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佛寺简介

[日期:2011-09-20]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大佛寺位于广州市惠福东路,与北京路商业步行区交界处,香客络绎不绝,固定修行者众。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公元1271—13 68年)易名为福田庵,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扩建为龙藏寺,(当时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南接惠福路,北达西湖路。明末,寺址被改为

巡按御使公署。清兵入粤,公署毁于战火,寺址沦为废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平南王尚可喜鉴于攻克广州死难者众,为安抚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龙藏寺旧址重建佛寺,建成后大雄宝殿高18米,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各6米、重各10吨的大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大殿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5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2009年省政府授予大佛寺大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大佛寺在海内外影响不断提高。

在经历民国初年为支持北伐大佛寺寺产被充公拍卖及

文革”期间的劫难,改革开放后,198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开放大佛寺,僧人重新入住,当时市佛协副会长广明法师被委派为开放后首任住持,进行了前期寺院修复工程。1996年,耀智法师继任住持至今,带领大佛寺僧众努力建设庄严道场:一是在白云山岭征回原祖地,恢复重建祖师塔园。二是成立大佛寺念佛堂,目前登记共修信徒3700余人,分班每天轮流共修。三是创办大佛寺图书馆和素食餐厅。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22000种19万册,自2009年9月成立至今接待读者逾350万人次。图书馆馆刊(如是雨林》自2008年9月创刊以来,每两月出版一期,目前发行量近10万份。素食餐厅命名为大佛寺素食阁,2008年2月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访宾客、

法师及信众逾10000人次,大家对我寺素食与服务加以好评,充分发挥了素食阁弘扬素食文化、慈悲护生理念的作用。四是扩建大佛寺,重新征回占用大佛寺历史用地的民居,自20 05年4月份开始实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以来,征地红线内总拆迁建筑面积23535m2,计划于2010年完成拆迁工作,并进行大佛寺复建工程,建成后将恢复寺院的基本格局,建设费用逾3亿元,其中迎亚运建设项目 佛教文化中心大楼”拟在亚运会开幕前完成基础建设,以接待来访宾客。

千年古刹几沧桑

[日期:2006-03-0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记大佛寺历史沿革杨劲

南汉王好佛,曾以上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地籍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间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随着岁月流逝,朝代交替,二十八寺中绝大部分已钟停鼓息,物换星移,或沦为市廛,或变为民居,无可稽查。惟有地处现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大佛寺,史迹可寻,沧桑有据。大佛寺前身为南汉(公元件917-971)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新藏寺。据史载:此地前有仙湖,后枕西湖,绿水澄清,九曜奇石峰飞跃,仙城风景以此为最。汉王辄留连不忍去。遂召集僧

侣,议塑佛像,创立占地不广的梵宫佛殿——新藏寺,可惜时至宋代便默默无闻而废。至元代(1271-1368),在新藏寺旧址,再建殿宇,名曰福田庵。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其时寺宇颇具规模:南控南城脚(今之北京路丽都酒家附近),北枕拱北楼(北京路与西湖路口交界处),山门朝西直通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明季,佛教渐趋式微,香客稀疏,布施甚少,殿宇垂危,无能修葺,被当局改建为巡按御史公署。清朝顺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入粤”,合围穗城,攻战持续1 0个月,公署毁于兵燹,沦为废圩。

两王平定全粤后,尚可喜对屠城之惨烈,事后良心有所发现,遂生营造庙堂之念,以此或可达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愿。于是召集僧侣,商议建寺。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适清政府封安南(今越南)王都统使莫敬耀为归化将军,以其子元清为都统使,元清随安南王上京朝觐时,顺路观光百粤。尚可喜在拱北楼置酒迎送。事前告诉寺僧到席间化缘,恳求资助木材。安南王即席表态:满足所求。大批优质楠木,很快便运到广州。康熙二年(1663)春,尚可喜自捐王俸,重建佛寺,并亲自董理;翌年冬竣工。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库房、僧舍、客堂。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师官庙,寺中诸佛和范金,亦仿北方艺术风格。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以黄铜精铸的3尊三世佛像,各高6米、重10吨,成为岭南之冠,故取名大佛寺。

由“赐紫开山沙门真修僧纲司僧纲”首任住持。“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未可喜薰沐题”的 鼎建大佛寺记》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前面左侧。另有 鼎建大佛寺题名碑》则兀立大殿右侧。这两碑对研究大佛寺历史沿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康熙六年(1667)八月初一,尚可喜之子尚之隆,晋秩额驸(满族语,即附马)后,偕固伦公主来粤省亲,并聘请班禅喇嘛僧40人,同来广东,驻锡大佛寺,接着在大佛寺内,大修49天“无遮胜会”,斋醮之盛,近世罕见。

据传,尚可喜到了晚年,往往预感有“不祥之”。如何偿还“屠城”罪业,告慰无辜冤魂?求计于谋士金澄,金献策“逃禅避祸”。于是决意皈依三宝,广招沙弥,盛开法会,大佛寺呈现兴旺景象。山门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就在这时出自金澄之手。以“大佛”二字作鹤顶,言简意骇,虽上下联第二字平仄欠工,但至今不改。由于尚可喜罪业深重,虽然“放下屠刀”也难以“成佛”。终于在康熙十二年(1673)带着双目失明离开大佛寺回辽东“养老”。大佛寺兴旺景象也随之回落。

康熙中叶,有一行脚僧自乐禅师,云游到此,目睹大佛寺殿宇庄严,金身雄伟,竟无高僧大德驻锡,甚至连出家人也不多见,实属憾事!于是亲自到海幢寺,诚请下正目禅师来大佛寺兼任主持。正目禅师深受感动,愿圆所请。由此海幢、大佛两寺僧众过从甚密,亲如兄弟,大佛寺也渐趋兴旺。

正十一年(1733)四月十一日,世宗皇帝向全国颁布谕布谕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