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濯源教授《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讲座有感

合集下载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第一篇: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感受思维的盛宴——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2015年4月27日有幸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总课题组举办的“学科建模”专题培训会议,其中对28日刘濯源教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策略》第2阶:思维建模课程,感触颇深!以前对学科思维建模只是懵懵懂懂的认识,听过物理建模,数学建模,但第一次听到所有学科都可以建模,课程中,刘濯源教授不仅提出了学科建模思想策略,还针对具体的中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数学(概念、关系、策略)的学科模型进行了实例解析:特别是讲完“三维三阶”识字体系后,课间就见校长们都争先恐后去预约做实验校。

整个课程真是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又有实例阐释,具体建模的操作方法;再加上刘濯源教授睿智风趣的语言,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授,全程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听得大家都不想去厕所。

当这场思维的盛宴在大家的掌声和笑声中落幕时,我的心久久未平静,我兴奋于自己听完刘濯源教授课后对学科思维建模的全新认识,也兴奋于自己找到了本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

感恩俺们校长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更感恩于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发团队,能十五年如一日的着力于思维研究,更能深入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和课堂建设,这让我真正体验到刘濯源教授所讲的思维可视化与学科教学结合带来的强大力量,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真心期待刘濯源教授下一次的课程。

第二篇:听刘濯源教授课程有感听刘濯源教授课程有感——让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最近有机会聆听了华师大刘濯源教授的几堂学科思维导图教育培训课,感受颇深,听完课后极后悔没有早点报名参加这个培训。

老实说,之前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授课的各路专家学者也非常多,但我们一线教师对此基本不大感兴趣。

我感到,有些培训内容实在没有多少新意,无非是炒些各种所谓的教育流派老调,玩些抽象的理论,华而不实,大同小异,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刘濯源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16(0)19
【摘要】"减负增效"已成为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但是缺乏"增效"支持的"减负"往往难以落地,然而增效之难并不亚于减负,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减负容易增效难"的慨叹!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为此,本刊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濯源教授,从思维可视化的角度探寻问题的根源,系列介绍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课程改革支持策略及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为破解以上难题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5页(P3-7)
【作者】刘濯源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策略探究——基于教学管理的视角
2.基于改进教师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传授行为的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3.基于教学反思的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研究
4.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能
5.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效能提升策略探究
——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找到撬动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找到撬动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专 题
teacher@
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找到撬动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近年来,与“深度学习”“思维可视化”相关的教学研究及实践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论文、专著、培训活动也越来越多。

那么,当深度学习与思维可视化相融合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
南京濯源心智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刘濯源教授在思维可视化教学领域深耕十余载,曾指导数十所学校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5年起,其研究团队又将深度学习理论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进行了融合研究,并付诸教学实验。

历时四年,他们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收获到有价值的经验及方法。

本期,我们特邀了刘濯源团队及他们指导过的幼儿园园长、教研主任及优秀教师们一起分享如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学方向上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特邀嘉宾 刘濯源 本刊记者 刘彦芳/策划执行。

学习简报——第五组

学习简报——第五组

学习简报《从优秀走向卓越》华东师范大学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高端培训七中片区学习小组日期:2014年5月28日编者:李莉、邰丽丽、张丽、宋玲一、导语如何提升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的刘濯源教授针对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专家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系统架构设计者、总培训指导师,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特聘专家。

三、讲座内容·刘教授的《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升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心智,利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梳理形成线,线再连成网,便于学生记忆与思考。

刘教授运用大量贴近教学的实例,教给我们只要正确提炼要素,通过分层分类,梳理清楚关系,就可以比较科学地画出一副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提升。

四、学员感受李莉: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呈现在教师眼前,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成为未来的人精。

学习使人受到冲击,走出来才知道现代教育发展最前沿的信息,知识每一天都在更新,埋头苦干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无论做哪一行都需要智慧,尤其是教育,我们面对的是做人的工作,因为修缮自身尤为必要,学习充电的过程让我们在逐渐成长,更新了教育理念,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邰丽丽:上海之行,收获颇多,要说印象最深,影响力最大的老师当属激情四射,博学睿智的刘濯原老师。

