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以“民主联合政府”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以“民主联合政府”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作者:刘山鹰10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表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已经多次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习近平的讲话表达了一种政治解决两岸问题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希望将问题在这一代人的“平等协商”中获得解决,而不是“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果对于“一个中国”的框架没有原则性的争议,那么剩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安排才能同时满足大陆和台湾这两个政治体对于统一的要求。
也就是说,两岸之间可能会做一种怎样的政治安排,才能让两岸的政治力量在统一国家内各得其所,心安理得?就大陆政治制度而言,其所宣言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是其基本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会变更。
就台湾而言,现有的民主选举和多党竞争的格局不会改变,这已成为台湾民众的政治生活方式,是台湾的政治坚持。
这两套看似没有太多相似性的政治体制,有可以在一个政治框架内同时运行的可能吗?这对两岸的政治学者提出了挑战。
不过,既然大陆方面认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一切都可以谈,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陆对于两岸未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构架,是没有太多禁忌的,两岸学者可以尽情遐想。
这看似政治难题的两岸统一政治解决方案,其实在中共建国以前,国共两党之间的和平谈判就为今天的政治解决提供的参考、借鉴,这个参考、借鉴的摹本就是“民主联合政府”。
国共之间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有两次。
第一次是1944年,中共曾经借助当时兴起的民主宪政运动,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希望能进入被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民政府,建立包括中共、民主同盟在内的党派联合政府。
第二次是1946年,国民党、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联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定成立一个国民党占主导地位的民主联合政府,包容中共和民主同盟,同时确定了由著名宪法学家张君劢先生贡献的宪草原则。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回顾国共合作历史,展望国共第三次合作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国民党,曾经有过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两页闪光的历史,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是这两页都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但是,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从而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不幸局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族有利,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一)、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
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受挤压。
一战过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结束了中国民族工业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趁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大好时机,加速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
华盛顿召开后,欧洲列强竭力扩大在中国的势力,妄图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侵略的境地。
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劲势力,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压,大战期间掀起的建厂高潮被压制.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必由之路一国两制的构思与海峡两岸统一的前瞻统一战线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进入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新主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最终达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邓小平新时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一个科学构想,是随客观形式发展逐步形成的。
尽管"一国两制"是没有先例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没有想到过,但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有其客观依据。
对此,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国两制"是从中国实际提出的,是依据世界的现实,历史状况和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
第一,尊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
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性质是不同的。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居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同新中国实行军事对峙,人为的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解决台湾问题中国的内政,任何插手台湾问题的外国势力的行为都是极端卑劣的。
香港和澳门本来是中国领土,他们是被列强占领的中国领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再声明,不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需要同英葡政府谈判解决的外交问题。
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是祖国统一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地区的历史和现实。
既要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统一方针,这只能是"一国两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两岸对话”的逻辑结构及策略

