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合集下载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叔本华,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

众所周知,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

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享受着隐居生活。

在不久之前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系白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的火,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便是欲求,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由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觉,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求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欲望满足又会带来新的欲望满足,引发新的欲望。

就好比打猎比猎物本身更加吸引人。

从而引申出来,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因为一旦得到它便不想再要它。

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做是痛苦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他提出的解决人生痛苦方案即是禁欲之路,显然也是有些荒唐。

无法实现的欲求,固然会造成人类的痛苦,但也是人存在的正常欲望,成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他本身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导致自己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关注的是人类痛苦的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痛苦的途径。

虽然他的人生哲学呈现悲观主义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能够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现摘录几句与大家分享: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2.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留下的衣衫。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生痛苦和解脱观有着深刻的见解。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而解脱则来自于心灵的平静和超越欲望。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生平、人生痛苦观和解脱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是一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叔本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并对康德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他曾几次尝试去获得教职,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40岁以后,他才开始获得一些学术上的成就,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他的一生饱受孤独和贫困之苦,直到晚年才获得了一些名声和财富。

叔本华对于自己的生活却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存在。

二、人生痛苦观叔本华的人生观可以归纳为“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

他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折磨,而欲望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叔本华认为,人类不断追求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因此造成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他将人类的欲望比作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

叔本华通过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得出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难之旅,而欲望是苦难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痛苦和苦难,因为欲望是人类天生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源头。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剧,而解脱则来自于对欲望的超越。

三、解脱观叔本华的解脱观可以归纳为“超越欲望”和“心灵的平静”。

他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和苦难,就必须超越欲望,寻求心灵的平静。

在《悲观论》一书中,他写道:“要想得到解脱,就必须放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简述1.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主要内容1.2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在其时代的影响2.后人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看法及其影响2.1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争论2.2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现代影响3.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反思3.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反思3.2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得到的启示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年,2、《叔本华文集》/[德]叔本华(Schopenhauer·A·)著;钟鸣等译。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2.3、《叔本华》/(美)奥德尔(Odell, S , J.)著;王德言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4、《叔本华与尼采》/(德)西美尔(Simmel , G .)著;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2002年:《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柯锦华译,商务印书馆6、Christopher Janaway . Self and World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19897、Christopher Janaway , German Philosophers, Schopenhau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4、杨玉昌:“重新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5、赵卫国:“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行而上学根源和时间根源”,《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研究现状:现在国内对于叔本华与尼采的思想比较研究比较集中,也不乏对叔本华悲观主义进行批判的。

同时,对于重新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者亦有之。

中山大学副教授杨玉昌在他的论文《重新认识何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历史的角度以及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反思、对现实的启示方面做了说明。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

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

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

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

②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

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摘要: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

因此,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学习和反思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志;痛苦;悲观主义;启示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明确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他说:“意志既是自在之物,是这个世界内在的含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应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可分离地伴随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是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

”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所以又可称为“生存意志”。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人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即意志的客观化。

“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和意志所由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地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

”叔本华指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为了寻找些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全是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怎样的?怎么样理解?其人生观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示?
叔本华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因为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在人生观上他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

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

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

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我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成长和遭遇是密切相连的,叔本华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也可以说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

所以他的悲观主义观点跟他的所处环境、遭遇是不可分的。

启示:我们必须看到叔本华对哲学的贡献,从哲学成就上来说他是伟
大的。

叔本华的悲观是以短暂人生和意志哲学为背景,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先
驱者的印象,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尼采的积极意志哲学。

现在都21世纪了,
我们更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会相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不赞同叔
本华的那些什么所谓“人生就是一种痛苦”等观点,人生应该是积极的。

叔本华的人生观被很多人认为是很悲观、消极的。

那是因为他生活的
条件太好了,只有晚年期有些许的落魄,叔本华没必要去努力追求什么,除
哲学领域外,使得他一生在生活中无忧无虑,这样叔本华就体会不到穷困人
民的艰辛,叔本华的思想代表的是上层阶级的哲学。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
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

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

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又会袭击而来。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①人生就是痛苦,只是痛苦的形态不一样。

