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十大效应精选

心理学十大效应精选

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2.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是指一个人或者群体中的个体,借助他人的努力或资源而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从中获取利益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广泛存在。

个人层面的搭便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搭便车效应表现为一些人习惯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主动付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在团体作业中,有些人会依赖他人的工作,懒惰地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终获得不应有的好处。

这种行为不仅会降低团队的整体效率,还会导致团队内部的不和谐。

另外,搭便车效应也可能出现在家庭生活中。

比如家庭中的某一位成员长期依赖其他人的经济支持,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造成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均衡。

这种情况下,依赖者得到了暂时的好处,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和经济危机。

社会层面的搭便车效应在社会层面,搭便车效应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个体或团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公共资源但不承担对社会的回馈义务,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例如,一些富人通过逃税手段来获取社会资源,但却没有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此外,环境问题也经常受到搭便车效应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遵守环保法规,导致环境污染,但却没有承担清理污染的责任,而是由社会公共资源来承担。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应对搭便车效应为了减少搭便车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积极应对。

首先,个人在团队合作或家庭生活中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依赖他人的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形成和谐的团队和家庭关系。

在社会层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防止有心人利用搭便车效应获取利益。

同时,社会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义务。

总的来说,搭便车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每个人都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心理学的实用知识

心理学的实用知识

心理学的实用知识心理学的知识11,蘑菇效应(双刃剑,有好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是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一毛不拔)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1)损害成本承担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2)助长其它成员的惰性。

反映在整体的结果上就是:集体积极性下降,工作质量下降。

4,吊桥效应(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场景)案例一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在一座长130米且仅靠2根粗麻绳悬挂在70米高空的吊桥上做了一个实验:那些从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自己对站在对岸的異性有了心动的感觉。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

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

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简介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民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朗。

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解析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60 搭便车效应何谓搭便车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结果一出来,财务人员大吃一惊,原以为10~11月这个淡季不会有太好的业绩,但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公司上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派人对此进行专项调查。

时过不久,便查出了原因。

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进入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及多种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

而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该广告强调的是“记易宝”助学的神奇效果。

但是,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有较深印象,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的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

这次,“忘不了”千巧百巧地赶上了个点。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分力,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20世纪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给出了搭便车的基本含义——不付成本或少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现象严重违背成本—效益与投入—产出的市场内在规律,很多时候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由于搭便车效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无策, 搭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让人无奈的搭便车效应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居民拥有了房屋自主产权。

由于历史原因及利益诉求的不同,作为城市住房供应方的房地产公司和房屋管理方的物业公司,开始与小区业主产生矛盾纠纷。

高考作文素材定律、效应积累

高考作文素材定律、效应积累

高考作文素材定律、效应积累1、雁阵效应——团结协作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

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

管理学中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

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雁群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

所以,团队合作并不是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对立,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搭便车效应——【适用话题】合作共赢;懒惰心理。

①在某个利益群体内,某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集团内所有人都可能得益,但成本则由这个人来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①搭便车是人类的本性。

如果邻居种下了一种乘凉的大树,我为什么还要种树呢?如果大部分人都带了口罩,我反而不必戴口罩了,这就是选择了搭便车。

2、甜柠檬心理与酸葡萄心理——接纳自己人们把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自己所追求目标失败时的情景,以达内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现象,称为“甜柠檬效应”。

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为“酸葡萄心理”。

其差异在于酸葡萄效应是把所追求的目标价值变低,而甜柠檬效应是把现已实现的目标价值提高。

可见,这两种效应都起到了宽慰自己、接纳自己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优势,用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即便是一些看上去是劣势的东西,人们也要学会接纳,并努力找到其中的积极之处,做到扬长避短。

3、种子法则——多次尝试每棵苹果树上大概有500 个苹果,每个苹果里平均有10颗种子。

但苹果树的数量增加不快。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它们中的大部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半路夭折。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实现理想,就必须经历多次的尝试,这就是“种子法则”。