( )作 为两岸对 话基 础中最稳定成 分—— 核心 圈:问宗 『源 一 n ] 及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两岸的血缘关系渊源于两岸的地缘关系。 根据地质学研究表明, 约在一百万年前,台湾和大陆足相连的。这就是说,台湾、澎湖 大陆曾经连成一片,台湾本l就是大陆的一部分。正足由于两岸地 束 缘和血缘 关系上的切近性 ,才使 得成为两 岸对 话诸基 础中最稳定 的 成分,血缘关系是通过基凼遗传作用代代相传,任何时候都无法改 变 的,这 一点可以从台湾的人 口构成 中看 出来 。据 2 0 00年的统 计, 台湾共有人 口约 2 0 10万,汉族 占 9.% 83 ,其 中大 陆籍有 40 。共 0万 同 民族心理则 是一个人 出生 后,受到一定 社会 关系的 影响,逐渐形 三、两岸对话的策略思考 成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特有的向心力和心理共振。民族I缘联系和 缸 两岸对 话的现状很复杂 ,无论足核心 、中间 对 话,还 足外 共 同心理倾 向两个方面是两 岸对 话的 内嘲,我们把它 称为l岸对 话 曲 吲圈对话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对以往两岸对话的 的核心 圈。 ( )作 为两岸 对 话基础 中的中间圈 :历 史法定事 实与传统文 政策做一些重新调整 。 二 首先,高举传统中图文化旗帜,以外围皓对活 “ l 拉动” 核心 、 化联结。历史是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而塑造l来的事实, } I 足一个 民族文化 得以延 续的根基 。 正如台湾 问题 专家南 民所说 : 台 中间湖对话 。当前要 以举办 世博 会和亚运会 契机,继续扩人两岸外 “ ; I 淡化” 弱化”或肯 “ 、“ 虚 湾无论如何 , 终究足个必须和 中国栓联在一起 的问题。 l岸对 话由 }嘲对话。针对台湾当局红台湾民众中 “ ” 曲 j 化 ”中国传统文化 的现象 ,我们 除 . r 公开 。 以揭露 外,还 要人力宣 于历史已经形成的既成法定事实。 依据史书记载, 早 公冗 2 0 3 年, 当时的吴 就亲 自派卫温到达 台湾,开始经营 台湾事务 。在 兀代还 传 中图传统文化 ,积 极推进 中国文化 岛内生根 。 E 次,以 “ -因曲制’的台湾模式”统一中困。我们以i习惯 . 一 上 专 门设立 丁澎湖巡检 词,开始 管理 台湾 。到 了清朝 ,18 没 台 65年 一国两制”来i论赍湾问题,f实 l 、 『 H : ,由于台湾 局的误导, 湾府,18 年正式设立台湾行省。可见台湾与人陆的联系随着』史 用 “ 85 / j 一田曲制 ” 小仅小 矬 r 反f } “ 解, f样 …困阿制 ” f i 。 的演进 而越来越密切 , 其战略地位也越 来越 萝爱 。 管台湾被 L奉 导敛 台湾民众对 “ ‘ I 新时期 加强两岸 对话,我们璺 仃新的提法 。对此 ,李客泉先生 霸 占 5 ,但战后 于 14 0年 95年重新 【到 丫祖 国的怀抱 。二战 期问, 廿 j : 提 Ⅲ r “ 一固两制的台湾模式米统 一中困 ”的 E ,这 个也加 } 以 J i J j 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中都H确 J j 遵 一 规 定台湾属于 中国领土 ,这些 法定事实在 客观 把 人陆 年 湾 确 具体 的提法值得提侣 。其具体原则是 : 循 “ 个中闺”的原则 , } : 『 1 意 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 ,证实两岸共 的历 史 。中周传 统文化 以 “ 儒家 和 统 一中固 ,充分发扬 民主,广 泛缸求两岸 箨界 人 } 见;小足 m足两岸代表的 、等 协商。公开提 …一 困曲 制的台湾 思想”为核心的宗法伦理观念,主张和 ,追求和 的中 之道 中央对地方 ,l 根植于两岸的政治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通融足两岸得以进行对 模 式,足史 蜉匝弁湾 的脱 实 , 能推动 岸对 衍的仃 力工具,足对 周 制 沦的重人发展。I此,认真宣传一困两制的台湾模式, 的霞要媒介。 砭 ( 三)作为两岸对话的外J :经贸、政治、义化交流 探亲 足当前推进曲岸对 发』剀用 的策略. = } j 台湾 问题 是 前制约 中固 发展 和实 民族 复兴的重 要战略 问 等人 员互动。作 为两岸 对 话的外 表现 形式 ,给 贸、政治 、文化交 j 流 与探 亲活动足最为活 跃也足最为 普遍 的 素 。曲片对 的 外 彤 题 。解 决好台湾 州题 ,早 f实现 中困统 ~, 足包括 台湾 H胞 内的 3 叫 式 既是两岸对话 的主要 方式 ,又足两岸 对话的主 受 }标。 . l的 l 亿 中华儿女的共 l心愿 。 新世纪新 阶段 ,我们 一定以最人的诚 j i1 t H J 足为了实现两岸的经贸繁荣、政治和谐、文化交融和探亲 自由;反 意 , 破人的努 ,解决好 台湾 问题,实现} 陶早 f统 一。
台湾问题

当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啦。
用官话说就是因为“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有利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
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也很艰难,邓小平先生却说:“有什么难谈?除了主权问题不能退让以外,其他的都好商量。
”当人们问及回归之后香港是什么样子时,他风趣地说:“舞照样跳,马(赛马)照样跑,市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更好,更加繁荣和稳定。
”事实证明,这一构想获得了成功,并取得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认同与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风暴猛烈冲击下,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这是个十分鲜活的客观的例证。
澳门回归、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海峡两岸还有什么见解不能取得一致,不能达到统一呢?只要台湾当局摒弃前嫌,放弃“台独”,两岸必能达成利国利民的统一共识。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
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
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
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
海峡两岸同是中国人,中国有古老的文化,更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诚实、信任、和睦、友善等,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造福子孙后代,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台湾方面不必过多仰仗美国人的鼻息,期望美国的支援,不必用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去购买昂贵的与民生无关的军事装备或新式武器。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论文学生姓名:所在院系:专业:学号:成绩:年月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摘要: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
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
关键词:和平发展增强互信加强交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
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一国两制”: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制度安排

“一国两制”: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制度安排作者:汪灵犀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8年第1期“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而且维持了港澳原本的稳定和繁荣。
