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doc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 陆地和海洋

高考地理总复习 陆地和海洋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运用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应用变通能力。

(2)从海洋水热交换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考查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3)地貌作为区域背景是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 洋流3. 地质作用与地貌4. 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5. 生物、土壤与环境的关系6.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二)难点:1. 海水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及成因2. 厄尔尼诺现象3. 背斜、向斜的识别4. 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5.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 具体内容(一)海洋1. 海水温度: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平衡。

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来自太阳辐射,而支出是海水蒸发。

(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高,冬季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同一纬度––––寒流低,暖流高。

(2)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在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递减得稍快些,大于1000米深度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很缓慢,3000米以下,水温都在2℃左右。

海水吸热和放热均较陆地慢,所以沿海地区一般具有海洋性气候。

2. 海水盐度(3.5%):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是盐度曲线呈“马鞍状”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规律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

除此之外,还受洋流和河水注入以及地形影响。

(1)气候――外海: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海水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自回归线向高纬度,随着蒸发量的减少,盐度逐渐降低。

(2)河流(注意季节变化)――近岸海区:受到河川径流的影响,会冲淡海水,降低盐度。

陆地水-教学教案

陆地水-教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

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掌握陆地水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力。

3. 通过对陆地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2. 陆地水的分布规律3. 陆地水的作用4. 陆地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 水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陆地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3. 分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讨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陆地水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建议的可行性。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或相关教材。

2. 教学PPT或投影片。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资料。

4. 查阅资料的网络平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陆地水分布规律时,可结合地图和实地照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陆地水的分布情况。

2. 在分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例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注意:我国东北的松花江等河流,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3、4月份),夏季有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形成夏汛(7、8月份),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4)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谁的水位高就补给低水位的。(书上图)
注意:我国黄河下游,由于是“地上河”,湖床比地面高,因此,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单一方向)
地下水中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很少。
(4)动态地下水:河流水
(5)根据水体更新循环的周期分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6)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4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在机整体。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1岩石圈——全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岩石的重要性:一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二是对于人类来说,它可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5)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水库可人工调节)
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洪水期,延缓、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径流。
5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2)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最重的循,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认识: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我们亚洲只与南极洲板块不相邻)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夏季 常年 常年
气温高低 随湖泊水面变化 随地下水面变化
内陆地区 大部分地区 大部分地区
西北内陆 普遍 普遍
例题1 读下图,完成问题
A 属于华北地区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_; D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是_____,主要分布在
西北内陆 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C 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是_____,
1.D 泉水在乙处 属于承压地下水, 其补给靠潜水,即 图中丁处。
在图中,①是地表径流,②③是地下径流。 分析后回答: (1).三类径流流速比较 C A.①>②>③ B.①>②,①<③ C.①>②,①>③ D.①<②,①>③ (2).三类径流受到污染后( D ) A.治理难度最大的是① B.最容易治理的是③ C.②的污染持续时间最长 D.②③污染持续时间比①长
P地地下水位异常低 ---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P 25米 30米
25米
• 1、 适量开采,防止水位过度下降 • 2 、雨季回灌,及时补充漏斗区
图1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 等高距皆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读图回答1~3题。
1.甲处水井的水面 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1.5米 C.7.5米 B.2.5米 D.8.5米
C
2.从图1中内容可知, 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 问题是:
A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趋势 D.有荒漠化趋势
3.甲地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4~5月 C.7~8月
B.6~7月 D.12~1月
A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潜水位 河流


(1)甲图中 水补给 水,原因是 。 (2)乙图中 水补给 水,原因是 。 如果乙图表示的河流在华北地区,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 在 (季节)。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提升】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
调节 径流
净化 水体
调节 气候
控制 污染
蓄洪 防旱
释放 氧气
提供 资源
促淤 造陆
控制土 壤侵蚀
美化 环境
维持生物 多样性
【能力提升】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减少 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减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2)人为原因 围垦湿地造田、城镇及水利工程建设,填海造陆等大量占用湿地 环境污染、旅游开发、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造成破坏
5.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 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 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 的水量减少;同时,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冬季断流;径流量年际变化 大。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湖泊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合作探究2】
河流的补给类型
读图4-1-9和4-1-10,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A、B两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异同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2)判断A、B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合作探究2】
(1)比较A、B两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异同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相同点: 二者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 不同点: A径流季节变化更大; B径流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且冬季出现断流。 主要原因:A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判断理由是河流的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A 河流域雨季在夏季, A河汛期出现在夏季。B河流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判断理由是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最高,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 (2)判断A、B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A河流降水量大时径流量也大,说明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B年降水量很少,且出现气温高时(夏季)流量大,说明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陆地水

