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摘要: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而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性格对他的一向不容忽视.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了.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误区,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些误区并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总之,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性格形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它对幼儿的性格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幼儿的家庭教育绝对是不容马虎的,它将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

关键词:家庭教养;幼儿性格

一.培养良好性格特征的重要性

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指人对客观显示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性格,纵容他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多么渊博的知识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多大的成就.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而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一

个人能否成材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现在的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许多工作都需要集体协作,共同完成,所以培养人形成良好的性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发展进步的推动力.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成年以后的性格和发展.因此在幼儿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俗话说"三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后天因素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幼儿天天与父母生活在一块,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而幼儿又有好模仿的天性,父母的性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各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父母的教育将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因而家庭教养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幼儿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变即使是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更不用说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更是各不相同,他们都有一套自己认为是对的教育子女的好方法.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在不知

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行为.正因为存在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的直率、诚实,有的却虚伪、奸诈,有的热情大方,有的却冷漠、吝啬,有的勇敢、乐观,有的却怯懦、悲观,有的礼貌,有信心能忍让,有的却高傲、自卑,有的是非观念强,勤奋好学,求知欲望高,有的却犹豫,懒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这些性格的形成无一不是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必然产物,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涵义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待幼儿的行为,性格与家庭教养紧密相关.然而如今家庭教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许多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甚至是极端的.这些误区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教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严厉型、放纵型、忽视型、不统一型.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1.父母亲自教养

(1)严厉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许多父母承受着个方面的压力,工作紧张繁忙,所以对孩子的生活要求也非常的严厉.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是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这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厉而又在情感方面排斥孩

子,他们是专制的、独裁的、粗蛮的,而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必要的反应.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情感得不到该有的满足,缺乏安全感.

有个孩子叫小雪,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和小朋友们玩成一片,兴奋极了,没有哭闹,非常喜欢幼儿园.他的妈妈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一股脑儿给孩子报了很对个培训班.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好动了,整天闷闷不乐的,做事总像不知所措,心不在焉,也不爱与老师和其他孩子说话了,异常的沉默.据了解,原来妈妈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培训班外,还给她制度了两条非常苛刻的不切实际的规矩:一是不准玩那些会弄脏手和衣服和有可能会摔跤的游戏,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是想着这条规矩,不敢开开心心的,自由自在,大大方方的玩.二是: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必须向妈妈展示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只要妈妈不满意就不让她去玩,在家继续督促她学习.特别是英语,因为初次接触而且小雪不喜欢学英语,所以总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于是孩子在上学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性格也渐渐的自闭起来.幼儿期是孩子好玩好动的时期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可见这对孩子是一种多大的伤害.

严厉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是失去自由的个体,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无法控制周围的一切,也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经常感到拘束和愤怒、憋闷,但碍于敌对环境的强大而不敢不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拘谨,易激动,缺乏目标,内心空虚,缺乏安全感.

(2)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将其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对孩子的爱.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得不到时就会以各种方式撒娇,甚至躺在地上打滚不肯起来,这时他们的父母就心疼了,妥协了,马上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怕哭坏了孩子.

有个叫东东的孩子,虎头虎脑,相当的聪明伶俐,但是却非常的顽皮.东东的父母是生意人,由于家里经济好,所以家里人不管他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东东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嚷着要买,所以家里玩具之类的东西多得没有地方放,甚至有时候当东东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自己没有而又喜欢的玩具时就会去抢,而这时他的家长不但不制止他的行为而是站在旁边觉得好笑,采取纵容的态度.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所以使东东的性格比较孤傲,稍有一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发脾气,小朋友们也不喜欢和东东玩.

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这些家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纵容,宠爱是在不段地滋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能够满足就应该满足,自己辛辛苦苦的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因为孩子还小,在他们眼中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是应当被原谅的,不必计较的。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假如有一天他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怎样?尽管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一味的放纵和无约

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表达出动的潜意识的鼓励,都与孩子缺乏控制这种行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在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性格以易表现为冲动,对成人反抗,孤傲,缺乏自控,不讲理.