”前不久,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40 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一国两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与台湾民众国家统一认知”等议题深入研讨,交流碰撞出许多闪光观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充分认识“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这一方略在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长期性,不断增强战略定力与制度自信,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一国两制”保障香港澳门繁荣稳定“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而且维持了港澳原本的稳定和繁荣。
”澳门两岸与澳台关系学会理事长朱显龙的这段发言,也是许多与会专家学者的心声。
正如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所说,“一国两制”是中央为处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所确立的基本国策,30 多年来,在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成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
”澳门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示范样板。
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务顾问杨允中介绍,“回归18 年来,澳门政治稳定,法制完善,经济繁荣,民生改善,形成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观。
”尝到“一国两制”甜头的澳门人心里有祖国,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继续走好未来的“一国两制”实践征程。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一国两制”不可避免地在成长中面临各种挑战。
对此,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建议,香港、澳门应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抓住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上国家经济发展的快车,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浅谈当前的两岸关系关键词:两岸关系、面临问题、新形势、发展、合作、摘要: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即使如今,也面临诸多问题.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论文分析了两岸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所述问题,罗列出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契机,促使两岸关系更加和谐友好的发展。
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两岸关系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时间还不长。
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又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仍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了解,还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视,他们极力要求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的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的最主要问题或障碍。
“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难以从根本上稳定下来,两岸关系就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和倒退的风险。
除此之外,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分为以下三点: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两岸互信较弱,两岸关系的敌对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两岸在推进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目标、内容、时程安排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上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遏制、难以逆转,加之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美日经济衰退等原因,美日“乐见”两岸在经济和事务性层面展开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降低紧张”.但出于遏阻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美日对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保持谨慎与疑虑的态度,仍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民进党“台独”势力等为杠杆和筹码,插手台海局势,挑拨两岸关系,防止两岸关系发展“过热”、“过快”。
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

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相对复杂。
为了加强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1.加强教育与文化交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台湾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两岸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以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2.拓宽舆论空间:政府可以通过放宽舆论管制,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促进多元声音的存在。
此举可以帮助台湾民众更加平衡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和变化,改变对大陆的偏见和误解,有助于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3.推动经济互利合作:经济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促进两岸经济的互利合作有助于增加两岸人民的交往机会,增进经济共同体认同感。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鼓励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兴业,同时为大陆企业在台湾地区的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4.培育共同价值观: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大陆,民众都有相似的愿望,希望过上幸福和平稳定的生活。
政府可以推广普世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使台湾地区的民众能够更加认同这些价值观,并意识到与大陆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共通之处。
5.加强两岸交流与往来:政府可以放宽两岸人员往来的限制和签证政策,在两岸间建立更加畅通的交流渠道。
此举有助于增加两岸人民的交流机会,加深相互了解,从而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6.增强两岸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融合:政府可以加强两岸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融合、协调与合作,如加强两岸法律的对接,推动对两岸民众权益的保障与交流,为两岸民众的交流提供更好的法律和社会保障。
