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九年级物理上册《电阻》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电阻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电阻电阻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器电路中都存在着电阻。
通过对电阻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原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中关于电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电阻在电路中,电阻是指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
它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等因素决定的。
正常情况下,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二、电阻的表示方法电阻的常用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欧姆表表示,另一种是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表示。
其中,欧姆表是一种测量电阻大小的仪器,是电阻箱的一种。
而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则是用来代替电阻的标记,以便于电路图的绘制和理解。
三、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为:电流=电压/电阻。
也就是说,当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
而电流与电阻成正比,电压与电阻成反比。
四、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在电路中,电阻的组合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两种。
串联电阻是指将多个电阻依次连接,电流在电阻间依次通过;而并联电阻是指将多个电阻同时连接,电流在各个电阻上同时分流。
1. 串联电阻的计算当电阻串联时,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即 R总 = R1 + R2 + R3+ ... + Rn。
2. 并联电阻的计算当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和的倒数。
即 1/R总 =1/R1 + 1/R2 + 1/R3 + ... + 1/Rn。
五、电阻的应用电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1. 电灯的发光原理:电阻用来阻碍电流的通过,使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热能,从而使电灯发光。
2. 电子产品的保护:电阻可以用来限制电流的大小,从而保护电子产品免受过大的电流损害。
3. 温度传感器:利用不同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特性,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温度传感器。
六、电阻的分类按照导体材料的不同,电阻可以分为金属电阻和非金属电阻两大类。
电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电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电阻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质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在九年级上册的电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电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九年级学习进度,整理电阻的相关知识点。
1. 电阻的定义与符号电阻是指物质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通常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欧姆是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基本单位。
2. 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阻R和电流I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R = U / 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这个公式表明,电阻和电流成反比关系,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3. 导体与绝缘体导体是指具有低电阻的物质,电流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
金属是常见的导体材料,如铜、铝等。
绝缘体是指具有较高电阻的物质,电流很难在其中流动。
绝缘体常用于电路的绝缘层、绝缘材料等。
4. 电阻的计算当电阻和电流已知,可以使用欧姆定律的公式来计算电压。
例如,已知电阻为2欧姆,电流为3安培,则电压为6伏特。
公式为:U = R * I。
5. 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在电路中,电阻可以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串联连接是指将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电阻。
而并联连接是指将电阻同时连接在电路上,电流会分流通过各个电阻。
6. 串联电阻的计算当电路中存在串联电阻时,总的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例如,若电路中有三个串联电阻,分别为2欧姆、3欧姆和4欧姆,则总电阻为2 + 3 + 4 = 9欧姆。
7. 并联电阻的计算当电路中存在并联电阻时,总的电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 / R = 1 / R1 + 1 / R2 + 1 / R3,其中R1、R2、R3表示各个并联电阻的阻值。
8. 欧姆定律在电阻中的应用欧姆定律在电阻的计算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欧姆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电路设计和维护中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9.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温度对电阻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的值会增大。
初三电阻知识点总结
初三电阻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电阻的基本概念。
电阻的物理意义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单位是欧姆(Ω),表示1伏特的电压作用下通过1安培的电流时产生的电阻。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V/I,其中V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电阻的分类。
按照导体的性质和用途,电阻可以分为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
固定电阻的电阻值是固定的,不能改变,而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可以通过外界的调节改变。
另外,电阻的连接方式也有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
串联是指将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形成一个电阻链,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通过。
而并联是指将电阻并排连接,形成多条路径,电流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通过。
电阻的使用也十分广泛。
在电路中,电阻可以用来限制电流大小、调节电压和消散功率。
在生活中,电阻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比如电热水壶、电炉等都需要使用电阻。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步了解这些电阻的基本知识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电阻的测量方法。
