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在麻醉中的应用(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美托咪定适应症汇总
2020/4/8
➢ 恒瑞医药5年研发,于2009年05月被SFDA批准, 国内首家上市
➢ 【原料药批件】H20090248 ➢ 【 制 剂 批 件】H20090251
11
可发挥脑保护作用,降低POCD发生率
术后第一天和第五天,右美托咪定组血清NSE,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2020/4/8
Drugs R D. 2006;7(1):43-52.
17
减少老年术后瞻忘,减少阿片类药和丙泊酚
1.右美托咪定组丙泊酚和瑞芬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 2.在正常老年患者.右美托咪定组PO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2020/4/8
Aging Clin Exp Res 18
预防术后躁动和呕吐
术前输注DEX1ug/kg(10min),术中持续输注DEX1ug/kg/h,显著减少接受斜视手术 患儿在苏醒期躁动和POV发生率
2020/4/8
23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给药
起效更快
时间更长
副作用更小
2020/4/8
24
神经阻滞
9 RCTs,516例
Editor’s key points
Dexmedetomidine has been used to prolong the duration of local anaesthetics
麻药作用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 ➢ 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
2020/4/8
26
右美托咪定临床常用剂量和方法
全麻手术
➢ 静脉通道开放给负荷剂量:0.5~1.0μg/kg(10-15min) 维持剂量术中持续输注:0.2~0.7μg·kg-1·h-1
局麻手术
➢ 阻滞开始前10~15min,持续静脉泵注艾贝宁0.2~0.7μg·kg-1·h-1或单次给药: 0.5~1.0μg/kg(输注时间>10min)
2020/4/8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α2受体激动剂 右美托咪定简介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结
1
分布
临床 效应
2020/4/8
肾上腺素能受体种类及分布
α1
α2
β1
β2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血管收缩
抑制NE释放
心脏
平滑肌 (支气管)
心率 心输出量
舒张
2
2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
• 选择性 2:1 200:11 • 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
无呼吸抑制:拔管无需停药
➢ 33例术后ICU患者: 右美托咪定组(n=16) 生理盐水组(n=17)
➢ 拔管前后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pH值无差异
2020/4/8
右美托咪定组 生理盐水组
16
抑制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1ug/kg右美托咪定,喉镜暴露和气管插管时, ➢ 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 减少了全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 能够降低麻醉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率
2020/4/8
14
Arain SR, et a1. Anesth Analg,2004, 98:153-158
高于临床剂量下无呼吸抑制作用
10位健康男性志愿者,给予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 最大血药浓度8ng/ml(临床剂量的10倍) 血氧饱和度无影响
2020/4/8
Anesthesiology, 2000, 93(2): 382-39415.
2020/4/8
20
Psychosomatics. 2009 May;50(3):206-217.
预防术后寒战
2020/4/8
21
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应用
2020/4/8
22
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给药
1. 对感觉和运动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无影响 2. 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 3. 与芬太尼比较,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与可乐定比较,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术后镇痛
先给予0.5μg/kg (输注时间>10min), PCIA(右美托咪定 0.1ug/kg/h+0.125mg/kg布托啡诺) 背景剂量:2ml/h,Bolus:0.5ml/次,锁定时间:15min
2020/4/8
27
9
艾贝宁药理特点
分布半衰期(t ) :6 min
1/2α
消除半衰期(t ) :2 h
1/2β
起效时间:10~15min (从刚给药算起) 作用高峰:25-30min 蛋白结合率:94%(不受其他药物影响) 代谢:肝脏 排泄:尿液(95%)和粪便(4%)
2020/4/8
H
CH3
N
CH3 CH3
N
10
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谵妄评分(DRS)显著低于对照组
2020/4/8
Int J Clin Exp Med 2015;8(7):11388-11395
12
减少全麻药用量:七氟烷
2020/4/8
13
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
34例心脏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或吗啡
结果: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术后对吗啡的需求减少 66% 虽然镇痛强度不能完全替代阿片类药物 减少阿片用量 加强正作用 减少副作用
•1985推测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传输可以调节 麻醉深度 •Dr.Lammintausta who is from Turku,Finland, had synthesiazed medetomidin •探索右美托咪定艰苦的历程(74篇相关论文)
2020/4/8
4
右美托咪定镇静抗焦虑作用
右美托咪定
2020/4/8
Can J Anaesth. 2013 Apr; 60(4):385-39129 .