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

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

回顾:
搭便车者产生于病态的外在价值环境和团队管 理漏洞。 • 在工作伦理重整方面,我认为人不是需求驱动 的,而是意义驱动的。要想一个人放弃搭便车 的想法,他就必须做到先集体后个人。 • 在改善团队管理方面,我认为要杜绝搭便车现 象,在团队管理方面,要有健康的组织文化、 适度的规模、恰当的结构、有效的奖惩制度。
• 规模适度 ——伊万· 维滕贝格的领导力研究表 明,6人团队的规模是最适宜的。理查德· 哈克 曼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经验也表明,参加一 个项目的学生数不能超过6人,将不必要的劳 动资源降到最少。 • 奖惩制度公正严明——奖惩制度是组织文化传 承和归正最有效的保证。没有客观、统一、公 正的奖惩,组织文化的软控制就会变得似有若 无。
原因何在:
• 故事中的臣民是一个利益的整体,只有 他们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 声音。但是许多人同时怀有了这样的思 想:这么多的人不缺我一个啊,我不呼 喊其他人呼喊声音仍然很大。大家就怀 有了这样的想法,最终就导致了一片沉 默。
扩展延伸:华盛顿合作规律
团队中搭便车效应和华盛顿合作规律 是一个 意思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 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事成之日。 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
•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 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搭便车效 应“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 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 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 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 “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 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
• 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 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 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 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 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 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这叫作正外部性。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寝室卫生问题案例分析案例:在寝室生活中,寝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期待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一个寝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他室友就可以免费享受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提供者则无法收回成本,当然在寝室中这种“搭便车问题”造成的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案例做简单的分析;分析: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比如说在寝室卫生中,某个寝室成员不顾其他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阳台,随意丢弃垃圾,假设此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其随意丢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部性;但如果一个寝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寝室卫生,这不仅给她自己带来舒适愉悦的环境,也给其他寝室成员带来好处,并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他寝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这只是从外部效应方面分析,对于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我们学习过科斯定理,明确产权就可以达到一个有效率的解决结果,但是在寝室生活中,清扫问题作为公共物品,是很难界定产权的;寝室卫生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对于卫生提供者而言,如果他不能够把那些不劳动而享受舒适环境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他所付出的劳动;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即其他成员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但又无法阻止他享受清洁环境的成果就是上所指的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免费搭乘别人的便利,让其他人清扫房间是最优的,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样做是属于帕累托低效率的;假设寝室只有两个人,A同学和B同学,并将打扫卫生的付出具体化,设定为成本是100元;这就存在一个搭便车博弈矩阵;假设A单边付出,两人共同享受,这就有一个帕累托改进,即B同学任意在50元和100元之间选取一个价格支付给A同学,就导致了一个帕累托改进结果;事实上,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尽自己的力量打扫卫生是最好的结果;当然,在寝室中解决卫生清洁的搭便车问题比较简单,首先我们投票解决是否要清洁卫生,得出结果后再实施具体方案;如果不打扫,那就一起承担脏乱不堪的卫生环境;如果要,我们可以设定每天一个人轮流打扫,如果不遵守就给出相应的惩罚;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搭便车问题就复杂的多;在经济学中,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是指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无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产品,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公共产品;特别是对,政府常常通过或政策安排给甚至私人企业进行生产;还有政府也可能通过对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的方式来鼓励公共产品的生产;。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2、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3、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4、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5、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6、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7、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8、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搭便车

搭便车

例三
图书搭便车
《我该动谁的奶酪》 我该动谁的奶酪》 《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 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
例三 方法ຫໍສະໝຸດ 广告---另一种搭便车的 广告---另一种搭便车的 ---
为了迅速普及和推广一个品牌,很多企业都选用与 品牌相适应的明星来代言,这种“名人效应”。从 某一方面来讲,也是一种“搭便车”。
搭便车问题的实质
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 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 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 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例一 看烟火,搭便车吧 看烟火,
Ellen是美国一小镇上的企业家
征税2美元 征税 美元
假设每个居民对烟 火的评价是10美元
每个人的福利都增 加了8美元
例二
山寨产品
iPhone可以翻盖啦?
公共物品
排他性
竞争性
搭便车者问题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 物品,但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问题。
搭便车问题
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
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 响。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 外 部 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 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 , 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 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 比如:某工厂为生产产品而排 花给自己欣赏,但放烟花的 放了污水,这就污染了河流从 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 而影响到周围人的身体健康, 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 而周围人与这个工厂没有经济 了快乐,而周围的这些人却 上的来往,同时这个工厂又不 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 。 给周围人经济赔偿 。