测量电阻的仪器是电阻计。
电阻计可以通过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并比较测量结果来得到电阻值。
对于较大的电阻值,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将待测电阻和已知电阻相连,利用分压公式或分流公式来测量电阻。
在电路中,电阻还有一些特殊的应用。
比如在分压电路中,电阻被用来根据需要分配电压。
在分流电路中,电阻可以根据需要分配电流。
在电流表和电压表中,电阻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传感器中,电阻可以根据受力或受热程度改变电阻值,达到测量目的。
电阻和其他元器件一样,也有一些特殊的特性。
比如温度特性,是指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电阻的温度特性。
此外,电阻还有频率特性和功率特性等。
总而言之,电阻是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元器件,初三学生应该对电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电阻的基本概念、分类、连接方式、使用和测量方法,以及电阻的特性。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电阻。
电阻知识点和公式总结
电阻知识点和公式总结一、电阻的概念电阻是指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碍,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符号为R。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二、电阻的分类1. 固定电阻:电阻值是固定不变的,如炭膜电阻、金属膜电阻等。
2. 可变电阻:电阻值可以通过外界的操作进行调节,如电位器、电阻箱等。
三、电阻的公式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R=ρ*l/A其中,R为电阻值,ρ为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A为导体的横截面积。
四、电阻率电阻率是一个材料的固有属性,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电阻率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也不同,一般用ρ表示,单位是Ω·m。
五、电阻的热效应电阻通电后会产生热效应,这个效应称为焦耳热。
焦耳热是由于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原子的震动增强而导致的。
六、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1. 串联电阻:指多个电阻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流过。
2. 并联电阻:指多个电阻并联在一起,电流可以有多条路径可以流过。
七、电阻的测量电阻可以通过万用表进行测量,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八、电阻的使用电阻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路中,可以用来限制电流、分压、降压等。
九、电阻的温度特性电阻的大小和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许多材料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温度系数来描述。
十、电阻的能量消耗电阻在通电时会消耗能量,这个能量就是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电阻会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十一、电阻和功率电阻和功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I²R其中,P为功率,I为电流,R为电阻。
十二、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表示电阻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定律。
欧姆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U=IR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以上就是关于电阻的知识点总结,通过了解电阻的基本概念、分类、公式、测量等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应用。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一、电阻的概念。
1. 定义。
-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用字母R表示。
-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2. 单位。
- 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 常用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kΩ = 1000Ω,1MΩ=1000000Ω。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 材料。
- 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例如,在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时,银、铜、铝等金属的电阻较小,而镍铬合金等的电阻较大。
2. 长度。
- 在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例如,同样粗细的铜导线,长导线比短导线的电阻大。
3. 横截面积。
- 在材料、长度和温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例如,长度相同的两根铜导线,粗的那根电阻小。
4. 温度。
- 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如,灯泡中的灯丝(钨丝)在刚通电时温度较低,电阻较小,电流较大;随着灯丝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流减小,最后达到稳定状态。
但也有少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材料。
三、电阻的串并联。
1. 串联电阻。
- 特点。
-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 = R_1+R_2+·s+R_n。
- 串联电阻具有分压作用,根据U = IR,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U_1:U_2=·s:U_n = R_1:R_2:·s:R_n。
- 实例。
- 节日小彩灯,一个小彩灯坏了,整串灯都不亮,这是因为小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一处断路,整个电路就没有电流了。
2. 并联电阻。
- 特点。
-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R_1)+(1)/(R_2)+·s+(1)/(R_n)。
- 并联电阻具有分流作用,根据I = (U)/(R),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即I_1:I_2=·s:I_n=(1)/(R_1):(1)/(R_2):·s:(1)/(R_n)。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总结 1、电阻的概念;每个导体都具有阻碍电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电阻。
符号为R。
2、电阻的单位:单位欧姆Ω,常见的的还有kΩ、MΩ。
106Ω= 103kΩ= 1 MΩ。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关系为:4、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①接线柱②滑片③电阻丝④金属杆⑤瓷筒5、滑动变阻器的接法为了使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阻丝介入电路中,无论采用什么接法,都是“一上一下”。
6、读电阻箱的示数:各旋钮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他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
常见考法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电阻单位间的换算,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电阻箱的读书方法。
