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3章 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2007年全国统考]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
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2008年全国统考] A.同化B.顺应C.图式D.平衡【答案】A【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
3.对于处在正常状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因素决定着他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真题]A.环境B.教育C.遗传D.家庭【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性质与其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有关,大部分人是处于常态的,因此它对大部分人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处于常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
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2章 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12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答:(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a.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b.内驱力学习驱力是指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a.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
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b.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3章 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的迁移一、名词解释1.学习迁移[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中山大学2011年考研]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或领域上看,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同样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形成中。
从迁移的方向而言,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看,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2.概括化理论[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考研]答: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来的。
贾德以水中打靶的实验说明: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亨得里克森等人在贾德的实验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而且指出,概括化的过程不是自动化的,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二、选择题1.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
这种迁移现象是()。
[2008年全国统考]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一般迁移D.普遍迁移【答案】B【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
2.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2009年全国统考]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答案】D【解析】A项,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B项,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C项,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D项,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D
二、简答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 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轰动一时的一些 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 渐克服;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 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 工模式等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 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 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4 / 14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的迁移13.1复习笔记一、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1.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迁移表明了经验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2.对迁移的误解在迁移研究历史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仅把迁移局限于操作技能范围,这是非常片面的。
同样,仅把迁移看做原有的学习或经验对新的学习或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准确的,都不利于揭示迁移的内在机制。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迁移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迁移研究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分为:(1)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迁移表现在个体对于新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2)负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负迁移经常表现在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
(3)零迁移零迁移又称中性迁移,是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1)水平迁移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相互影响。
(2)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自下而上的迁移。
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加涅的累积学习观点;②自上而下的迁移。
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也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布鲁纳强调原理的学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题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5章 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领会1.什么是知识的领会?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1)含义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
①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
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
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②教材的概括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它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抽象思考的过程。
(2)作用①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
②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
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
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有具体知识经验的抽象化的认识过程,而且还需要有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的认识过程。
此外,还需要有巩固及记忆过程。
知识的掌握虽不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许多循环往复,但也不是通过领会就能一次完成。
2.什么是教材直观?教材的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何优缺点?答:(1)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2)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①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知识及其掌握概述)【圣才出品】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1.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类型?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答:(1)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也具有主观性。
(2)知识的类型①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
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
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③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又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
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④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具体的知识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方式方法知识是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普遍原理知识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该类知识处于高度抽象和非常复杂的水平上。
(3)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结构,其形式有概念、命题、表象和图式等。
①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
特征本身又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如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迁移)【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学习迁移【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迁移的内涵与实质。
2.了解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划分依据。
3.理解迁移在能力与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4.了解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辨析不同理论间的分歧。
5.理解迁移发生的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
6.掌握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7.掌握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迁移的种类1.从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生掌握了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 = 1/3SH,就有助于学习三棱锥、四棱锥的计算方法。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会骑两轮车后再学骑三轮车。
2.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vs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3.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从内容上看:一般性迁移vs特殊性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5.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自迁移:个体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与结构特征都基本相同的其他情境中。
近迁移: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与结构特征都相似的其他学习情境中。
同一学科内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远迁移: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不相似,但结构特征相似的其他学习情境中,则属于远迁移。
校内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校外的实际生活中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1.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巩固一、选择1.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答案】B2.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秒钟A.5B.20~30C.60D.120【答案】A3.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答案】D4.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答案】B5.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组块A.6±2B.6±12C.7±1D.7±2【答案】D6.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答案】C7.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答案】B8.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答案】C9.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答案】B10.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答案】C1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A.反例B.变式C.概括D.抽象【答案】B12.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
A.概括B.比较C.分析D.综合【答案】A13.小李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归纳学习D.上位学习【答案】B14.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13第十三章 学习迁移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
4、水平(横向)迁移与垂直(纵向)迁移(加涅) 标准: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 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1 ah 2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 的迁移。
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策。 在此条件下解决此问题的成功率为61%。只有把火柴、蜡烛和图钉都从纸盒
子里拿出来,把空盒子放在桌子上时,多数大学生才会想出上述办法来。在此条 件下解决此问题的成功率上升到98%。 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纸盒子里装了东西后,会给人暗示:这是容器,从而 使大学生的思维固着在“纸盒子是容器”上,影响了其对问题的解决。 解决方案:先用图钉把小纸盒子钉在木屏风上作小台于,然后将蜡烛点燃, 把它粘在小台子上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预 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
练
后
测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面积(10cm2~100cm2)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面积 (成绩提高)
测2. 判断27各种图形面积 (在前测中出现过)(成绩 持平)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第十三章 学习迁移