他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步步把我们引入学习的大门。

首先用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揭示传统课堂的弊端。

要想改变这种弊端,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动力,要引导孩子思考,他们探索着学习。

其次强调了心智在学习中的作用,现今孩子缺少心中的信念和使命感,做教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

思维可视化教学心得体会

思维可视化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思维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实践中,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思维可视化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可视化教学通过将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图像等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课程内容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软件等工具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教学强调思维过程的可见化,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有条理,思维更加敏捷。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可视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可视化工具。

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四、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可视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图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同时,思维可视化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维可视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实践思维可视化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断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思维可视化教学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课改到底怎么改教育需要热忱,但更需要理性!——刘濯源理性解析“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题记:为什么“课改”是光明方向却处处不招待见?为什么“减负”是大大好事却始终倍受质疑?是“课改”错了,还是“减负”不对?当然都不是,问题不出在“方向”上而是出在“方法”上!换句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为什么念歪?我认为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文化惯性和思维方式上……一件大事要做成,方向当然最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越努力问题越大!然而方向对了并不代表着一定成功,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干事的人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投入,跟进效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事就成了;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干事的人越干越痛苦,越干越沮丧,越干越倦怠,想跟进的人便知难而退,全都吓跑了,这事准成不了!因此,在方向明确后,寻找、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假思索地“蛮干”和急功近利地“快干”都是要范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常范这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是宣扬“愚公移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民族,我们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精神,我们相信“凡事无捷径,只须下苦功”的规条,我们宁愿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半句话教给孩子,也不敢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是“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特别热衷于理念的鼓吹而极度轻视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于是我们要做的事总是浮在云端,飘飘然,晕乎乎,很难脚踏实地!教育不但是大事,而且是复杂的大事,所以要解决好教育问题就更要虚心静气,坐下来细细梳理,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绝不能笼笼统统,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地搞,否则就成了瞎折腾!为什么推行“课改”这么难?因为有“方向”缺“方法”,不改不行,改了更不行,因为是乱改,不科学,不系统,没成效,结果“课改”变成了作秀、应景、添乱!试想这样的“课改”怎么会得到一线教师的真心支持呢?为什么落实“减负”也这么难?同样是因为有“方向”缺“方法”!连到底什么是“负”还没搞清楚,就“一刀切”,强行减负:不准补课、不准考试、不准留作业、不准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七小时……结果呢?明着不补暗着补,学校不补课外补,补课象做贼,不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丝毫没减,反而家长的经济负担及学生的心理负担都加重了!那么,这到底是哪门子“减负”?倒更象是增负!难怪家长们都抱怨说“减负、减负、越减越负!”那么,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呢?要彻底理清这些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首先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最新教育资料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最新教育资料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思维可视化虽然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但目前大多数教师看到思维可视化还是直接就简单地认为是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其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请刘教授专门针对教学来讲解一下。

刘濯源: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思维导图”不等于“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也不等于“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

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属于不同指向及不同层次的概念。

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思维可视化存在着“思维可视化就是画思维导图”的误解,这不怪他们,责任主要在我们这个研究思维可视化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此前主要是给一线教师做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性培训(讲得最多的是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对系统的理论传播一直没有跟进。

因此,一线教师才会产生“思维可视化就是画思维导图”的认知。

好在这次终于可以在这期专题中纠正这个错误认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厘清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以下均称之为“博赞思维导图”),最初的确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应用反而发展缓慢。

那么,为什么这种最初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而发明的方法,历经50余年,却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去呢?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我的结论是“博赞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博赞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你胡思乱想。

“思维可视化”学习体会-朱高周丽平

“思维可视化”学习体会-朱高周丽平

让思维的火花绽放
朱高小学周丽平
有幸听到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导图》课程,整堂课持续一个上午,刘教授侃侃而谈,谈笑风生,让我如沐春风。

刘老师的课程深奥但不乏味。

经过这次培训,通过老师的传授与纠正,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从而使得我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面渐行渐远。

