的这种“耻文化”,试着考察它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以及影响。
二、先行研究(一)“耻文化”与“罪文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主张日本的文化是“耻文化”。
“耻文化”是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道德基准的。
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中有“原罪”的思想。
基督教宣传亚当和夏娃是神创造的最初的人类。
亚当和夏娃由于不听神的告诫而偷吃了智慧果,结果被神赶到了伊甸园,而他们就是被称为最初的罪人。
因此在西方人的教义中,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背负了深重的罪。
鲁思·本尼迪克特总结说:“耻文化”强调的是“他律”,而“罪文化”强调的是“自律”。
也就是说,“耻文化”在意的是他人的目光,通过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而在“罪文化”中,个体会把社会的规则作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来遵守,即使自己做了坏事没被他人发现,他们也会自发地向神忏悔。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27a90c04028915f804dc247.png)
中日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
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
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
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
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
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
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
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
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
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
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
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
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
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
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
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
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
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
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
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a3b124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9.png)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勤劳和节俭,这种伦理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勤劳和节俭的品 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谦虚与谨慎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谦虚和谨慎,这种伦理意识在现代社会 中仍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 系时,谦虚和谨慎的品质有助于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突 和矛盾。
企业管理中的伦理观念
忠诚与诚信
古代早期日本人非常重视忠诚和诚信,这种观念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重要。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对企 业的忠诚和诚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以及个人内心平静的关键。
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
尊重自然
古代早期日本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应该 得到尊重和保护。他们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 然的规律,并认为这是保持人类繁荣的关键。
环境保护的意识
古代早期日本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森林、水源和土地等自然 资源,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节日庆典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日本的节日庆典中,如黄金周、神社祭等,都蕴含 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这些节日庆典不仅增强 了社区的凝聚力,还通过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对 人们的伦理意识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05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 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社会秩序的维护
尊重他人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他 人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81fff951a37f111f1855ba5.png)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日本浮世绘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
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
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
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
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
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
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
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日本男女的交往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十分讲究规则和礼貌,都会把粗俗的性动作包裹在文雅的里面,不希望别人看出来。
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变成外在的礼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日本浮世绘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
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
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
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
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
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
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
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日本男女的交往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十分讲究规则和礼貌,都会把粗俗的性动作包裹在文雅的里面,不希望别人看出来。
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变成外在的礼节。
日本人温顺的性格在民间文化中,是和极端的暴力共存的,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沉迷在虐待的幻想中,性和暴力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
日本的现代社会中,受到虐待、被绳子捆着的裸体女人的照片,公开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而电视中也随时都能看到强奸、性施虐的镜头。
日本人在上班的途中也十分自然的翻阅各种色情刊物。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不是羞耻、奇怪的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对于性总是藏藏躲躲,偷偷摸摸,把性隐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可是日本人却觉得这是一种宣泄和幻想,不过他们很少把幻想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日本的祖先都是神,大神、小神、男神、女神、凶神、善神、美神、丑神等等,日本人对神的崇拜,还影响到了现代的日本社会。
