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受史学家们褒扬推崇最多的皇帝之一。他执政61年,被称为乾隆盛世。但盛世背后隐存各种危机,其中属于外部危机的是()

A. 欧洲经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四处开拓海外殖民地

B. 中国开展前所未有的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 乾隆帝在位巡幸多达百次,均大摆排场,如六巡江南

D. 中国农业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

2.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A. 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 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 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A. 以农为本

B. “重农抑商”

C. 鼓励官办工商业

D. 严格限制商品出口

4.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5.如果你有幸穿越时空回到清朝,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6.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废除宰相制

B. 大兴文字狱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设立军机处

7.《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8.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②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④⑤

9.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 废分封立郡县

B.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10.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④18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 ①④③②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②

12.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问答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材料二:明代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重要的中枢机构,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三、材料分析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皇帝敕谕浙江、福建、广东……各督抚镇:海上逆贼郑氏等窜伏海隅,至今尚未剿灭,必有奸人暗通线索,……资以粮物,若不立法严禁,海氛何由廓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自此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写过这样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材料三:清雍正帝诏书曰:“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而工贾皆其末也”;王夫之著书曰:“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政府实行了哪一政策?引用材料,概括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中的“海上逆贼”和材料二中的“海外孤忠”指的是谁?请分别说出两种评价的史实依据。(3)材料三体现了雍正帝、王夫之在经济主张上有着怎样的不同?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帝

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帝

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

(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