搭便车效应名词解释

搭便车效应名词解释

搭便车效应名词解释搭便车效应,也被称为Von Neumann-Morgenstern效应,是一种经济理论,指的是一些参与者在决策时,会倚赖别人的决定而不是做出独立的选择,从而导致被动接受不利的协议或结果。

它是由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在1944年他们出版的《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游戏理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发现的,由此被称为Von Neumann-Morgenstern效应。

搭便车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发生在当一组人协商某项事情,他们无法达成一致时。

到最后,某人会提出一个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提议,由此形成一致,但是这个提议的产生者得到的利益比其他人更多。

这种现象通常会出现在政治决策、商业谈判、投票或其他人际关系方面。

搭便车效应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参与者可能出于便利考虑,故意把决定留给他人因为他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其次,参与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把决定留给他人,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在事后摆脱责任。

搭便车效应不仅仅影响个人,而且也影响组织和国家的行为。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被动地接受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或不利贸易协定,以此来满足有关国家的要求,因为它们意识到,如果阻挠,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搭便车效应也可能会导致更专制的环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可以利用这种效应来有效地压制反对意见。

此外,它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做出反应性的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来做出应有的决定。

总之,搭便车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提示着当决策者无法达成一致时,就会出现参与者凭借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情况而达成某种协议,从而导致参与者各自受益或受损,因而产生一种“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对组织和国家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要避免出现这种影响的副作用,决策者应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决策过程。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搭便车效应的遏制办法

搭便车效应的遏制办法

搭便车效应的遏制办法作者曾毅关于搭便车效应(Free rider problem),这是在经济学里面很出名的一个问题。

生活中中经常遇到搭便车的情况。

下面就谈谈搭便车效应和解决办法。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

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

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从定义上看,形成搭便车的条件是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一个团队的同事,一栋楼、一个小区的业主,一起合租的几个朋友都可以形成一个利益群体。

另外一个条件是某成员努力,而且是为了整体的利益努力。

一个同事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开源项目就不是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一个业主把自家的房子装修的特别漂亮也不是为了小区的利益努力,一个朋友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也不是为整个合租的团队利益努力。

最后一个条件是为团队努力后每个成员都受益了,而努力的过程是个人付出的成本,其他人基本没有付出。

所以小区的业主交物管费保证了小区的安全和干净,虽然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并不是某个人的付出,而且所有人的付出,所以这也不是搭便车。

真正的搭便车是:一个团队中某个成员为了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天天志愿无偿加班,最后使得项目顺利完成,其他人就是搭便车;小区某几个业主为小区的卫生情况差而和物业打官司,最后官司赢了,小区的卫生情况变好了,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只有这几个业主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是搭便车;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朋友,某个人特别爱干净,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扫公共区域,使得整栋房子都很干净,其他几个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扫卫生倒垃圾的就他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车。

搭便车效应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人的积极性,最后使得每个人都不愿意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从而使得集体利益受损,每个人的利益受损。

团队激励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

团队激励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

团队激励中如何尽量消除搭便车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团队是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因此团队的建立与运作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

然而,在团队中最令人担心的经典难题就是“搭便车”问题,又称“偷懒”问题。

“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典型的案例。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free-rider problem),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以下文字将从多个角度阐述、解释并解决“搭便车”现象。

一、经济学、绩效薪酬管理角度经济学认为搭便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得个人供应了“公共产品”,给其他人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他们可以免费消费此“公共产品”,此时,我们称后者搭了前者的便车,“搭便车”问题就产生了。

而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或者由于其他激励措施不利,而造成的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率或低产出。

以经济学角度,主要从绩效薪酬管理方面,即利用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股权激励的方法预防与消除“搭便车”现象。

1、建立有效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关注团队中成员的个人绩效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生产成果主要是团队协作的产物,据此易于评定团队的整体绩效。

因此,在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仅关注基于结果的团队整体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在团队运作过程中的成员个体的绩效评定。

浅谈搭便车现象

浅谈搭便车现象

浅谈搭便车现象在西方经济学原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便是搭便车现象,这一现象对于宏观经济学也有比较重大的意义。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搭便车现象严重违背成本—效益与投入—产出的市场内在规律,很多时候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由于搭便车效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无策,搭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具体谈一下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市场会提供红绿灯而得到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

