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 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其中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 至,甚至曾提议收养其中一个,不过孩子的父亲坚决 拒绝了那个“疯狂的家伙”。 1926年以后,维特根斯坦离开了乡村教师的职位,在 一个修道院里作园丁助手。 后来他姐姐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 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建 筑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 而这个建筑又给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建筑师的头衔,据 查,1933年—1938年各期维也纳地方志都把维特根斯 坦标明为建筑学家。


世界中的事物很多,当然也会存在和很多的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表达了许多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可能的世界,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世界是众多可能世界中实际 存在的那个。
而众多的可能世界构成的集合就是逻辑空间。 逻辑空间中存在着众多的可能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 里边众多里的那个实存的一个。 逻辑空间的概念可以对照着几何空间的概念理解。 几何空间的概念有点、线、面,而几何空间的基本单 位是由点构成的,

战后继续在剑桥任教,但对学院生活愈发不耐烦,坚 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 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后来在爱尔兰生活了两年,撰写了《哲学研究》的第 二部分,此后交替在威尔士、挪威居住,曾访问美国 三个月。 1949年,维特根斯坦被查出患有癌症,生前最后一段 时间住在他的医生和朋友贝文家里,同时坚持写作, 直到生命最后两天。 1951年4月29日,62岁生日后四天,维特根斯坦去世。

(一)世界的逻辑结构
维特根斯坦的世界是一个逻辑化的世界,在他看来, 世界是一个完全逻辑化的有着清晰结构的世界。 他通过逻辑的分析,从而把世界完全分析成为一个由 基本事态构成的,有着清晰逻辑结构的完全结构化的 逻辑整体,从而把世界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

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 事物的总和。”

事物,顾名思义,就是指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
而事实则是由事物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其中不仅包含 各种事物,还包括事物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等。 当说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仅仅罗列出一堆物的名字是 没有意义的,只有进一步说明这些物具有什么属性以 及它们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即事实是什么样的才能 令人满意。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 兵加入了奥地利军队。 关于维特根斯坦为什么会选择参加一战,据研究,维 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 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 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 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 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 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 维特根斯坦在战场 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 保罗· 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在前线服役期间,他一如既往写下了大量的哲学笔记。 而这些战时的笔记也就是后来他名动天下的著作《逻 辑哲学论》的草稿。

1918年11月,大战接近尾声,维特根斯坦在意大利前 线被俘,并被关进了战俘营。在战俘营期间,维特根 斯坦继续修订已经成稿的《逻辑哲学论》,同时联系 出版事宜。 当时的维特根斯坦寂寂无名,多次遭到出版商拒绝, 出版商一会儿要求名人作出评价,一会儿要求维特根 斯坦自付纸张和印刷费用。 维特根斯坦极为恼火,认为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不是正 派的行为,“我的工作是写书,而世界必须以正当的 方式接纳它。” 至于名人的评价,罗素承担下来了,为此书写了一篇 长长的导论,维特根斯坦读后,坦率告诉罗素,无论 是解释的部分还是批评的部分,他都觉得不满。

二、《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唯一出版的一部哲 学著作,它主要是在一战的战壕里完成的; 在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自称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 并自己补充说:“这听上去可能很傲慢,但我不得不 这样认为。” 在这本书写作完成之后,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全部的 哲学任务,然后去小学教书去了。

这本书很简炼,中文译本也不过70页,但是这本书简 单精炼,内容丰富。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本书具有严格的逻辑形式之美,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结构“象水晶一样清晰”, 而这样 的清晰的结构正是建立在维特根斯坦用数理逻辑的方 法对世界和语言的分析基础之上, 维特根斯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对世界和语言进行分析, 从而把世界和语言逻辑化,二者建立在一个共同的逻 辑结构之上, 由于共同的逻辑结构,从而语言可以完美地描述世界, 而通过语言清晰地描述世界,从而显示那些不可说的 东西。 而这本书的全部意义都可以概括为:凡是能说得都能 够清楚地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应保持沉默。

剑桥期间,他没有发表什么文章,但是他的课堂讲述 的内容以及口述的笔记却广为流传,数量不少的笔记 在他去世后由研究这编订成书,在学界广为流传。 维特根斯坦曾经打算定居苏联,并于1938年访问苏联, 可能是因为这次访问使得他放弃了这个念头,自后又 在挪威的木屋住了一年,后于1939年回到剑桥,接替 摩尔成为哲学教授。 二战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在伦敦一家医院当看护,后 来在纽卡斯尔的一个研究所当助理实验员。 在这段期间,继续思考哲学问题,而《哲学研究》的 第一部分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在维也纳,维特根斯坦解释了维也纳小组的创始人石 里克。维特根斯坦没有直接参与维也纳小组的团体活 动,他对卡尔纳普等人也没什么好感,只是同石里克、 魏斯曼有些交往。 在同维也纳学派交往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重新激发 了哲学的兴趣,并于1929年初,返回剑桥,并以《逻 辑哲学论》作为学位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同年在《亚里士多德协会会报增刊》上发表短文 《关于逻辑形式的一些看法》,这篇短文以及《逻辑 哲学论》这是他生前发表的全部哲学文章。 同年底,维特根斯坦受聘为剑桥三一学院研究员,并 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直到1947年退休。

