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作者:————————————————————————————————日期:

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

大学为例-旅游管理

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第一次远距离的长时间的空间位移,由此大学生与高校构成了一种特定的人地关系系统。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而言,学区、学龄、性别、民族身份等的不同都可能使得他们对高校的地方感呈现出诸多差异。本文选择地方感理论,采用问卷调查,认知地图,半结构访谈等方式对西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地方感具有功能依赖,身份认同,精神依附三个维度特征。通过探讨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的因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改进措施。

一、引言

随着地理研究的人文转向,学者开始探讨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人本主义地理学者关注地方的意义及人对地方的体验,特别重视日常生活场景中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连接实际上地方的建构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地方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往往受到人的生命周期,居住时间,接触深度等时间尺度的影响,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处于多元的变化过程中。地方感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情感联系,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到WRIGHT的“大地虔诚”,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的一种深切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

对于地方感的维度框架,不同的研究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有研究学者认为

地方感包含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3个维度。也有研究学者认为地方感由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组成,而地方依赖是地方依恋的的1个维度。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案例地,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高等院校,学区、学龄、性别、民族身份等的不同都可能使得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的地方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地方感包含三个维度,即身份认同,功能依赖,精神依附。

国内外既有地方感及其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作为消费对象的大中尺度的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而较少关注作为生活空间的文化的建构、重建及其对地方感的影响与意义。本文则尝试以民族高校校园这一特殊文化空间为案例地,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地方感的研究,分析校园地方感的形成机制。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国外研究中,Agnew(1987)提出了关于地方的区位、意义和场所三重结构;Harvey(1989)从社会冲突的视角出发对地方加以阐释,认为地方不断地被权力和制度所建构。Gregoryet.al. (2009)认为实际上地方的建构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地方感。在国内研究中,人文地理学者在对地方研究概念和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展开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又不乏主流话语的实证研究。包括:唐文跃等(2008),汪芳等(2009)探究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地方感特征;林耿,沈建萍(2011)则关注城市消费景观中的地方性等方面的研究。大学校园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特殊地方,也开始受到关注。熊帼等(2013)把大学生对高校的方认同维度归结为:生态环境、人文气息以及认同主体;李永(2013)则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和认同方式等四

个维度,对大学新生高校地方认同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10月11日,该小组成员按照性别、年级、专业、民族等变量划分针对西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发放了一共700份问卷,并回收65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85.7%。在调查的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均为新校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2:2:1。同时,为了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该小组于次月单独设计问卷,并结合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老校区大四进行了个案调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采用《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调查问卷》,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调查可信度和研究有效度,可以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地方感形成机制调查的工具。问卷共包含18个题项,主要采用五点里克特量表法。该问卷共包含4个部分,3个维度。除了个案研究外,每个部分对应一个维度,即:功能依赖(地方依赖)、身份认同(地方认同)、精神依附(地方依恋),其中每个维度由2个影响因素构成,包括:设施、认知、校园活动、社交、校园氛围(自然和人文)、精神寄托等6个因素。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施测,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在spss20.0统计软件上完成,同时对典型样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 8 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

四、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校园地方感有关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校园地方感总体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

该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不满意状态,大于3分,为满意状态,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650份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50个样本在对西南民族大学地方感上的总的平均分为M=3.468,这表明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对于学校的地方感归属是比较强的,总体上呈现满意态度。通过对3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3个维度中的6个方面平均得分均大于3分,其中“社交”和“校园活动”得分较高,“校园氛围”处于中上等水平。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处于成年早期,虽然已经具有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但是并没有发展稳定和成熟。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远距离离开惯常居住地,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和挑战,这会对他们尚未趋于成熟的心里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会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和积极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与校园活动中增强对于学校的身份认同感。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得分很高。另一方面,西南民族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56个民族的高等学府,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学校定期举行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三月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