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第三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进行加减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运算方法。
3. 实践与练习:学生进行加减法的实践和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实例和练习题。
2. 练习纸:用于学生的实践和练习。
3. 教学卡片:用于小组合作时的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正确率:检查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加减法。
2. 游戏教学: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接触和练习加减法。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数学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示范: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进行加减法的步骤讲解和示范。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量校园”2. 案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案例内容:(1)准备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我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量对象。
(2)实施阶段1)测量长度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如树木、操场、教室等,确定测量长度。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2)测量面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面图形,如花坛、操场等,确定测量面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测量体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立体物体,如花坛、垃圾桶等,确定测量体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成果的展示,分享测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实施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我校开展了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2)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2. 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3.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四、活动案例1. 案例一:购物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并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家长陪同。
(2)学生到超市购物,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3)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
(4)各小组汇报购物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案例二:时间管理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分析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实践课《测量长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课桌长度、测量书本厚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1)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讲解直尺、卷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对齐起点、观察刻度、记录数据等。
(2)学生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把卷尺。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测量教室门口的宽度、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记录数据。
(3)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展示测量数据。
3. 巩固练习(1)教师提出新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周长、教室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一、活动主题。
“小小超市大管家”二、活动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超市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场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价格计算、商品分类、折扣问题等。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超市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正确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
2. 学会对商品进行分类统计,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3. 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格。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地考察超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理财观念。
四、活动准备。
1. 与附近超市协商,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场地,并争取超市工作人员的配合。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6人,并选出组长。
3. 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如记录表格、计算器(可选)、笔等。
五、活动过程。
# (一)活动导入(10分钟)1. 老师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吧?那你们在超市里都看到过什么数学知识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看到商品的价格标签,有的说算过买东西花了多少钱。
2. 老师笑着说:“那今天呀,咱们就变身小小超市大管家,去超市里好好探索一下数学的奥秘!”# (二)超市实地考察(30分钟)1. 各小组到达超市后,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
任务一:价格计算小能手。
每个小组选择5种不同的商品,记录下它们的价格,然后计算出这5种商品的总价。
例如,第一组选择了一包薯片3.5元、一瓶饮料5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支铅笔1.5元、一块橡皮2元。
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分别记录价格,然后一起计算总价:3.5+5+4+1.5+2 = 16元。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二位数加法与减法游戏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二位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计算器。
2. 游戏卡片,每个卡片上写有一个二位数加法或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1.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
每组分配一个计算器和一叠游
戏卡片。
2. 游戏规则:每个小组从卡片堆中抽一张卡片,组员依次计算出结果并按照规定的顺
序报出。
所报结果正确的小组获得该卡片。
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的卡片数量最多的
为胜出组。
3. 游戏操作:每轮游戏中,组员依次按顺序报出计算结果。
然后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则小组获得该卡片并放入自己的卡片堆中,否则,丢弃该卡片。
时间结束后,小组统计自己获得的卡片数量。
4. 完成游戏后,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考察到的知识点,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扩展:
1. 改变游戏规则,增加游戏的难度,如使用较大的数或者增加四则混合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游戏中的策略,如如何更快地计算出结果,如何更好地合作等。
教学评估:
1. 游戏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计算能力。
2.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会看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感知时针与分针转动时的关系,并能较熟练的学会看钟面所表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
二、案例情景:(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里放的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
) 2.引出“钟表”。
(1)钟、表能够告诉我们时间。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于钟表的知识。
(2)让我们到路路家去看一看。
路路是几时几分上学的?你们呢,又是什么时候吃饭的呢?什么时候睡觉的呢?(生先在钟面上把时间拨一拨,然后再交流。
)(3)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时间的,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A、钟面上最长的针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时和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
B、钟面上的数字和圆点一一对应,均匀地排成了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个大格还分成了5个大小相等的小格。
一共有60个小格。
C、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2、认识1时=60分。
(1)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呢?(揭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 (2)拨钟练习。
A、学生随多媒体如上拨钟,看钟面说出分针走了多少分。
B、学生自由拨钟,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分针走了多少分。
C、分针走一圈是几分呢?(学生自由回答,鼓励多说。
)3、认识1时。
走1大格是多少呢?(揭示:时针走l大格是1时。
)4、拨钟练习:时针从数字1—走到2,走了多少?从数字5走到6呢……5、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1)猜测: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验证:多媒体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的过程。
(3)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时针走1—圈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时=60分。
2024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活动一:测量与估算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材料:米尺、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测量对象(如桌子、椅子、窗户等)。
步骤:(1)教师讲解测量和估算的基本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记录结果。
(3)学生汇报测量和估算的结果,教师点评。
2.活动二:几何图形的制作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步骤:(1)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3)学生展示制作的几何图形,教师点评。
3.活动三:数学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材料:数学游戏卡片、计时器等。
步骤:(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速算比赛、数学接龙等。
(3)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点评。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2.导入: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主题。
3.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测量和估算的准确性、几何图形的制作精美程度、数学游戏的完成情况等。
3.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内容和难度,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小学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案例一、活动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生数学研究兴趣不足、研究方法不当等问题,本案例旨在设计一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活动,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其数学研究效果。
二、活动目标1. 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研究惯。
2.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活动对象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四、活动内容1. 游戏一:数独大挑战游戏简介:数独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数学游戏,通过填充数字来完成矩阵,使得每行、每列和每个宫内的数字都不重复。
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识记能力。
活动步骤: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数独游戏纸。
2. 在规定时间内,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数独游戏。
3. 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奖励。
2. 游戏二:几何拼图大师游戏简介:几何拼图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数学游戏,通过拼接不同形状的图形来完成指定图案。
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几何拼图材料。