日本的广布神社和寺庙,都要比中国的密度大。
日本民族的起源神话,就是从性和爱开始的。
古代日本人对神的崇拜和对性的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人觉得神也有欲求,而且对神的崇拜十分坦率、认真。
日本的神可以自然的享受性爱乐趣,不存在任何宗教性的性禁忌。
“凸凹”在日本指的是男女的生殖,同时也代表性,这个词来源于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的结合,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没有丝毫猥琐的意味,所以日本人常常把“凸凹”当作姓氏,同时也有神社以“凸凹”命名,在神社中还会展示一些性崇拜的东西。
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彼何凸,吾何凹?以凸试凹,甚感美快”这类的话,只是没有日本那样明显而已。
日本另外一个原始的信仰特征,就是对生殖器的崇拜。
在绳纹时代的遗址中,就能够发现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棒和女性土偶突出的性器官。
到了弥生时代,在农耕的祭祀仪式上,性器官作为农业生产力的象征,变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
不仅仅是人体的器官受到日本人的崇拜,就连许多性器官的象征物也受到人们的膜拜,例如形状和男根、女阴十分相似的天然石头,日本人觉得天然的东西更具有神力。
日本人的这种崇拜物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无论是神社、园林还是路边,一直到现在,在日本的各大城市中,依然有被人们称为“阴阳石”或“凸凹石”的象征物。
另外,日本的神像也有很多都是展露阴部的,男性露出来的是男根,女性露出的就是女阴,后来这种女神神像演变成了日本式的“观音”。
人类性文化的初始状态就是性崇拜,全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是性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的日本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尤为明显。
日本和性崇拜有关的神庙,至今为止还有400座左右。
很多神庙中供奉的神像,无论男神、女神,全都露有生殖器,这是神圣和有力的象征。
分布范围比较广的男神有道祖神,主要以甲州、信州为最多。
塞神,又名幸神、石神,以九州较多。
还有金精神,以奥州最多。
道镜神,以九州、奥州最多。
日本人不仅尊崇这些神像,同时还尊崇他们的生殖器,经常会去抚摸、亲吻,以此求爱情和婚姻能够幸福,或是祈求得子。
当地的居民说,这些风俗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无论是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等等,都比古代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被日本人称为“阴阳石”或“凹凸石”的男女生殖器形状的石头,在日本人眼里就是圣物。
日本人的女阴崇拜主要是以天然的洞窟,或是凹形的自然石为象征,最有名的是土佐长冈郡介良村朝峰神社背后的洞窟,深达五丈,形状非常像女性生殖器,很多日本妇女都会去祈求怀胎、安产。
在世界各个民族里,人们对女阴和男根都是十分崇拜的。
这和母亲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古代的人基本都不知道男人的阴茎和生殖有什么关系,他们只知道人是从女人的阴户中生出来的,所以他们十分崇拜女阴。
基督教的教堂在千百年来遍布了世界各地,不论哪个地区的教堂,门窟都是橄榄形的,是女阴的象征。
这在他们的崇拜中绝对没有丝毫淫秽的含义,他们认为这是神圣的“生命之门”。
日本人对女性阴户的崇拜观念,在很多古代的神话中也能够发现。
例如有些神话说女性的阴户比男人的阴茎更有魔力,据说有一个名叫猿田昆古的阴茎神,他有一个又红又长的鼻子,而这个鼻子就是一个会行走的阴茎,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威力无比,甚至魔鬼们见到它都会逃跑。
可是,当“高天骇人女妖”脱下她的裙子时,猿田昆古的这个阴茎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地软下来。
日本人很早就开始在雕像中有表现女性的生殖器官,之后这种形象转变成了“观音”,就是佛教中的仁慈菩萨,发展到现在的日本社会,“去看观音”的意思则变成了去看脱衣服表现,变成了一句流行的话。
20世纪的日本,曾经出现过一位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在其母亲的葬礼上坚决要亲吻母亲阴部的事情,当时新闻界用敬重的态度报道了这件事,人们也没有任何吃惊的表现,可见当时日本人对传统的性崇拜,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崇拜生殖器的同时,日本人对性交也十分崇拜,日本、中国和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觉得性交这种事可以和天地、鬼神联系在一起。
有些国家的盛大节日中,很多的舞蹈动作就是和性交有关的,这样做就是为了宣泄快乐、祈求兴旺,同时也是取悦鬼神、驱邪辟祸。
在性交中,人们最崇尚的就是野和,也就是野外性交,觉得这样可以让土地变得肥沃,而且在自然中性交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在古代中国和日本有些地方的人们在田野中把稻禾扎成男女生殖器形状的风俗,或是在田野里竖立生殖器形状的物品,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大丰收。
日本的很多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都和生殖崇拜、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有关。
这类的节日古代日本称为“祭”,和拉丁民族的狂欢节很相似,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同时也是人民发泄内心郁闷的方式。
“祭”节的气氛非常狂热,能够感染人的情绪,使人摆脱所有的思想上、道德上、制度上的束缚,使人可以把性格中原始的部分展现出来。
日本有些地区,会抬出和攻破城门的木槌一样巨大的“阴茎”,然后用它猛烈的撞击从附近寺庙里抬出来的女阴象征物。
在平时这样的举动会被人们认为是粗俗的,但是在“祭”节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直到现在日本还存在这种风俗,九州、信州、名古屋等地,只要一到盛大的节日,就会有妇女去神庙朝拜男性的生殖器象征物,也会有人抬着象征物游行。
名古屋北部的小牧市神社,就供奉着男性的生殖器,神社在每年的3月15日都会举行丰年祭,这个节日是日本人十分重视的“天下奇祭”。
人们在祭祀的这天,会用轿子抬出主神像,神像是一个大约长7米、直径1米的木制阴茎,人们会对它进行膜拜、欢呼,以此祈求五谷丰登、子孙繁衍。
在神社里还有一间内殿,叫做“奥宫”,在这里供奉的是各式各样的神,人们为了报答神的恩赐,还特地用木头制作了各种性器,十分逼真,有一个木制的阴茎长达15米。
神社中还出售一些性器官的纪念品,有一个小铃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个铃中的小锤就是一个阴茎。
日本的犬山市同样也有相似的节日,不过这里不是游街的不是阳具,而是很多新娘。
日本的传统风俗习惯把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反应了出来,性就是要开放,可是由于社会性,法律、道德等等因素,又给人们造成了制约,在性问题上必须循规蹈矩。
于是,只能在节日的时候放纵自己。
古代的日本人对自然的四季之美同样十分崇拜,日本很多古代的哲学思想、文艺思想、风俗习惯都是在四季的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的。
所以,古代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人和自然共生的观念,人的生活是不可能离开自然的,性交和生育就是自然变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一个农业国家,一直到19世纪才转变成了工业国家。
在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就是人,人数的多少和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十分崇拜和重视生殖,而且把生殖当作人生和婚姻的头等大事。
日本原本就是一个多神国家,供奉的神像种类繁多,生育之神是日本非常重要的一种神。
日本古代的男女常常回去神社祈求婚姻的美满、身体健康以及“子授”“子宝”、“安产”,对于如何保胎和分娩日本人也自有一套办法。
不过,日本和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主张多生,因为人口的增加只会给原本国土面积很少的日本加重负担,所以男人一般都在30岁才成家,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两个孩子。
人类最初是群婚杂交的,随着不断地进步逐渐发展成了一夫一妻制。
早期的原始社会里,人类受到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约束,只能以群体为单位生存,十几个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个洞穴中,依靠大家的力量去捕捉野兽和抵抗敌人,所以自然就出现了群婚杂交的行为。
一直到两三百万年之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终于意识到了“近亲相交,其生不繁”的道理,于是开始限制性交的范围,社会生产力也从原始的群体逐渐发生变化。
婚姻的家庭制度在此时产生,从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一直发展到专偶制,直至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日本有很长一段时期实行“问妻制”,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访问的制度,由于夫妻不住在一起,所以男方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女方的家里,这个习俗和中国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实行“走婚制”相似。
这种婚姻制度比较不稳定,由于双方长期不相见,容易分手,还有一些人虽然已经结婚,依然可以另有情人。
例如在《古事记》记载了大国主命和须势理姬结婚之后,依然到处“问妻”,导致妻子十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