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问题

合集下载

银行业搭便车之弊端

银行业搭便车之弊端

1“搭便车”内涵“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另外,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则认为”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

2“搭便车”行为的危害“搭便车”现象是团队管理者非常重视的管理问题,管理失效将会严重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对搭便车和被搭便车者也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2.1严重损害“搭便车”者自身收益“搭便车”者消极偷懒,靠投机取巧,坐享团队成果,久而久之,荒废自身业务能力,虽不劳而得以享受团队成果,获得短期收益,但这种短视行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维持的,最终将严重损害其长期收益。

2.2损害公平性,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他要根据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种种比较来衡量自己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参照物通常有“其他人”、“制度”和“自我”三种类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

“搭便车”者不劳而获的行为将严重损害公平性,直接打击团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搭便车问题原因及对策茅于轼的观点——搭便车引子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此后,搭便车理论屡屡被人提及,被用于指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

但是,搭便车理论在我国一再被曲解和误读。

据报道,经济学家茅于轼1月5日在广州某大学演讲时指出:“如果降低高校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茅于轼说:“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按照茅于轼的说法,无论学费还是电价都应该比照富人的标准定得高一些,让富人承担更多的成本,然后,用节省出来的资金去补贴穷人。

那么,以穷人或富人的划分来制定学费或电价收费标准的做法是否合理呢?实际上,笔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如此界定公共产品的价格。

尤其对于学费而言,凡属公共产品应承担的部分(如义务教育等)在任何国家都是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而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针对穷人和富人分别对待??整个世界范围内皆如此。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是在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而非在公共产品分配时出现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解决的办法是靠政府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

而税收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缩小贫富差距因素,即尽可能地多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税负而减少穷人的税负,典型的如个税起征点和对不同收入段制定不同的税率,高收入者将缴纳更多税收。

在完成税收征缴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

简而言之,在征税时候,对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来说是区别对待的,由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税负,但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世界各国都遵循平等的原则,否则,就容易产生公民在公共产品分配方面不公平的状况,这种歧视现象是任何国家都极力避免的。

搭便车问题思想总结

搭便车问题思想总结

搭便车问题思想总结搭便车问题是指在旅途中寻找其他车辆搭乘的一种情况。

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出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遇到需要搭便车的情况。

在洪流的浩瀚海洋中,我们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而与他人搭便车则能有更大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就搭便车问题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搭便车问题展示了人类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都有着独立的个体意识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我们并非孤立存在。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搭便车问题是社会合作的一个具体表现,它要求我们主动与他人联系并协调行动,而不是仅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这反映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天性,表明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搭便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赖于个体的努力,还需要他人的合作与支持。

其次,搭便车问题反映了信任和互惠的重要性。

在搭便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他人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而这种帮助和支持是基于对他人的信任的。

我们需要相信他人愿意与我们分享车辆的空间,并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

而对他人的信任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相对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在搭便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信任他人,还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的信任,相信自己的价值可以被他人认可,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交换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搭便车问题也反映了人们对共享资源的需求和追求。

在搭便车的行为中,我们通过与他人共享车辆的空间,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搭便车问题所暗示的是人们对资源共享的需求,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福利。

搭便车问题提醒我们需要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通过合理的互助和合作,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最后,搭便车问题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在搭便车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但是他人是否愿意搭载我们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我们会思考何时应该选择搭便车,何时应该放弃自己的权益,以达到一个较为公正的结果。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教案资料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教案资料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从博弈论角度看“搭便车”问题

从博弈论角度看“搭便车”问题

从博弈论角度看“搭便车”问题作者:谢凤曦来源:《商情》2017年第28期【摘要】运用博弈论对“搭便车”现象进行分析,结合财政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智猪博弈;纳什均衡;搭便车;公共商品;正外部性一、实例引入以一个贫困的村庄为例,它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

修公路有三种方式:群众自己集资修,或者是政府修路,群众受益,当然也可以是政府与村民合作出资修路。

修一条路的成本对于贫困的村民来说往往过于沉重,但是如果想要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修建这条路。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往往就搭上了政府的便车:政府选择出资修路。

老百姓有了改善生活的途径,政府也可以达成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实例也很多,从简单的公交车逃票问题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大部分公共商品)的提供,都与“搭便车”问题密切相关。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搭便车行为都会带来整体的得益呢?想要了解这个答案,我们就要了解“搭便车”行为的成因,形成过程和导致的结果。

