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摘要]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

“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本文以许先生宋译本中欧阳修的《采桑子》《蝶恋花》《生查子》为代表来体会“三美”论。

[关键词]欧阳修词英译三美《采桑子》是欧阳修写景的一首词。

“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

先引用此诗如下:“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此诗译文如下:Song of Picking MulberriesWest lake is fine for us in painted boat loaded with wineFrom pipes and strings comes music fast;From hand to hand jade cup soon passed,Secure on calming waves, drunk we lie,Fleeting clouds seem to float beneath our moving boatThe sky seems near to water clearLooking up and below; away we will not goIt seems there’s in the lake another sky.且看原词,它描述了一幅乘坐游船,口饮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的惬意美景。

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

俯视湖水、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文中“急管繁弦”,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

“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人、客人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

《生查子》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却“不见去年人”,突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

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许渊冲在《文学与翻译》中写道:“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

”在他看来,“译诗要以‘美’为出发点,将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统一起来,尽可能地译出古诗的独特韵味,以飨读者”。

所谓意美,指的是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所谓音美,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所谓形美,指的是诗句工整、对仗与协调等入于眼的体验。

这就是说,对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欣赏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敏感的心、聪慧的耳朵和明亮的眼睛来品味文化,尤其是品味意韵悠长、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的古诗,对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古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

表达那些思维呢?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

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抒情的。

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

一首豪迈雄壮的诗,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语言表现形式的语言特征。

比如它有谐美的音韵、严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规定的形式。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

这似乎成了译界的一种共识。

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

但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在译界,就诗歌翻译,一直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主张“以诗译诗”,要求译诗具备译入语文化对诗所定义的特征,这些特征被进一步细化为译诗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标准,即音美、形美和意美。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要数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

许先生不仅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而且其后又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竞赛论”,认为译作可以胜过原作。

持相对意见的被称为“散体派”。

这一派主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便是吕淑湘先生,他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

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序以求协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

” 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

”所以吕先生主张以散文体译诗。

笔者比较赞同“以诗译诗”。

认为译诗应尽可能达到与原诗的形似和神似。

诗歌被广泛认为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译诗就好比绘画中的临摹,必须力求形神皆似,而只有乱真的临摹才称得上是神品。

这就是说,译诗在意义上要力求忠于原诗,尽量存真,同时力求形式上的移植,即将该诗在原语中的形式移植到译入语文化中。

也就是说,要尽量以英语格律诗译汉语格律诗,英语散体诗译汉语散体诗。

相对而言,格律诗的翻译较难。

难就难在很多原诗本身的音乐性无法通过译诗传递出来。

所以产生了“诗不可译”之说。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研究。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播中国古诗词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大家,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自然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即忠实再现原作的美、通顺流畅的美和文学再现的美。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更要让译文富有文学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和原作一样的美。

这一理论是许渊冲多年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他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分别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是忠实再现原作的美。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原作的忠实和尊重。

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他都力求做到与原作保持一致,不随意增减,不擅自改动。

例如他翻译的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在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形式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这种对原作的忠实再现,正是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他翻译作品得以广为传播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通顺流畅的美。

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力求做到口语化、易懂易译。

他在翻译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使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易为他们接受。

比如他翻译的苏东坡《赤壁赋》中的“烟尘绕四面,人亦汹涌;谭说心绪,阿谀谄佞,礼奢宫冶”一句,他将其翻译为“Smoke and dust pervades the place, people jostling each other; Talking idly, flattering, magnificence and splendor”,使译文更具有现代化的语言特点,更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中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 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一、引言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译者和学者,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史上最杰出的艺术译者之一”。

他翻译的中国古诗词深受读者喜爱。

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符合“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首先,意美,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许渊冲的翻译非常注重原文的意义,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英语,而是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熟练掌握,将原文的精神和意义完美地传达给读者。

例如,他翻译的《登高》这首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将其翻译为“One night of spring breeze has magically caused, countless trees in blossom, myriads of flowe rs tossed.”这句英文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表达了作者自然的感受和情感。

