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教案
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教案一、教学目标:1、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理清课文的基本结构。
2、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
3、掌握文中严谨、清晰的逻辑顺序,科学详尽又生动形象地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以及科技新闻的表达特点。
四、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能源是自然界存在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作者简介见注解1三、整体感知课文1.文章自然地分成四大块,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a可燃冰的定义、价值、分布和储量。
b介绍人们对可燃冰的探究历史及认识过程,指出它作为第四代能源对于未来的重要性。
c可燃冰形成的条件。
d说明可燃冰开发利用是“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2.思考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2)可燃冰分布在哪?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可燃冰》优秀教案
甲烷水合物?所属类别:词条暂无分类水合物(,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开采试验取得较大进展。
我国计划于2021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将有力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甲烷水合物••别称可燃冰••化学式CH4·xH2O•密度0.9 g/cm³••外观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形成的笼状结晶••存在环境可燃冰简介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
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它的主要成分是与水分子。
它的形成与海底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因为主要成分是,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
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分子。
苏教版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四册课文目录
第四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思想的路径阅读与欣赏1.春末闲谈…………………………鲁迅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3.文学是灯………………………铁凝*4.明星与癫狂……………………王小波*5.不要活在新闻里………………熊培云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辩论写作·议论散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对新媒体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阅读与欣赏6.山居秋暝………………………王维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8.八声甘州………………………柳永9.青玉案·元夕…………………辛弃疾*10.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11.登高…………………………杜甫*12.苏幕遮·怀旧………………范仲淹*13.卜算子·咏梅………………陆游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朗诵写作·记叙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流行风·古典味——流行歌曲歌词欣赏第三单元发现和创造阅读与欣赏14.《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15.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16.“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向杰*17.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俞孔坚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讲解写作·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第四单元悠远的情思阅读与欣赏18.回忆鲁迅先生……………………萧红19.故都的秋…………………………郁达夫20.神的一滴…………………………【美】梭罗*21.梦和泪…………………………舒乙*22.七十年前的开笔………………聂绀弩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讨论写作·应用文·海报简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第五单元文言的津渡阅读与欣赏23.劝学………………………………荀况24.过秦论……………………………贾谊25.赤壁赋……………………………苏轼*26.窦娥冤…………………………关汉卿*27.病梅馆记………………………龚自珍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主持写作·总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第六单元世像百态看人生阅读与欣赏28.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曹雪芹29.祝福………………………………鲁迅*30.项链……………………………【法】莫泊桑*31.边城(节选)…………………沈从文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投诉的处理写作·记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大师牵手与名著对话——《红楼梦》探究阅读。
16.“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作者先介绍观点的来源是依据“第28届国际 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再介绍观点“海底有大量 的天然气水合物,课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 要。”然后,阐释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定 义及其作为能源的价值,并介绍了它的分布和储量。
1.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
“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 气体的水合物。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 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 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 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 “气冰”、“固体瓦斯”。
2.为什么说“可燃冰”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有 “巨大的潜在能力”?
(1)这句紧承上文,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可燃冰认 识了有了深刻的变化。 (2)拟人。 (3)使表达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技说明文用语通俗 性的特点。
六、课文分析—第三部分(10)
三(10)介绍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布和储量。
1.形成“可燃冰”的条件? 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 首先是温度。 其次是压力。 第三是气源。 2.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哪个储量大? (1)高纬度的冻土区和海底大陆架。 (2)其中后者的储量较大.
