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论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与对策——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论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与对策——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3. 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 目前 我国高校排名、社会影响力等都由科研产出决定,再加上职 称评定、职位竞争、评 奖 评 优 等 方 面 的 引 导,教 学 的 主 体 地 位一再被弱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5]. 特别 是,不少学校在科 研 项 目 和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的 资 助 经 费 的 力 度上明显偏重于学术研究. 加之教学改革项目的完成一般 都需要教师和学 生 配 合 来 共 同 完 成,特 别 是 制 作 精 品 课 程 等,涉及的人力广,时间跨度大,而项目研究时限短,经费少 等因素更加大了教学改革项目完成的难度. 相对于学术研 究,特别是数学理 论 性 较 强 的 学 科 基 本 上 教 师 个 人 就 能 进 行,更多的是查阅 文 献 资 料,不 会 涉 及 太 多 的 人 力 和 物 力, 相对来讲容易完成科研项目. 因此,教师在选择申报项目上 自然就更倾向于 学 术 研 究,而 将 较 少 的 精 力 投 入 到 教 学 能 力的提升上,甚至应付课堂教学. 这就导致了强化科研,而 忽视了教师的教 学 改 进,再 加 上 数 学 专 业 的 传 统 课 程 几 乎 都是历史悠久的经典科学,在知识更新方面进程较慢,且伴 随学校多媒体的 快 速 发 展,使 得 一 部 分 数 学 教 师 课 堂 教 学 完全依赖 PPT,照“片”宣科较为严重,导致学生逐步丧失课 堂学习兴趣.
高教视野
16
GAOJIAO SHIYE
论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李 庆 (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 2010 级、2011 级、2012 级 数学专业学生就 业 升 学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指 出 了 西 南 民 族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的难点. 并结合民族院校自身教 育发展特点,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综合分析,提出了民族 院校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出路. 在宏观层面,具体从三个角 度提出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在微观层面,具 体从四个角度提出如何调整和完善数学课程设置.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开展 。
难; 各院系老 师发现 心理问题 严蘑 的同学叫都及 时和 心 理健 康教 育 中心联 系 , 相互 支 持和协 调配合 , 同 共 帮 助学生 。学校各 部 门的配合 和合作 , 使心理健康 教
育 工作在多个方 面得 以开展 。 心理健 康教育 中心是教 学 、 咨询服 务和学科建 i 殳 相 结合 的教 学科 研单 位 , 负责 统筹 、 规划 和实施 全 校
中 田分 类 号 ; 5 . G7 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4 3 2 0 ) 20 —3 1 7 - 3X(0 6 O—1 40 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心理学、 教育学 、 精神
医学 、 生理学 、 社会 学等 学科 与 学校 教育 实践 相结合
心理 教师 编制 , 年增 加心理 健 康教育 费用 等 , 逐 正是 这 些措施全 方位切 实推动 了心 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 心理健康教育 是 …个 系统工程 , 一 学校各个部 门和 院系 的参 与形成 了全方 位开 展心 理健康 教育 的新 局 面。 学校校 办认真抓 好党委和 行政决定的落实情况并 检 查督 促 , 极 协调 保 证这项 工作 的正 常3展 ; 积 : 宣传 1 : 部 对学 校心 理健 康 教育 的各 种 活动进行 及 时报 道和 宣传, 在校报 上 开设 心 理健康 专 栏 ; 组织 人 事部 增设 专 职心 理教 师编 制 , 引进 心理 学 专业人才 ; 教务 处开 设 心理 学选 修课 , 置 了心理 素 质训练教 室 ; 生处 配 学 组 织全 校思 想政 治 工作 者参 与心 理学 和心理 健康教 育 培训 , 使学校 学生工 作队伍 对心理 健康教 育工作 的 认 识有 了明显 提高 ; 校团委对 学生心 理协会 的活动给

基于区域环境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思考

基于区域环境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思考

基于区域环境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思考易加超1 黄 星2( 1.四川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2.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摘 要】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受到地域环境影响,创新思维具有一定局限性,缺少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思路。

结合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项目选择的主要因素,从政策环境、地区优势、高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有效拓宽学生创业项目选择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环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新时期、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学生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大学生成为引领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由于地域限制、人力资源缺乏等原因,创新创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停留在创意计划阶段,创业实践项目数量较少。

