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第290窟 中心柱 南向龛西侧 胁侍菩萨 北周
塑像头上戴花蔓宝冠,冠帻长至 披肩,身上饰有长带,肩上披着 质地厚重的大巾,一手贴在胸前; 面貌清秀,皮肤白皙,双眼微微 眯缝,鼻子小巧的耸起,嘴角略 上翘含着笑意,仿佛一个纯洁、 天真、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女。其 身后青色的头光与肩上红色的披 巾将脸庞烘托的更为温柔可爱, 是北周彩塑的一身精品。
清代佛像特点
• 清 • 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 讲究一个“精致”。 其特点在于:佛造像 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 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 不镂空。
菩萨像
•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 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以解脱众 生苦难为己任、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觉 悟),在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被称为菩 萨。鉴于菩萨以普渡众生为修行的最终目的,莫 高窟中的菩萨往往是神态安详、肌肤丰润、衣着 飘逸、超凡脱俗的形象。大多数的菩萨本为男性, 但为了表现菩萨以慈悲为怀,彩塑的菩萨多以女 性的阿娜多姿与温柔善良来表现。从十六国到蒙 元,彩塑菩萨似乎也经历了年龄的变化,十六国 菩萨多为十一、二岁的少女形象,到了北周就发 展成十五、六岁年轻女子的形象,再到唐代变成 风韵成熟的贵妇形象。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麦积山石窟佛像
宋代佛像的特点
• 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 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 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 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 • 辽金 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 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菩萨 像多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 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 衣饰飘洒自然。 北方佛造像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 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 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 形。 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 繁缛。
中国历代佛教造像
导言
•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 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 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 佛像。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由于戒律中(沙弥十 戒)有‘远离观听歌舞’之明文规定,故未能建立艺术发 展之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之雕画,以 为佛陀之象征。约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 建筑、绘画、工艺等艺术活动始随印度都市工商业与部分 进步派僧侣之革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以往小乘时代不敢模 拟佛像之观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乃藉 造像而大兴。
北齐的佛像和佛头
隋代佛像的特点
• • 隋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 “胖”了: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 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 和。 这一时期佛造像的一个鲜明特 点是:身材粗壮,头部较大,下身 较短,比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 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 相比,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此时的 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 菩萨多戴花冠。
莫高窟第 259窟 北壁 下层 坐佛 (北魏) 东方蒙娜丽 莎的微笑
北齐佛像特点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 了,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 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虽然脸 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身材还是非 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 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 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 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 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 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莫高窟第194窟 西壁 龛内南侧 南方天王 (局部) 盛唐
• 第194窟南方天王 塑造于盛唐,位于 主室正龛内的南侧。该塑像身躯略微 向内有所倾斜,体格极为健壮,身穿 绢布质地的铠甲,头部朝向外侧,左 臂向上抬起,右臂和右腿向外伸展, 足下踏着山石,挺胸分腿而立。此像 突破了天王像的凶神恶煞的单一程式, 注意着力刻划天王言笑的面目表情, 使得这一尊天王的面部肌肉显得格外 饱满。其头挽高髻,面部丰润,浓眉 飞扬,双眼略眯,启唇露齿,笑容可 掬,把赳赳武夫英武豪爽而又憨厚善 良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 情趣在其中。此天王在上色方面,铠 甲上以石绿、石青绘上石榴卷草纹样, 爽亮富丽,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到了 辅助作用;白色的面部又以赭色绘胡 须,使其质感细软、蓬松、飘动。总 体上,人物内心世界与整体的动态和 色彩极为和谐,形神均饱满凝练。
唐代佛像的特点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 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 的代表作。 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 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 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 卢舍那大佛 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 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 强的动感。 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 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 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 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 佛像的台座 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 边。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 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佛教造像的演变
• 任何事情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的。佛像也是如此。 • 佛教艺术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 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 • 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 • 南北朝初期,得到了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 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 的艺术效果。 • 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 • 五代两宋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 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佛像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 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 • 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 与民间戏曲之中。
佛教传入中国
• 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 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 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 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 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 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 称做白马寺。于是摄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 《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 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莫高窟第45 窟 西壁龛内 南侧 阿难 பைடு நூலகம்局部) 盛唐
• 十大弟子 佛祖释迦牟尼的门徒中最有成就 的有十人,被称为十大弟子,即摩诃迦叶 (简称迦叶,头陀第一)、舍利弗(智慧 第一)、目犍连(简称目连,神通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 一)、摩诃迦旃延(简称迦旃延,论议第 一)、阿那律(亦称阿尼律陀,天眼第 一)、优波离(持律第一)、阿难陀(简 称阿难,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等十位学有所长的人。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北魏佛像特点
• 这一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十六国 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面相方圆,略瘦, 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 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 线条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圆, 而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面有 一圈莲花瓣。
• 敦煌第259窟坐佛 塑造于北魏,位于该 窟内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内, 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损。坐佛高0.92米, 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 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 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 前重叠作禅定印。深红色袈裟覆体,在 膝盖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 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给人以 薄纱透体之感,即运用画史上所谓“曹 衣出水”之法。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 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 富有血肉感;特别那弯眉下微睁下视的 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 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 都现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 此佛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中,以 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 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力士像
• 力士像:力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多指对 称守护于两侧的佛教护法二天神,也就是 俗称的“哼哈二将”。莫高窟的此类塑像 多是长发绾髻、袒裸上身、筋骨暴起、腰 系战裙的凶狠形象。
莫 高 窟 力 第 士 ( 盛窟 唐西 )壁 南 侧 194
两身塑像均头束发髻,上身赤膊而立, 腰上围有短裙,脚下踏着金刚山。站 在南侧者昂首挺胸,横眉怒目,紧闭 嘴唇,举臂抬肘,肌肤呈红色,显现 出颇为凶猛蛮横的性情;北侧的力士 正挥舞拳头,推动手掌,竖立眉毛, 瞪大双眼,张嘴似乎想要怒吼,却似 怒又笑,其肌肤呈白色,威武豪迈之 性格自然流露。在人物的造型上,塑 造者注意了头、胸、下肢三段动作的 变化,以肌肉和筋脉的突起和紧张来 表现力士正向外迸发的无尽力量。整 体形象上有一种强烈的韵律和节奏, 把力士力大无穷、气拔山河的精神风 貌刻画的淋漓尽致。此外在上色时还 运用了晕染的技法,随人体结构的起 伏,以略深的颜色染凹陷处,突击肌 肉的阴阳明暗,以增强其立体感和真 实感。
多佛塑像群
• 在莫高窟除了单体的佛像之外,彩塑多是 以主尊佛为中心的多个彩塑结合的塑像群 来表现的。简单来说,可以按主尊佛的数 量来划分成一佛并随从、二佛、三佛、七 佛等多种组合形式。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