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参考答案1、①证据:化石;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1)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的建立:(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
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更多(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1、武王伐纣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
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
(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中国古代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1)
中国古代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早期人类从原始群乱婚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
它是伴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的,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形式称为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中,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的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的女子共同的丈夫。
这种婚姻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现象的延续。
在血缘婚阶段,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
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
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
2、族外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
3、对偶婚:氏族对血缘间婚姻禁忌的日益复杂,通婚范围更加缩小,导致族外婚中男女双方或长或短时期内较为稳定的结合,形成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对偶婚制度。
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氏族,这种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4、龙山文化的代表(1)黑陶(用火技术的进步)(2)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5、禅让制: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
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度。
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
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
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谦让给舜。
舜到晚年也同样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
6、小康社会:解决温饱,提高生产,均衡发展,更注重于发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大同社会:天下皆孝,安居乐业,人人无私,是最终的社会形态。
7、夏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襄汾县陶寺遗址,分别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8、盘庚迁殷:商朝中后期迁移国都之举。
《中国古代史(一)》作业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之人是:( )A.苏秦B.张仪C.匡衡D.车胤正确答案:A2.下列哪位皇帝践行了一夫一妻制:( )A.宋高宗B.宋宁宗C.明仁宗D.明孝宗正确答案:D3.明代一直受蒙古威胁,以下为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战役有:( )A.土木堡之变B.崖山之战C.鄢陵之战D.鞍之战正确答案:A4.汉代今古文之争颇为激烈。
以下属于古文经阵营的是:( )A.公羊春秋B.谷梁春秋C.韩诗外传D.毛诗诂训传正确答案:D5.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时法。
它们与五行相结合,各自有各自的五行属性。
以下属水的天干有:( )A.甲B.丙D.子正确答案:C6.六书是汉字传统的分析方法。
以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为例,以下形容象形的有:( )A.画成其事,随体诘诎B.比类合谊,以见指撝C.视而可识,察而见意D.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正确答案:A7.性善性恶是每一个穷究人伦道理的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A.荀子性善B.孟子性善C.扬雄性善D.韩愈性善正确答案:B8.《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哪一国的史书:( )A.鲁国B.魏国C.齐国D.赵国正确答案:B9.下列被称为“商圣”的是:( )A.范蠡B.吕不韦C.端木赐D.胡雪岩正确答案:A10.“妇人之仁”用来指一个人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那么“妇人之仁”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 )A.刘邦C.刘备D.曹操正确答案:B11.自古以来,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至今仍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请问被称为元代四大戏剧的是:( )A.《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B.《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长生殿》C.《窦娥冤》《汉宫秋》《牡丹亭》《长生殿》D.《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正确答案:D12.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先秦时代
3:商朝特征:刑法加强
三、周朝(西周) 周文王时期的强盛给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陕西西安)称镐京。
2、周是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在东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井田制与分封制
1、井田制(1)田地形式:更低沟洫纵横,如井字。
(2)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B必须缴纳贡赋给国王;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山集体耕种,奴隶主全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3)实质:奴隶制的经济制度,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
井田制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为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为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政治特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
经济特点: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农耕工具改善、手工业日趋成熟,商业迅速发展
民族关系:各民族逐渐融合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生产技术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1)铁制农具的使用,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4)铁农具的使用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的提高。
4、手工业专著:战国时《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各个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独一无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人参与手工劳动;B统治者提倡耕织,促进家庭手工业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2010· 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 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 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B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 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 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c
6.(2010· 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 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 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 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c
7.(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 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 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 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 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 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 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 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中国古代史总结(1)
“德均则卜” 士 庶
礼节民心, 乐和民性,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从“封邦建国”到“封建亲戚”——天下归周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天下归宗 从“制礼作乐”到“协和万民”——天下归心
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图 解 历 史
镐京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从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农、工、 商)的不断发展
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演 变;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
• 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改革、民族关系、政治事件(秦 的统一)、政治现象(改革、统一、分裂)
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始皇: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孝文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 唐太宗: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康熙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小结:
秦汉以来的法制,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法诸法合 一,司法行政不分,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明清的法制体系,把中 华法系推到了尽头,却缺乏向近代法制体系转化的内在机制。到了晚清, 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 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3)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会
山顶洞犬牙
山顶洞遗址
宗教观念的出现
山顶洞遗址可分为四部分,洞口、上室、 下室和窨(yìn)。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地方, 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骨针和装饰品。
下室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 人骨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粉末及随葬品,说 明人骨架是有意埋藏。
婚姻形态
从老年妇女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 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装饰品来 看,老年妇女受到 特别尊重,山顶洞人处在 氏族公社阶段。