项目类型主要有教育培训类、广告店、餐饮类、娱乐休闲类,创业项目注册公司主要类似是个体工商户和有限责任公司。

创业规模小,创业实践学生数量少,带动就业情况不乐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学生创业项目与地方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学生项目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如特产、旅游、农产品等,创业项目的运营依托资源优势,学生创业项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选择项目的视野具有重要影响,导致学生创业项目类型重复率较高,学生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容易被复制,导致形成激烈的竞争状态。

(二)学生创业项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类型有创办培训机构、开办电商公司、创办广告店等,项目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的依靠专业知识、有的依靠政策导向、有的依托人力资源,项目从人力因素、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能很好地支撑项目的运营,具有“精而小”的特点,产品与服务也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三)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发展不足学生在选择运营项目的时候,没有具体规划运营的时间、没有做好风险的分析和预防的措施,由于团队、资金、市场等因素,项目在运行初期就面临破产的境遇,缺乏对未来的长远思考,创业对市场判断不足,对未来的发展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情况。

西南民族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

西南民族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

西南民族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作者:何明,黎贝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2期何明黎贝*(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民族院校是孕育民族人才的摇篮,良好的校园内部景观环境,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校园民族的风情,同时民族院校内部景观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大学2 个校区的景观建设现状,发现其在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希望为民族院校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院校;校园景观;民族特色作者简介:何明,女,蒙古族,黑龙江大庆人,在读本科生,专业:建筑学。

*通讯作者:黎贝,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校园规划需要结合自然设计、环境设计和健康设计[1],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2]。

而民族类院校校园景观环境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特征,其景观除了应具有普通校园景观环境的特点之外,更应体现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性。

如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3]。

民族院校校园内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具有民族文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积极地作用。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针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研究[4-8],但专门针对民族院校校园景观的研究却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已建成的民族院校景观建设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该类院校在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后期景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及意见。

1 民族院校校园景观环境的特征及内涵1.1 民族院校校园景观环境的特征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应该具有满足环境育人的功能特征和提供开放交流功能的特征。

民族院校是孕育民族人才的摇篮,其校园景观环境不仅需要具备以上2 种特征,更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的特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规划中,使学生能够认识、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情感。

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呈贡大学城为例孙秀春;付保红;陈艳;王振【摘要】人对居住地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大学生与大学城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为衡量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合理与否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视角.依据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以呈贡大学城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计量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对大学城的地方依恋程度差异,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呈贡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在不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地方认同程度最高,根植意愿最弱,大致处于地方认同感到依赖感过渡的阶段;功能依赖对其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最低,并不能直接正面促进其根植性的形成;大学生由于个人背景不同,地方依恋程度有显著差异;居住时间、家乡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地方依恋程度的显著因素.【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6【总页数】8页(P52-59)【关键词】地方依恋;大学生;呈贡大学城;人地关系【作者】孙秀春;付保红;陈艳;王振【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5.6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大环境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始了大学城的兴建热潮[1]。

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学城的规划设计多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空间构建等多从物质层面考虑,大学生与新兴大学城之间情感联系的构建、地方依恋程度等问题作为影响大学城这一特殊城市单元未来规划思路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相应的关注。

随着地理研究的人文转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人与地方的依恋关系。

地方依恋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源于环境心理学中人们对“思乡情怀”的观察[2]。

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定义地方依恋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在理论框架[3]和维度构建[4]、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基本上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