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专业11班护理
胡建新、刘亚婷、任璐 、曾清清、钟瑭盛
(按姓氏拼音排名,排名不分先后)
一个团队中某个成员为了项目能够按时完成, 天天志愿无偿加班,最后使得项目顺利完成,其他 人就在搭便车; 小区某几个业主为小区的卫生情况差而和物业 打官司,最后官司赢了,小区的卫生情况变好了, 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只有这几个业主付出了时间 精力和金钱,这就是搭便车; 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朋友,某个人特别爱干净, 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扫公共区域,使得整栋房子 都很干净,其他几个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扫卫生倒 垃圾的就他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车。

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自 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 “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投 机心理与行为。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奥尔逊于 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 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解决搭便车效应的办法
1,不能只让某成员努力,把工作
的分配做得更加的明确 2,成本不能由个人承担,而应该 让大家承担
解决搭便车效应的办法
3,奖惩制度工正,破除“平均主
义”的做法。 4,规模适宜,有研究表明6个人 团队规模最适宜。
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 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尽管如此,由于搭便车效 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 无策, 搭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 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条件
1,一个合作的团队 2,劳动者和投机者成果共享 3,正确工作伦理的缺失 4,团队管理的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搭便车效应学院:国际学系:金融学系专业:金融学课程名称:实验经济学学生姓名:LY VENG CHEN KAI学号:2008053695 2008053012 指导教师:目录:封面……………………………………………………………1 页目录……………………………………………………………2 页前言……………………………………………………………3,4页实验……………………………………………………………5-8页1.实验过程………………………………………………… 5,6页2.实验表格…………………………………………………… 7页3.实验数据…………………………………………………… 8页总结……………………………………………………………9 页搭便车效应前言: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

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

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解析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

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四至六人为一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上,要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

危害“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

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应用所谓搭便车,本是近年来兴起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指行为人未付出必要成本或只付出较小成本,却依靠某种不易察觉和度量的便利条件获得与成本无关或极不相称的报酬及利益。

需要说明的是,驰名商标保护效应的搭便车并不等同于驰名商标的搭便车。

通常意义上的驰名商标的搭便车主要是指以驰名商标为模仿和混淆对象,近似商标者力图混水摸鱼的一种谋利行为,而驰名商标保护效应的搭便车则主要是指,由于某种认识及制度原因导致的对驰名商标保护效应的误用或滥用,该行为使非驰名商标者获得与驰名商标等同的保护待遇,进而在凭借法律框架排斥其他市场竞争者的同时获取巨大的与成本投入不相称的外部法律及经济利益。

与驰名商标的搭便车行为相比,驰名商标保护效应的搭便车现象隐蔽性更强,危害性也更大,它通过对竞争规则的排斥而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市场主体商标权的合法行使,这在某些不良外国企业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及行为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商标权保护领域内,对于某些外国企业而言,鉴于我国驰名商标保护范围及保护力度所带来的外部正效应如此巨大,对该外部正效应的充分利用就完全可以达到其市场独占的目的,因此,某些外国不良公司往往故意混淆其普通商标与驰名商标的区别,或者不顾商标保护的地域性原则,以种种方式争取得到与其商标实质不相称、驰名商标方可享有的外部利益。

从近年来的态势看,该现象在急欲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愈演愈烈势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者面临着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被击败于起跑线上的巨大危险。

实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搭便车效应一般都发生在匿名的情况下。

今天的实验是对比在实名制和匿名制的两种情况下发生搭便车几率哪个更高。

(一) 实验准备1. 环境本实验可以安排在一间可以容纳10人左右的教室进行。

参与实验的学生12。

在本实验中,以每个人为单位作为决策者参与游戏。

其中2人进行计时、记录实验数据等工作。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将主要通过决定一笔资金的投资去向来获取相应的收益回报。

在实验进行前,须提前一天做好一下准备工作:(1)提前熟悉这一公共产品搭便车实验规则,如有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弄清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先通知实验参加人员,准备实验所需相关书面材料,包括实验说明若干张、投资决策表若干张、参加者收益记录表若干张及工作人员记录表一张。