二、分析方法(一)运用“智猪博弈”模型“智猪博弈”模型的本质就是“搭便车”问题。

“智猪博弈”所给出的启示是:弱者的最佳策略是等待,等待强者做出让步,从中得益。

但这个只是最简单的模型解释。

在这个模型中有几个较为重要的数值,一个是博弈双方必须有两种选择:行动或者等待。

但是必须至少有一方行动才会有得益,行动的一方会付出成本。

博弈双方有明显的强势方和弱势方差别,具体表现在两者的成本得益比有较大的差别,而这个成本得益比就是影响两者策略最重要的因素。

在上述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绝对强势地位的是政府,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是老百姓,当两者作为博弈的双方,老百姓往往可以从政府提供的行为中的以,这充分符合“智猪博弈”模型。

(二)财政学理论“正外部性”是“搭便车”现象的成因。

“搭便车”现象是财政学中讨论较多的一种现象。

“搭便车”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不付出代价而能够取得收益。

与此对应的“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决策或行为有益于其他人的情况。

谈“搭便车问题”中的个体行为动机

谈“搭便车问题”中的个体行为动机

谈“搭便车问题”中的个体行为动机作者:杨睿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1期关键词:群体性活动;行为动机;个体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3月19日(一)“搭便车问题”的提出及其基本表现。

“搭便车问题”这个词语,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其实,从其英文释义“Free rider problem”中也能看出,其原本的意思是“免费搭车”,这种个人行为的前提就在于必须有“开车”这样的一个群体行为,在书中由于习惯以集团举例,故书中所称为“集体”。

由此可以看出,“搭便车问题”并不能基于个体本身而产生,而是基于集体行为而产生。

具体而言,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其应当享有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资源生产成本少于其应当承担的公允份额。

如某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没有这种需要,而当集体中的其他人付出代价去取得了这种公共财产之后,他们就可以不劳而获而享受最终的成果。

这样的情形,也即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的产生原因。

经过先前的论证,已经证明了该问题的产生需基于集体行为,因而其产生的原因自然与集体行为的某些特点有所关联;另一方面虽然该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并不代表集体中的所有个体都会实施“搭便车”的行为(毕竟还有“开车”的个体),因而其产生的原因并不仅仅由于集体行动所存在的固有特点,也跟实施“搭便车”行为的部分个体有关。

正因如此,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分为两个部分——集体原因与个体原因。

首先是集体原因,按照奥尔森的观点,一个大集团之所以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是由于该企业缺乏对于个体的监督与控制,或者是采取控制措施所花费的成本大于放纵其成员个体“搭便车”所获得的利益。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仅供参考)一、慈善的面子:网传合肥儿童福利院掷巨购奔驰今年9月,一条《合肥福利院购豪华奔驰旅行车究竟为谁服务?》的网帖被传得沸沸扬扬。

发帖人称,去年,合肥市儿童福利院花费四、五十万社会捐款购买了一辆奔驰车,入户上牌近一年,始终闲置在车库中。

“皖AOD062豪华车偶尔也用两次:不是厅机关就是局领导使用。

”专家:福利院购豪车与慈善理念相悖(答案可参照专家)政府部门应将有限资金用于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上,而不应该如此挥霍.慈善机构,应向社会展示一种爱心与精神,所有的钱应该用在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以及机构的软硬件方面,让孩子健康成长。

程序合法不等于实质合法差别对待国人和外国人澳门明爱总会是澳门最大的慈善机构,每次专家过去考察,他们的负责人、总干事长都是骑着摩托车来接。

虽然当地很多机构也给他们捐赠了不少好车,但这些车都是给孩子们用,工作人员从来不用。

二、“搭便车”问题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

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

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就能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

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的听别人呼喊。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

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

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答案: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个人(搭便车者)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

搭便车问题或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即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特征是具有强制性权力,因而有可能超越“搭便车”问题。

向社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

三、公地悲剧定义:公共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2024年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搭便车”问题的原因及防治

2024年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搭便车”问题的原因及防治

2024年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搭便车”问题的原因及防治一、原因分析动机不足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会受到小组合作的影响,因此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搭便车”,不付出努力,却期望获得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学习成果。

责任感缺失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完成任务。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责任感,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希望其他成员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