针对这个叔本华认为的在这个前提下世人都想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

既然人生就是痛苦,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痛快点,该如何?叔本华认为就是要彻底否认自己的生存意志。

意志即叔本华从康德那里拿来的“自在之物”——物自身,而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本身——生存欲望。

生存意志的否定,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彻底的清心寡欲或神圣性的东西”。

“具体来讲有三种方法:第一,从事哲学创造。

哲学是理性活动可以镇静欲望,但这只能缓解痛苦不能解决痛苦;第二,从事艺术创造,痴迷于艺术创造会让人忘了世俗的欲望烦恼,但这只有少数的天才才能达到,并不适用与每一个人;第三,信仰宗教,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佛教不是以理智分析事物而是凭直觉融合事物。

因此能彻底地解脱痛苦。

”②就这个大的方法论来说,叔本华没有想到的是在若干年后人们并不推从他所说的人生就是痛苦这个命题,先不管是否与人们的智力有限不能感悟到他这个思想的深刻性有关。

人们就是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自然没有如何解脱痛苦这个问题的出现。

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

即使他们的生活无聊空虚,他们也会很快地找到乐子填满空虚,即使之后还是会空虚,他们又会找新的乐子,其实这和欲望—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是一个道理。

所以人们以前一种形式掩盖了后一种形式上的痛苦,他们正如苏格拉底那样自认自己无知一样自认为自己很快乐。

抛开这个大前提不说,这三个具体的解脱痛苦的方法并不能像叔本华的初衷那样达到效果。

第一,从事哲学创造正如他所说的并不能消除痛苦,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痛苦。

很多哲学家的一生都是痛苦的。

他们在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许不是痛苦的或是没那么痛苦,但是当他们看着无知的大众并且深知他们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看着这个社会无药可救的时候,当他们直面人性和世界的肮脏丑陋的时候,我想他们的痛苦不言而喻。

连哲学家们都不能解脱痛苦,更何况大众。

况且怎能要求每个人只要想从痛苦中解脱的人都从事哲学创造呢?毕竟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总会不一样,例如智慧。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哲学创造。

这个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

第二,从事艺术创造。

正如叔本华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天才能够专注于艺术世界无法自拔没有闲暇理会周遭的一切包括他自身的生存欲望——无欲无求。

这也不是能够普遍适用的方法。

第三,叔本华认为的信仰宗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他忽视了人们在信教的时候心里往往是对宗教怀着一种欲求,或解脱、或赎罪,这种欲求本身注定了人们并不能通过信仰宗教来解脱痛苦,解脱痛苦也是种欲望。

我不觉得用一种欲求可以达到另一种欲望。

三、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修正“人生就是痛苦”,在你很痛苦的时候你或许能赞许这种观点,或是在你对人生的本质有所思考过后也许会觉得的确如此。

就像我们有购物的欲望,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在超市在天猫狂购了之后,有短暂的满足感。

当你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时,你会问自己:“这些东西买了又怎样”?于是空虚和无聊席卷而来。

你知道一切都怪自己没忍住,而你不知道的是人生注定无聊和痛苦。

因为你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正是由于你的生存意志得到满足之后带来的。

而我们的生存意志从理论上来说是应该被满足的。

如果你吃穿住的生存欲望都无法得以满足,又何来人这个说法。

在你失去亲人时这种人生就是痛苦的感觉倍加强烈。

都说时间能够治愈伤口。

可是当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会为亲人朋友的永远离去而悲伤痛苦。

时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治愈伤口,伤口永远都在。

有时候人们都在说的话越是值得商榷。

伤口不能被治愈,痛苦会一直存在,人生就是没完没了的痛苦。

但是,我认为“人生就是痛苦”这个观点的提法太过于绝对和偏激。

大抵伟大的哲学家都会过于绝对,片面得深刻。

联系我们实际来看,我觉得“人生会有没完没了的痛苦”这个提法更符合我们这种并没有超群智慧的小人物的内心。

但是毕竟叔本华也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在他的充满智慧的聪明的大脑里孕育的深刻的思想并不是为了取悦我们,他只是在表达他自己。