多元教育视角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和帮扶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多元教育视角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和帮扶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这 就要求设计师进行创新 ,而美术 元素 的加入就 为其 提供 了 更 多可选择和应用 的“原材料 ”。美 术元 素体 现在 低碳 室 内 家居设 计上 ,就好像 是 画龙 的“点 睛之 笔 ”,给予设 计作 品更 多 的活力。美术元素带给设计 作品 的是与众 不 同的设计 美 ; 带 给设 计者 的是 取之不 尽用 之不 竭 的灵 感 以及 创作 出心满 意 足的优秀作品 的 自豪感 ;带给客 户的是 发 自内心深处 的满
【参考文 献】 [1]李金 阳,刘旭 东,马 小婷.基 于低 碳 生活理 念 下的居住 环 境设计探究 [J].山 东工业技术 ,2015,5 [2]王影.论低碳 环保在 室 内设 计 中的意 义[J].美术教 育研
(三 )激 发 设 计 者设 计 灵 感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 炊 ”,无 论 多么有设计 功底 的设计 师 ,如果 没有 可供 其 选择 的设 计 元 素 ,那 么 也 不 会 设 计 出 优 秀 的 作 品 。美 术 元 素 的 加 入 ,扩 大 了 设 计 者 可 以选 择 的设 计 元 素 范 围 ,能 够 给 予 设 计 者 更 多 的 设 计灵感 。好 的室 内设计 离不开设计 师 的精心 规划和 布局 。 过 去的室 内设计仅仅 追求 的是经久耐 用 ,现在更 多 的是艺术 的体现。单调的形状 、颜 色 、布 局 已经 满足 不 了客 户的 需求 ,
四 、结 语 在进 行 低碳 家 居设 计 时 ,美 术元 素 的作 用 是不 可 忽视 的 。设 计 师 在 进 行 设 计 时 ,如 果 能 够 充 分 发 挥 出 美 术 元 素 的 作用 ,那 么不 仅可 以得 到令 自己满 意 的作 品,同时该 作 品也 能 够 让 客 户 满 意 。 设 计 不 是 单 纯 的 盖 房 子 ,而 是 一 种 艺 术 。 没有涉及美术元 素 的艺术 是不 完 美 的 ,是 有缺 陷 的。 因此 , 低 碳 家 居 设 计 中的 美 术 元 素 很 重 要 。

民族类院校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意识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类院校大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觉意识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首 先, 乡 土 文 化 认 知 积 极 性 不 高。 调 研 中, 当 问 到“您会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吗?”时,有 63 名学生 表示会关注,所占比例为 52.5%;有 42 名学生认为不 太会关注,所占比例为 35%;15 名学生表示根本不会 关注,所占比例为 12.5%。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关 心家乡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家乡并不关注,可 见,部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主动性较差。另外,在 询问“您了解家乡民俗文化、历史来源以及文化交流状 况及文物古迹吗?”时,有 60 名学生选择“否”,所 占比例为 50%;有 15 名学生选择“不太关注”,所占 比例为 12.5%;只有 45 名学生选择“是”,所占比例为 37.5%。从数据来看,虽然有部分学生表示很愿意了解 家乡文化的来源、历史以及文物古迹,但仍然有大部分 学生不太愿意了解家乡文化。这说明大学生对乡土文化 的认知主动性不强。
收稿日期:2019-06-05 作者简介:黄美(1992—),女,云南昭通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199·
容村貌焕然一新;教育受到农民的重视,越来越多大学 生走出大山,接受教育,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恰恰是因 为这样,很多大学生离开家乡,选择在城市立足,与家 乡开始疏远,自然而然就会对乡村文化认知模糊,文化 自觉意识弱化。大学生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弱化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
第 39 卷 第 6 期 Vo1.39 No.6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6.09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 年 6 月 20 日 Jun.20 2019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 一) 家庭因素对西南少数 民族大学生国家 认 同 的影 响
体 国家认 同都 是积极 的 ,甚 至每 个 年级 都有 一 部 分 同学 的 国家认 同感 是 比较 强烈 的 ,但 是每
( 二)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
在 被调 查 的少数 民族 大 学生 中 ,各个 年 级
低得分为 2 0分 。这 说 明 了西 南 民 大学 生 中总 认 同得 分情况
重要场所 。青年是 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能 的现状 否树立民族 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 的前途和 民族的命运。随着社会转型 的加快 ,竞争的加
剧 ,民族 认 同与 国家认 同 问题 更 加 突显 ,我 们
( 一) 不同年级的少数 民族大学生 的国家认
同得 分情 况
在 问卷 调查 中 ,我 们 通过 国家认 知 、国 家
份 ,有效 回收 1 8 3 份 ,有效 回收率 9 1 . 5 %,涉 及 的民族 比较广泛 ,包括 了 2 5 个 民族 ,因此 ,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研究是国家 研究结果 比较具有代表性。
教 育 的重要 方 面 。大学 是 学 生 思想 意 识 活动 的


西 南 少 数 民族 大 学 生 国家 认 同
少数 民族女大学生与少数 民族男大学生 的民族
个年级也都有一部分同学存在 比较消极 的国家 认 同得分情 况如 表二 。
: 表二
性 别