2. 在规定时间内,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拼图。
3. 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奖励。
3. 游戏三:数学谜语大会游戏简介:数学谜语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趣味谜语相结合的游戏,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研究数学知识。
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步骤: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数学谜语题目。
2. 在规定时间内,小组成员合作猜出谜底。
3. 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奖励。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活动安排在课余时间或数学课上进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分数的意义”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数的教学方法。
2.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分数意义的探究(1)教师展示一组分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如“1/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的案例分析(1)教师分享一节优秀的分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其他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分数教学方法的探讨(1)教师针对分数的意义,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分数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4. 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展示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数教学,如展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2)教师分享如何运用教育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过程1. 研讨准备阶段教研组提前一周将活动主题和内容通知给教师,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2. 活动开展阶段(1)教师展示分数意义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探讨分数教学方法,分享成功经验。
(4)教师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相关资源。
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方案10篇范本
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方案10篇范本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方案10篇二、画一画,填一填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
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四、连一连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
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
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优质课活动方案篇2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
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运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手段,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发展数学。
本文将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一)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主题为“生活中的数学——测量长度”。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2.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长度、记录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测量长度的主题。
2. 认识测量工具教师展示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并讲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小组物品的长度,如课桌、椅子、书本等。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5.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反思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不足。
三、案例分析(一)活动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2. 活动内容丰富。
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3. 活动形式多样。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活动评价全面。
活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量结果,还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二)活动不足1. 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本次活动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教案
(注:以下文章由,仅供参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
为了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愉快和有效,教师不断开展各种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种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教案。
一、拼图数学拼图是很受小学生喜爱的游戏之一,这个教案就是将拼图与数学相结合,让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趣味和思维的乐趣。
教案内容:1、准备大拼图。
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准备一个适合的大拼图,如有有趣的动物、蔬菜等。
2、让学生初步学习数学。
教师可以通过给船上货物、动物、蔬菜等数数来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加减乘除等初步数学概念。
3、进行拼图数学游戏。
教师将拼图分成几个小部分,布置给学生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拼凑成品来完成某些数学游戏任务,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二、趣味计算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调枯燥的计算常常让小学生们失去兴趣。
这个教案就通过游戏来让计算更加有趣。
教案内容:1、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
2、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目。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计算的乐趣。
3、设置奖惩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励,在学生表现良好时给予奖励,比如游戏时间增加、加分等。
三、数学竞赛数学竞赛是小学生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教案内容:1、选择适合的竞赛形式。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数学竞赛,如数学游戏比赛、算术比赛、数学知识闯关等。
2、设置比赛题目。
教师设置一些趣味性和难度适宜的数学竞赛题目,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评选方式调节学生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方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评选优秀答题人员、优秀答题组等。
四、趣味算法表演算法表演就是把数学中晦涩难懂的算法变成有趣的表演,通过表演来让小学生了解数学中的思维和智慧。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读写。
2. 数字1-10的顺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10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
2. 教师示范书写数字1-10,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
3. 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游戏,从1数到10,反复练习。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品,按照数字1-10的顺序摆放。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评价方法:1. 课堂上学生数数的准确性。
2. 学生书写数字的规范性。
第二章:数的比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
2. 培养学生数的比较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大小比较。
2. 符号“<”、“>”的含义和使用。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组数字,让学生比较哪组数字更大。
2. 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比较游戏,比一比谁比较得更快更准确。
3. 教师讲解符号“<”、“>”的含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家里找出一些数字,进行大小比较,并用“<”、“>”表示。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评价方法:1. 课堂上学生数字比较的准确性。
2. 学生使用符号“<”、“>”的正确性。
第三章: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加减法运算。
2. 加减法运算的算式和结果。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组数字,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2. 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运算游戏,比一比谁算得更快更准确。
3. 教师讲解加减法运算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记录运算结果。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
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
(师板书各数)(三)学习“几”和“第几”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小学数学活动课方案10篇范文
小学数学活动课方案10篇范文小学数学活动课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口算是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综合的思维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特开展此次口算比赛活动。
二、比赛目的:通过本次活动的组织、练习和实施,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口算基本功,从而落实课标所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的要求。
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学生的风采,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比赛内容:一年级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年级出100以内的口算与计算相结合,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口算。
四、实施办法和时间安排1、参赛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2、时间安排:一、二年级第十四周各班教师随堂考试。
3、比赛地点:本班教室4、完卷时间:一节课(40分钟)5、命题老师:一年级:于玲玉二年级:徐丹6、奖项:各班级从高分到低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采取分班级提取名次(其中第一名为一等奖,共1名,第二名为二等奖,共2名,第三为三等奖,共3名。
7、奖励方法:一、二年级:一等奖:奖状、铅笔2支二等奖:奖状、铅笔1支三等奖:奖状、作业本1本8、监考:(一年级)##(二年级)##;9、评卷:小学部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10、统分:小学部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附表:一、二、三年级获奖名单一年级获奖名单二年级获奖名单小学数学活动课方案篇2活动主题:活动享受快乐智慧展示自我指导思想:本次活动以“和谐的数学、快乐的数学、创新的数学”为根本宗旨,以一系列数学活动为基本载体,为全体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平台,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让大家感悟数学之美,拥有一双用数学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的头脑,从而去发现,去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生活中的统计
教学背景:
统计学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现行教材中,统计知识是从四年级开始教学的。
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课本编入了有关统计的知识,渗透了除了的统计思想,让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
因此,我尝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自编教材在校内上了节公开课,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商议,在我校上了节教研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
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我用《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教学情景: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一心一意钓了许多鱼,今天也有三只小猫:小蓝猫、小黄猫、小红猫在一起进行钓鱼比赛(课件演示)。
比赛结束了,谁赢了呢,你们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吗?