预防术后躁动和谵妄
明显缩短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症状 ➢ 负荷剂量:0.5 ~ 1 µg/kg ➢ 0.2 ~ 0.7 µg/kg/h持续静脉输注 ➢ 最大用药量不超过1.5 µg/kg/h ➢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可预防老年痴呆病人术后躁动
2020/4/8
Pain. 2014 March ; 155(3): 617–628.
8
艾贝宁镇痛作用与剂量相关
2020/4/8
研究设计 ① 动物在体研究 ② 大鼠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 ③ 在体膜片钳,检测电位变化
该基础研究表明,低剂量右美托咪定只 表现镇痛作用,无镇静作用
Pain. 2014 March ; 155(3): 617–628.
2020/4/8
In this meto-analysis, 9 RCTs on perineural dexmedetomidine in neuroxial and perineural nerve blocks were selected
Dexmedetomidine
Prolonged block duration.
25
Br J Anaesth. 2013 Jun;110(6):915-25
右美托咪定在麻醉科的优势小结
全麻手术:
局麻手术:
➢ 镇静、镇痛、抗交感、 减少患者躁动 ➢ 无呼吸抑制,插管和拔管更顺畅 ➢ 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缺血,保护心血
管
➢ 起效快、半衰期短 ➢ 延长局麻药阻滞时间,增强麻醉效果,延长局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MAC Tr2ia02l0:/M4/8ean Changes i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Nelson et al,2003
7
艾贝宁镇痛作用机制
脊髓以上: 使蓝斑核以及投射到脊髓的下行去甲肾上腺素 能通路突触前膜去极化,抑制突触前膜P物质 和其他伤害性肽类的释放,从而抑制脊髓背角 伤害性刺激的传递,终止疼痛信号转导; 脊髓水平: 激动脊髓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α2A 受体,使细 胞产生超极化,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外周: 通过对外周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的抑制作用而 产生镇痛效果;通过激动α2A 受体调节痛觉过 敏作用;
• t1/2 10 min • t1/2 8 hrs1 • 口服,贴片和硬膜外2 • 抗高血压1 • 辅助镇痛1
右美托咪定
• 选择性 2:1 1620:13 • 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 • t1/2 6 min • t1/2 2 hrs3 • 静脉制剂3 • 镇静-镇痛3
2020/4/8
1. Maze. White paper; 2000. 2. Khan et al. Anaesthesia. 1999;54:146-155.
➢激动α2AR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 ➢虑脑,内觉的醒α2/A睡R主眠要。集中在脑蓝斑核、脑干和脊髓,蓝斑核主要功能负责调控应激/焦
➢因而右美托咪啶激活此部位的α2AR可产生镇静抗焦虑作用。
2020/4/8
5Biblioteka Baidu
右美托咪定抗交感抑制异常应激
➢ 蓝斑核是下行延髓-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通 路的起源,对应激反应时伤害性神经递质释放的 调控起重要作用
➢ 右美托咪啶作用于蓝斑核、调控NE释放抑制应 激反应
2020/4/8
C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Anesthesiology,2000,93:1345–1349
右美托咪定模拟自然睡眠样的镇静
• 功能性、核磁共振方法,分别评估自然状态下、DEX及咪达唑仑镇静状态下脑内神经元活性的改变(黑点像素表示神经 元活性的改变
3. Kamibayashi, Maze. Anesthesiology. 2000;93:1345-1349.
3
右美托咪定的发现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care, 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 San Fransico Anesthesiology 2016;125: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