陆地水

看图,那些水体利用的规模较大.
西

新疆坎儿井
大气中的水汽
水资源概念
(狭义):人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就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 水资源。
注: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陆 地 水
—陆地环境的组成
余二高 黄海利
本课知识结构
一、陆地水体的类型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三、水循环原理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近日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用水正面临水 资源短缺、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增加、用水管理粗放和水土流失 严重这四个方面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 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 年降雨总量的70%。而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北方地区发展经 济的突出问题。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 较大影响。 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农业灌溉用水,导致粮食灌溉用水量大 幅减少。农业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管理粗放,粮食生产用 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有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由于干旱和超载 放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命之水
本课知识小结
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及其意义。
3、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1 2 3 4 5
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冰川水与河流水,哪一个被污染之后不容易恢复?
静态水更新周期长, 被破坏了短期内不容易恢复, 所以不能随便开发;而动态水相反,更新周期短,因此 是我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分布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陆地水的组成、分布和特点。

2.难点:陆地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陆地水。

2.提问:同学们,地球上的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分布和特点。

2.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陆地水平衡图。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陆地水的组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2.讲解陆地水的分布: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

3.讲解陆地水的特点:动态平衡、季节变化、地域差异。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分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2.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丰富和匮乏的地区在地理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第五环节:课堂互动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讲解陆地水平衡图。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1.讲解陆地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土壤、植被、地形。

2.学生举例说明陆地水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提高地理素养。

五、课后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陆地水的组成、分布和特点,以及陆地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提高地理素养。

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讲解重点:陆地水的组成、分布和特点1.陆地水的组成教师展示地球水循环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对话:“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形式的水?它们分别分布在哪里?”2.陆地水的分布教师展示世界和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案题目: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 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3. 了解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a. 陆地水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b. 陆地水可以分为表层水和地下水。

2. 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a. 陆地水的来源主要包括雨水、融雪水和地下水。

b. 陆地水的运动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动和渗透。

3. 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a. 陆地水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提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

b. 陆地水的流动和蓄水对地表风化和侵蚀有重要影响,形成地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陆地水的兴趣。

2. 介绍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基本特征。

3. 介绍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4. 讨论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意义。

5.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的陆地水特点和应用目的。

6. 小结:概括总结课堂内容,重点强调陆地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小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课堂评价: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小组活动成果。

3. 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和思考。

陆地水体类型

陆地水体类型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 水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
土壤是一种永续 (2)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光照
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6H2O 叶绿素 C6H12O6+6O2↑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环境
消费者 (动物)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呼吸
太阳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呼吸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
性的可更新资源,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但如果利用不当,
则会引起土壤肥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陆地水循环 PPT

陆地水循环 PPT

东部季风区
长江、黄河、 珠江、松花江
西北地区 塔里木河
水循环
水循环
植物蒸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降水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降水 蒸发
海洋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地下水示意图
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1、和理排灌,防止土壤盐渍化 • 2、适量开采,防止水位过度下降 • 3、雨季回灌,及时补漏 • 4、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 径流量随气温的 季节变化而变化 季节变化而变化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概念: 2.补给类型 A.降水补给: (见图)
B.冰川融水补给: (见图)
C.互补: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见图)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见图)
1.概念: 2.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上循环、海陆间循环 3.环节: 4.意义: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4.3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广义 水资源概念:
狭义
一、陆地水体类型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一、陆地水体类型
1.陆地水的概念:(见图)
2.陆地水的来源:
3.分类 A.按空间分布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见图)
B.按循环周期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 深层地下水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1.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和空气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为生物提供着良好的生存环境。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如氧气和有机物,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可以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条件。

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水分,并且可以转移物质,促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最后,空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植物和动物所需的氧气,并且可以携带水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 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陆地生态系统由生物、地质和气候等要素组成。

