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标签:中国古诗美学标准英译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
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
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going up the flight of stairs.
(Bynn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Xu Yuanchong)
宾纳的译文还原后大致说的是:山挡住了白色的太阳,海洋吸引着金色的河流,只要再往上登上一段楼梯,你的眼界便可扩大三百英里。”宾纳把“白日”译为“white sun”,“white”一词在英译文里属褒义词,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清白的意思,但多和死亡、丧事相联系。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白色还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如“a whit e day(吉目)”,“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跟汉语里的“瑞雪兆丰年”相差。笔者就“white”一词查阅了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第七条解释为“heated to the point of whiteness”,“a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red heat at which a body becomes brightly incandescent so as to appear white”,义为“白热化”,所以宾纳在这里用“white sun”译诗中“白日”是极为恰当的,是令西方读者“知之”、甚至“好之”的译文。然而后面把“黄河”一词译为“golden river”,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含义。总体而言,宾纳的译文基本译出了原诗句的字面意思,可算是忠实于原诗字面意义的翻译,达到了“知之”的程度。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没有译“白”字,但却用了“glow”(放出白光),也没有译“尽”字,但却用了“beyond”(山外),把“白”“尽”二字已“化入”译文,是“不译”为“译”的典型范例。最后两行也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用了两个双声词“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来表示对仗同时又具有诗歌的“音美”,与宾纳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可算是使人“乐之”的译文。
二、韦利与许渊冲英译《关雎》首句比较
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漢学家和翻译家。他毕生从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其英译文早已被公认是英国文坛的瑰宝,他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选取了韦利和许渊冲英译《诗经》的《关雎》开篇首句作一比较。
(2)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The Ospreys Cry
“Fair,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Arthur Waley)
Wooing and Cooing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Xu Yuanchong)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关雎”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斑鸠,或是一种水鸟。如果是斑鸠,那“关关”的鸣声应该是“咕咕”;如果是一种水鸟,那鸣音就应该是“刮刮”。“关雎”韦利译为“osprey”,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对“osprey”一词做了以下解释:“a large harmless hawk(pandion haliaetus)found in mo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that is a dark brow color above and mostly pure white below,builds a bulky nest often occupied year after year,and feeds on fish that it captures by hovering and diving—called also fish hawk.”(這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鹰,可见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其背部为深褐色,腹部大都为纯白色,常年栖于所筑大巢之中,盘旋俯冲捕食鱼类,又称为鱼鹰。)细读韦利的译文只能让读者“知之”,并没有表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许渊冲先生这里用了“规避”的译法,舍令人争议的水鸟不译,而译为“求偶”,因为“关”是求偶的鸣声,译成“cooing”甚为恰当,“雎”是求偶的水鸟,译成“wooing”。这样的译法虽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但却清楚明晰地点出了原诗所要反映的主题,这虽偏离了原文的“形”,但却深得原文之“意”,并且还押了韵,可算是同时具有“意美”“音美”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