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搭便车”,不愿意为小组的成功付出努力。

沟通能力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确保团队成员协作顺畅的关键。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沟通能力,不知道如何与其他成员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选择“搭便车”,避免与其他成员产生冲突和矛盾。

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准确评估每个成员的贡献,那么“搭便车”现象就更容易发生。

因为学生们可能会认为,即使自己不付出努力,也能获得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学习成果,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

二、防治措施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激励机制。

例如,设立小组学习成果奖,鼓励学生们为小组的成功付出努力;或者设立个人贡献奖,表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的意愿。

明确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组,并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

同时,还应该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

培养沟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沟通训练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解决冲突等。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 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 、“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搭便车问题名词解释

搭便车问题名词解释

搭便车问题名词解释
搭便车是指在路上拦车或与他人约定,在别人的车辆上乘坐一段路程或指定目的地的行为。

搭便车是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尤其在学生、旅行者或短期工作者中较为常见。

该行为的参与者分为搭车人和车主两种角色。

搭车人通常是需要到达某个地点,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希望通过他人的车辆来实现出行的需求。

而车主则是有车辆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车辆与其他人共同出行,并为他人提供便利。

搭便车提供了一种廉价、便利、快速的出行方式。

对于搭车人来说,可以省去买车、维修和停车等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交通拥堵。

对于车主来说,可以分享自己的车辆资源,减少交通成本,并且有了搭车人可以减少单独驾车的寂寞感。

然而,搭便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对于搭车人来说,搭便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面临无良司机的骚扰或危险驾驶的风险。

其次,对于车主来说,搭便车好心办坏事,可能会遭遇失窃、盗车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搭便车也可能导致路线冲突、时间冲突、沟通不畅等问题。

为了解决搭便车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搭便车平台,如滴滴、Uber等。

这些平台提供了身份认证、
车辆信息、行程分享、用户评价等功能,增加了搭便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此外,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搭便车行为,以保护搭车人和车主的权益。

总的来说,搭便车是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通过互助共享车辆资源,为出行需求方和车主提供了便利和经济效益。

然而,搭便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搭车人和车主双方的谨慎和合作,以确保出行的安全和顺利。

旅行社之间搭便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旅行社之间搭便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旅行社之间搭便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旅行社之间的搭便车问题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不为公共物品做出贡献的人也可以获得公物产品,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可能导致公共物品得不到提供,从而无"便车"可"搭"。

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的困境"(余永定等,1999:701)。

旅行社之间的搭便车问题题是指由于旅游线路开发存在横向外部性,"横向外部性造成了一个公共物品问题"(泰勒尔,1997:232),旅行社可以自己不开发而使用其他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即所谓搭便车),因此导致"旅游线路开发"这一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便车"可"搭")。

孙建超等(2002)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对上述问题做了分析,并根据奥利弗·威廉姆森的纵向一体化理论,提出在旅行社内部形成开发、批发和零售的垂直分工体系,以此解决旅行社之间的搭便车问题。

正如孙建超等(2002)所说的:旅行社的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内部的协调来替代市场交易,从而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

也就是说,这种纵向一体化可以消除旅游开发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之间的纵向外部性。

但是这种纵向一体化并不能消除旅行社之间的横向外部性,而横向外部性是旅游线路开发外部性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正是这种横向外部性造成旅行社之间的搭便车问题。

因此,孙建超等(2002)所谓旅行社的纵向一体化对于解决旅行社搭便车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如果说这种纵向一体化对于解决搭便车问题有作用的话,也是一种间接影响。

旅行社通过纵向一体化扩大了企业规模,而如果旅行社规模很大,占有市场份额较高,则该旅行社从自己的开发行为中可以最大受益,从而倾向于自己进行开发以获得报酬,而不是坐待"搭便车",从而可以消除旅游线路外部性带来的消极后果。

其实如果旅行社搭便车一定要用一体化方式解决的话,应该是横向一体化,即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兼并,形成旅游开发商市场的垄断格局。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搭便车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搭便车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搭便车在公共管理学的领域中,“搭便车”是一个极为有趣且重要的概念。

“搭便车”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某些个体在集体行动或者公共事务中,享受了公共物品或者集体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却没有为之付出相应的成本或者贡献。