(3)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多幼儿性格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养大,供孩子吃饱,穿暖是他们的责任,而教育的问题就是学校的老师的责任.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被家长忽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由于现在的家庭很多父母都是生意人,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总不够重视,使孩子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小乐的爸爸是个生意人,常年奔波在外,很少回家,回来也是简单的问几句小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除此很少与小乐交流.小乐的妈妈文化程度很低,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打牌,她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育就行了,对小乐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了,刚上学时,小乐的学习成绩还很好,经常得奖,渐渐的,小乐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学习成绩也一天不如一天了.一天老师和她交谈时,她告诉老师说:"我的爸爸妈妈都不爱我,我得奖也没用,他们都不关心我的学习,也不会表扬我."小乐的话深深的刺痛了她的老师,原来小乐严重的被父母忽视了,她连最起码的父爱母爱都没有得到.到后来,小乐甚至不爱说话也不爱理睬人了.可见,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啊!一个好好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可能就被毁了.

现在社会上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他们是

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需要关心和爱护.他们本身就缺少同伴,如果长期不受父母重视,被父母忽视情感需要,就会形成一种内向自闭的性格.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自卑,无爱心,自我封闭.这将严重制约他以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4)不统一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有些家庭里是父慈母严或是母慈父严.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出入.父母意见不统一,达不成一致很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就说谎,性格怪异,是非不分.宇宇的妈妈是个很严厉的人,对宇宇的要求很严格,而宇宇的爸爸非常的宠爱她,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都有求必应,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两的意见总是不一致.久而久之,当宇宇犯了错妈妈要惩罚她时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求救,而爸爸就会无条件的袒护她,甚至当宇宇犯了错时有时会说是爸爸让她去那样做的,而爸爸也还是微笑着袒护她.渐渐的,宇宇还养成了爱说谎的坏习惯,类似的事情不断的上演,他仗着有爸爸的袒护,变得越来越淘气,还公然的与妈妈对着干,学习成绩也不如人意。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会给孩子这样一种错误的暗示:爸爸妈妈说的都不对!从而造成性格怪异,是非不分。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互协商,研究讨论达成一致,严格要求。做父母的也不能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否则,就会使孩子茫然,不知该听谁的,教育的效果就会抵消掉。

(5)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是民主的,亲切的,关心的。他们鼓励孩子积极地去进行交往和探索,意识到并承认孩子有一个交往活动的范围。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可以大胆的,毫无拘束的与家长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并在家长的指导和同意下自主的作出一些决定。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耐心培养,完全认同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并尊重信任孩子。他们对孩子爱而不娇,亲切和蔼,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要教养目的。

小军是一个活泼灵敏的孩子,喜欢交朋友,爱进行各种探索,并有自己的一些小发明。从小父母就喜欢带着他去旅游,在他大一点的时候,每次去旅游父母都会征求他的意见,全家人共同讨论决定。从小父母就鼓励他大胆,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父母讨论,在他说得对时就表扬他并支持他的观点。小军的许多小事都是自己决定,重要的事情就与父母商量在父母的指导下自己做出决定。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小军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有主见,热情,友善,形成了健康积极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获得安全感,同时孩子也获得了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尊重,并且也学会了爱他人和尊敬他人,自尊和自信得到了增强。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获取力量,从而乐观积极的面

对,不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性格。

2.非父母亲自教育

(1)隔代教养

如今,不少家庭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把孩子叫给老人抚养和教育,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养。隔代教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克服他的消极影响,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快乐的成长。1.老年人格外的疼爱孩子,各种原因使他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的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孩子。他们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一旦自己的东西被侵犯时就大哭大闹,不依不挠。不少老人还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生气,大发脾气。老年人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不但会使孩子错失形成爱劳动、谦让、尊敬他人等优秀品质的良机,还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小永是一个出了名的“捣蛋鬼”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包办了他的一切大小事物,什么都依着他,把他置于家庭的中心位置。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小永独立生活能力差,胆小娇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性格,令其父母头痛不

