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忠孝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忠孝观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核心恰恰是“孝弟”。“礼”则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对人的行为起了规范作用。孔子的忠孝观在这两方面可略见一斑。
记得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而宰我也曾因为说三年的守孝期太长了被孔子斥之为“不仁”。可见孔子对“孝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孔子以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孝弟,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满足其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往往是大家很难做到的。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的腰包也都鼓起来了。物质生活在提高,道德品质却在日渐退化。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报道。看着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我不禁要问他们的子女:难道你们忘了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而后又是多么艰难地把你养大?他们的确忘了,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了做人的根本。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以钱为报。他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从不曾陪伴在父母左右,能聊表他们孝心的是每月按时寄到父母手里的钱。但要知道,作为父母,他们不要你的钱。他们只希望你能多抽空陪陪他们,天伦之乐远比金钱宝贵的多。钱是冰冷的,无法温暖他们寂寞的心。在孔子眼里,这两种人都算不上是孝
了吧。前一种人连基本的赡养义务都不履行,乌鸦尚知要反哺,何况人乎?这样的人只怕也不能称之为“人”了吧。后一种人在物质生活上对父母可谓尽心尽力了,可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快乐。也许孔老夫子追求的孝是要竭尽全力,身心合一吧。
忠这个字,一分为二即“中”“心”,可见也是要发自内心的。孔子主张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事君能致其身”。在这方面孔子自己率先为后人作出了表率。孔子为政期间,可谓鞠躬尽瘁了。他竭力主张君王为政以德。希望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道”社会,并且为之奋斗终生。鲁哀公十四年,陈成子弑简公。此时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忠心使他仍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于是“沐浴而朝,告于哀公”。孔子提倡忠,但这忠是有条件的,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但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但孔子作为统治阶级,自然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他更注重臣下对君主的“忠”。尽管如此,这与后人所说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是不一样的。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是愚忠,它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不是孔子提倡的“忠”。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极力维护西周礼法,倡导忠孝礼义,是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来拯救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不论他是真的为民,还是仅为维护统治阶级
利益,在我看来,孔子主张的忠孝在当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具有借鉴作用。
疑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
老师解释为在彩绘上用素色勾勒,但我在其他书上看到是解释为“在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即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我感觉这更符合“礼仪后于仁”的说法,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温州医学院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科2班陈雨雁090305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