7 0
Mg a l l
2 9 . 3 7
S t d
3 . 4 9 O
Ma x
3 4
Mi n
2 0

l l 3

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需求研究——以大理学院为例的开题报告

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需求研究——以大理学院为例的开题报告

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需求研究——以大理学院为例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据了高校的相当比例。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民族自治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求,研究如何优化教育手段和服务,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以大理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系统地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需求。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针对大理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课程、教学环境、服务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出发,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一、探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包括学校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支持程度、学生对母语教育的态度等;二、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三、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包括住宿、饮食、交通等;四、针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提出优化措施。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将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3.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期待获得以下成果:一、对大理学院的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服务和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掌握;二、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文化需求,为学校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服务优化措施;三、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4. 参考文献1. 朱玲玲.民族高校文化氛围建设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青春岁月,2009(13):161-163.2. 海燕, 杨玉萍. 歧视、包容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服务之思考[J].南方民族论坛,2015(5):154-155.3. 王和珍.大学文化多元与民族高校教育质量[J].华中教育研究,2017(10):84.。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1 1 7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 %; 东 部沿 海 地 区 学生 2 9人 , 占总人 数 的 1 7 . 4 %, 中部地 区学 生 9 0人 , 占总人 数 的 5 4 . 5 %, 西 部 地 区
学生 4 7人 , 占总人 数 的 2 8 . 1 %; 独 生子 女 6 6人 , 占 总人数 的 4 0 . 1 %, 非独生子女 1 0 0人 , 占总 人 数 的
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韩佩玉 ( 1 9 7 6 一) , 女, 山西大 同人 , 西南 民族 大学 社会 学与心理学学院讲师 , 研究 方向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陈秋燕 ( 1 9 6 4 一) , 女, 四川广安人 , 西南 民族 大学 社会 学与心理学学院教授 , 研究 方向 : 社会工作 、 心理健 康。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1 5
高公正世界 信 念者 会在 日常 的行 事 中表 现得 更 加公 正, 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也会同样公正地对待 自己。


调 查研 究
公正世 界信念被 L e m e r 称作是一种错觉 , 是因 为现实 的世 界 无 法全 部 是 真 正 公 正 的 , 至少 是 无 法 在 任何 时 间或 地点 是 完 全 公 正 的 , 但 人 们 需 要 一 种 “ 错觉” 来减 少 由于不公 正所 导致 的焦 虑 和不安 。大 学 生是社 会 中一个 重 要 而特 殊 的群 体 , 也 是 易 受 到 社会发展变化影响的群体之一 , 大学 生的公正世界 信 念对 于大 学 生 的学 业 、 问题 处 理 方 式 和 以后 的择 业 就业 有着 重要 的影 响 。 ( 一) 研 究 对 象 依 照 自愿 的原 则 , 向某 民族 院校 2 0 0名 在 校 大 学生发放 了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 回收有效问 卷1 6 6份 。其 中男 生 6 6人 , 占总 人 数 的 3 5 . 9 %, 女 生1 0 0人 , 占总人数 的 6 4 . 1 %; 大 一学 生 4 8人 , 占总 人数的 2 9 . 3 %, 大 二学 生 3 5人 , 占总人 数 的 2 1 %, 大三学生 3 7人 , 占总人数 的 2 2 . 2%, 大 四学生 4 6 人, 占总人 数 的 2 7 . 5 %; 农村 学生 9 7人 , 占总人数 的 5 8 . 1 %, 城 镇学 生 6 9人 4 1 . 9 %; 理科 学 生 l l 0人 , 占 总人数的 6 6 . 5 %, 文科学生 5 6人 , 占总人数 的 3 3 .

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

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

○教学经纬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王乐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民族归属感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思政课、历史教育以及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来提高民族归属感。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民族归属感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西华师范大学学生为重点,在川渝地区部分高校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谈话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民族归属感进行了研究。

一、民族归属感概念分析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民族归属感指的是源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认可和接受,而产生的对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

民族的归属感是建立在对国家的自豪感之上,自豪感是归属感的基础。

国家是一种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认同是一个来自心理学上的词汇,表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各民族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

在民族与国家认同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民族认同感。

二、新时代大学生民族认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层出不穷的同时,也给民族认同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这种潮流之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现象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精神领域。

首先是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其价值观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价值趋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价值判断由标准理想主义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转变。

