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由于设计的是综合课,并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等,只有教学资源充沛,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

这节课的设计我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节课以调学生的胃口为主要线索,基本上能做到步步为营,学生的求知欲极高,可以说是:学生整节课都基本处于兴奋的状态。

譬如: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联系实际学生经常说的俗语设疑:平日,我们形容一件事很难完成,或者根本不能完成时,经常说“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为什么这么说?这样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起分歧,再举手表决哪一种看法对呢?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就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情境,激发他们想探究下去的欲望而引出了新课。然后,通过阅读教材第9页“是天转还是地转”达成共识。进一步发问:地球一直在动,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呢?……即使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者学生分组探究也都以问题来贯穿。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分析一个地方的冷热,最主要的取决于太阳的光线与地表面的夹角,我采用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实验,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桌面而另一个斜射桌面,然后根据光圈的大小,及时间足够长时,用手触摸光圈的热度来类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学生平日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和比较抽象的地理现象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譬如:在研究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旋转中心及对地球两种运动地轴的状态的观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使抽象的的现象具体化,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在研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我选择了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合作意识。

五、在研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时,采用的是分组探究。因为这里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较难,而且对于直射需要一定的数学几何知识储备,而初一的学生还没学几何的这部分知识,所以我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了什么是直射,然后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突破了难点。

六、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注重边学习边反馈,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如若出现知识偏差及时得到纠正。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自转方向时,找一名学生上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她)演示的是否正确;在两种地球运动都研究完了后,找四名学生分两组,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同样,其他学生观察判断看哪一组演示的对。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七、在研究地球的运动时,由于有些地理现象比较抽象,很难理解,所以尽可能地多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平时能接触到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现象,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本节课为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回想起来,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问题及今后再教的改正方案:

一是研究在北极(或南极)附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我只是口头叙述的,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过后大多得混淆,因为这个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再教这部分知识时,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具——地球仪,拿起地球仪分别使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朝向学生,然后正确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即使忘了,也能回忆分析再现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在类比分析太阳光线与地表面的夹角的手电筒实验时,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引导分析,没有直接演示,不够直观。所以再教时应在学生手中现成的手电筒中选两个完全一样的手电筒一边做实验一边分析;或者干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另外,有点事与愿违的是由于本节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偏少。这些都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的确,同样一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效果,一节课下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经历是一种财富,得也罢,失也罢,你都得在经历中去体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成长和完善自我,我今后还要不断的努力,全面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