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二)(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c(B)∆t∆n(B)=V •∆t②B 为溶液或气体,若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 C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K12教育文档)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面)
Z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数A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专题 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物质的分类(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定义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化学变化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
如: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类型按反应形式可分为: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Mg+Cl2MgCl2(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CaO+CO2=CaCO3(3)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4)盐+盐→两种新盐AgNO3+NaCl=AgCl↓+NaNO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2CuO(6)碱性氧化物+水→碱CaO+ H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_专题1-第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1、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化学键共价键①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 、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 、ⅦA)形成,如:NaCl ,MgO ,KOH ,Na 2O 2,NaNO 3中存在离子键离子键的存在: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
如NaOH 、NaCl 、NH 4Cl 、Na 2O 等注:有NH 4+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例外:AlCl 3中没有离子键,只有共价键②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
如:H 2,Cl 2,O 2,N 2,NH 3,HCl ,H 2O ,CO 2共价键存在于哪些物质中?a 、多原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中,如 H 2、O 2、Cl 2、N 2b 、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酸分子中,如 H 2O 、CO 2、SiO 2、H 2S 、HCl 、H 2SO 4c 、复杂离子化合物中如 NaOH 、NH 4Cl 、Na 2SO 4、Na 2O 2③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 ,Mg(NO 3)2,KBr ,NaOH ,NH 4Cl ④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 ,H 2SO 4,CO 2,H 2O 等注意: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没有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
因为一旦含离子键,就归为离子化合物。
2、电子式:①原子的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如 N a ·②阳离子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不要打点,如 Mg 2+ 、N a +③阴离子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并用方括号[ ]括起来,还要标明所带的电荷数。
如:④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相同的离子不得合并如⑤共价分子和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没有[ ],不标电荷n +注:只有共价分子和共价化合物才有结构式,离子化合物没有结构式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⑴、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结合即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完整)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如:用CCl 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N N ;n =Mm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 水(不正确)和1molH 2O (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3.语言过于绝对。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2知识点总结.docx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物质的分类 (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转化 1.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 g+Cb 点燃MgCb(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 2=CaCO 3(3) 酸+碱―盐+水 2HC1+Ba (OH) 2=BaCl 2+H 2O (4)盐+盐—两种新盐AgNO 3+NaCl=AgCH+NaNO 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 U +O 2= 2C U O (6)碱性氧化物+水—碱CaO+ H 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zCh 等不能与H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碱+盐 T 新碱+新盐Ca(OH)2+Na2CO3=CaCO3;+2NaOH(8)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S+O/=SC>2(9)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SO3+ H2O=H2SO4(10)酸+盐—新酸+新盐CaCO3+2HCl = CaCl2+ H2O+CO2T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Zn+CuSO4=ZnSO4+Cu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Na、Ca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金属+酸―盐+氢气Zn+ H2SO4= ZnSO4+H2T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1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C U O+2HC1=C U C12+ H2O(1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Ca (OH) 2= CaCO3;+ H2O(15)同(7)(16)同(10)二、物质的量11.物质的量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c B t ∆∆=( n B V t∆∙∆①单位:mol/(L ·s 或mol/(L ·min②B 为溶液或气体,若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完整版)苏教版⾼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专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单元原⼦核外电⼦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原⼦结构质⼦(Z个)原⼦核注意:中⼦(N个)质量数(A)=质⼦数(Z)+中⼦数(N)1.X 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原⼦的核外电⼦核外电⼦(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核外电⼦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核外电⼦的排布规律:①电⼦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层⾥;②各电⼦层最多容纳的电⼦数是2n2;③最外层电⼦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数不超过32个。
电⼦层:⼀(能量最低)⼆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的总称。
核素:具有⼀定数⽬的质⼦和⼀定数⽬的中⼦的⼀种原⼦。
同位素:质⼦数相同⽽中⼦数不同的同⼀元素的不同原⼦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来说)⼆、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的电⼦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横⾏③把最外层电⼦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主族序数=原⼦最外层电⼦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层数元素种类第⼀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第Ⅷ族:三个纵⾏,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排布、原⼦半径、主要化合价、⾦属性、⾮⾦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化学必修2 知识点
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1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专题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专题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专题是“有机化学基本原理与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
该专题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以及一些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
以下是对该专题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碳元素及其它非金属元素构成。
碳元素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2. 手性和立体化学:手性指的是分子或离子的不可重合的镜像体。
手性分子具有旋光性和对映异构性等特点。
立体化学研究分子中立体异构体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3. 功能团:有机化合物的一部分或一种官能团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
常见的有机官能团有羟基、羰基、酮基、醇基、醛基、胺基等。
4. 烃类:烃类是由碳氢键构成的化合物,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大类。
饱和烃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脂环烷烃;不饱和烃包括烯烃和炔烃。
5. 碳链的命名和分类:碳链是由直链、支链和环状结构的炭素原子连接而成,根据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数目,可以分为饱和碳链和不饱和碳链。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过IUPAC命名法进行。
二、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1. 动力学和平衡性质:有机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等。
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速率常数乘以反应物浓度的乘积。
平衡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机反应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
3. 反应类型: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加成、消去、取代和重排四种类型。
加成反应是指两个反应物结合生成一个产物;消去反应是指一个反应物分解形成两个产物;取代反应是指一个原子或官能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官能团取代;重排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内部原子或基团的位置发生改变。
4. 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催化反应、核子替换反应、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等。
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1. 烃类的性质和应用:烃类燃烧产生大量热能,可用作燃料。
苏教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Ⅱ)同主族比较: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 3 是短周期, 3 是长周期。
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Ⅶ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
ⅠB -Ⅶ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
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c Bt∆∆=()n BV 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④铵盐溶解等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
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
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④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