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简单介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坏死性筋膜炎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包括革兰阳性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发展,证实厌氧菌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坏死性筋膜炎常是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作用的结果。坏死性筋膜炎常伴有全身和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损害,如继发于擦伤、挫伤、昆虫叮咬等皮肤轻度损伤后,空腔脏器手术后,肛周脓肿引流、拔牙、腹腔镜操作后,甚至是注射后 (多在注射毒品后)均可发生。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好发本病。

易患因素

本病好发于全身免疫机能低下及有小血管病变的患者,从新生儿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病人合并糖尿病、动脉硬化或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坏死性筋膜炎,均有原因或危险因素可查;有15% ~18.2%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原因不明,属于特发性感染。

1•危险因素综合文献报道,与本病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

(1)手术及创伤: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及创伤后,尤其是阑尾切除术后、结直肠手术后、合并结直肠损伤的腹部损伤或腹壁创伤后较易发生腹壁坏死性筋膜炎。Casall等曾报道12例坏死性筋膜炎均有腹

部损伤或腹部手术史。其他一些手术治疗(介入操作如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

手术穿刺、CT或超声引导下经导管行脓肿引流、泌尿生殖器器械操作、外敷草药或艾火烧灼、局部封闭治疗等)和疖肿抓破

后均易诱发本病。

(2)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先天性白细胞减少等, 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患病因素和危险因素。

(3)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周围血管疾病等。

(4)感染疾病:脐炎、腹腔感染(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

等)、梅毒、伤寒等感染。

(5)恶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艾滋病等。

(6)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等。

(7)滥用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8)化疗、放疗。

(9)其他:酗酒、吸毒、肥胖、尿外渗、阴茎异常勃起、过度性交等。

2.病原菌引致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菌较多,且多为皮肤、肠道、尿道的正常菌群,尤其与创伤和切口邻近部位的正常菌群分布有关。

其中常见的需氧菌有金黄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有厌氧链球菌、脆弱类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而且多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致病。

3•易感因素与病原菌近年研究发现,不同的易感因素与不同的病原菌关系密切•如外伤后感染,病原菌中梭状芽孢杆菌多见;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病原菌以脆弱类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葡萄球菌多见;恶性肿瘤和免疫抑制病人发生感染,以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最常见。

继发性腹壁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菌主要伤口侵入,且多为细—的混合感染。Ruose等报道16例坏死性筋膜炎,共培养出75种需氧菌和厌氧菌,另有学者报道81例患者培养出的细菌达375种,有的病人感染细菌种数可高达5~6种。一些研究结果统计显示,包括腹壁在内所有部位的坏死性筋膜炎以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型感染者最多见,约占总数的68%;单纯厌氧菌培养出者次之,约占22%;有需氧菌培养出者最少,仅占10%。由此不难看出,厌氧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上腹股沟区、下腹壁坏死性筋膜炎的厌氧菌发现率最高。很多病人之所以厌氧菌培养阴性,可能与标本收取、存放、转递或培养接种条件等环节出现问题和(或)不符合实验要求有关。

特发性腹壁坏死性筋膜炎发病原因不清。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失调,特别是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

疫抑制剂等因素与之关系密切。其病原菌可能由体内其他部位血行播

散到患处,如来源于牙齿和咽喉及扁桃体等处。

发病机制

多种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需氧菌先消耗了感染组织中的氧气,使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Eh)降低;同时细菌产生的酶分解了组织中的H2O2,从而创造了少氧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的滋生和繁殖。

细菌感染沿着筋膜组织迅速广泛地潜行蔓延,引起感染组织广泛性地炎症充血、水肿,继而皮肤和皮下的小血管网发生炎性栓塞,组织营养障碍,导致皮肤缺血性坑道样坏死,甚至发生环行坏死。

镜检可见血管壁有明显的炎性表现,真皮层深部和筋膜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受累筋膜内血管有纤维性栓塞,动、静脉壁出现纤维素性坏死,革兰染色可在破坏的筋膜和真皮中发现病原菌,肌肉无损害的表现。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起病急,早期局部体征常较隐匿而不引起患者注意,24小时内可波及整个肢体

早期皮肤红肿,呈紫红色片状,边界(1 )片状红肿、疼痛

不清,疼痛。此时皮下组织已经坏死,因淋巴通路已被迅速破坏,故少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感染24h内可波及整个肢体。个别病例可起病缓慢、早期处于潜伏状态。受累皮肤发红或发白、水肿,触痛

明显,病灶边界不清,呈弥漫性蜂窝织炎状。

(2 )疼痛缓解,患部麻木由于炎性物质的刺激和病菌的侵

袭,早期感染局部有剧烈疼痛。当病灶部位的感觉神经被破坏后,则剧烈疼痛可被麻木或麻痹所替代,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3)血性水疱由于营养血管被破坏和血管栓塞,皮肤的颜

色逐渐发紫、发黑,出现含血性液体的水疱或大疱。

(4 )奇臭的血性渗液皮下脂肪和筋膜水肿、渗液发黏、混浊、发黑,最终液化坏死。渗出液为血性浆液性液体,有奇臭。坏死广泛扩散,呈潜行状,有时产生皮下气体,检查可发现捻发音。

2.全身中毒症状

疾病早期,局部感染症状尚轻,患者即有畏寒、高热、厌食、脱水、意识障碍、低血压、贫血、黄疸等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若未及时救治,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等。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不相称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检查

1•血常规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因

细菌溶血毒素和其他毒

素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60%〜90%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轻

度至中度的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