哎呀,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举个例子吧,在一个小区里,大家集资安装路灯。

大多数居民都按照规定交了钱,但是有那么几户人家,他们没有交钱,可是路灯安装好之后,他们同样享受到了路灯带来的光亮,夜晚出门也变得安全和方便,这几户人家就是典型的“搭便车”者。

从理论上来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非排他性意味着一旦这个公共物品被提供出来,就很难排除那些没有付费的人去使用它;非竞争性则表示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个公共物品的使用。

就像国防一样,国家提供了国防安全保障,所有公民都在这个保护之下,不可能把某个公民排除在国防保护之外,而且一个公民享受国防安全也不会减少其他公民享受的程度。

正因为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才使得“搭便车”行为有了滋生的土壤。

“搭便车”行为在社会中会带来不少的影响呢。

一方面,它会影响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如果太多人都想搭便车,那么愿意为公共物品付费或者贡献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就好比一个社区想要修建一个公共花园,如果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出钱也能享受花园的美景,那这个花园可能就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建成。

另一方面,它也会影响社会公平。

那些老老实实付出的人看到有人不劳而获,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呀,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在一些大型的社会合作项目中,“搭便车”现象也并不少见。

比如说在环境保护的项目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按照规定安装环保设备,却享受着其他企业治理污染后改善的环境。

这不仅对那些遵守规定的企业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

那要怎么解决“搭便车”的问题呢?一种方法是通过制度设计,例如政府通过征税等手段来提供公共物品,强制每个人都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上的问题。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本段]
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市场会提供这个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

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

消费者这种行为意味者生产公共产品的厂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弥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在长期中,厂商不会提供这种物品,这使得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提供。

[编辑本段]
搭便车问题的例子
假设在一条街道有25名住户,并且本街道即将进行卫生设施改造,改造的费用为$2500。

因此分摊到每个住户的改造费用为$100。

虽然设施的改造会使得所有住户都可以受益,但当费用是自愿支付时,肯定会有一部分的住户拒绝交纳。

这部分住户盘算着其它住户会分担改造费用,而此种卫生设施肯定会投入使用。

解决方法是使得25名相互独立的住户作为一个整体支付这笔费用,即集体意志代表个人意志。

在此情况下,住户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进行设施改造。

如果投票的结果认为应该进行改造,则所有住户都必须交纳费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公共治安等,就必须由政府组织提供。

当然,仅仅通过投票决定还没能把问题解决。

住户们还需要对费用的分摊比例进行讨论,因为一种平均分配费用的原则又显得无法公平的反映用户之间的差异。

克服搭便车问题的制度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无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产品,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

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公共产品。

特别是对准公共产品,政府常常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给企业甚至私人企业进行生产。

还有政府也可能通过对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公共产品的生产。

公共物品提供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政府提供。

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各种公共物品,这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方式。

如国防、安全、公共道路、给排水等。

2、政府与私营机构签订合同。

国家与企业签订经营公共产品,这是最普通、范围最大的一种形式。

适应这一形式的公共产品成本,主要是具有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性产品,如大部分基础设施。

如国家允许私人企业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的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的提供,即政府允许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通过若干年的特许独家经营,等到收回自己的投资并获得利润后,再由政府接收该公共基础设施。

如广西的马江至梧州高速公路。

3、政府授予私营机构经营权。

政府将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以授予经营权的方式,委托给私人公司经营,如自来水公司、供电等。

此外,还有很多的公共服务项目也是由这种方式经营的,如政府将城市卫生管理、绿地维护、市政设施维护等委托私人管理。

4、政府给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提供补贴。

例如,补助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的主要领域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图书馆、博物馆等。

5、私人提供。

以广播节目为例。

广播节目是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也无排他性。

但却有私人提供。

如私人电台,或者私人办的节目。

在中国的官办电台里,一些节目也承包给私人。

提供广播节目的私人,如私人电台或承包官办电台的节目的个人或者企业,虽然不能从广播节目的消费者中收取费用,但却可以向广告发布者收取广告费。

一些海上灯塔也是有私人经营的,经营者虽然没有办法向使用灯塔的船只收费,但却可以向港口收费,因为如果港口不交费,灯塔经营者就关闭灯塔,从而船只也就不能来你这个港口了。

这与广告商愿意交付广告费是同样的道理。

这两个例子涉及到复杂的合约安排问题,希望详细了解的读者可以学习《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合约理论。

在经济分析中,搭便车问题可以由智猪博弈来刻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