高等学校文化型自发性行为空间的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空间为例

高等学校文化型自发性行为空间的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空间为例

高等学校文化型自发性行为空间的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
校园空间为例
罗晓玲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7(025)001
【摘要】大学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性,且其随许多不同的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校园空间始终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生长状态.文化型自发性行为空间就是在大学校园空间的生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该文以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空间为例,展开对文化型自发性行为空间调查研究的论述,并提出了今后对此类空间的改造要求及通过对其的研究希望达到的目标.
【总页数】2页(P139-140)
【作者】罗晓玲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62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
【相关文献】
1.紧凑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初探——以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为例 [J], 戴叶子;徐晔
2.典型自发性行为空间的研究——以大学校园开放性空间为例 [J], 罗晓玲;李嘉华
3.开放性公共空间冬季热环境实测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办公区为例 [J],
李季;李嘉华
4.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道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J], 王晓琳;
5.高校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 谢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

陈强
【期刊名称】《河套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西南民族大学女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的结论是:西南民族大学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但也存在功利性、维权意识较弱、整体政治参与水平亟待提高等现象。

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为促进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更加积极、有序、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陈强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论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与对策——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李庆;
2.论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与对策——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李庆;
3.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陈强;
4.对民族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阳
耀月
5.民族院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李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
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孙文丽;陈莹
【期刊名称】《青藏高原论坛》
【年(卷),期】2022(10)1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础,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求和生动体现。

文章以“五个认同”作为理论依据,选取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五个认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使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五个认同”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孙文丽;陈莹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Z民族院校的调查
2.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基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实证研究
3.民族院校大学生
\"五个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所民族院校的调查4.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青海两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5.手机媒体对壮族在校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广西民族大学壮族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地域化研究——以吉首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数字出版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地域化研究——以吉首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数字出版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172李文佳: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地域化研究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地域化研究——以吉首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数字出版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李文佳(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基金项目:课题名称:2017年吉首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地域化改革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7JSUJGB06。

【摘 要】与沿海地区高校设计专业相比,民族地区高校因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与设计实践项目较少。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和条件,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实践项目内容。

【关键词】民族地区;设计专业;实践内容;地域化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172-01一、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缺少设计实践环境。

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在艺术设计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设计实践是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慢,企业成长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民族地区企业相对较少,且规模相对较小。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学缺少设计实践环节,设计教育往往走向只有理论教学而缺乏设计实践的“理想化”教学,与现代高校设计教学原则相违背。

(二)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内容地域化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依然处于发展的最初级阶段,模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教学模式,未把地方民族文化与设计实践教育相结合,未能发挥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优势。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育应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实现设计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追求更加合理的设计教育理念、方法和制度,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探寻出更加科学的设计教育发展模式。

结合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育的现状,探索具有特色的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育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面向对象、立体覆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面向对象、立体覆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面向对象、立体覆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程霞;宋宝萍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5)00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向有序,从经验化向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树立“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面向对象,立体覆盖,构筑起“教育、服务、排查和研究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程霞;宋宝萍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

陕西西安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

陕西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陈秋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J], 孙彦
3.“立体交叉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J], 宋科友;李娟娟
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J], 韩春霞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都文霞;卢莉;糜静;梁执群;李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何明;刘明明;刘贇;王昌任;刘艳梅【期刊名称】《科教导刊》【年(卷),期】2016(000)010【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建筑学专业的人才,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重任。

为更好的向民族地区提供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士,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大学,从学生层面自下而上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的原因,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86-188)【作者】何明;刘明明;刘贇;王昌任;刘艳梅【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J], 何明2.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韩佩玉;陈秋燕;郎婷婷3.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杨宇婷;杨昭;李泽芳;杨丽;4.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陈强;5.民族院校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J], 陈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作者: 吉克跃林[1]
作者机构: [1]西南民族大学党委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1-22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 和谐社会;校园文化;民族高校;高等教育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高校除具有一般高校的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文化更具有多元性。

西南民族大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精心组织富有民族高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研究-教育文档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研究-教育文档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研究当前有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许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原本并不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民族意识',但是当他们在民族院校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程之后,民族意识开始萌现并不断强化。

”本次调查为了真实了解客观情况,特选择西南民族大学作为研究样本。

选择西南民族大学是因为西南民族大学有在校学生近2.5 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加之学校地理位置靠近少数民族地区,即具有代表性,也具有重要性。

、研究思路为测量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我们首先需要作家都曾论述过意识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把对于民族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经典社会意识”这一概念明确地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来使用,指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这一定义是对复杂意识问题的哲学概括。

具体到民族意识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学者们的论述大体都是把意识的定义套用在民族这个对象上。

王希恩教授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笼统地讲,此话无可非议,但如果以此为民族意识定义,则显然过于宽泛,过于沉重了。