另外还学会了如何去发散自己的思维,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这些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去做过或是刻意忽略练习的,经过一些练习,感觉自己发散能力增强了许多,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去增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要努力在做到导图生活化,生活导图化,只有经常下意识的练习、运用,才能逐渐养成习惯,最后达到脑中无图(潜意识运用)的境界,在这里引用几句羊皮卷中的话,“只有一种习惯才能抑制另一种习惯”,“经过多次重复,一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就变得轻而易举,实行起来,就会有无限的乐趣,有了乐趣,出于人之天性,我就更乐意常去实行。

于是,一种好的习惯便诞生了,习惯成为自然。

既是一种好的习惯,也就是我的意愿。

”“今天,我的老茧化为尘埃。

我在人群中昂首阔步,不会有人认出我来,因为我不再是过去的自己,我已拥有新的生命。

”。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短短的一上午真让人感觉意犹未尽,而刘教授只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去正确的运用思维导图,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运用他才能感受到他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的改变,从今以后,让我们将导图的应用付诸于行动吧,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很快就会品尝到成功的甜蜜与芬芳,我相信天道酬勤!。

学科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

学科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

学科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一年前,学校就曾组织过思维导图的相关培训,通过实践发现,思维导图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和关系。

尤其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单元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通过这次学习学科思维导图,了解到之前我所接触的思维导图属于博赞思维导图,博赞思维导图注重发散思维,强调色彩图画,主题图一般为立体图或者彩色图,但是,学科思维导图主要是结构化思维下的基于可视化的思维策略,图起辅助作用,而结构化思维更为重要。

本次培训,由学科思维导图概念的提出者,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人,濯源心智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濯源老师亲自授课。

首先,刘濯源老师系统阐释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的研发历程及应用价值。

在此环节,学员们对刘老师提出的“效能≠效率”、“图像≠图示”、“快乐≠享乐”、“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等理念感触颇深。

充分认识到“教知识”和“教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刘濯源老师深入解读了学科思维导图背后的思维方式结构化思考。

并系统厘清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的区别,带领许多此前学过思维导图的教师走出了认知误区,认识到“学科思维导图并不是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应用”,学科思维导图并不是“想到即合理”,而是强调“想对才合理”,这里的“对”主要是指符合逻辑和学科自身特点。

学科思维导图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层层追问及概括出来的。

系统学习后,对学科思维导图有了更多认识。

画学科思维导图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找要素,理关系,建结构。

学科思维导图图在一时,但思维在平时。

意思是图很好画,几分钟能成,但思维加工概括确实需要平时多积累。

它适用于语数英等多种学科,对思维的训练极为有利。

我们感受到学科思维导图的本质——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在参与模块的互动中,我们体验着学科思维导图的力量——结构化思考。

本次学科思维导图研修班刷新了我对"导图"的认识,原来博赞思维导图主要侧重于对已有认知的"再现",而学科思维导图重在对未知领域的"发现"。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勿上传至网络作者简介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人,学科思维导图概念提出者。

心智系统发展模型创建者。

著有《赢在学习力》、《高中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模板:文科版》等。

曾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兼职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开展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教学实践研究工作。

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刘濯源一、大脑如何被钝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伤胃,不良的学习习惯伤脑。

对于吃饭这件事,有一个基本常识:经常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会伤害我们的胃。

狼吞虎咽是指吃得过快,食物没有经过牙齿的充分咀嚼、切割,也没有和唾液充分搅拌,直接吞咽下去。

暴饮暴食,吃得过多,不消化。

这两种不良饮食习惯都会给胃增加负担,造成胃病。

其实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大脑的狼吞虎咽就是指学知识的时候没有进行精加工,囫囵吞枣;大脑的暴饮暴食就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大量的灌输知识,重量不重质。

这两种学习习惯都会伤害大脑——养成不思考、浅思考、反思考的习惯,我们把这种习惯称之为“习得性愚钝”。

二、什么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学习被窄化为记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

上面我们所提到的“习得性愚钝”主要是由“机械灌输”的学习方式所导致的,“机械灌输”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式一直遭到很多的批判,却一直大行其道,为何?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策略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错误假设:学习=记忆,只要记住就行了。

这里的记忆并不是指那种基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系统建构,而是指表层化的、碎片化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种记忆称之为“初级记忆”。