7.引导舆论导向: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两岸和平统一的利益和重要性。
通过正面宣传,台湾民众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与大陆合作的机遇和优势,进而促进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总之,台湾认同心理的培养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收稿时间]2021-09-24[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沈阳市统战课题“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栾劲松(1989—),女,辽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大局具有稳固的支撑。
但随着西方极端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国内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民族工作的负面干扰因素增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群体认同意识。
文章依托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解决现有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添助力。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中华民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5-0004-0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流交融、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各民族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身份认同的凝聚下休戚相当、荣辱与共、共同发展。
积极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友好交往。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强调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学者们尽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看法不一,但普遍认为其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哈正利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历史、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体身份认同[1]。
郎维伟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是各族人民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关键词 : 社会 心理; 相似 ; 共 同社会心理; 建构
中圈 分 类 号 : 1 9 6 7 5 .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 0 2— 0 0 2 4— 0 4
国家 认 同“ 是指 一个 国家 的公 民对 自己祖 国
摘要 : 当前两 岸 的社 会心 理存在 着一 定差异 , 与此 同时 , 具体 方 面又存 在 着诸 多相 似 , 它 们为 建构 共 同社会 心理 提供 r基础 。这种 “ 共 同社会 心理 ” 的具体 内涵不 仅 应包 含 双方 社会 心理 的共 同点 , 还应 包 括有 助 于 发展 两岸 关系 的政治 目标和政 治 策略 。其 建构 方 式 不仅 包 括文 化 沟 通 , 同时 还必 须 唤 醒 “ 共 同 的历 史 记 忆 ”、 塑造 “ 共 同利益 ” 和 建构 “ 制度 认 同 ”, 只有 这 样 才能 超 越 两岸 分 歧 , 抓 住 有 利 国际 时 机实 现 国家 的
为基础 构建 两岸 同胞 共 同的社 会 心 理 , 促 进 两 岸
的统 一 。
一
华民族 的伟 大复兴 , 是两岸 共 同利益 的情 感基
础 。海峡 两岸 历史 文化 一 脉 相 承 , 政治 、 经济 、 文 学、 艺术 、 语言 、 风 俗 习惯 、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等 多方
但是 , 与这些差异相 比, 两 岸 的社 会 心 理 存 在着 更为 深刻 的相似 性 。
立 于其 基础 之上 。故 此 , 本 文将 回归 到社 会 心 理
的原点 , 探 讨 两 岸 民众 社 会 心 理 的异 同 , 并 以之
首先 , 大多 数两 岸 同胞 都认 同两 岸 同 属 中华 民族 , 有 着共 同的历 史 、 文化 和血 缘 , 希 望 看 到 中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金怡顺 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起各族人民都一直关心的问题。
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一海之隔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切肤之痛。
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十二亿大陆人民和二千万台湾同胞的心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一、国家的统一,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意愿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而我国历代各族人民群众无不渴望统一,支持统一,反对分裂。
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往往曲折地反映在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其他著名人物的言论和著作中。
孔子著《春秋》,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
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后才能安定。
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天下为一”的业绩。
吕不韦也认为“一则治,两则乱”。
董仲舒则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益也”。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策”中,曾为刘备拟定了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
到了唐代,面对严重的藩镇割据,韩愈极力主张以武力削平。
柳宗元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天下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近代,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则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感情,奔走呼号,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康有为说:“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
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可言”,中国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家统一的意愿,还直接表现在为消除分裂割据而进行的斗争上。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
历代国家的统一,总是要依靠人民的拥护才能得以完成。