2、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箭头,不 仅样式精美,而且多为骨制,这反映了当 时的人们狩猎有了剩余,为家畜饲养业创 造了条件。
早期以江西万年仙人 洞遗址为代表。其稻 谷的发现可以使中国 的原始农业起源提早 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 原始陶器的出现,是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 陶器。
中期和晚期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为代表
(一)几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概况
黄河流域:
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前3400— 前2000年)
距今180万年前。 该遗址出土有石器、烧骨、动物化石;石
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三棱 大尖状器,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 西侯度石片文化的出现,说明人类石片技 术的应用,当以中国为最早。
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 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
4、陕西兰田人
新人又叫晚期智人,从4、5万年前到一万年 前之间。典型遗址为广西柳江人、北京山 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山西峙峪人,台 湾的左镇人。
现代人开始形成。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又叫母权制,是继原始群居 之后原始公社制度下的又一个发展阶段。 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中国古代史1.主题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Ⅳ、影响: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一、炎帝 Ⅰ、简介: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Ⅱ、贡献 ①(传说)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种植五谷和蔬菜 .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Ⅰ、遗址地点:北京人活动过的区域 Ⅱ、所处年代:距今约3万年(氏族社会) Ⅲ、生产生活状况:使用 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 取火;会从事交易;出现爱美意识和丧葬礼仪;过集体生活,共同劳 动,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Ⅳ、人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黄帝 Ⅰ、简介:姓公孙,名轩辕 Ⅱ、贡献:(相传)能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会炼铜, 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Ⅲ、其他:(相传)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皇帝的 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价值:这些远古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真题展示
走进考场 1.(2019·益阳)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 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18·益阳)以下关于河姆渡人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烧制陶器 B.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过定居生活 C.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的 D.氏族内部已经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03 核心素养培养
史料拓展
(改编)材料: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 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1929年, 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 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设问:写出材料中提到的两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名称。 解答:元谋人;北京人。
中国古代史(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古代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称为人类的始祖,传说他创造了八卦和文字。
•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农业之神和药物之神,据说他发明了农业和医学的基本知识。
2. 夏朝•禹: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治理洪水和开展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夏禹系:夏禹之后的一系列统治者,共有十三位君主。
3. 商朝•商汤:商朝的创始人,他成功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并建立了商朝的封建制度。
•商王朝:商朝的统治王朝,历时约五百年,其间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
4. 周朝•周武王:西周时期的君主,他在革除商朝暴虐统治的同时,也奠定了周朝的基础。
•西周和东周:周朝历史上的两个时期,西周时期是周武王建立周朝至周幽王时期,东周时期是自周平王迁都至周昭王时期。
5.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东周时期的一段历史时期,以战国七雄的割据和争斗为特点,也是诸侯国逐渐崛起的时期。
•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后期,七雄之间的争霸战争达到了极高的激烈程度。
6. 秦朝•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
•秦朝法治:秦朝推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包括焚书坑儒和统一度量衡等,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汉朝•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
•汉武帝: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和拓展,使汉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8.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国时期的国家格局,以魏、蜀、吴三国相互争夺,最终魏国取得了胜利。
9. 隋朝•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他集中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使隋朝成为短暂但辉煌的王朝。
•隋唐兴亡:隋朝的崩溃引发了唐朝的建立,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10. 宋朝•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北方遭遇敌对势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南方的统一,开创了北宋时期的局面。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都城:阳城。
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部,沿黄河至河北、山东交界处。
灭亡:黄河下游商部落汤讨桀灭夏。
商朝的兴衰都城:亳——(盘庚)殷。
残暴统治:纣王—炮烙之刑。
人祭和人殉。
灭亡:周武王—牧野之战。
西周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西周灭亡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长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困。
标志: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
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内容:(1)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2)诸侯交贡赋。
(3)奴隶集体耕种。
(4)如同井字。
瓦解: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私田增多——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井田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渐确立。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义务:服从王命、缴纳贡赋,随王作战。
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A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B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C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一)中考模拟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
专题01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一)考点0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考点02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点0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04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0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1.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
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2.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
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
这些手斧产生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3.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
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
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修建了水利工程B.已有了原始农业C.建立了早期国家D.出现了成熟文字(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4.“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
”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碳化稻粒A.家畜饲养的出现B.原始农业的产生C.定居生活的开始D.渔猎生产的发展(2020·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5.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
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辽河流域(2019·广东·统考中考真题)6.《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2019·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7.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高中历史统编上册(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
大汶口遗址出土: 八角太阳纹彩陶
河姆渡遗址稻谷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1.早期
距今年代 区系划分 代表遗址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1万-- 黄河流域 5000年
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北粟南稻
磨制石器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
河姆渡文化
饲养家畜
生产力低 母系氏族
社会
黑陶
玉器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父系氏 族社会
贫富分化 不平等 私有制 阶级分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2.晚期
生产力提高 工具改进
私有制 剩余产品
贫富分化
阶级
生产力的提高是贫富分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二、从部落到国家——传说时代(夏朝) (一)国家的产生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炎黄部
华 夏
三、商和西周——信史时代 (二)西周
2.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三、商和西周——信史时代 (二)西周
2.宗法制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依据是什么呢?