(2)如果用现金支付报酬,则需要备好适量现金,用以在实验结束前当场支付现金报酬。

(3)提醒学生在实验进行的前一天阅读相关实验规则,熟悉实验环境,做好必要准备。

(4)安排合适的课时。

本实验约进行8轮。

在实验开始前,每位实验者将收到一份实验说明,八张投资决策表(一轮用一张),一张收益记录表。

另外,在每轮实验中,每位参与者有10元可以动用的资金可用于投资。

3. 交易规则本实验中,我们将建立一个资产投资场所。

实验共进行8轮左右,每轮进行时间约为2~3分钟,前4轮实验为实名制,后4轮为匿名制。

在本实验开始前,由工作人员将实验说明、收益记录表、投资决策表发到每组参与者手中。

场记大声宣读实验说明,并且解释参与者提出的问题。

在大家都清楚理解游戏规则之后,实验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以每一轮为例: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宣布本轮实验开始并提醒工作人员计时;接下来,由每位参与者决定在本轮中自己10元的资金如何分配资金投入,精确到个位数,填写好后交给工作人员。

每投入1元的资金到公共投资中可获取1.1元的收益。

每轮每人的收益为:所有参加投资人的投资资产总和*1.1/参加投资的人数总和,最后加上个人手上剩下的资金。

参与者计算好自己的本轮收益并写好收益记录表。

工作人员在每轮实验结束后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4. 参与者注意问题参加者在决定资产投资分配时以“元”作为单位。

收益及实验记录要按要求或样本格式来进行。

每投一项资产前要做慎重考虑,记住,每位参与者的目标是使总收益最大化。

在整个实验中每位参与者注意不得与其他人交谈或透露信息或决策意图。

每位参加者在背对背的情况下独立决策。

5. 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在每轮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协助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实验开始时,工作人员必须按教师的命令将实验说明、投资决策表、收益记录表、发到每位参与者手中。

在每轮实验中负责计时,并在实验结束前30秒提醒参加者。

工作人员必须及时计算出资产的所有参加者的平均收益,大声对参加者报出,并做记录。

工作人员要随时严格监督参与者有无违规行为,有无及时准确记录交易收益情况等。

(二) 实验讨论与讲解在第一轮实验中,参与者是怎样考虑资产的投资分配的?在接下来的几轮实验中,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没有进行调整?几轮实验中,有没有投资者获得期望中最大的收益?为什么?在实名制和匿名制的两种情况下,哪种更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三) 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工作1.以“游戏”的名义宣布本次公共产品的实验开始,并将实验说明发到每位同学手中并由主试大声宣读出且向同学们解释不够清楚的地方2.2人作为市场工作人员。

并向工作人员说明实验程序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让其他不能参加实验的同学观察实验过程并思考前述问题.3.第一次实验正式开始,先由工作人员将投资决策表、收益记录表、工作人员记录表发到每位参加者手中,接下来提醒参加者做出投资决策并提醒工作人员计时,监督整个实验过程,维持现场秩序,提醒交易者遵守实验规则,做好实验各项记录,实验反复进行8轮。

4.实验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正式实验开始前让学生充分清楚地了解实验规则,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可进行2~3论预备实验。

注意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及被试选择的随机性。

实验表格:投资决策表*80实验数据统计:总结:在第一轮实验中,参与者是怎样考虑资产的投资分配的?在接下来的几轮实验中,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没有进行调整?几轮实验中,有没有投资者获得期望中最大的收益?为什么?在实名制和匿名制的两种情况下,哪种更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在第1轮的实验中,参与者最高投资为10元,最低投资为8元。

在10位投资者中半数人投资10元。

这表明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只有每人投入最大额度才能使每个人获得的收益最大化。

而在接下来得几轮试验中投资者逐渐发现并不是投入最多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逐渐减少个人的投资,从而增加个人收益。

这个可以从每轮的公共投资收益表中看出。

从第1轮至第6轮实验,收益成下降趋势。

在第5轮的匿名制实验开始后收益下降明显。

从第4轮的9.79元下降至6.60元,两者差距为3.19元。

而第4轮投资中,最高投资为10元,最低为8元,差距仅为2元。

而第5轮实验最高投依旧资为10元,最低为0元,差距10元。

这表明部分投资者已经发现,就算自己不参与投资,但依旧可以共享团队投资带来的收益。

这里便出现了搭便车现象。

而在这8轮实验中,最高收益为16.60元,出现在匿名制投资的第1轮中(注:同实验数据统计的第5轮)。

投资者采用搭便车的办法,成功地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但却伤害到了集体的收益。

从整个实验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匿名制的情况下比实名制更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要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必须重整团队的工作伦理,将需求驱动变为意义驱动。

与此同时,必须完善管理制度,成就一个让团队成员既爱又怕的制度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