(1)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大陆架和北极 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 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2)质量高。“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 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 立方米的天然气。 (3)储量大。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 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 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 量的两倍以上。
一、背景介绍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最新江苏中职教案)讲课讲稿
(7)开采“可燃冰”有多难? 为什么说“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c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6)人类对“可燃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
在1930年的时候,“可燃气”被人们知晓是因为它“堵塞住了天然气的输送,成为麻烦制造者”,所以“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
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海底的温度是2℃至4℃,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课件
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是对 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报道。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 又有科学性,一般来说,科技 新闻的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 文。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观点:可燃冰分布广泛, 储量丰富,有望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 第二部分(6—9)介绍对气水化合物的探究历 史及认识过程,指出“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 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0)介绍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 布和储量。 第四部分(11—14)说明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 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可燃冰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的分布和储量如何?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 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燃即可燃烧, 故又称之为可燃冰。从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 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160—180 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分布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 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 储量,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的两倍以 上。
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向杰,男,出生于1977年,湖南洪江市 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年留 校工作。2002年调往《科技日报》任新闻 中心记者。2012年入职《南方日报》任专 刊部记者。
第一阶段,好奇——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和水生成“冰块”。
第二阶段,讨厌——人们对其进行预报、清除和阻化的 研究。 第三阶段,喜爱——发现其作为第四代能源的价值。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0个大气压
甲烷、天然气
分布广泛、储量丰富, 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可以作为代替能源解决 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 机。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共25页PPT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最新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1课件PPT.ppt
• 开采“可燃冰”会给生态带来哪 些严重问题?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
前三代能源的代表物
• 一代能源 木材 • 二代化石能源 煤炭、石油 藏
• 气藏 • 宝藏
• 堵塞 • 塞住
文学常识
• 向杰 湖南怀化人 时任《南方日 报》记者
解题
• 1、出处《科技日报》 • 2、文体 科技新闻 科技说明文 • 3、新闻式标题作用:以设问句式作 为文章标题,能够吸人眼球,既设置 悬念,又引发人们的辩证思考;既体 现科技新闻的新闻性,又体现科技说 明文的科学性。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 1、新闻背景是什么? • 2、什么是“可燃冰”? • 3、自然界“可燃冰”的分布? • 4、认为“可燃冰”有巨大潜能的原因?
找出作比较的地方?
找出时间短语
人类对可燃冰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怎 样的变化?为什么?
可燃冰形成的区域在哪?
第十段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第十段倒数第二句中的“估计”能 否删除?为什么?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ppt课件1
2019/8/2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Biblioteka thankyou!
2019/8/2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前三代能源的代表物
• 一代能源 木材 • 二代化石能源 煤炭、石油 • 三代原子能源 核能 • 四代
辨析
• 贮藏 • 储藏
• 气藏 • 宝藏
• 堵塞 • 塞住
文学常识
• 向杰 湖南怀化人 时任《南方日 报》记者
解题
• 1、出处《科技日报》 • 2、文体 科技新闻 科技说明文 • 3、新闻式标题作用:以设问句式作为文章标题, 能够吸人眼球,既设置悬念,又引发人们的辩证思 考;既体现科技新闻的新闻性,又体现科技说明文 的科学性。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课件
可燃冰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的分布和储量如何?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 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燃即可燃烧, 故又称之为可燃冰。从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 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160—180 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分布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 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 储量,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的两倍以 上。
第一阶段,好奇——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和水生成“冰块”。
第二阶段,讨厌——人们对其进行预报、清除和阻化的 研究。 第三阶段,喜爱——发现其作为第四代能源的价值。
2℃—4℃
≥30个大气压
甲烷、天然气
分布广泛、储量丰富, 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可以作为代替能源解决 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 机。
1.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 升温更快。 2.可能引起大陆架斜坡滑 坡造成地质解问题。 2.加快可燃冰钻采和利用技术开发的步伐。
1.逻辑严密,阐释思路清晰。 2.概念清晰,定义准确,能用准确的语言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下定 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举例子。 4.语言既有科学性,又有通俗性。
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是对 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报道。科技新闻既有新闻性, 又有科学性,一般来说,科技 新闻的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 文。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观点:可燃冰分布广泛, 储量丰富,有望解决人类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 第二部分(6—9)介绍对气水化合物的探究历 史及认识过程,指出“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 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0)介绍可燃冰形成的条件及其分 布和储量。 第四部分(11—14)说明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 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可燃冰”将解千能源忧》理论教案
④作诠释:对事物得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得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得认识,人们巴不得它得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规模开采,但就是利用“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只就是时间上早晚得问题。
(7)开采“可燃冰”有多难? 为什么说“可燃冰”得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利:燃冰储层中所含得有机碳总量,大约就是全球石油、天然气与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得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理论(理实一体)课教案
课题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授课形式
讲授、朗读
授课课时
共2课时,第1-2课时使Fra bibliotek教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资料,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可燃冰”对于解决人类即将面临得能源危机问题得巨大价值。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科技新闻得文体特点及其在文本中得体现。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得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得空隙中与水生成“可燃冰”。
(5)为什么说“可燃冰"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有“巨大得潜在能力"?
