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东篱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中考说明》P179
渔家傲 渔家傲(1) (1)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2) (2)。 。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3) (3)似听 似听 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4) (4)。 。
课文梳理
九年级
【名家用典】
1.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 4.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6.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 7.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红豆
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 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出 处:唐·王维《相思》诗:“红 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
孔方兄 青梅竹马 问鼎 秦晋
1.何处用了典故? 2.用了什么典故? 3.赏析作者运用典故所表达的感情。 4.品味用典句的妙处。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1、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2、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3、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第 1 页共1 页。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课标要求】《课标》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
【考查重点】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由于典故来源的广泛性,不仅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对典故有一定的解读能力。
如果考生缺少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就会对诗歌的情感等产生不解甚至误解。
典故的来源:1.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2.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
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3.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
“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主要题型】赏析典故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某诗句,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诗中的某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善于把古人语言融化入自己的词中,是该作者词的特点之一,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评析。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
比如“ 投笔” , 据《 后汉书》 记载 , 班超早年家境贫 寒, 以抄 写文书为生 , 他 曾为此投笔感 叹 , 大丈夫应 该效法傅介子 、 张骞立功边境 , 取 爵封侯 。后人就用 “ 投笔” 来形容弃文从武 , 立功沙场 。辛弃疾 曾在 《 水 调歌头 ・ 落 日古城角》 中反弹琵琶式地引用此典 : “ 莫 学班超投笔 , 纵得封侯万里 , 憔 悴老边州 。” 古代诗词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典故如下 : 投笔 、 长 城、 楼兰、 折腰 、 化碧 、 鱼雁 、 尺素 、 青鸾 、 五柳 、 东篱、 长亭 、 阳关 、 折柳、 风骚 、 鸿鹄、 杜鹃 、 鹧鸪、 黍离 、 桑 榆、 商女 、 杜康 、 青眼 、 红豆 、 司马青衫等 。
0
技 法 点 拨
浅谈古诗词鉴 赏中的“ 用典”
■ 王 玉 香
典故 , 也叫用事 , 即诗文中引用 的古代故事和有 关来历出处 的词语 。 它 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少 的词语 , 拈举 特指 的古事或古语 , 表达较多的今意 , 追求言简 意丰的效果 , 增加诗的内涵和厚度。 而对典故的理解 历来都是学生 比较头疼的问题 。下面主要从典故 的 来源及典故的辨析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鉴赏 中的用 典进行一些浅显 的分析 。
人非 , 今不如昔 , 痛 惜 溢 于 言表 。 如王安石 的《 桂枝香 ・ 金陵怀 古》 中的“ 至今 商
女, 时时犹唱 , 《 后庭 》 遗曲” , 就是化用杜牧《 泊秦淮》 诗句 “ 商女不知亡 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 , 化 用非常贴切 自然 , 把矛头指 向了沉湎酒色的当权派 , 实是警告北宋 当局 , 不 可让六朝悲恨相续 。
委婉 含 蓄 。 1 . 引用、 点化 前 人 诗 - 0, 抒 发 思 想 感 情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PPT课件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刘义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右堪回首,佛狸(后魏太
武帝拓跋焘)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完整编辑ppt
16
❖ 例9
秋日寄满子权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月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路归,一夜西风老壮志.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分析:尾联引伯牙在钟子期死 后破琴绝音,终身不复鼓琴之 事,慨口叹自己知音难遇。
完整编辑ppt
17
❖ 例10
和中斋韵 文天祥
作者用典 的意图
完整编辑ppt
19
完整编辑ppt
5
秦观的《满庭芳》“西窗下, 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化 用
唐•李益诗句“开门风 动竹,疑是故人来”
完整编辑ppt
6
直用:直接引用
从 暗用:融化在诗句中 形 式 反用:反其意而用之 上 分 断取典意:选取典故中
的部分意义而加以引申
完整编辑ppt
7
A 慰勉友人
用
B 用典以自喻
典
C 用典表达心志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分析:此时文天祥被迫入北国,悲 泪难禁,与明妃相似;想到南宋命 运,他啼血长鸣,与望帝相似。作 者借此表达功业飘零之恨。
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
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头疼,学生害怕。
其实,只要注意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鉴赏的三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一,三看法。
一首诗词到面前来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看标题,能基本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看标题的话,这首诗分明是在写“池塘”的,其内容很难和“书”联系上;看作者,可知作品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作用很大,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
一首诗词不管是什么内容一定都遵循一个规律:要么写景,要么叙事,但都表达一种情感,因为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是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很多学生读诗时像读文言文一样,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学生可以越过这道障碍。
就是填表法,时间(季节)——;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要求学生平时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小小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
5、廉颇不得重用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精选ppt
7
5、作者用典目的何在?