其次,音美,是指翻译要注重原文的韵律、节奏和音调,使译文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感。

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中,音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会注意原文中的韵律和音调,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在音乐般的感觉上保持一致。

例如,他翻译的《静夜思》这首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他将其翻译为“Besid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他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文的押韵和韵律,让英文译文具有更加优美的音乐美感。

最后,形美,是指翻译要注意排版、标点和字体等方面的美感,使译文在版面上显得美观大方。

许渊冲的译作在排版、标点和字体等方面都非常精细,能够充分体现文字艺术的美感。

例如,他翻译的《静夜思》这首诗,排版简洁清晰,字体间距适度,标点使用得当。

整个译文在版面上非常美观大方,让读者对翻译的诗歌产生更深的感受。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符合“三美原则”,即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使他的译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美感。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指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忠实、通顺和美。

他认为翻译诗词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境和意义,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作的内涵;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序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韵味和美妙之处。

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可谓是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他深入研究原作的背景和意境,力求将原作的精神和风情通过翻译再现出来。

他注重对古老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力求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独特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将“国破山河在”翻译成“An empire shattered leaves a world in ruins”,传达了杜甫悲壮的抒情情感和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通顺和表达的流畅性。

他善于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翻译结果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认为翻译要做到“不被翻译的看出来”,即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不会因为翻译而感到别扭或生硬。

他的翻译通顺流畅,富有韵味,读起来自然而然。

许渊冲还非常注重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翻译的诗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中体味到诗词的美。

他擅于运用音韵、押韵和修辞手法,使翻译的诗词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具备美感。

通过他的翻译,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原作的意境和意义,还能够欣赏到诗词的艺术之美。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诗词翻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翻译的「三美原则」而闻名。

这个原
则包括准确传达原诗的美感、以美化再现原诗的美感、以美去妥协翻译的准确性。

通过这
个原则,许渊冲试图在译作中保持原诗的美感,同时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一些创造性
的改动,以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境。

许渊冲强调要传达原诗的美感。

他认为,翻译不只是一个准确表达意义的过程,也是
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诗的意境和美感,并在译作中再现这种美感。


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只有通过
准确传达原诗的美感,翻译作品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许渊冲主张美化再现原诗的美感。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和艺术化的语言形式,每个字词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当翻译者将原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将原诗
的意境和美感再现出来,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动,以创造出与原诗相当
甚至更美的翻译作品。

这其中包括对诗歌的音、韵、格律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作更
具有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指导了他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实践。

这一原则
要求翻译者在传达美感的也要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
整和改动,以再现原诗的美感。

许渊冲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翻译能力,成功将许
多中国古诗词引入了国际舞台,并且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指的是“准确、流畅、美感”三方面,这三方面是翻译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的。

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这三个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准确是许渊冲在翻译中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

他在翻译时,不仅考虑到了语义
上的准确表达,更兼顾到了古典语言的整体气质以及意境的准确呈现。

比如在翻译《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段诗中的“金樽”一词,许渊冲没有翻
译成“金杯”或“酒杯”,而是直接保留了“金樽”一词,因为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古典色彩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流畅也是许渊冲在翻译中所注重的一个方面。

他擅长将原作的情感和韵律转化
为另一种语言的情感和韵律,他的翻译语言流畅自然,令人感受到多种不同的情感和想象。

例如在翻译《离骚》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他用了“river rolls east, waves wash rife; heroes die, but glory lives”来翻译,既表现出了大
江东去的壮美,又将风流人物的情感以及历史景观的气氛合理传达出去。

综上所述,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准确、流畅、美感”三美原则。

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功底,将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传递到了国际舞台上,为
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基于许渊冲“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