误区提醒 1、电阻的大小决定因素是导体的材料; 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分压或分流;3、电阻箱可以间断的变化电阻值,滑动变阻器是连续变化。
【典型例题】例析:甲、乙两条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线,甲的长度是乙的3倍,甲、乙横截面积之比是2∶1。
若乙电阻是30Ω,那么甲电阻是多少?初中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二)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mV 1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它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在初三物理的学习中,对电阻的理解和应用是电路学习的基础。
首先,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电阻率也不同。
例如,铜和银的电阻率较低,是良好的导体;而橡胶和玻璃的电阻率较高,是良好的绝缘体。
其次,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这是因为电流需要通过更长的路径,从而增加了电子与原子核的碰撞次数,导致电流流动受阻。
再次,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这是因为电流可以通过更多的路径流动,从而减少了电子与原子核的碰撞次数。
此外,温度也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原子振动加剧,增加了电子与原子核的碰撞次数。
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增加了自由电子的数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它表示在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R = U/I,其中 R 代表电阻,U 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
在实际应用中,电阻通常与其他电子元件如电容和电感一起构成电路。
例如,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倒数的和。
了解电阻的这些基本特性和计算方法,对于学习更复杂的电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电阻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
九年级物理电阻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电阻知识点电阻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物理学中的电阻相关知识点,包括电阻的定义、测量和影响因素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阻的相关概念。
一、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R等于电压V与电流I的比值,即R=V/I。
这个比值反映了电流通过导体时所消耗的电能,电阻越大,阻碍电流通过的能力越强。
二、电阻的测量测量电阻的常用仪器是万用表,它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测量:串联法和并联法。
1. 串联法测量电阻串联法是将待测电阻与已知电阻依次串联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2. 并联法测量电阻并联法是将待测电阻与已知电阻并联连接在一起,测量总电阻和已知电阻的电流,根据电流的比值可以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三、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大小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导体材料的特性不同的导体材料对电流的阻碍程度不同,常见的导体材料如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等,它们的电阻大小不同。
2. 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 温度的变化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时,导体的电阻会增加;温度降低时,电阻会减小。
四、电阻的应用电阻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调节电流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对电器设备的控制。
2. 发热器电阻体本身会由于电流通过而产生热能,这种特性被广泛用于发热器的设计中。
3. 电路保护电阻可以用作保护元件,通过限制电流大小,起到保护电器设备的作用。
4. 电子元件电阻作为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如电视、手机等。
总结:电阻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了解电阻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
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电阻知识点概述一、电阻的定义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二、电阻定律电阻定律表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A和材料的电阻率ρ有关,表达式为:R = ρ * (L / A)三、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
公式为:V = I * R其中,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
四、串联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器是依次连接的,电流在各个电阻器中是相同的。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计算公式为:R总 = R1 + R2 + R3 + ... + Rn五、并联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器是并行连接的,电压在各个电阻器上是相同的。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计算公式为:1 / R总 = 1 / R1 + 1 / R2 + 1 / R3 + ... + 1 / Rn六、影响电阻的因素1. 材料的电阻率: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电阻率受温度影响。
2. 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 温度:大多数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七、超导现象当某些材料的温度降至某一低温时,电阻会突然降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
八、电阻的测量1. 伏安法:利用欧姆定律,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计算电阻。
2. 惠斯通电桥:一种精确测量电阻的仪器。
九、电阻的应用1. 限流:通过电阻限制电流的大小。
2. 分压:在分压电路中,电阻可以用来分配电压。
3. 电热:利用电阻发热的原理,如电热器、电炉等。
十、安全注意事项1. 在电路中使用合适的电阻值,避免过载。
2.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易受温度影响的电阻。
3. 在测量电阻时,确保电路断电,以防电击。
以上是初三物理课程中关于电阻的基本知识点概述。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阻器,并注意安全操作。
九年级上册物理电阻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电阻知识点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和概念。
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电阻这一关键概念。
本文将探讨九年级上册物理中涉及到的电阻知识点,并为读者提供相关解析。
一、定义和单位电阻是指电流通过某种介质或物质时遇到的阻力。
当有电压施加在电阻上时,电子流经过电阻时会受到碰撞和摩擦,因此电子流的流动会受到阻碍。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二、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阻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V = I × R,其中V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