[以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开头,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在让学生观看比赛结果后,教师设问:我们要知道每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反应非常活跃:
学生A: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
学生B:可以把它们(每只猫钓到的鱼)放在一起比一比。
学生C:我数出来小蓝猫钓4条,小黄猫钓2条,小红猫钓3条。
学生D:我发现小蓝猫钓的鱼最多,小黄猫钓的鱼最少。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以下统计表:
小猫钓鱼条数统计表
让学生边读边观察表格,再指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并让学生把比赛的结果填到统计表内。
然后,教师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并板书。
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统计表,如小红花竞赛表,优秀作业统计表,每月生产值统计表等。
在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但是每条鱼画出来很麻烦,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格子来表示一条鱼?
出示统计图。
并介绍:图上有一条横线,从下往上每个格子大小一样。
小猫钓鱼条数统计图
师:小蓝猫钓了4条鱼,我们可以用几个格子来表示?教师从下往上涂四格。
你会画了吗?请你用水彩笔把3只小猫钓鱼的条数涂好。
提醒学生涂的时候应该从下往上涂。
教师指导校对并交流方法。
教师指出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总的来说,这三只小猫钓得怎么样?
生E:小蓝猫钓了4条鱼,小黄猫钓了2条鱼,小红猫钓了3条鱼。
生F:小蓝猫比小黄猫多钓2条,小红猫比小黄猫多调1条。
生G:小蓝猫给小黄猫1条鱼,他们钓的鱼就一样多。
生H:他们每人钓到3条左右……
[想上面这样的统计图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图,但已体现了统计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可以说是统计图的“雏形”,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
这样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学好的。
]
师:我们学会了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就能知道统计出来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其它可能发生的情况。
从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我们找到了最多的钓了4条,最少的钓了2条,如果再来
一只小花猫参赛,你估计他最有可能钓到多少条鱼?为什么?
根据统计的情况可以确定一般性的范围0~5条。
这一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三、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情景一:
师: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老师要把教师布置得漂亮一点,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
教师根据一个学生的建议——制作拉花拿出准备的彩纸,问学生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学生从各种颜色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贴到黑板上。
师:哪种颜色喜欢的同学最多了呢?请几个同学来数一数有多少张,把结果写在旁边。
学生上台数并写出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知道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
师:如果明天老师要去买纸来做花,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
生:老师,你买的时候,X色的纸多买些,Y色的纸少买些……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并指导实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全面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情景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下面小做合作由组长负责来统计一下,本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把结果填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我们搞活动要买水果,应该买哪一种?
[这一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理解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了解了统计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看问题,辅导学生怎样表述不确定的数量。
如:“小猫钓鱼”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说说小猫钓鱼的成绩。
学生有的说钓了4条左右,有的说钓了3-5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再来一只小花猫,你估计他最有可能掉到几条鱼?为什么?”学生回答:“最有可能是4条,因为大多数小猫钓了4条左右”学生根据统计得出的规律进行了预测,这就是统计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有可能”、“X条左右”等“不确定”性的、含有“机率”的词语,学生开始接触“随机”数量了。
随机现象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但是随机想象发生总是趋向一个确定的平均值,趋向一个概率,这又是必然、确定的。
这是近代新的思维方式之一。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新的见解。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来说一说小猫钓鱼的情况,许多学生都说:小黄猫钓了3条,小红猫钓了5条,小蓝猫钓了4条,有个学生说:小黄猫比小红猫少钓2条,小红猫比小蓝猫多钓1条。
教师鼓励其创新精神,课堂上气氛活跃。
这个案例表明: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然的。
当今社会,统计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进行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统计打好基础。
这样做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