譬如给一个三岁的小孩穿一件三十岁大人的衣服,他撑不起来,也难以承受。

”民族意识“是一种具体化的心理现象,它包容于总的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却又反映的是民族心理的特殊内容〜,因此他倾向于在心理学范畴内使用意识定义,他采用列举法来界定民族意识,认为民族意识包含社会成员对于自己民族归宿的感悟和对于自己民族利益的感悟两大部分。

笔者赞同王教授采用列举法来界定民族意识的做法,只稍作调整的是,笔者将王教授认为与民族归属意识重合的民族边界意识单独列出来,认为民族意识包含民族归属意识、民族利益意识和民族边界意识。

二、调查过程鉴于以往对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概念逻辑推理的方法,笔者尝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助以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宏观层次的研究以外寻求个体层次的探讨,期能以不同的视角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者:————————————————————————————————日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旅游管理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第一次远距离的长时间的空间位移,由此大学生与高校构成了一种特定的人地关系系统。

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而言,学区、学龄、性别、民族身份等的不同都可能使得他们对高校的地方感呈现出诸多差异。

本文选择地方感理论,采用问卷调查,认知地图,半结构访谈等方式对西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地方感具有功能依赖,身份认同,精神依附三个维度特征。

通过探讨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的因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改进措施。

一、引言随着地理研究的人文转向,学者开始探讨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

人本主义地理学者关注地方的意义及人对地方的体验,特别重视日常生活场景中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接实际上地方的建构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

地方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往往受到人的生命周期,居住时间,接触深度等时间尺度的影响,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处于多元的变化过程中。

地方感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情感联系,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到WRIGHT的“大地虔诚”,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的一种深切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

对于地方感的维度框架,不同的研究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有研究学者认为地方感包含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3个维度。

也有研究学者认为地方感由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组成,而地方依赖是地方依恋的的1个维度。

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案例地,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高等院校,学区、学龄、性别、民族身份等的不同都可能使得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的地方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地方感包含三个维度,即身份认同,功能依赖,精神依附。

国内外既有地方感及其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作为消费对象的大中尺度的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而较少关注作为生活空间的文化的建构、重建及其对地方感的影响与意义。

本文则尝试以民族高校校园这一特殊文化空间为案例地,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地方感的研究,分析校园地方感的形成机制。

二、相关文献回顾在国外研究中,Agnew(1987)提出了关于地方的区位、意义和场所三重结构;Harvey(1989)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出发对地方加以阐释,认为地方不断地被权力和制度所建构。

Gregoryet.al. (2009)认为实际上地方的建构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

在国内研究中,人文地理学者在对地方研究概念和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展开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又不乏主流话语的实证研究。

包括:唐文跃等(2008),汪芳等(2009)探究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地方感特征;林耿,沈建萍(2011)则关注城市消费景观中的地方性等方面的研究。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特殊地方,也开始受到关注。

熊帼等(2013)把大学生对高校的方认同维度归结为:生态环境、人文气息以及认同主体;李永(2013)则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和认同方式等四个维度,对大学新生高校地方认同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2015年10月11日,该小组成员按照性别、年级、专业、民族等变量划分针对西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发放了一共700份问卷,并回收65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85.7%。

在调查的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均为新校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2:2:1。

同时,为了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该小组于次月单独设计问卷,并结合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老校区大四进行了个案调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采用《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调查问卷》,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调查可信度和研究有效度,可以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调查的工具。

问卷共包含18个题项,主要采用五点里克特量表法。

该问卷共包含4个部分,3个维度。

除了个案研究外,每个部分对应一个维度,即:功能依赖(地方依赖)、身份认同(地方认同)、精神依附(地方依恋),其中每个维度由2个影响因素构成,包括:设施、认知、校园活动、社交、校园氛围(自然和人文)、精神寄托等6个因素。

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施测,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在spss20.0统计软件上完成,同时对典型样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 8 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

四、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校园地方感有关数据分析(一)大学生校园地方感总体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该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不满意状态,大于3分,为满意状态,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650份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650个样本在对西南民族大学地方感上的总的平均分为M=3.468,这表明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对于学校的地方感归属是比较强的,总体上呈现满意态度。

通过对3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3个维度中的6个方面平均得分均大于3分,其中“社交”和“校园活动”得分较高,“校园氛围”处于中上等水平。

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处于成年早期,虽然已经具有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但是并没有发展稳定和成熟。

