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语文冲刺之文言文常考实词意义用法梳理
文言文常考实词意义用法梳理【知识点】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初中同学最怕的考题,究其原因还是对古汉语的实词和虚词的掌握不够。
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重点实词,对考试一定可以有所帮助。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古汉语中的实词用法大家会容易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方面有一些困难的地方,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每一类所包含的具体用法。
【用法梳理】(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妇抚儿乳(喂奶)名(取名)之者谁公将鼓(击鼓)之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买)鞍马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从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技巧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古今异义词,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一词多义现象也较为普遍,以“故”为例,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通假字,如“说”通“悦”,“有”通“又”。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之”中的“蹄”,原本是名词“蹄子”,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
常见的有“之”“其”“而”“以”“于”等。
“之”的用法多样,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作动词时,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意为“到、往”。
“其”可作代词,指“他(们)的”“它(们)的”“自己的”等,也可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因为”“凭借”“把”“用”等意思。
“于”常见的有“在”“到”“向”“对于”等意思。
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谓语省略等。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被动句常用“为……所……”“于”“见”等表示。
四、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梳理一词多义汇总
守法度
重点词
例句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4.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
释义
同“返”,返回
同“返”,往返
反思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25.方
方欲行——《狼》
正,刚刚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区域,地方
释义
朝(zhāo)晖夕阴——《岳阳楼记》
早晨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重点词
例句
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
9.称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
生序》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释义
与“谢”连用,向
人致意,表示问候
称说
著称
重点词
例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
重点词
26.芳
例句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香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27.奉
释义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接受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供给
重点词
例句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8.拂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一道
33.怪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女子出嫁
34.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返回,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复习(精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在这中考备考的阶段中,其实也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为了便利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细心预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复习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复习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学问而得到新的熟悉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熟悉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很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愿说,又怕见医生。
比方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判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进展到不行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突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布满盼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简单,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娴熟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其次册世外桃源:原指抱负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方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方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方缺少学识,才能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方有限的一点本事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11.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下面整理了一些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词语辨析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需要了解词语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辨析:1. 之与乎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但使用场合有所不同。
在表示“的”时,一般用“之”;而在表示疑问或表示强调时,则用“乎”。
2. 略、稍、微、几、差这五个字都可以表示小的量或程度,但有所区别。
其中,略和项相对,稍更轻微一点;微比两者更轻微;几较微稍强一些;差更强,意思接近“丝毫不”。
3. 是、为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是”、“为”的意思,但有所区别。
表示肯定意义时,用“是”;表否定意义及无从判断时,一般用“为”。
二、常用成语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用法通常为整个成语,而不是解释词语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常用成语:1. 不可救药意思为无药可救,形容病势极度严重或晚期,用来形容人的一些行为或情况不可挽回。
2. 各有所长意思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特长,在合作或竞争中可以互相补充。
3. 千头万绪意思为事情极其复杂,有许多繁琐的细节或问题。
4. 画蛇添足意思为做无用功,或是在完成某个任务后做了多余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削弱本来就十分完美的成果。
5. 亡羊补牢意思为事情出现了问题,及时处理,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常见的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1. “不如”句式这种句式中,不如后面的内容往往都是来表述一项事物比不上另一样事物,也就是表述某个事物的劣势或缺点。
2. “为……所”这种结构一般表示是一种由什么因素产生的结果。
比如“为力所制”即是被力量所限制。
3. “与……同”这种句式中,“与”表示的是并列的含义。
在这种结构中,同往往是表述一种属性同时存在。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又是一年中考时,冲刺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不知道大家的语文知识点复习的怎么样?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专题7文言文一词多义(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文一词多义(一)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3.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4 以: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5.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6.学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7.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8.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9.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10.止:止有剩骨。
通“只”一狼得骨止停止11.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1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13.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14.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15.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16.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17.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以至鸟兽、木石树木18.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19.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20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21.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22.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23.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4.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25.清:濯清涟而不妖澄澈香远益清清香26.植:亭亭净植树立缘坡植牡丹种植27.以: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用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28.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皆为板本是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未为简易算是又为活板发明每字为一印刻满铁范为一板当作29.已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30.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31.印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XXX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个中一定有能够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XXX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答:①不任劳任怨,能严格要求自己,束缚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人格规范。
②宽容看待他人,能让人际干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XXX)1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侧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XXX: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大略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人格好(就不感触大略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二、《桃花源记》1、【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诧异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8.具答之具:详尽9.咸来问讯咸:都10.率妻子邑人妻子:妻子儿女11.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2.不复出焉复:再13.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14.延至其家延:邀请15.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6.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17.无问津者津:渡口18.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9.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2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1.欣然规往。
规:计划22.寻病终。
寻:不久2、【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课文问答】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答: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答: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14.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事情?答: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1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并讨论其作用。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作用:①激发渔人的好奇心,交代进入桃源的原因,为下文发现桃源做铺垫;②增添桃源的神秘色彩。
16.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并讨论其作用。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用:突出桃花源环境的平和、宁静、淡远。
17.找出文中描写桃源中人的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作用:①反映了桃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②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③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厌恶。
19.作者为什么写桃源人见渔人后“乃大惊”?答:写桃源人见渔人后“乃大惊”,逼真地写出了桃源与世隔绝已久,同时又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埋下伏笔。
2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有何作用?答:原因:桃源中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作用:暗示桃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8.写刘子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强调桃花源是不存在的;②增强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仙源难辨,可望不可即。
三、《三峡》1、【重点字词解释】1.重岩叠嶂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襄: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每至晴初霜旦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2、【重点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课文问答】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
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
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
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