换句话说,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三、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1. 串联电阻串联电阻指的是将多个电阻依次排列在一条电路中,电流依次通过每一个电阻。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所有电阻之和,即R总= R1 + R2 + R3 + ...。
2. 并联电阻并联电阻指的是将多个电阻连接在一起,共享相同的电压源。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即1/ R总 = 1/ R1 + 1/ R2 + 1/ R3 + ...。
四、电阻与导体1. 导体导体是指电阻较小且容易传导电流的物质。
在导体中,电子可以很容易地自由移动,因此电流可以顺畅通过。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如铜和铝。
2. 绝缘体绝缘体是指电阻较大且不易传导电流的物质。
在绝缘体中,电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电流不能通过。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等。
五、电阻与温度电阻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导体中的电子碰撞和摩擦,从而阻碍电流的流动。
六、电阻的应用电阻在实际生活和工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电炉电炉中的电阻用来产生热量,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流通过高阻值的电阻导致电阻发热,从而加热材料。
2.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中经常使用电阻来实现电流控制和分流。
例如,可变电阻(电位器)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九年级求电阻知识点
九年级求电阻知识点电阻是电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电流的流动产生了一定阻碍,影响着电路的性质和特性。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了解电阻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九年级求电阻的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阻的定义及单位电阻是指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因导体本身固有的性质而产生的阻力。
其单位是欧姆(Ω)。
当一个导体上的电压为1伏特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1安培时,我们称这个导体的电阻为1欧姆。
二、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导体材料的不同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常见的导体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是良导体,它具有低电阻的特点。
相反,非金属是绝缘体,它具有高电阻的特性。
对于相同长度和直径的导线,在相同条件下,金属导线的电阻要远远小于非金属导线。
三、电阻的计算公式1. 串联电阻当电路中的电阻按照直线连接,依次连接在一起时,我们称其为串联电阻。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电阻值之和。
举例:如果电路中有三个串联电阻,电阻分别为R1、R2、R3,那么总电阻R等于R1+R2+R3。
2. 并联电阻当电路中的电阻分支并联连接时,我们称其为并联电阻。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R = 1/R1 + 1/R2 + 1/R3其中R1、R2、R3为电路中各个并联电阻的电阻值。
四、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大小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导体的长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就越大。
这是因为电流需要通过更长的距离,电阻也相应增加。
2. 导体的截面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截面积越小,电阻就越大。
这是因为导体的截面积变小,电流所通过的有效传导区域减少,电阻也相应增加。
3. 导体的材料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
金属导体通常具有低电阻,而非金属导体通常具有高电阻。
五、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1. 电阻与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和电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电压恒定时,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阻越小,电流就越大。
2. 电阻与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和电压之间也存在线性关系。
九年级物理电阻大全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电阻大全知识点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电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电器、电子设备都离不开电阻。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九年级物理学习中的电阻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电阻的定义和单位:电阻是指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对于一个给定的导体,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越大。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2.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V)和电阻(R)之间存在以下关系:I = V / R。
也就是说,电流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当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
3. 串联电阻的计算:当电阻器依次连接在电路中,形成串联电路时,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相加。
例如,若有电阻R1、R2、R3串联在一起,总电阻(RT)为:RT = R1 + R2 + R3。
4. 并联电阻的计算:当电阻器平行地连接在电路中,形成并联电路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例如,若有电阻R1、R2、R3并联在一起,总电阻(RT)为:1 / RT = 1 / R1 + 1 / R2 + 1 / R3。
5. 电阻与电功率的关系:电阻与电功率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功率公式,电功率(P)等于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P = I²R。
也就是说,功率与电阻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当电阻增大时,电功率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功率增大。
6. 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截面积有关。
一般来说,导体材料的电阻越大,长度越长,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这是因为电阻和导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7.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导体的电阻也会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导体的电阻增大;而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8. 变阻器:变阻器是一种可以调节电阻值的电路元件。