初级记忆对学习也是必要的,但优质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初级记忆层面,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学习必然是肤浅的,混乱的。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无法依据初级记忆来生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策略,而是记住了一堆零散的死知识。

三、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完整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西安学习体会

西安学习体会

西安培训心得军山小学魏修敏 2017年7月14日,我校一行9人,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十三朝古都西安,报到参加由中教服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促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活动。

先后聆听了郭富斌老师的《寻找有意义的课堂》,傅钢善老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上好一节课》,刘濯源老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及《重新发现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策略》等大师的讲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濯源老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的讲座。

刘教授旁征博引,实例生动,语言幽默,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刘教授说:教育绝不可急功近利,最好的教育是跟着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规律去走,否则不仅仅是无效,很可能是负效!下面且借用数学的“+、-、×、÷”来谈谈听此次讲座的感受。

一、“+”——加强自主探究学习刘教授讲到我国学生现在的教育现状——“增其技而堕其心,强其识而弱其智。

学生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探究,没有自己梦想,没有学习力。

”这样的现状,这样的学生不由让我想起:花博会看到的一盆盆被园艺工人精雕细琢的盆景,没有自主生长的权利,只能遵循着园艺工人的意愿成长,美得太“家化”了。

其实,学生天生就喜欢自主探索,这是天性,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高招”。

上课时直接教学生如何做,甚至举手代劳,更有甚者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一字不落地抄给学生。

学生被剥夺了参与学习的机会,长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慢慢地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淡漠,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塑造成一个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的节拍向前走的“木偶”。

我想,今后,应该树立以生为本,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减少“题海战术”训练讲座中,刘教授谈到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挤时间,抢时间,霸占时间,大量、重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长期陷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之中,身心疲惫,晕头转向。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文档资料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文档资料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红、吴颖民两位教授在《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作为奠基人一生发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核心基础” ,包括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 、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和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 。

而核心基础中的“核心能力”究竟包括哪些能力?两位专家认为有两个: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期,错过这一关键时期,思维发展不仅会受到限制,甚至可能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

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训练一直是比较薄弱的部分。

笔者有幸接触到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

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

简单地讲,就是用图示将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

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更有助于能力迁移。

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

笔者所在学校的两位教师对此也展开了研究,对《莫泊桑拜师》进行了同课异构。

一位教师采用了常规教学,另一位则运用了思维可视化教学。

【课例呈现】课例一(片段)环节一:梳理文脉师: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福楼拜,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那这三次指导,福楼拜都是让他在写作中学会什么?生:学会观察。

生:第一段说要勤练习,就是要勤奋。

生:第三次指导中我找到的关键句是福楼拜所说的一句话:“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我认为第三次指导的是观察要抓住特点。

师:(结合过渡句进行引导)你们发现了吗,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半句话是总结上文,也就是第二次指导侧重于什么?生:第二次指导侧重于观察要仔细。

环节二:学习核心段师:在这三次指导中,哪一次的方式最为特别,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第二次指导。

精准精练精进——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深度教研

精准精练精进——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深度教研

专 题teacher@17NOV 2019 NO.21精准 精练 精进——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深度教研李爱莲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研活动是教师合作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阵地。

但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更多时候存在着“假教研”的现象,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的形式化、浅表化、朦胧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真正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是教研缺乏深度思考的参与。

这样的“浅教研”势必带来教师的“浅教学”,教师的“浅教”则必然导致学生的“浅学”。

因此,认真开展对教研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研究,让“深度教研”走进学校,既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如何理解深度教研只有深度的教研才能够使教研真正地“站高一线”指导课堂教学。

那么,教研的“深度”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当教研活动的内容真正由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科思维”、由单一的“学科思维”转向跨学科的“共性思维”时,教研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 如何实现深度教研深度教研的聚焦点是将思维与教学进行有效、深度的融合,那么,实现深度教研的路径及策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思维可视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助推深度教研的发生。

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者刘濯源教授指出:“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科思维的建构过程,运用结构化的思维组织方式,借助图示及图示组合呈现出来的过程。

下面,笔者将从学校教研视角,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基于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教研”的路径探索。