2、可能世界和逻辑空间

既然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我们便可以构造和描述 这个世界,

Baidu Nhomakorabea
假设世界中只有两个事物:a,b,而这个世界中也只 有两种关系:F(),G(),
那么这个世界就可以描述为Fa︿Gb︿~Ga︿~Fb,这 样的逻辑结构不就描述了一个世界了, 而由于对每个符号而言,都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可能性, 那么如果上面那个式子描述的是现实世界,而其他与 它相似的逻辑情况,例如~Fa︿~Gb︿Ga︿Fb、那么 这样的描述表的不也是一个世界,只不过这样的世界 和现实世界不同, 而这样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我们称之为可能世界。

后来维特根斯坦自己开始把这片评论译成德文,但是 由于对德文的译稿不满,于是决定不要序言了,结果 没有罗素的序言,出版商当然拒绝出版。 至此维特根斯坦几乎竭尽全力,只好放弃了。

幸好罗素继续托人联系出版事宜,几经拒绝后,在 1921年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年鉴》最后一 期上,并附有罗素序言的德文译本, 1922年,在罗素的帮助下,此书的德英对照本在英国 出版。

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 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 《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他极为推 崇数理逻辑的成就,于是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 事哲学。 1911年夏天来到耶拿,拜访了弗雷格,后来在弗雷格 的建议下,维特根斯坦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 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 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 之一”。 在那个时代,精英人士普遍渴望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理 智创造,在剑桥的这段时间,维特根斯坦认识了很多 朋友,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数学家品生特等人。

当维特根斯坦从山林归来继续研究哲学时,他的思想 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后期的思想他在生前没有出版成 书,他的手稿被研究这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这就是 《哲学研究》, 在后期时维特根斯坦更多地关注语言自身的应用,即 语用,而不再强调语言的逻辑结构的无上性,提出了 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直接转向了自然语言学派,而他的 思想和著作也直接影响和深化了自然语言学派的发展。
第三讲 维特根斯坦
一、生平著作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最著名的奥裔英国哲学家,分析哲 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一生提出的两种哲学对分析哲学的前后两个派别: 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许多哲学家认为他是实现现代哲学实现语言学转向的 第一人,同时也是完成这种转向的终结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1889年4月26日 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从血统上讲,有一半是犹太 人,他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身也受洗为天主教徒。 他出身豪门,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工业大亨,维特根斯 坦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少年时期他和兄弟姐妹一起 在家里接受教育。

这本书形式独特,总共有七个命题组成,在每个命题 下边又有一些列的扩充和论证, 而最后一个命题就一句话: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 须保持沉默。下面什么都没有了,这本书的内容就结 束了。 这本书严格遵照着奥康剃刀原则,不说一句废话,简 短精练,但是背后却是含义丰富,每个命题其实都可 以大量的论述。 正因为此,这本书才更加难易理解和容易被人误解吧。 下面大致论述下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维特根斯坦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哲学史的知识几乎没 有,只是对叔本华的著作比较熟悉,并因为叔本华对 康德和佛教有所了解。 他不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由于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以及在理智上的特 殊天赋,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 深度。 维特根斯坦生前主要出版了《逻辑哲学论》这一本书, 这本书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巨大震撼,直接影响了维也 纳学派的发展和壮大,尽管不是维特根斯坦的本意, 但是这本书还是开创了分析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巨 大发展,使得分析哲学中的人工语言学派的达到了一 个顶峰时期。

1913年,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大笔遗产。 后来,维特根斯坦把这些遗产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 维特根斯坦后来解释了为什么不把这些遗产送给穷人, 他不愿意看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于得到这些钱财而变 得堕落,而他那些亲戚反正已经很富有很堕落了。 他自己一生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财物、权力和地位 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 1913年秋,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到挪威的斯克约顿附 近自己建了一个小屋,隐居在那里,研究逻辑问题。 在这段隐居期间,维特根斯坦已近乎疯狂。

此书一经出版,即在德国、奥地利、英国产生了巨大 影响,逻辑实证论运动可谓发端于此。
1927年,张申府先生翻译了此书《名理论》,这是此 书自英文译本之外的首个外语译本。 在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宣称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 哲学问题,当然在这本书出版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放 弃了哲学研究, 在1920年—1926年,在奥地利南部的山村作小学教师。 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教育中。 很快,当地的市民和农民就让他感到很沮丧。 当地人也不喜欢他,因为体罚学生的问题,当地人曾 把他告上法庭。 维特根斯坦工作尽职尽责,自费组织学生除外考察旅 行等,并编写了一本词典,而这个词典几十年后仍然 有再版。

少年的家庭教育使得维特根斯坦无法达到正规高中的 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才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 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 维特根斯坦的同学中还有另一个名人,那就是日后名 动天下的阿道夫· 希特勒同学。

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 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 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 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 简单实用的缝纫机。 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 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 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 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 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 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 程空气动力学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