a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得大陆架或北极等地得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与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b“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得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得天然气.
(2)可燃冰分布在哪?
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得大陆架或北极等地得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与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第一、二课时能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代为生物质材,以薪柴为代表;第二代以煤为代表;第三代则是石油、天然气和部分核裂变能源。
向杰,生于1977年,湖南怀化人,现任《南方日报》记者。
本文选自《科技日报》2003年11月19日。
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一般来说,它的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既有新闻性又有科学性。
蕴藏甲烷氯气气藏全文共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引言由能源危机引出说明对象,并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6-9段概述了人类对气水化合物探究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说明了形成“可燃冰”的三个条件以及常温常压下最易形成“可燃冰”的区域。
第四部分11-14段论述开采“可燃冰”有可能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灾难。
(1)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初探摘要:“工匠精神”它是严谨、卓越、正直和创新精神的同义词。
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从古代中国象形文字的演变到笔划清晰、形式简洁的楷书,从文学作品的创新到诗歌和散文的内容,从《诗经》的形式到唐代现代诗歌规则的形成,再经过深思熟虑,写出最恰当、最准确的文章。
这是语文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斟酌,追求精准完美的工匠精神。
我们中职学校是培养工匠的学校,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所传递的素养为工匠素养奠定基础,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融通运用,也直接影响产生着工匠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工匠精神;渗透;路径初探1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其产品的细致工作、追求完美和完美、坚持和追求高品质商品以及不断改进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创造行业中其他同行无法比拟的最好质量的产品。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奉献、勤奋、专注和创新等方面。
专业精神是一种基于从业者对职业的崇敬和热爱的认真和认真的职业精神状态。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专注,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
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2中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如果所有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都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并且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很高,他们的地位自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向往的境界。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工匠的学校,汉语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中很大的比重是对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知识进行教学,包括应用文的写作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第一、二课时
能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代为生物质材,以薪柴为代表;第二代以煤为代表;第三代则是石油、天然气和部分核裂变能源。
向杰,生于1977年,湖南怀化人,现任《南方日报》记者。
本文选自《科技日报》2003年11月19日。
本文是一篇科技新闻,一般来说,它的主体部分属于科技说明文。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既有新闻性又有科学性。
蕴藏甲烷氯气气藏
全文共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引言由能源危机引出说明对象,并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6-9段概述了人类对气水化合物探究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说明了形成“可燃冰”的三个条件以及常温常压下最易形成“可燃冰”的区域。
第四部分11-14段论述开采“可燃冰”有可能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灾难。
(1)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学名是什么?
“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
(2)可燃冰分布在哪?
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3)它的作用是什么?
从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4)“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解析文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注音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思考下列问题,梳理文章脉络。
“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
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
海底的温度是2℃至4℃,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
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
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
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
(5)为什么说“可燃冰”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有“巨大的潜在能力”?
a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b“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c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6)人类对“可燃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在1930年的时候,“可燃气”被人们知晓是因为它“堵塞住了天然气的输送,成为麻烦制造者”,所以“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规模开采,但是利用“可燃冰”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
(7)开采“可燃冰”有多难?为什么说“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利: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弊: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不
易开采和运输。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科学性:(1)、逻辑严密,阐释思路清晰;(2)、概念清晰,定义准确。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语言通俗性:把学术语言转化为科普语言来表达,达到了形象生动又不失准确的表达效果。
四、讨论: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小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