1.运用追问模型,分层设计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

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是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针对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深度教研时,教师要围绕“问什么、怎么问、为何要问、何时要问”展开思考和讨论。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课改到底怎‎么改教育需要热‎忱,但更需要理‎性!——刘濯源理性‎解析“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题记:为什么“课改”是光明方向‎却处处不招‎待见?为什么“减负”是大大好事‎却始终倍受‎质疑?是“课改”错了,还是“减负”不对?当然都不是‎,问题不出在‎“方向”上而是出在‎“方法”上!换句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为什么念歪‎?我认为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文化惯性‎和思维方式‎上……一件大事要‎做成,方向当然最‎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越努力问题‎越大!然而方向对‎了并不代表‎着一定成功‎,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干事的人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投入‎,跟进效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事就成了‎;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干事的人越‎干越痛苦,越干越沮丧‎,越干越倦怠‎,想跟进的人‎便知难而退‎,全都吓跑了‎,这事准成不‎了!因此,在方向明确‎后,寻找、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假思索地‎“蛮干”和急功近利‎地“快干”都是要范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常范这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是‎宣扬“愚公移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民族,我们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精神‎,我们相信“凡事无捷径‎,只须下苦功‎”的规条,我们宁愿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半句话教‎给孩子,也不敢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是“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特‎别热衷于理‎念的鼓吹而‎极度轻视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于是我们要‎做的事总是‎浮在云端,飘飘然,晕乎乎,很难脚踏实‎地!教育不但是‎大事,而且是复杂‎的大事,所以要解决‎好教育问题‎就更要虚心‎静气,坐下来细细‎梳理,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可视化”教学有感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可视化”教学有感

从优秀走向卓越-------- 西岗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高端培训简报---------主编:王新华责编:刘容园大连市西岗区37中片区 2014年6月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和发明也就成了空话。

——刘濯源让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最近有机会聆听了华师大刘濯源教授的几堂学科思维导图教学培训课,感受颇深,这次刘教授的思维教育理论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它不光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作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科学的教育理论,可以为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虽然这些理论我在上大学时早就学习过了,但现在工作多年后才发现,当年学的这些似乎没有多少用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是在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科思维导图本质上研究的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理,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不是仅能靠一腔热情和埋头苦干的干劲就能出成绩、见效果的。

我们的工作和医生一样决不能一知半解,也决不能允许有半点马虎和差错,满堂灌、长时间机械的重复练习等教学方法还在大行其道,搞得学生疲惫、教师疲惫,而又没有多少效果。

而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只看结果(分数),不看过程,只讲态度,不讲效率,令人可悲。

好笑的是,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育方式又往往能得到领导的赏识。

这种赏识其实就是对不懂科学、不尊重教育规律的默认和纵容。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只看最后的分数而不讲方法和效率,只看冰冷的结果而不求愉悦的过程。

功利的教育其实是在杀鸡取卵,它可能会取得一点短暂的效果,但最终会扼杀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原动力,最后只会戕害教育自身的发展。

也许,学生不喜欢学习原因有很多。

有人把这都怪罪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听了刘教授的课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教育不在按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来办事,教师在卖力地瞎教,学生在被动地努力瞎学。

思维可视化培训感言

思维可视化培训感言

思维可视化培训感言关注思维提升能力9月20日,我们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主任的专题报告《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学生学习力系统发展策略》。

报告中刘主任讲座风趣幽默,内容深入浅出。

他先后从可视化思维的基本理念,思维导图的类型、基本画图方法等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思维大于知识,过程大于结果的教学理念。

如何关注知识背后的思维能力?他分别从知识层、规律层、能力层、心态层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

并结合不同学科对思维导图的画法从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三方面进行类比指导。

从中让我深刻感悟到关注思维的意识,关注思维的过程,关注思维的方法才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李荣加强自主探究学习刘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我国学生现在的教育现状——“增其技而堕其心,强其识而弱其智。

学生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探究,没有自己梦想,没有学习力。

”这样的现状,这样的学生不由让我想起:在花卉市场看到的一盆盆被园艺工人精雕细琢的盆景,没有自主生长的权利,只能遵循着园艺工人的意愿成长,美得太“家化”了。

其实,学生天生就喜欢自主探索,这是天性,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高招”。

上课时直接教学生如何做,甚至举手代劳,更有甚者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一字不落地抄给学生。