“人生会有没玩没了的痛苦”包含了我们对人生中会有痛苦的认识,但并不片面的认为人生就是痛苦,没有一点其他的东西,例如快乐幸福平淡等人生体验。

我们在一生中会有除了痛苦之外的情感体验。

这其中的转折意味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不去一味的怨天尤人,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这或许也是我们往往成不了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苛求全面以至于全面得庸俗。

但我们这种小人物并没有拥有哲学家门所拥有的超群的智慧和经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经历,所以不可求能有建立在人生经历基础上的思想观点的一致性。

在人生会有没完没了的痛苦这个小人物的哲学命题上我认为作为人并不能摆脱痛苦,我们的要求就是尽量不活得那么痛苦。

那么减轻痛苦的办法有哪些呢?其实叔本华可能也曾想到过不是人人都能像他一样思想深刻到要去追求解脱痛苦,所以他在著作《人生的智慧》里有很多能使人尽量称心、快乐地度过一生的艺术,但其中方法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因为世间本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毕竟个体千差万别。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节制,克制欲望。

我们的欲望会带来痛苦。

欲望无穷无尽,痛苦就会没完没了。

欲望若被节制,痛苦减轻。

节制欲望所带来的孤独便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孤独不是为了达成孤独的状态而去可以模仿别人,逼迫自己,不要为了孤独而孤独,伪装成孤独的样子。

孤独是一种你乐意的、想要从中获得在人群中无法获得的自由满足的状态。

有的人生而孤独,因为他们智慧超群,没有人能够与他们交流。

而禁欲是通向孤独的道路。

如果你愿意选择孤独而不是庸俗的话不妨通过禁欲来达成。

不大鱼大肉、禁止辛辣油炸食品、戒烟戒酒戒聚会、尽量自己和自己在一起、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人的思想思维和人的基体、人的味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欲望都被你成功节制养成一些好习惯后,自然而然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唏嘘、指点、排挤——视你如异类般,当你与他们大多数人不一样时,你自然就孤独了,恰好与你想要的一致。

这是种微妙的一致:你想要什么并且你恰好就得到你想要的。

于是我们嘲笑这个社会总是试图把每个人都变得一样。

一样地听老师的话,一样地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一样地阿谀奉承,一样地墨守成规,一样地死气沉沉,一样地庸俗,一样地不敢反叛,一样地不想思考,不会思考。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忍受孤独。

也许叔本华的哲学被边缘化的尴尬的地位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因为既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大都选择庸俗会根本不用选择就是庸俗的,又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利益——因为人们都觉得只有能跟自己带来利益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世上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的”,③反过来也容易把最好的视为最坏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娱乐场所灯红酒绿的地方人满为患,饭桌公交车上盯着手机的人们,一没事可做就会拿着手上或身边的东西摆弄的人们……他们都不能忍受孤独。

孤独之于他们就像热锅之于蚂蚁,痛苦难耐。

幸好这恶心的运动着的世界可以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乐子。

乐子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却又轻而易举。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多不费周章得到的东西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至少对叔本华来说,不重要。

在乐子中我们虚度年华,突然想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当看见那些囊中羞涩的年轻职员们在橱窗之前徜徉,捱到晚饭时间形影相吊地去餐厅填肚子,我知道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们这些薄暮中的年轻职员啊,正在虚度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一夜中最美好的时辰”。

④这是我才真正明白虚度年华指的是什么。

它并不是指在二十多岁的年华里我们为了做青春该做的事,例如谈恋爱、旅游、逛街买衣服等浪费的时间,而是指在这个智力日益成熟的年纪我们没有继续开发智力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做一些真正有利于人类事业的可以称之为没有虚度年华的事,例如看书、写作、思考等。

四、正确对待叔本华人生观的态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里的合理成分是可取的。

节制欲望能减少痛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尝试独处,孤独也是种能力。

只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

久而久之,你会习惯一个人的世界,开始厌烦有无知的欢声笑语的无聊的浪费时间的聚餐以及餐桌上非但不营养健康反而对健康有害的但能满足人们味蕾对刺激的欲望的食物。

所谓的聚餐聚会就是把你不想吃的东西,你根本与之无法交流的人一股脑的抛到你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