秦汉、西晋、隋的统一如此,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如此,清代康熙、乾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藩”叛乱及其他分裂活动也是如此。
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意义

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岸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层面,两岸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进一步阐述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意义。
1.实现和平统一和稳定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人民之间的心理隔阂不断减少,两岸民众对统一的愿望也日益增强。
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竞争力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两岸具有互补性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转型。
两岸企业的合作和合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还可以提升两岸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促进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文化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生活质量两岸融合发展可以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生活质量。
两岸具有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两岸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亲情和情感纽带。
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5.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岸间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和分歧,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通过加强两岸民众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增进两岸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和平统一和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我们始终什么台湾同胞

“共融”主要回答和平统一的有效路径问题。
以促进两岸心灵契合为指向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确保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是推进两岸人心融合。
报告提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集中阐述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核心意涵。
只有真正不把台湾同胞当外人,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未来可能的政治生活层面,把台湾同胞当自己的同胞看待,与大陆居民实行同等待遇,才能有效消除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心理隔阂,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两岸社会一体化;只有深入发掘中华文化的巨大潜力,发挥原本就未分离的两岸同源一脉文化的巨大凝聚力,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彰显同文同种,激发同理同爱,培植同国同心,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心灵契合。
二是实现两岸发展融合。
习近平强调: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
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如今,祖国大陆已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台湾同胞不能缺席。
实践充分证明,祖国大陆始终是台湾最坚强的后盾,正是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才会更好,发展空间才会更大。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
当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视,他们极力要求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的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的最主要问题或障碍。
“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难以从根本上稳定下来,两岸关系就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和倒退的风险。
除此之外,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分为以下三点: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两岸互信较弱,两岸关系的敌对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
两岸在推进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的目标、内容、时程安排存在较大分歧。
尤其是,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上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容低估。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遏制、难以逆转,加之中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美日经济衰退等原因,美日“乐见”两岸在经济和事务性层面展开良性互动、通过对话“降低紧张”。
但出于遏阻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美日对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保持谨慎与疑虑的态度,仍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民进党“台独”势力等为杠杆和筹码,插手台海局势,挑拨两岸关系,防止两岸关系发展“过热”、“过快”。
由于推行“经济依中,安全靠美”的策略,台当局两岸开放政策的广度与深度将受到美日强力牵制。
三:岛内民意走势复杂。
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误解和隔阂,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存在错误看法。
我对两岸关系的认识

我对两岸关系的认识(2009-05-01 12:24:17)▼标签:分类:以前写的,在此备忘两岸关系备忘杂谈我对武力解决问题执悲观态度作者: 菩堤老祖(2004-01-08 20:02:56.0)看了忍辱负重为哪般?中国大陆的战争准备! 一文以及回帖中一位老将军的观点:武统,分而治之一文,更加重了我对武力解决问题执悲观态度。
我说的悲观,不是说武统会因大陆打不赢而失败,而是说台海打不起来,这种维持现状的状况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理由如下:1、由于对国际形势和岛形势的误判,政府将解放改成了和平统一,现行政策又是不越红线就不打,这就使中国政府失去了武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因为在不正式宣布独立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用武力统一,就有点师出无名,而且会失信于国际社会,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