学生被剥夺了参与学习的机会,长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慢慢地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淡漠,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塑造成一个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的节拍向前走的“木偶”。

我想,今后应该树立以生为本,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个学习的主人。

陈仓区周原镇军辉中心小学杨利平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构建新颖思维导图昨天听了刘濯源教授题为《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中小学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的学术报告,触动很深。

他说:教育追求的结果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注重的是过程、是快乐、是积极的参与、是不断的体验与感受。

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策略

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策略

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策略作者:黄长法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第05期自从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提出“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策略培养”这一研究课题以来,无疑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刘教授提倡让思维可视,意在学生无论经历阅读、表达,还是写作,都能清晰展示思维过程,从而实现理解透彻和表达流畅。

然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有效引导学生把感性的、抽象的语言通过阅读思维训练,提炼成要素,形成可供理解和表达的思维导图并非易事,但是从大段文字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类整合,这种理性思维是我们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所以,让思维可视,真正实现一场感官的阅读盛宴,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有价值的命题。

以下笔者结合《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探讨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借词读悟,奠定可视的基调【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一篇课文,大家看这些词语,谁来读一读(课件展示):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充满生机枝干盘曲师:读词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师: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绘黄山奇松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黄山,一起领略大自然造就的神奇风采吧!赏析:语文教学中,一直遵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本课为第二课时,教者没有采用烦琐的导入,而是精挑细选一组描写黄山奇松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开篇,通过读词,学生对于黄山奇松粗略的形象大体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从而奠定本课“奇松”的基调。

二、品句析理,欣赏可视的魅力【教学片段】师:黄山,自古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怪石、云海、温泉、奇松。

为什么人们对黄山奇松有着特别的偏爱呢?生:(自主讨论)生命力顽强、长相奇特、始终如一……(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梳理并试着用词概括,让可视能力提升)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这儿我们将看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这三棵松树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使其称为黄山的“三大名松”呢?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适当写出旁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刘濯源教授《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讲座有感“+、-、×、÷”教学新风景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淑华
8月2日研修开班了,即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系统架构设计者,总培训指导师,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特聘专家---刘濯源教授为我们带来《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的知识盛宴。

刘教授旁征博引,实例生动,语言幽默,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下面且借用数学的“+、-、×、÷”来谈谈听此次讲座的感受:
一、“+”——加强自主探究学习
刘教授讲到我国学生现在的教育现状——“增其技而堕其心,强其识而弱其智。

学生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探究,没有自己梦想,没有学习力。

”这样的现状,这样的学生不由让我想起:花博会看到的一盆盆被园艺工人精雕细琢的盆景,没有自主生长的权利,只能遵循着园艺工人的意愿成长,美得太“家化”了。

其实,学生天生就喜欢自主探索,这是天性,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高招”。

上课时直接教学生如何做,甚至举手代劳,更有甚者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一字不落地抄给学生。

学生被剥夺了参与学习的机会,长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慢慢地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淡漠,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塑造成一个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的节拍向前走的“木偶”。

我想,今后,应该树立以生为本,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减少“题海战术”训练
讲座中,刘教授谈到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挤时间,抢时间,霸占时间,大量、重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长期陷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之中,身心疲惫,晕头转向。

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情景似乎是“常客”。

这,只会扼杀学生的思考力。

以后,我们应减少学生的“题海战术”训练,让学生学会理解记忆(结构+意义)。

学会对题目进行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

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倍增学生学习效能
能倍增教学效能的学科思维可视化技术是高效的学习模板:学科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化,学科规律模型——解题模型化。

它能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通过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使教学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

聆听专家的声音,感悟教育的真谛。

我对科学教育思维有了一些理解,以后在教学中会尝试把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

以此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让学习成为乐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四、“÷”——除去内容繁琐分析
于教学内容,刘教授建议老师们摈弃繁琐的讲解分析,学会提炼精华,透过现象看本质。

是的,“十万个为什么”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应被彻底清除。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迫。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该就是那朵最美的二月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