它由固定电阻和可调电阻组成。
通过调节可调电阻的阻值,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大小,从而控制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九年级上册电阻基础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电阻基础知识点电阻是电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九年级上册电阻基础知识点包括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算、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电流在通过某些物质时遇到的阻碍。
它是电阻器材在单位电压下通过的电流与该电压的比值。
单位为欧姆(Ω)。
电阻的作用是限制和控制电流的流动。
2. 电阻的计算电阻的计算可以使用欧姆定律来进行。
欧姆定律表达式为:U=I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R是电阻。
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如果知道电压和电阻,可以计算电流;如果知道电压和电流,可以计算电阻。
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当电阻器两端接在同一个电源上,形成电流通过的路径时,会发生串联和并联的情况。
串联是指多个电阻器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电阻器;并联是指多个电阻器并排连接在一起,电流分流通过每个电阻器。
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可用公式计算:Rt = R1 + R2 + R3 + ...,其中Rt是总电阻,R1、R2、R3等为各个电阻的阻值。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可用公式计算:1/Rt = 1/R1 + 1/R2 + 1/R3 + ...,其中Rt是总电阻,R1、R2、R3等为各个电阻的阻值。
4. 电阻的颜色代码电阻上通常会印有彩色的环形条纹,这些条纹表示电阻的阻值。
电阻颜色代码是一种将阻值编码成条纹的方式。
电阻的颜色代码有4环和5环两种。
4环颜色代码表示阻值的前两位数字和后两位数字,中间还有一个表示乘以的倍数。
5环颜色代码表示阻值的前三位数字和后两位数字,中间还有一个表示乘以的倍数。
5. 变阻器变阻器是一种可以调节电阻值的电阻器件。
通过调节滑动片的位置,可以改变电阻值,从而调节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
变阻器常用于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中。
它可以用来调节光亮度、音量、电流等参数,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九年级上册电阻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电阻知识点电阻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电流和电压密切相关。
在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电阻有关的知识。
本文将围绕电阻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方法以及与电阻相关的电路定律展开讨论。
一、电阻的概念电阻是指物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常见的电阻是由导体材料制成的,如金属线。
物体的电阻与其物质性质、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二、电阻的表示方法电阻可以通过色环编码法进行标记和表示。
由色环编码法得到的电阻值可通过读取色环对应的颜色值,根据图表找到对应的阻值。
另外,电阻还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例如1千欧姆等。
三、电阻的计算方法1. 串联电阻的计算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在电阻之间依次经过。
当串联电路中有多个电阻时,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阻值的和: R总 = R1 + R2 + R3 + ...2. 并联电阻的计算在并联电路中,电阻之间是并排连接的,电流可以同时通过多个电阻。
当并联电路中有多个电阻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阻值倒数的和的倒数:1/R总 = 1/R1 + 1/R2 + 1/R3 + ...四、与电阻相关的电路定律1.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U)与电阻(R)的比值:I = U / R2. 布斯定律布斯定律是描述电阻联结电路中的电流分布规律的定律。
根据布斯定律,在一个交流电路中,每个节点处的电流之和等于0,或者说入节点的电流等于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3. 柯希霍夫定律柯希霍夫定律是描述电阻联结电路中电压分布规律的定律。
根据柯希霍夫定律,电路中每个闭合回路的电动势之和等于电流通过该回路时所消耗的势能之和。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关于电阻的知识点。
电阻作为电路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对电流和电压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了解了电阻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方法以及与电阻相关的电路定律。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一、电阻的基本概念1.电阻的定义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作用。
简单来说,电阻就是阻碍电流通过的一种物质属性。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的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单位为欧姆(Ω)。
2.电阻的种类电阻可以分为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两种。
- 固定电阻:其电阻值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电阻器、电炉等。
- 可变电阻:其电阻值可以通过外部条件调节,例如电位器、温变电阻等。
3.电阻的作用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电流:电阻可以限制电流的大小,使电路中的电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 分压作用: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可以将电压分成不同的部分,实现电压分压。
- 保护作用:电阻可以用于保护电路中其他元件,如灯泡电阻、熔丝等,当电流过大时可以通过电阻减小电流。
- 调节作用:可变电阻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起到调节功能。
二、电阻的物理特性1.电阻的材料导体的电阻值与导体的材料有关,一般情况下,导体的电阻值与温度相关。
通常依照导体电阻温度变化率的不同,可将导体分为正温度系数电阻和负温度系数电阻。
- 正温度系数电阻:它指的是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值增加的导体,如铜、铝等。
- 负温度系数电阻:它指的是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值减小的导体,如硅、锗、碳等。
2.电阻的长度、直径和物质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与导线的直径成反比。
同时,不同的导线材料的电阻也是不同的,铜导线的电阻小,而铁导线的电阻大。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在电路中,电阻可以串联和并联。
- 串联: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简单加和。
- 并联: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小于各个电阻的最小值。