已。

2.大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他们喜欢安静,常呆在家里,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长期与老年人相处,模仿的是老年人的言行,感受的是老年的思想,这样容易使孩子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长期呆在家里很少外出活动不但会使孩子体质虚弱,而且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胆小怕生。另外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也会沾染上老年人的特点。

3.老年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教养观念相对滞后。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开拓创新的个性.孩子的创新行为往往在萌芽期就被他们泯灭了.隔代教养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2)保姆教养

现在许多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会请个保姆帮忙照料家里和孩子,孩子也由保姆代替父母进行教养。一方面由于是别人的孩子,自己也只是拿薪水做事,多数保姆不敢对孩子严厉,会处处让着孩子,孩子想干吗就干吗。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可能会认为保姆不是自己家里的人,有种比自己低一等的感觉,对保姆颐指气使,以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来看

待保姆。有的孩子甚至在面对父母时,也失去尊重和敬畏,傲慢无礼。另一方面,大多数保姆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往往也不科学,合理,在不科学合理的教养下孩子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家庭教养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途径

1.适当的冷落,让幼儿重新审视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位置很多的家长都为孩子吃饭伤脑筋,需要几个大人轮流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让他吃,一顿饭没有个把小时是吃不完的,不吃又怕饿着孩子。而孩子在幼儿园并不是这样的,幼儿园的饭菜肯定没得家里的好吃,但为什么孩子就会大口大口的自己吃完呢?因为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吃饭的态度与家长不同,老师给幼儿制定了一定的吃饭的规则。他知道自己在幼儿园一日三餐是有时间限制的,也没有那么多的零食让他随时充饥,因此潜意识里就会遵守吃饭的规则,自己动手吃饭。其实,家长可以将关爱之心稍加掩饰,不要追他,管他,让他适当的饿一饿,其实这对孩子的健康无多大的影响,也不要给孩子准备零食,饿上几次他自然就明白到挨饿的滋味好受,下次吃饭时就会自己乖乖的去吃饭了。还有一些孩子在家里充当“小王子”、“小公主”,从来就是蛮横不讲理,霸道,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发脾气,甚至满地打滚,家长对待这种情况也应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不予理睬。当他看到没有人理他自己觉得毫无趣味时便会停止哭闹。而这时,家长应及

时明确的告诉孩子他刚才的行为是错误的,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撒娇,哭闹而去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还要要求幼儿改正错误。适当的冷落会使幼儿感到自己失去了大家的爱,大家都不喜欢他了,这时家长要采取一些激励幼儿的方式,指出他的坏毛病,同时提一点要求让他以实际行动去重新赢得大家对他的爱。逐步帮助幼儿改掉以自我为中心,撒娇,任性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性格。

2.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大事小事全包了,不给孩子任何干活的机会,因而出现了当代社会孩子自理能力差这一可怕现象。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一直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不会用筷子吃饭,老担心孩子吃不饱。每天孩子放学回到家都会问孩子在幼儿园吃饱了没有,还一个劲的让孩子吃东西,孩子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会用筷子吃饭吃饱了,他还不相信。因为在家时都是由家长喂孩子吃饭的,它想都没有想到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而且是用筷子吃饭。直到她亲眼看到孩子用筷子大口大口的扒着碗里的饭时才感叹的说:“孩子的可塑性还是强啊,真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实,很多事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干,而是家长们放心的让孩子去干,使孩子没有机会。孩子参加劳动并不是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它的意义远远大于劳动本身,通过劳动可以磨砺幼儿的意志,提高幼儿个方面的自理能力及独立性。让孩子参加劳动,应从小做起,首先从自己的生活自理劳动做起,