2、中国的军事准备越充分,公开独立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要说民众,其实台独分子心深处是害怕战争的,别看他嘴巴上喊得凶。
要不他为什么喊了几年就是不敢明目胆的独立,说穿了就是怕打。
为什么怕?就是忍辱负重为哪般?中国大陆的战争准备! 一文说的那些道理,你以为台独分子不知道吗?他们心里明白的很,不但他们心里明白,美国和日本人心里也同样明白。
所以----3、美国和日本一定会压制台独势力(至少是暂时压制),这从最近美国和日本相继表态反对公投就可以看出来。
无论是和平还是武力,两岸统一是迟早的事,这个我相信美国人日本人心里也很清楚,但由于维持现状可以达成他们的最大利益,所以他们是想让两岸问题拖下去的,拖一年是一年,拖十年是十年,拖一万年他们会连大牙都笑掉。
4、虽说政府还有一句话给人一丝希望----问题不能无限期拖下去----无限期是多久?政府没说。
不说有两种情况,一是还没有完全在军事准备好,二就是自己心里确实没底。
毕竟,下打仗的决定是需要一种大气魄和大勇气的,只有那些大英雄大豪杰才做得到。
可是,中国的历史往往是乱世出英雄,在治世里就算有这样的英雄豪杰也只能老死山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摘要: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
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
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心理;相似;共同社会心理;建构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3)02-0024-04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
其实质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①近年来,“国家认同”成为学者们台湾研究的重要范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国家认同”只是普遍社会心理的一种,社会心理是国民政治认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国家认同必然立于其基础之上。
故此,本文将回归到社会心理的原点,探讨两岸民众社会心理的异同,并以之为基础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社会心理,促进两岸的统一。
一、两岸社会心理的异同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感受,其形成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就台湾而言,毫无疑问,其文化主体是中华文明。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台湾又深受外来势力和文化的影响,甚至其社会发展数次被中断,如荷兰和日本人曾将之纳入世界殖民体系中,特别是后者对台湾的“皇民化政策”可谓影响深远。
但是在中华儿女的共同抗争下,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华文化圈的运行轨道。
光复后,台湾社会又长期处于国民党威权高压政治之下,两岸隔绝,敌对宣传。
在长期、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台湾形成某些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心理,如珍视民主,并将其视为国家认同的标准和原因;对大陆充满疑虑;对乡土的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等等。
但是,与这些差异相比,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更为深刻的相似性。
首先,大多数两岸同胞都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缘,希望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利益的情感基础。
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表现出了形式的相似性乃至价值的一致性。
“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不仅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牢固精神纽带,在凝聚台湾同胞的民族意志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其次,维护民族权益的利益一致性。
两岸在维护民族、国家的权益方面有共识,也进行过“合作”。
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高度的共识甚至默契,20世纪50年代他们共同反对美国的“划峡而治”, 60、70年代又坚决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
蒋介石晚年甚至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高景轩、吴汝华:《蒋介石与台湾》,新华出版社,1997,第352页。
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造福后代。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曾称蒋介石为“老朋友”。
近年来,随着南海、东海、钓鱼岛问题的升温,两岸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兄弟分不清楚可以留到以后再谈,但如果别人要来拿,这是不行的。
”《台军系“立委”帅化民:维护南海权益两岸没有冲突》,台海网,http:///news/twnews/bilateral/2011-11-24/7779 44.html,2011年11月24日双方任何维护“祖权”的举措,不仅能够增强对外斗争、捍卫国家主权的实力,也能使两岸的历史以另一种方式互动,有助于台湾同胞(特别是本省人)更深刻理解大陆近代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主义”意识,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
再次,改善民生、争取发展的民族共识。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和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61页。
大陆和台湾有着各自的民生解决方案,同时在土地解决方案和对外经济战略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两岸中国人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新世纪以来,两岸不仅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台湾人民日益认识到大陆对稳定台湾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自觉参与祖国的经济循环。
这种日益扩大的经济交往逐渐对台湾政治产生了影响。
2012年台湾大选前夕,大陆台商纷纷返台“挺马”,集中表现了台湾同胞渴望发展两岸关系、扩大经贸往来的愿望。
除此以外,两岸同胞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综上所述,两岸社会心理的相似性因素,是两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更具有时空的穿透性,为我们渐次建构有益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社会心理提供了条件。
二、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塑造历史证明,民意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中至关重要。
双方共同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团结广大爱国同胞,遏制“台独”,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因此,构建共同的社会心理尤为必要。