三、电阻的相关公式及运用1.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数量关系,它表明了在一定范围内,电阻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公式为:U = I * R2.功率公式电阻上的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I²R = U²/R = U×I3.串联电阻的计算串联电阻的电阻值等于各电阻的简单加和:R = R₁ + R₂ + R₃ + ...4.并联电阻的计算并联电阻的电阻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R = 1/R₁ + 1/R₂ + 1/R₃ + ...四、电阻的应用1.电阻在电路中的应用电阻在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电流限制、电压分压、保护作用、调节作用等。
物理电阻初三上册知识点
物理电阻初三上册知识点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它与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在初三物理上册中,电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导体内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描述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 V = IR \),其中V代表电压(伏特),I代表电流(安培),R 代表电阻。
3. 电阻的计算: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 R = \rho \frac{L}{A} \),其中 \( \rho \) 是材料的电阻率,L是导体的长度,A是导体的横截面积。
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阻:电阻串联时,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即\( R_{总} = R_1 + R_2 + \ldots + R_n \)。
- 并联电阻: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倒数之和,即 \( \frac{1}{R_{总}} = \frac{1}{R_1} + \frac{1}{R_2} +\ldots + \frac{1}{R_n} \)。
5. 超导现象:当某些材料的温度降至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降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
6. 电阻的测量:常用的测量电阻的工具是万用表,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值。
7. 电阻的应用:电阻在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限流、分压、保护电路等。
8. 电阻的类型:电阻按照材料可以分为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固定电阻的阻值是固定的,而可变电阻(如电位器)的阻值可以调节。
9. 电阻的色环标识:电阻通常使用色环来标识其阻值和公差,通过识别色环可以快速得知电阻的参数。
10. 安全用电:在使用电阻时,需要注意电流不要超过电阻的额定电流,以避免电阻过热甚至烧毁。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三物理上册关于电阻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九年级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电阻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电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了解电阻的知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中的电阻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电阻的定义和符号表示电阻是指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碍,它的单位是欧姆(Ω)。
通常用字母R表示,可以通过欧姆表进行测量。
二、电阻的计算公式1. 基本公式:电阻的大小与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欧姆定律表示:R = V/I,其中R是电阻,V是电压,I是电流。
2. 并联电阻公式:若电路中有多个并联的电阻,则总电阻的计算公式为:1/R总 = 1/R1 + 1/R2 + 1/R3 + ...,其中R1、R2、R3分别为各个并联电阻的阻值。
3. 串联电阻公式:若电路中有多个串联的电阻,则总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总 = R1 + R2 + R3 + ...,其中R1、R2、R3分别为各个串联电阻的阻值。
三、电阻的性质1. 阻值与材料特性有关: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阻值,金属通常具有较低的电阻,而非金属的导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
2. 电阻与长度和截面积的关系: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积成反比。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R = ρL/A,其中R代表电阻,ρ代表电阻率,L代表长度,A代表截面积。
四、电阻与功率的关系1. 电阻通过的电流产生的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I^2R,其中P代表功率,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
2. 同样,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功率的计算公式:P = V^2/R,其中P代表功率,V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五、电阻的应用1. 电阻的使用可以限制电流的大小,保护电路中的其他元件,如灯泡、电器等。
2. 可变电阻可以通过改变阻值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常见的应用包括音量调节器、电子调光器等。
3. 电阻还可以用来制造电热器、电炉等加热设备。
六、电阻的测量方法1. 欧姆表是测量电阻的常用工具,可以直接读取电阻的值。
物理电阻知识点初三总结
物理电阻知识点初三总结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一种物理量,它与材料的性质、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以下是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的总结:1. 定义: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符号\( R \)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 电阻的决定因素:- 材料: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电阻率也不同。
- 长度: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 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 温度:大多数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电阻定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公式为\[ R = ρ \frac{L}{A} \],其中\( ρ \)是电阻率,\( L \)是导体长度,\( A \)是横截面积。
4.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即\[ R_{总} = R_1 + R_2 + ... + R_n \]。
5.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部分电阻倒数之和,即\[ \frac{1}{R_{总}} = \frac{1}{R_1} + \frac{1}{R_2} + ... + \frac{1}{R_n} \]。
6. 欧姆定律: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公式为\[ V = IR \],其中\( V \)是电压,\( I \)是电流,\( R \)是电阻。
7. 功率:电阻消耗的功率可以用公式\[ P = I^2R \]计算,其中\( P\)是功率,\( I \)是电流,\( R \)是电阻。
8. 超导现象:在极低温度下,某些材料的电阻突然降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
9. 电阻的应用:电阻在电路中用于限制电流、分压、分流等。
10. 电阻的测量:通常使用欧姆表来测量电阻值。
11. 电阻的分类:根据材料可以分为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如电位器)。