比如自己拿放玩具,穿脱衣服等,还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长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给客人端糖果,提高幼儿对劳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坚持参加劳动锻炼,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形成勤劳和勤俭的性格品质,还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被人需要的人,从而提了孩子的自信心。

3恰当,恰时的运用表扬和批评,培养幼儿形成谦虚的性格特征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的一种最常用的效果也特别好的教育手段,用表扬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进步,孩子很乐意接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味的赞扬,甚至连孩子犯了错也盲目的赞扬,就会造成孩子自以为是,形成只能听好话,不能听批评的习惯,产生了盲目的“自我优越感”的心理。这样一味的赞扬,还会使赞扬的教育手段失去原有的功效,渐渐的孩子可能就不再看重赞扬了,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影响。试想这样一个从小听不得一句批评的孩子,将如何独自去面对未来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于孩子的优点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不断的进步,但对于孩子的缺点也应毫不犹豫的指出,利用恰当的批评让其改正错误,适当的让孩子有意识的受些“吃批评”的锻炼,能让孩子分辨是非,不滋生骄傲情绪,形成谦虚的性格特征。

4.提高幼儿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幼儿形成乐观,勇敢的性格特

抗挫折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挫折和困难的抵御能力。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影响其以后的人生发展,是选择勇敢面对不断进步还是选择逃避,自甘堕落。有时不防故意让他孩子受点冷落和冷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得到一些磨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适时的介入给他鼓励,鼓励孩子去克服,但不动手帮他解决这些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害怕,不敢行动时,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自信起来,鼓励他,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诱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逐渐学会勇敢的面对困难,并去解决困难。

5尽可能多的给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提高幼儿与人交流相处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年纪相仿的孩子同他一起玩,缺乏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互相帮助的锻炼机会。而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城市的人都是独门独户,邻居都很少交往,这制约了孩子与人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有意识的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把自己的好东西与小伙伴们分享,经常了解孩子的同伴关系,并时不时的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做客,克服孩子不爱交往,不友爱同伴的不良行为,提高孩子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6.正确对待“隔代教养”现象

首先,做父母的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当祖辈们照看孩子时,父母们万万不可扔下孩子不闻不问,而应主动与祖辈们沟通,经常了解、关心孩子的生长、发展情况,与老人探讨教育的方法,尽父母应尽之责。其次,要正视社会发展的现象,清醒的分析隔代教养的利弊,在利用其优势的同时,想办法克服他的不良影响。当老人在哪些地方教养不当时,做父母的要掌握方法从侧面提醒,既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又能使他们乐意接受。经常向老人介绍一些教育实例及教育书刊,丰富老人的教育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7.正确对待“保姆教养”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姆教养”已经成为一和不容忽视的现实了,请保姆代其教养孩子的父母尤其要正确对待这一现实。首先,做父母的应明确自己的教养职责,尽可能的多抽时间教养孩子,不能把孩子完完全全的交给保姆。其次,父母要赋予保姆一定的教育孩子的权利,避免他们顾虑重重不敢大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现象。再者,父母要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平等,有礼貌的对待保姆,是孩子受父母影响从内心尊重保姆,从而接受保姆多自己的教养。最后,父母要经常与保姆交流,教给她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为保姆提供一些教育实例及教育书刊,她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将提高家庭教养的水平。

四.结语

我认为,幼儿性格的形成受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由家庭教养方式决定的,家庭教养方式融于父母对幼儿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因此,提高父母素质,优化教养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性格调整的保证,是抚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论文题目: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作者:何仕章