尚未贫富分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2.晚期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良渚文化玉琮
红山文化玉龙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2.晚期
距今年代 区系划分 代表遗址 生产工 具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磨
5000
1 中国古代史简介
炎帝与黄帝
1、相传距今年代: 四五千年前 2、生活地点: 黄河流域
公元25年,刘秀建都洛阳,东汉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替线索
南朝
蜀
东晋
宋齐梁 陈
魏
西晋
东魏 北齐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分裂
短暂统一 再分裂
北朝 长期分裂对峙
三 国 鼎 立 图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此后两年刘备、孙权 先后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西 晋 统 一 图
战国形势
前475年, 韩、赵、魏 三家分晋, 战国开始。 经过长期兼 并战争,形 成齐、楚、 燕、韩、赵、 魏、秦七大 诸侯国,史 称“战国七 雄”。
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前202年,刘邦建都长安,西汉建立 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炎帝的传说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 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 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 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 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 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81人,即81个氏族,是勇 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 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 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 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 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 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 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下)一、名词解释1. 内阁明、清两代所设的政务机构。
明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忌大臣权重,不设宰相,而自洪武十五年起仿宋制而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永乐初以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组成内阁,但阁臣地位并不高,一般秩仅五品。
至明洪熙后职权渐重,多兼领六部尚书,权高于部、院,成了皇帝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
清初以国史、秘书、弘文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后为军机处所夺,内阁便仅存虚名。
小说中称蔡京为“内阁蔡太师”(第十回),是明人口吻,因宋时宰相不称“内阁”。
2. 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重要机构。
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立。
军机处人员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挑选,称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汉官员共八人组成,其中各有一人为首领。
职位较低的官员名军机章京,负责缮写皇帝谕旨、撰拟文稿,记录归档等事务。
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在皇帝授意下处理军国大事,用皇帝或军机处名义向各省区军政大臣发布旨令。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军机处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最高决策机构。
3. 一条鞭法亦称“条编法”。
明中后期施行的赋役体制改革。
明万历九年(1581),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赋役体制改革,以限制官僚豪强的赋役优免权。
其主要内容是:(1)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丁入亩,力差改以银代役,田赋征银;(2)赋役征收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
从而简化了征收形式,有利于农民离土从事手工业,也使部分无地农民减去了力役负担。
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作物商品化,是我国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
但该法因受豪强地主阻挠,实行得不够彻底,明末遭破坏。
4. 摊丁入亩清代的赋税制度。
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
明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部分丁银摊入田粮征收。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丁银负担的总数虽固定,但仍十分繁重,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
雍正初年,清政府在全国(除山西及西北、西南边区外)逐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起征收。
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代统一的赋税制度。
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5. 卫所制度明代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
按军法规定,京师和地方都设立卫所,数府为一个防区,称为“卫”;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
大体上以5600人为一卫,卫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辖2总旗、10小旗。
分设卫指挥使、千户统领、百户统领。
盛时有547卫,2593所,兵额270余万。
卫、所兵源于从征(明初随朱元璋征战的军户)、归附(明初元军及各起义军的降军和败军户)、谪发(犯人充军)、垛集(三民户为一垛集,一户出一正丁,二户各出一丁为贴丁,轮流服军役)、简拔(民户丁多者拔以充军)、抑配(清理逃军滥及民户)等。
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废弛,改用募兵制代替。
6.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
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余姚(今属浙江)人。
曾任刑部、兵部主事。
因上书宦官刘瑾,营救戴铣、薄彦征,贬官为贵州龙场驿丞,其间曾讲学于贵州修文县的阳明洞。
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叛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反对程朱学派。
郭沫若留日初期,曾买《王文成公全书》,每天必读10页。