基于许渊冲“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形象生动。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含 蓄而富有韵味。
语言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易 于引起读者共鸣。
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个人特色, 为后世所景仰。
李清照词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李清照词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李清照词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感慨与思考 李清照词注重音韵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保留原词的韵律 和节奏
传达原词的意象 和意境
保持原词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背景
克服语言差异, 实现跨文化交流
保留原词的韵味与情感
传达原词的意象与修辞
克服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许渊冲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许渊冲的英译 本帮助西方读 者更好地了解 中国文化和诗
词的美
许渊冲的翻译 风格和技巧为 中华文化的传 播提供了新的
深入理解原作: 在翻译前,需要 对原作进行深入 的理解,包括其 文化背景、历史 背景和作者的意 图等。
注重语言的表达: 翻译时,需要注 重语言的表达, 尽可能地保留原 作的风格和语言 特色,同时也要 让读者能够理解。
不断学习和提高: 翻译是一个不断 学习和提高的过 程,需要不断积 累经验和知识, 提高自己的翻译 水平和质量。
汇 报 人 :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定义:通过翻译传 达原作的深层含义 和意境
重要性:确保读者 能够理解原作的真 正含义
实现方法:灵活运 用各种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等
实例分析:许渊冲翻译 的李清照词,通过意美 的手法,成功地传达了 原作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

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

“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标签:中国古诗美学标准英译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

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

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By going up the flight of stairs.(Bynner)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Xu Yuanchong)宾纳的译文还原后大致说的是:山挡住了白色的太阳,海洋吸引着金色的河流,只要再往上登上一段楼梯,你的眼界便可扩大三百英里。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 22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海南师范大学/李泽【摘要】诗歌,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高中集中概括反映了社会生活,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

当今世界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学者也正迫切地想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浅析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三大原则,以使读者对英译古诗词有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诗歌 英译 推而广之 音美 形美 意美关于诗歌翻译理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是否具有可译性?诗歌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是注重神似还是形似?应该采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还是采取押韵的诗歌体译诗?早期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

其实,诗歌是否可译,既要看诗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诗的情感是否得以传达。

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

尤其是诗词的翻译,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传达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如果诗词舍弃韵律,即使原诗的“意美”得以传递,其风格意趣也尽失。

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译文共运用十四个音节,加上双声和头韵,与原诗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那种叠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绕梁之美,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黄昏细雨中孤苦无依的情况。

前面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的环境情况,最后以dead 收尾,完成了原诗情感上的递进。

诗歌讲韵律,求平仄,但在英译时合意又合韵的情况是难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则是缘木求鱼,也没有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

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

“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标签:中国古诗美学标准英译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

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

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By going up the flight of stairs.(Bynner)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Xu Yuanchong)宾纳的译文还原后大致说的是:山挡住了白色的太阳,海洋吸引着金色的河流,只要再往上登上一段楼梯,你的眼界便可扩大三百英里。

”宾纳把“白日”译为“white sun”,“white”一词在英译文里属褒义词,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清白的意思,但多和死亡、丧事相联系。

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白色还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如“a whit e day(吉目)”,“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跟汉语里的“瑞雪兆丰年”相差。

笔者就“white”一词查阅了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第七条解释为“heated to the point of whiteness”,“a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red heat at which a body becomes brightly incandescent so as to appear white”,义为“白热化”,所以宾纳在这里用“white sun”译诗中“白日”是极为恰当的,是令西方读者“知之”、甚至“好之”的译文。

然而后面把“黄河”一词译为“golden river”,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含义。

总体而言,宾纳的译文基本译出了原诗句的字面意思,可算是忠实于原诗字面意义的翻译,达到了“知之”的程度。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没有译“白”字,但却用了“glow”(放出白光),也没有译“尽”字,但却用了“beyond”(山外),把“白”“尽”二字已“化入”译文,是“不译”为“译”的典型范例。

最后两行也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用了两个双声词“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来表示对仗同时又具有诗歌的“音美”,与宾纳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可算是使人“乐之”的译文。

二、韦利与许渊冲英译《关雎》首句比较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漢学家和翻译家。

他毕生从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其英译文早已被公认是英国文坛的瑰宝,他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选取了韦利和许渊冲英译《诗经》的《关雎》开篇首句作一比较。