时间:2011年4月15日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影响的分析 1.性格的涵义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想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品质。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良好的个性包括直率,诚实,热情,大方,勇敢,谦逊,乐观,有礼貌,有信心能忍让,是非观念强,勤奋好学,求知欲望盛等。而虚伪,奸诈,冷漠,吝啬,怯懦,自卑,高傲,悲观,粗鲁,急躁,懒惰,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则是不好的性格。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诸方面 性格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在外界生活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的影响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与养育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长不同的教养态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积极影响,争吵的家庭气氛会给儿童性格留下很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爱猫扑.爱生活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见,儿童的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和支持的程度,父母能否对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则经常忽视、拒绝和批评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鲍姆林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二、独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 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 四、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 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常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儿童性格性格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 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 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类型 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 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研究者林磊以北京学前儿童的母亲为被试,采用快速聚类的方法,分出了5种教养方式: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行。研究者关颖和刘春芬也在研究中发现教养方式分为民主性、宽容型和专制型;还有方晓义和郑宇两位学者在对北京初中生的研究中,根据被试对父母的评价在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这一维度上发现四种教养方式:平均型、矛盾型、放任型和积极型。这些分类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归根结底与西方提出的教养方式分类类似。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从父母的反应性/关爱和要求/控制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三、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人的交往需要沟通和交流,沟通是联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多辛苦,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陪他们玩游戏,听他们讲各种有趣地事情,给他们说故事,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幼儿与家长之间不再有隔阂,彼此的心灵靠得更近。幼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交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解读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幼儿稚嫩的心灵就有待社会尤其是父母的倍加呵护,而作为幼儿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教养方式,将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重要性、成因,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做些探究,以求为优化幼儿成长的教养环境,促进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其衡量标准包含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统一协调等诸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作为社会、家庭的一分子,幼儿难免不受影响。加之各种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的事物多而复杂,基本不具备分辨力,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慢慢凸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同因素,将幼儿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

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基于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而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幼儿早期经验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心理基本特征。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人亦将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对其成因及对策作深一步的探讨。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情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欢乐和谐的情境有利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 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儿童性格性格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 (一) 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型这五种类型。(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0104班34号金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关于这个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等等。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中:(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住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有儿童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2)“父母或家庭里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施行教育和影响”(3)“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只有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等。 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对孩子善良人格和诚实等优秀品质进行培养和造就的关键时期。交互作用理论的创立者伯恩说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换言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就应使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四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 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时,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

51、简述家长应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家长需更新教育观念。 (2)家长要尊重孩子。 (3)家长要学会倾听。 (4)家长应学习亲自沟通技巧。 (5)家长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52、简述妊娠期保健应注意的问题。 (1)远离烟酒。 (2)慎用药物。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保持愉悦的情绪。 (5)定期参加产前检查。 53、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孩子的性别角色。 (2)家长的文化素质、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 (3)家庭结构及家庭的完整程度。 (4)孩子婴儿期的经验。 (5)孩子的性格和气质。 54、结合实际,分析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 事实上,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亲的作用都很重要,只有父亲承担家庭教育或只有母亲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都会有一定的缺陷。 (1)父亲的教养作用。现代的观念认为父亲应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了解子女、能理智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总之,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母亲的教养作用。现代的观念认为母亲的作用更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好孩子。 55、联系实际,谈谈家长该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法进行教育? (1)应树立赏识的观念。家长应相信孩子的潜能,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一味盯着孩子的缺点,这样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息。 (2)创造机会,耐心等待。赏识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 (3)赏识要及时。当孩子表现进步时,要及时地给给予表扬。如果当时没有表扬,事后才提起,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时间:2009-5-6 16:02:02 来源: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俗话说的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交活动。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都是教育,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是不那么困难的,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得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 父母是儿童的亲人,他们是儿童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儿童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儿童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 第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儿童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儿童上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随着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观向亲子双向互动观转变,以及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模型的兴起,随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现场化、数学化,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家庭、对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程入手,概括其研究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和原因作出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笔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其实,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儿童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因此,将Parenting pattern这一英文中表示父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的短语译成“教养方式”最贴切,它全面地涵盖了上述两个同时进行的层面。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与心理学对人的社会化研究有密切关系。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儿童如何形成同其所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相类似的情感和行动的所有那些过程,即社会化,被视为儿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群体或作用力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