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要求不仅能够反映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同时也必须超越两岸的政治分歧,其具体内涵除了应包含两岸社会心理共同点以外,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
但是,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建构缺乏相应的政治权力的支持和推动,它更多的是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让双方能够深度互动交流,增进了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
”台北《中国时报》,2010年9月1日。
首先,加强文化方面的沟通。
两岸共享一条文脉,这是我们建立共同社会心理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加强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不断丰富两岸文化交流的实践,不断推进两岸文教交流的机制化进程,不断积累签署两岸文教交流的共识,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日益衰落,加之“文革”和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出现了某种危机。
相对而言,台湾却较好地保存了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复兴民族文化,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同时,台湾地处海洋环境易得外来风气之先,再加上移民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包容性,使得台湾的本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能达至相对较好的融合,这对于大陆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协调东西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等的。
”刘新华:《论两岸交流中的政治文化差异:存异求同的视角》,《理论参考》,2010年第四期,第17-20页。
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陆文化以正统自居,而使台湾民众觉得自己的本土文化受到歧视,受到打压,则大陆文化肯定不为台湾民众所接受,‘一个中国’的文化认同也只能停留于历史和对话的层面,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刘新华:《论两岸交流中的政治文化差异:存异求同的视角》,《理论参考》,2010年第四期,第17-20页。
在两岸文化交流时,也应看到双方的差异,盲目一味强调两者的共性,不仅会否认这种相互交流的必要性,也会使双方的诚意变得令人怀疑,人为地为两岸的文化交流设置障碍。
其次,“唤起两岸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
有人用“一块招牌、两间店面、殊途同归、自强不息”《百年砥砺续展芳华——写在两岸清华同庆百年华诞之际》,新华网,http:///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05.html ,2011年4月24日来形容近代两岸的关系,颇为贴切。
两岸的历史遭遇具体过程虽有差异,但都为保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努力,也共同承受了民族落后的苦难。
大陆人民承受了西方延续百年的疯狂侵略与掠夺压力,最终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台湾人民则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异常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族性”,并最终回归祖国。
两岸的历史遭遇具体过程虽有差异,但都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表现和结果,也都形成了“悲情意识”。
台湾同胞必须认识到,近代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命运是一致的,都是殖民侵略的恶果。
在唤起两岸共同的集体历史记忆时,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是两岸最为珍贵的资源。
孙中山先生及其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两岸的认同,抗日战争又涉及台湾众多的“外省籍”居民,因此合理利用这两项历史资源对我们构建两岸的认同有重大意义。
两岸的学术研讨会、各种纪念仪式以及影视作品乃至《义勇军进行曲》,都能唤起两岸集体历史记忆。
除此以外,更值得肯定的是,2010年9月3日,民政部向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这项举措得到了两岸三地的一致认可,极大地拉近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推动了两岸共同社会心理的构建。
除此以外,“我们要创建新的集体记忆来克服过去历史上旧的分歧,这样的新的集体记忆会使我们的文化认同走向一致。
”《两岸文化认同需破题需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凤凰网,http:///yaomen/detail_2011_10/28/10232355_1.shtml,2011年10月28日,如奥运会、世博会以及两岸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保钓”活动,都属此类。
再次,两岸共同利益的建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不断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的过程,两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腾出时空纵深与战略回旋,使之螺旋上升、不可逆转。
”⑤倪永杰:《两岸共同利益的结构与实践路径》,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doc/1014/6/7/2/101467213.html,2010-10-08。
两岸共同利益包括非政治性共同利益和政治性共同利益。
非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经贸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生存发展共同需要、两岸社会发展等,它“是两岸共同利益的基础与前奏,两岸政治性共同利益正是在非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得以演绎、涵化、发展及壮大,可以为两岸政治性利益的培植提供更多的平台、管道,酝酿更多的机制,累积更多的动力。
”⑤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低政治性共同利益和高政治性共同利益,低政治性共同利益包括共同打击犯罪、司法互助、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台湾在大陆的协助下以“中华台北”的身份参加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
而高政治性共同利益则包括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定等。
在创建两岸共同利益方面,有人建议大陆在做规划和国家战略时自觉地将台湾同胞的利益考虑在内,台湾也需自觉地加入大陆的经济活动,两岸经济整合,共促发展、共享发展。
实际上,两岸共同利益的建构就是一个两岸人民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共同发掘、创建当前‘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进步价值与理念,进一步构建具有共利性格和共同成就的‘两岸共同家园’目标与前景,一同参与此涵盖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伟大历史事业”《台湾统派团体大集合,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侨报网,http:///2010-03/23/content_392691_2.htm,2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