1924年,郭沫若以《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为题,为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王阳明全书》作序,对王阳明进行了评说,给予高度评价。
7.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他提倡“六经皆史”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著《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文学方面,他反对桐城派的“义法”和袁枚的“性灵”论。
着有《章氏遗书》。
老舍十分赞赏他在《文史通义》中对那些好用古字、死守古典的文人的批评,认为“这些议论都是非常痛快,非常精到的”。
但又指出,谈到文学本身,“他还是很守旧的”。
8. 三法司明、清两代对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官署的合称;在外,以大理寺左右寺官、都察院各道御史及过往刑部与承办之司法官署会审,称“小三法司”。
凡罪应斩、绞之大案,在京由三法司会审,刑部主刑名,都察院主都察,大理寺主驳正;在外由小三法司会审。
凡刑不至死者,不入三法司。
会审时,对案情无疑,协议一致,则定案。
如有分歧,许两议之,上请皇帝裁决。
9. 轮班工匠明代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劳役的工匠。
据《明会典•工匠二》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天下各色人匠编成班次,轮流将赍原编勘合为照上工以一季为满,完日随即查原勘合及工程明白,就便放回,周而复始。
”明代匠户分三种:轮班匠,住坐匠和存留匠。
轮班匠为由外地调入京师的工匠,匠籍隶属各行省。
每一、两年或三年到京师服劳役三个月,以后轮班更替,由工部管理。
匠户全家可免其它科差。
轮班匠世代承役,不能脱籍,故常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奋起反抗或逃亡。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统治者允许轮班匠输银代役,不愿出银者仍旧当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匠役一律改为征银,并不许匠户私自到部当班。
10 《四库全书》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隆时,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着手编纂,实际校纂官为纪昀,参加纂修者约三百六十人,其中有戴震、邵晋涵、姚鼐、王念孙等许多著名学者。
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到五十八年(1793)最后完成。
共缮写七部,分别藏于北京宫中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
其中,文源、文汇、文宗存书已在战争中焚毁;文澜所存有散失,后补抄;文渊、文溯、文津存书,至今保存完整。
(11 《明实录》编年体史书。
明史馆臣撰。
据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诸司章疏奏牍、抄存邸报、传记、先朝遗事资料,累朝分编,从明太祖至熹宗各朝,均经修定,共十三部三千零四十五卷。
思宗崇祯朝有后人补辑本十七卷。
此书内容宏富,举凡政务措施、典章制度、财政赋役、经济措施、军事活动、重大事件、民族关系、社会状况、各省府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王府制度、祭祀、营造等均有详录,且按编年体年月日排列。
对诏令、奏议、案牍、大臣事迹亦择要收载, 保存有大量明代史料。
但因系当代人奉敕编修,记事多讳饰。
12 《清实录》书名。
清代编年体史料长编。
历朝编修,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三种文字。
自《满洲实录》、《太祖实录》至《宣统政纪》凡十三朝。
1932年伪满洲国计划影印,后由日本东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承接,至1936年12月全部印毕。
共一百二十二帙,一千二百二十册。
内容多所改窜,但以奏章、谕旨形式,记录各朝国典大政、经济、政治及社会活动情况,仍具重要史料价值。
其中宣宗(道光朝)、文宗(咸丰朝)、穆宗(同治朝)、德宗(光绪朝)、宣统五朝属近代历史范畴。
13东林党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后期, 由于朝政大坏、社会矛盾激化,党争更加酷烈。
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考功主事顾宪成因讨论三王并封与会推阁员王家屏,忤神宗,被革职还乡。
与好友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于无锡东林书院。
他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着,而忌者亦多。
东林书院遂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反对派称他们为“东林党”。
他们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
天启时,魏忠贤专权,党人杨涟、左光斗等疏劾忠贤,被捕入狱死。
魏忠贤编《三朝要典》,借“三案”迫害东林党。
魏阉党羽编《东林点将录》《天鉴录》等,凡被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
天启七年(1627)思宗即位,立诛客氏、魏忠贤,穷查党羽,定为逆案,东林党人入阁参政。
不久,温体仁入阁。
体仁得势后,欲除东林,植逆党。
东林与魏阉余党的斗争日趋激烈。
崇祯政权覆亡后,党争在南明政权中依然进行,直至彻底灭亡。
14奴儿干都司明代在东北设置的地方军政机构。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太祖时设辽东都司。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在元朝奴儿干东征元帅府的旧址,即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调任东宁卫指挥康旺为奴儿干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指挥佥事。
下属一百八十四个卫,二十个所。
万历年间,增加到三百八十四个卫、二十四个所。
其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
各卫、所行政机构的官员,有汉族、女真族及其它各族人。
由明朝中央政府发给印信,赐以官号, 行使统治权。
永乐、宣德时期,明朝派太监亦失哈以钦差大臣身份十次巡视奴儿干地区,并在治所特林修建了永宁寺。
15土归流明清两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
西南地区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元朝以来皆实行土司制度。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曾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府。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贵等省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即将世袭土司改为由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使这些地区的地方官制同内地趋于一致。
各地进展也不平衡,除湖广外,有些地区清代一直未废除土司制度。
16、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作品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古文运动:唐后期由韩愈和柳宗元掀起的一场散文改革运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衰微,骈文这种贵族文体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名义上是要求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17澶渊之盟澶渊之盟:1004年澶州之战,辽国主动求和,宋真宗接受“和议”,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形成了宋辽对峙的局面,18、庆历新政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