12. 电阻的标识:电阻的阻值通常用色环来表示,每个色环对应一个数字或倍数。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计算和应用电阻。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电阻知识点总结电阻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本文将对电阻的基本知识、影响因素、计算方法以及与电路的关系进行总结。
# 电阻的基本概念电阻是指导体中阻碍电流通过的性质。
在电路中,电阻以符号“R”表示,其单位是欧姆(Ω)。
电阻的大小决定了电流的强弱,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 材料: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电阻率(ρ)也不同。
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与材料的形状、尺寸无关。
2. 长度: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3. 横截面积: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成反比。
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4. 温度:对于大多数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也会随之增大。
# 电阻的计算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R = \rho \frac{L}{A} \]其中,R 是电阻值,ρ 是电阻率,L 是导体长度,A 是导体横截面积。
#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1. 串联:串联电路中,电阻的总值等于各个电阻值之和。
\[ R_{total} = R_1 + R_2 + ... + R_n \]2. 并联: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倒数之和。
\[ \frac{1}{R_{total}} = \frac{1}{R_1} + \frac{1}{R_2} + ... + \frac{1}{R_n} \]#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
定律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电路中的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
\[ I = \frac{U}{R} \]这个公式可以变形为计算电压或电阻:\[ U = IR \]\[ R = \frac{U}{I} \]# 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电功率(P)是电流做功的速率,与电阻、电流和电压都有关系。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P = UI \]根据欧姆定律,还可以写成:\[ P = I^2R \]\[ P = \frac{U^2}{R} \]# 电阻的测量电阻通常使用欧姆表进行测量。
九年级电阻的知识点
九年级电阻的知识点电阻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电流在通过导体时遇到的阻碍程度。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电阻是一个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有关电阻的知识点。
1. 电阻的定义和单位电阻是指物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单位是欧姆(Ω)。
一个电阻为1Ω的导体,在1伏特的电压下,经过它的电流为1安培。
2. 电阻的计算当我们已知电流和电压时,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电阻。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电阻(Ω)= 电压(V)/ 电流(A)。
3. 哦姆定律哦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关系的重要定律。
它表明,在恒定温度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即:电流(I)= 电压(V)/ 电阻(R)。
4. 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导体材料、导体长度、导体截面积和温度等。
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长度越长、截面积越小的导体电阻越大,温度升高会使电阻增加。
5. 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在电路中,电阻可以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串联电阻指的是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电路中,其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并联电阻指的是电阻并排连接在电路中,其总电阻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6. 变阻器变阻器是一种可以调节电阻大小的电子元件,它由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组成。
通过改变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7. 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是一种电阻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变化的电子元件。
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会增加;温度降低时,电阻值会减小。
8. 电子元件中的电阻电子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中,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元件。
例如,电阻器、电位器、发光二极管等都含有电阻。
以上就是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关于电阻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电路中的应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电路和电子元件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能够对九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阻》知识点归纳
[设计意图]
题目千变万变,可知识点是一样的。
所以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分析,那么一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互评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知识点的复习是通过题目的形式来回顾的,我选用的是实验题。
这一是因为实验题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二是学生在实验上的问题较大,这样一举两得。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层层设问,如对每一个器材的选择,每一个步骤的作用,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实验应该有的放矢。
其次反馈练习是让学生分析,教师只是做适当的补充。
让学生多做多练多讲,掌握分析的思路,会解一道题也就会解了一个类型题;同时试着让学生讲出每题考察的知识点,加深对题目的实质题目实质的理解。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指导电阻的概念,会设计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发散性
思维,同时渗透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同学之间互学互帮的好习惯。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变阻器的原理和接法。
难点: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教具和学具]可调电灯
[课前准备]复习并列出本节复习提纲。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3分钟)
出示一盏可调台灯,调节灯忽明忽暗。
提问:从你看到的现象中,说说有哪些物理知识?