(2)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The Ospreys Cry“Fair,fair,”cry the ospreys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Fit bride for our lord.(Arthur Waley)Wooing and CooingBy riverside a pair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Xu Yuanchong)《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

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关雎”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斑鸠,或是一种水鸟。

如果是斑鸠,那“关关”的鸣声应该是“咕咕”;如果是一种水鸟,那鸣音就应该是“刮刮”。

“关雎”韦利译为“osprey”,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对“osprey”一词做了以下解释:“a large harmless hawk(pandion haliaetus)found in mo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that is a dark brow color above and mostly pure white below,builds a bulky nest often occupied year after year,and feeds on fish that it captures by hovering and diving—called also fish hawk.”(這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鹰,可见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其背部为深褐色,腹部大都为纯白色,常年栖于所筑大巢之中,盘旋俯冲捕食鱼类,又称为鱼鹰。

)细读韦利的译文只能让读者“知之”,并没有表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

许渊冲先生这里用了“规避”的译法,舍令人争议的水鸟不译,而译为“求偶”,因为“关”是求偶的鸣声,译成“cooing”甚为恰当,“雎”是求偶的水鸟,译成“wooing”。

这样的译法虽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但却清楚明晰地点出了原诗所要反映的主题,这虽偏离了原文的“形”,但却深得原文之“意”,并且还押了韵,可算是同时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妙译,是令人“好之”的译文。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许先生的译作还原后说的是:河边一对斑鸠在谈情说爱。

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小伙子所追求的对象。

“一对斑鸠”在英语中可喻指一对恋人,这里许先生以鸟喻人,非常贴合原诗。

而韦利的译文还原后说的则是:河洲上的鱼鹰鸣叫:“漂亮,漂亮,”河边上有个可爱的贵妇人真适合作我们主人公的新娘。

韦利的译文虽然读起来很有诗意,但与原诗意旨却相去甚远。

许先生的译文虽在字面上偏离了原文,但在译文内容上却忠实与原文,正确传达了原诗“意美”和“音美”,是令读者“好之”的翻译。

三、施颍州、许渊冲英译陶渊明《饮酒(五)》前两行比较施颖洲生于1919年,为菲律宾当代著名翻译家,译诗近七十年,是蜚声海内外的华人翻译名家,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世界诗选》《莎翁声籁》等译作。

施颖洲先生推行菲华文学运动五十多年,先后创办“文联”“文协”两大团体,主办第二届亚洲华文作家会议,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并先后荣获黎刹终身成就奖、亚洲华文文艺基金会终身成就奖。

下面笔者选取的是施颍州和许渊冲两位先生的英译陶渊明《饮酒(五)》中的前二行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的翻译作比较。

(3)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The mind’s remote,the earth’ll be bare.(Shi yinzhou)Among the haunts of men I built my cot;There’s noise of wheels and hoofs,but I hear not.How can it leave upon my mind no trace?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Xu yuanchong)施译还原后说的是:我在闹市建了间茅屋,却听不到车马的嘈杂声。

你问我怎么会听不到?心在远方,地上就不会感到有车马喧闹。

施译可以说是字字精确了,但强调的却是对原诗的客观描述。

陶潜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闹市,居然听不见车马喧闹,这说明诗人的主观修养已经超越了客观环境,能够做到闹中见静。

所以施先生的译文虽然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却没有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闹中见静这一心境,这样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好之”,却不能使读者“乐之”。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还原成汉语是说:我在喧闹的人群中建盖了所小房子;这里车马喧闹,可我却听不到,为何这声响在我的心中没留下一丝痕迹呢?隐士之心生出隐士之地。

与施先生的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更强调诗人的主观修养,清晰明白地点出心静地自静。

许先生把车译成“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与施先生相比更重动态描写。

许渊冲先生认为,这句诗最重要的是个“无”字,“无”有两种解释:一是客观上真没有“车马喧”,一是主观上听不见“车马喧”。

如果是前者,那么下一句“问君能何尔”的意思就是问你怎么可能在“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呢?这个“能”指的是客观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