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地质要素包括土壤、岩石和地下水,它们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它们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能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提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促进空气净化,提供营养物质,支撑地表运动,提供水资源,提供经济资源,提供文化资源,保护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维护地表环境,提供植物的栖息地,提供动物的栖息地,提供环境和生物的互动,支撑生物的进化,提供科学研究材料,提供自然美景。

4. 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和失衡。

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些是人为的,例如森林砍伐、污染和破坏生物多样性,而另一些是自然的,例如火灾、风暴和地震。

森林砍伐是最常见的陆地生态系统破坏行为之一,它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石圈≠地壳1、组成岩石的矿物(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

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

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

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下:砾岩、砂岩、粘土。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化石与古环境: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

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

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3. 了解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2. 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3. 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陆地水的循环过程;2. 陆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图表或图片;4. 实践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陆地环境的组成;2. 提问:你们认为陆地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陆地水。

二、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的定义: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2. 介绍陆地水的特点:有限性、分布不均、循环更新等;3. 强调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重要性。

三、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存在形式的特征;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环境中陆地水的存在形式。

四、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生态等;2. 举例说明陆地水对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五、实践活动:陆地水调查(15分钟)1. 布置实践活动任务:调查周围环境中的陆地水情况;2. 提供实践活动指导:观察、记录、分析陆地水的存在形式和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和存在形式,以及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环境中的陆地水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陆地水的存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一地理新教材板书(全书)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地理新教材板书(全书)新课标 人教版
二、季风环流 ①东亚季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风向: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性质:冬季低温干燥,冬季高温湿润。 ②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西南季风)。 ▪风向: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
2.5常见的天气系统①
一、城市天气预报 ▪地面天气图 ▪基本符号
1.1人类认识的宇宙②
二、宇宙中的地球 ①太阳系的组成 ▪基本数据 ▪小行星与远日行星的发现过程 ▪哈雷彗星 ②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和大气、液态水
③探索地外文明的困难 ▪远距隔离 ▪频谱隔离 ▪文明发展度的隔离
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①
二氧化碳 叶 吸收作用
养分水分 根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腐 释放 氮素养分
光合作用 机 微生物 殖

质 分解作用 质 团聚 团粒结构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淋失
它 元
释放
石 风
形成
土 母
释放
养 元
吸收
光合 机 分解 壤 富集 成
作用 物











4.6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 ▪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气温) ▪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雨型(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
三、实例训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2.7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三课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并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美德。

3.使学生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全球生态与气候、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过程及成因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说一说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2.内外力是如何共同塑造地表的?
水是形成地貌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力因素,那么,水的运动有何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水及水体的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回忆水体存在形式(课本P69图3.1),然后阅读课本P102第一段,了解水资源的概念。

2.陆地水体类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陆地水体类型部分,思考陆地水体的类型并填写下表。

类型
包括水体
形成
地表水
第1 页共3页
课题:第三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第 2 页 共3页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大气降水存在的不同位置
地下水
地下水
降水和地表水下渗,空气中的水汽在地下凝结
陆地水基本来源于大气降水
3.潜水
(1)什么是承压水?什么是潜水?
(2)承压井、潜水井和自流井有什么区别?
4.静态水和动态水
静态水和动态水各包括哪些水体?各有什么特点?人类的利用状况如何?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思考:
以我国为例,河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与河流径流关系如何?
这些河流分布在什么地区?汛期在什么季节?
课题:第三课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2)引导学生分别读图4.22,4.23,4.24,逐图分析,并填写下表。

河流补给来源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边设问边画下图
(1)分别说出八个环节的名称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2)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太阳辐射)
海陆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①—⑥)
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更新有什么重要作用?(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③、⑧)
陆地循环对陆地水更新有什么作用?(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海洋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①、⑦)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思考: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这一意义来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4.水资源的保护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3 页共3页
课题:第三课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如,作为我国能源工业基地的山西省,十年九旱,煤多水少。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太原、大同等城市,缺水更为严重,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

华北平原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的河北省,因为缺水,使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

首都北京的缺水情况也日益严重。

北京主要的供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均在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也越来越深。

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为什么北方地区却严重缺水呢?
1991年,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大江大河总河长的4万多千米河段进行了评价,发现大约44%的河流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

我市的哪些河流存在水污染,已污染的水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第4 页共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