回答:(例: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灯泡越亮,灯泡的功率越大。
)一是对前后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例题精讲
(20分钟)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可以改变电流的电阻。
例1: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分析:
首先明确影响电阻的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及温度。
而要验证其中一个因素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控制变量法一开始就体现在器材的选择上。
其次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例如:前三个因素可选同一电源,不同的电阻用电流表的示数反映电阻大小;如加上滑动变阻器保护电路,则必须有电压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与温度的关系选择的是灯丝,也是用电流表的示数反映电阻的大小。
)
提示:可以选择画电路图的方法代替文字叙述,更为准确和明了。
提问:实验中通过什么反映电阻的大小?加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什么?添加以后对整个电路又有什么影响?这时应该如何操作?本实验用到了几次控制变量?
拓展延伸:
1、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选用的为什么是灯丝?一般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如何?是不是所有电阻都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1、把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的实验图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图作比较,比较中加深印象。
2、加上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图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实验?
(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
例2: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原理?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分析:实验步骤中抓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知道了这个作用步骤也就基本能写出了。
接着就为什么要有滑动变阻器即为什么要多次测量进行提问?这也就说明了表格中的重要一项"求平均值"。
拓展延伸:如果把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表格中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不可以用例1中的实验说明?1、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各组之间互评。
3、学生总结该实验的注意点。
、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
2、同桌互相批改。
3、讨论出现的问题。
实验考察中开放型实验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表达不完整,思考不全面是学生的通病。
而初中实验渗透最多的也是控制变量法。
本实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也很好地体现了控制变量法。
通过对本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这类问题有较好的处理方法。
但实验不能仅仅掌握如何去做,而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去做?
另外一道题不仅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可以扩充延伸,所以如何用好一题也非常关键。
复习时知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联系的整体。
所以涉及到这个知识的前后内容可以揉合在一起。
表格的设计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技能,学生应该针对不同的实验知道要测量那些量,这也是对实验的一个理解。
由学生批改点评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积极性。
三、反馈练习
(22分钟)
、有甲、乙、丙三根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已知甲和乙一样粗,但甲比乙长,乙和丙一样长,但乙比丙粗,则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
(注意:比较时采用的控制变量法)。
2、甲乙是铁丝制的线圈,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甲的电流比通过乙的电流小,这表明甲的电阻比乙的电阻____;当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时,甲的电阻____乙的电阻(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把甲和灯泡、电流表串联,给甲加热,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变____,灯泡变____。
3、如图,R0为已知阻值的电阻。
当S闭合、S1断开时,
电流表的读数为I;当S、S1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源电压不变)。
请写出Rx的表达式。
比较例2的电路图,说说各自的优点。
(帮助归纳:如果没有电压表,要找个电压和它一样的,一般是并联;那如果没有电流表呢?请你设计电路试试看。
)
4、如图,将两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后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则滑片P1,P2的位置应该放在()A.P1方在A端,P2方在A'端;
B.P1方在A端,P2方在B'端;
c.P1方在B端,P2方在A'端;
D.P1方在B端,P2方在B'端。
(补充: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什么改变电阻大小的?如果要使电流最大,又应该如何接?)
5、要求用滑动变阻器只改变灯泡L1中的亮度,且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时,灯L1变亮;电流表测出灯泡L2电流的大小。
画出电路图。
根据你画出的电路图回答: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的电阻怎样变化?小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电流表示数怎样变化?学生在第二空会出现不同意见,让学生在争论并与第一问的条件的比较中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回答并画图。
学生画图。
反馈练习主要是:
、学生讨论,回答,并互相订正。
2、学生讲出题目考察的知识点。
3、教师只作适当的补充。
这题考察的是控制变量,要求学生对电阻的影响因素熟悉外,还要能根据变量选择比较的对象。
这题考察了三个知识点。
一是在相同电压下用电流的大小反映电阻的大小;二是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电流无关;三是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尤其第二空电阻与电流无关,第一空电阻似乎又与电流有关,加深学生对条件的理解。
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本题是要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测量以外,还能掌握没有电压表(或拓展没有电流表)的特殊测量。
并强调表达式要用测量的量来表示。
另外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的比较帮助理解如何更好地完成实验。
前面只是穿插了滑动变阻器的一些知识,而本题对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接入电阻的判断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本题是一个综合项比较强的题。
考察了电路设计;考察了滑动变阻器要改变用电器的电流应该与之串联还是并联;考察了并联电路个之路互不影响的特点。
[教学评析]本届可从例题精讲到反馈练习,从知识点
到电路图的理解和比较主要都是由学生讨论,互相评析,互相订错,所以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