“学校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
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
的柱石。”
——心理学家M.L比格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 巧……” ——叶圣陶
“为迁移而教”
例举说明什么是迁移?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2007年全国统考]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答案】D【解析】A项,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BC两项,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D项,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2009年全国统考]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答案】B【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
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答案】D【解析】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4.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A.实验教育学B.教育社会学C.心理测量学D.程序教学【答案】C【解析】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心理测量学的影响。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第12章学习的迁移一、选择1.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A.非特殊成分迁移B.特殊成分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答案】A2.有些低年级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一看到有“X比X多”的条件就采用加法进行计算,很多时候会出现错误。
这是一种()现象。
A.正迁移B.负迁移C.普遍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B3.划分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的依据是()。
A.根据迁移的效果B.根据迁移的方向C.根据迁移的内容D.根据迁移的性质【答案】C4.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沃尔夫B.苛勒C.贾德D.桑代克【答案】A5.()通过“水下击靶”的实验支持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A.桑代克B.苛勒C.贾德D 沃尔夫【答案】C6.共同要素说的实验基础是()。
A.水下击靶实验B.幼儿取糖果实验C.小鸡啄米实验D.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答案】D7.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理论是,称之为()。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泛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B8.()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泛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D9.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的学习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
A.桑代克B.苛勒C.贾德D.奥苏伯尔【答案】C10.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是自动发生的理论,称之为()。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泛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A11.深入研究迁移的实质,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的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B.关系转换说C.认知结构说D.经验泛化说【答案】C12.奥苏伯尔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A.学习中的共同要素B.对学习情境中一切关系的顿悟C.对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概括D.学生的认知结构【答案】D13.()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A.生理适应B.心理适应C.人际关系适应D.环境适应【答案】B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在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答案】D3.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依据是()。
A.学习的方式B.学习的内容C.学习的目的D.学习的层次【答案】A4.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认知策略的学习【答案】A5.既包含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的学习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态度【答案】C6.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发现性B.接受性C.间接性D.方向性【答案】B7.()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C8.()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B9.()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D10.()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A11.()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朱智贤【答案】A12.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
在该文中,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
A.“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B.“行为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D.“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答案】C13.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就是()A.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B.教育决定论的发展观C.遗传决定论的发展观D.本能决定论的发展现【答案】A14.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A.萌芽B.诞生C.发展D.成熟【答案】B15.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答案】B16.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即个体生理的发展变化,例对,人脑机能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是心理发展的()A.前提B.重要条件C.主导条件D.生理基础【答案】D17.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1)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个体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即经验。
随着经验的不断获得与积累,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地形成与发展起来。
②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是内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
但由于心理结构是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依据个体的行为变化来加以推断,并最终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
③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
生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心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学习属于心理适应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适应得以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外在表现。
(2)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①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②行为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此,可以将学习定义为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2.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答:(1)信息加工观点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学习的迁移
1.什么是迁移?举例说明迁移在能力与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答:(1)迁移的含义
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
(2)迁移在能力与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①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②通过广泛的迁移,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或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有的经验得以改造,更为概括化、系统化,心理结构也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
③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3)举例
在学习数学逻辑知识时,在综合先前所学知识与当下学习的知识的情况下,对逻辑概念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个体心理结构也随之更加完善,进而完善的心理结构更好地调节个体活动,随之个人品行也会更加完善。
2.简要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即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
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
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
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
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
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
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主要观点是:
a.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该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
b.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
c.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
②产生式理论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主要观点是:
a.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
b.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c.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③结构匹配理论
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④情境性理论
以格林诺等为代表,主要观点是:
a.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b.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
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
c.迁移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3.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学中如何充分兼顾到这些因素?
答:(1)影响因素
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定势。
①相似性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学习中由所包含的共同结构成分与表面成分决定的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属于客观相似性。
而个体对结构和表面相似性的认同则属于主观相似性。
b.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加工过程的相似性是主观相似性。
由于加工过程受到活动目标的制约,因此,目标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c.其他成分的相似性
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中的环境线索等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真实性学习,真实性学习即目前的学习应与将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从事的活动相似。
通过让学生进行真实性的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
讨最佳的学习方式,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迁移产生的可能性。
②原有认知结构
曼德勒认为,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
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正迁移的量大大提高。
③原有经验的组织性
信息能否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合理组织的信息易于提取,也易于迁移。
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进而产生迁移。
除了具有概括的认知结构外,还具有大量的依据概括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④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
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这就要求在建构经验结构时,应该强调这些经验的适用性条件,以便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利用有关经验。
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经验。
⑤学习的定势
定势又称心向,是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使个体在认识方面和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为:
a.积极作用:定势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b.消极作用:定势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定势造成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
除此之外,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迁移的产生。
(2)教学要兼顾影响迁移的因素
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抽象出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获得迁移意识。
②教师要提高给学生丰富的经验,并抽象、概括的经验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产生迁移。
③教师教授给学生具有调控作用的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以及迁移意识,增强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
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运用思维定势。
4.如何理解已有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个体已有的经验,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经验的可利用性对迁移产生很大的影响。
(1)原有经验的水平
曼德勒认为,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
这是由于刚开始某些消极因素也随着练习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程度,对迁移产生影响。
但随后逐渐扩展的练习也使得个体获得了更为一般的学习,即获得了学习方法等经验,这些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正迁移的量大大提高。
(2)原有经验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