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远距离离开惯常居住地,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和挑战,这会对他们尚未趋于成熟的心里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会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这样,学生就会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与校园活动中增强对于学校的身份认同感。

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得分很高。

另一方面,西南民族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56个民族的高等学府,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学校定期举行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三月三”文化节,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依附,同时也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可以更好的交流,促进感情,扩大社交范围,所以在“校园氛围”上的得分也处于中上水平。

(二)基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校园地方感差异比较通过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本校学生对于地方感影响因素的设施、认知、校园活动、社交、校园氛围以及情感寄托等六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中,在“校园氛围”和“情感寄托”两个方面上大一大四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学生的得分;在“设施”和“认知”方面上,大三大四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而在“校园活动”和“社交”两个方面上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三大四学生的得分。

分析原因,第一组中,大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大学是基于一定的认可度的,选择该学校就意味着认可该学校。

所以,大一学生来到自己认可的学校上学自然会在“校园氛围”和“情感寄托”两个方面获得更高的分数。

而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上自招聘单位下到自身都会提高对学校的重视程度,所以也在这两个方面上得到了高分。

相反,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于学校的精神依附由于自身对校园相关的消极事件的经历可能处于波动状态,并没有趋于稳定,所以没有获得很高的分数。

第二组中,大三大四的学生相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已经获得了较长时间的校园生活经历,而这种校园经历使他们更熟悉并更善于使用校园的各种功能设施,对校园建筑和景观的辨识程度也远远高于后者。

所以大三大四学生在“设施”和“认知”中取得了高分。

第三组中,大一大二学生由于进入校园时间尚短,告别高中生活时间不长,稚气未脱,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望和信心。

同时相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大一大二学生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他们充满激情,表现活跃。

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压力更大,时间更少,自我意识发展的更加稳定成熟,更加关注前途和未来。

所以大一大二学生相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社交”中表现的更好。

(三)基于不同性别与不同专业上的学生校园地方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校园地方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校园氛围”和“情感寄托”两个方面得分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男女本身就存在着身心上的差异,女生较男生更为感性,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于学校的“主人翁”意识更强。

男生在“社交”和“设施”两个方面得分较女生更高。

因为,男生天生好动,更擅长体育活动,更加关注校园功能性设施建设。

类比另一组数据,可以发现在“社交”、“校园氛围”、“情感寄托”3个方面,文科专业的学生得分略高于理科专业的学生。

在这点上,似乎与不同性别导致的地方感差异有类似之处。

文科专业学生在思维习惯、专业特点、教育方式等方面与理科专业学生存在差异,他们的专业贴近社会和生活,所以他们更善于关注校园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同时,文科的学生心思细腻,感情丰富,表达能力强等特点也使得他们在上述三个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分数。

(四)个案研究:基于不同空间的校园地方感差异比较新、老校的大四学生在“情感寄托”、“校园活动”两个方面的得分没有明显差距。

但在“认知”和“社交”上,新校区学生得分高于老校区学生得分;而在“校园氛围”上,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

首先,同样是大四学生,不管是在哪个校区,都会承受着择业的压力,所以都会减少校园活动。

但是新校区中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艺术生相对于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在择业上的可选择性较少,所以压力较小,同时艺术生善于表现自我,虽然正值大四,但对社交并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

所以艺术生“社交”方面的优异表现促使整个新校大四在这个方面得分都要高于老校大四学生。

其次,在“认知”和“校园氛围”方面的差异不难归结到校园建设上。

西南民大老校区建校很早,风格朴素,恬静内敛,学术氛围浓厚,没有过于醒目夸张的建筑标识。

大四留在老校的学生忙于备考,这样的校园氛围很适合他们学习生活。

而新校区则充满了活力,风格更加现代化,喧哗张扬,在新校区随时都可以看到美轮美奂并携带着醒目的民族符号的校园建筑。

新校区的建筑比老校各有个性和特色,更能吸引学生。

所以大三大四学生在“认知”和“校园氛围”两个方面的满意程度上是呈现出相反的态势的。

同时,通过调查显示,我校预科生与非预科生也在上述几个方面中的满意程度和大三大四学生有着近似的结果。

五、基于地方感形成机制对西南民族大学学校校建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功能依赖(地方依赖)学校应当从基础设施入手,增加学校师生的公共空间和院校的有机建筑,提供足够数量的设施,并定期检修,确保其可以正常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