1、孙权败曹军
借 2、刘裕建政权
古 3、刘义隆北伐惨败
讽 今 4、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不得重用
精选ppt
国事艰难 英雄难再 (无奈不满) 伐金不可草率 (担忧) 江北沦陷 闲置不用 (激愤) 报国无门 (悲愤) 8
从典故性质上分:
❖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 主,人事已非,燕子纵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 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
❖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漂泊之感,
悲伤之意。
精选ppt
11
例三:借用神话传说
❖ [2]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 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 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 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 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 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精庭选p坚pt 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15 自许。了却,完成。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精选ppt
1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是历代文人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在古诗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并探讨其运用的特点和意义。
一、典故用典典故用典是指在古诗中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典故。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表达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使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典故。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典型比喻典型比喻是指借用某一事物作为比喻,用以突出所比较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使用了“飘飘独夜行,悠悠数十载”的典型比喻。
这种比喻使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孤独之感。
三、典故兼比典故兼比是指在古诗中既引用了典故,又运用比喻来丰富和深化意境。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使用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兼比。
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别的惋惜之情;而通过比喻,诗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自然美妙之处。
四、悲喜用典悲喜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对事物的悲痛或欣喜之情。
这种用典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落日辞光,含情别酒”的悲喜用典。
这种用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离别悲痛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关注。
以上是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古诗的意境和内涵,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是用典依旧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作品,永不退色。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0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02 03 04
令 ( 严蕊)
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 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 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 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 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 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 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A B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 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古诗中的用典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 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用典的手法
古诗用典的手法
1.典故引用:直接引用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典故故事,以增加诗句的文化内
涵和意蕴。
例如,在古诗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角色、《史记》中的历史典故等。
2.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体现诗句的意境,常常运用对立的典故进行呼应。
例
如,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东方与西方等进行对比,突出主题的冲突和相互影响。
3.比喻借典:将诗句中的形象、情感或意象与典故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力
度和感染力。
比如使用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花草、山水等形象来寄托情感或描绘景物。
4.历史典故:运用历史事件、人物或经典的历史文献来衬托和烘托诗句的情感
或主题。
例如,在古诗中描写忧国忧民,可以借用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故事。
5.宗教典故:引用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表达内心
的虔诚、悟道或超然情怀。
这种手法常见于宋词和元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
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
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钱钟
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
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
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
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
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答题步骤与提示】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例】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题干表述】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
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填空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以设问开头,以为背景,
分层次地叙述了人物的英雄业绩。
其中“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说的是;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
“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的诗句说明
的功绩。
二、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
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三、阅读元稹《离思》(其四)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孟子"尽心》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②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试分析该诗第一、二句的用典及其意义。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登飞来峰
李白王安石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飞来峰上千寻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不畏浮云遮望眼,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缘身在最高峰。
【注】陆贾,汉代人,有《新语》传世,其《慎微篇》曰:“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
1.这两首诗用典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
2.这两首诗在使用典故上有何异同?
【练习题答案】
一、赤壁之战三国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杜甫“名成八阵图” 诸葛亮)
二、“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不是说庾开府诗风如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而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