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中的自然原型
案例分析商丘博物馆
2021/3/2
5
2021/3/2
博物馆与周边历史景观
6
将博物馆以城而造,以归德古城为蓝本,造一座微缩的“城”,是最后确 定的概念
2021/3/2
7
草图
商丘博物馆将收藏、陈列和展示商丘的历代文物、城市沿革和中国商文化历 史,主体建筑由3层上下相互叠加的展厅组成,上下叠层的建筑体量喻示“城压 城”的古城考古埋层结构,也体现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陈列布局
2021/3/2
10
至此,商丘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序列已呈现出对归德古城及其代表的黄泛古 城池形制和特征的呼应和再现 :“外高内低”之空间布局、“城压城”之叠层结 构。博物馆犹如一座微缩的古城,周围下沉式层叠的景观台地则亦是对文物现场 发掘的模拟,使得建筑主体犹如被发掘出来。古象形文“商”字的涵义是“高台 上的子姓族人”,博物馆所形成的层层高起的堤岸、平台和其上的参观者组合成 为“高台上的子姓族人”意象,现“商”字的古老渊源,也将历史和现在联为一体
上至堤台,由正中一桥飞架于水面之上,进入主体建筑的“城门”
2021/3/2
9
对应于古城的十字主街,建筑主体内有3层通高的十字中庭共享空间,连通4个方向 的“城门”,所有展厅环绕十字中庭而布设,并有一个连续的坡道系统连接三层的 展厅。堤台下面设室外展廊。主入口南门之外,其他三门各有贵宾、临展、办公 等用途。文物库房、业务和办公用房等附属建筑组成L形体量,坡状隆架于东北角 堤台之上
2021/3/2
3
商丘归德古城平面(1959)及鸟瞰
商丘城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归德古城就是具有黄泛平原古城池典型形制 和特征的代表性实例,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城墙、城湖、 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城墙周长3.6km,砖城 内面积1.13k㎡,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有十字主街(图2)。
浅析安东尼·高迪的建筑灵魂和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浅析安东尼·高迪的建筑灵魂和对中国建筑的启示作者:刘圣硕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摘要:安东尼·高迪是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的天才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一生留下无数知名建筑,也让人感慨“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巴塞罗那,因一個人而变得熠熠生辉”。
本文从高迪建筑的人文情感、艺术价值出发,通过背景与意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从多样化、造型怪诞陆离、曲线设计富有动感的建筑风格中探究高迪的建筑风格对我国当代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安东尼·高迪;高迪建筑;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国当代建筑巴塞罗那市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其城市景观之奇特,艺术气息之浓厚,拥有世界上最令人赞叹不已的十余栋建筑,从古埃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到神圣家族大教堂,这些杰作均是伟大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所留下的。
他以执着的艺术追求,独特的设计理念,为人类留下宝贵的建筑艺术。
这些让人感动的建筑,每年直接可以为巴塞罗那带来4亿多美元收入。
由此可见,一座历史名城的知名度在其深后文化底蕴下,还需要这座城市的建筑大师留下经典不衰的建筑。
一、解析高迪建筑的人文情感(一)自然孕育出独特的形式美高迪的作品的标志便是流动的曲线、每块砂石和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碎石像蜿蜒的河流、翻涌的海浪镶嵌在建筑中。
新艺术运动中的曲线风格在高迪的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迪建筑建筑作品主要是通过模型推敲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的都运用自然形态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线条、肌理、造型,演绎出建筑的、装饰的设计元素。
高迪建筑纯净、抽象、粗狂的自然风格是源于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大自然的纯美赋予给了建筑。
高迪建筑处处充满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其建筑造型的设计也与遥相呼应着巴塞罗那周边的绵延起伏的山峦。
(二)情感元素与独特的文化符号“米拉公寓”体现了高迪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他关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的独特设计和装饰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享受。
当代建筑“形体复杂性”问题研究
当代建筑“形体复杂性”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当代建筑中大量涌现“复杂形体”建筑作品的现象,提出了研究建筑“形体复杂性”问题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将建筑形体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放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去探讨,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哲学层面去探索影响建筑“形体复杂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分析并总结了“形体复杂性”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典型案例;而后从对功能与形式的矛盾、对工程技术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讨论了“形体复杂性”问题的积极与消极意义;最后以建筑的社会伦理功能为出发点,探讨了“形体复杂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当代建筑、形体复杂性、成因、意义一、综述1、关于建筑“形体复杂性”问题的由来建筑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筑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建筑是满足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的载体,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1,因此“功能”与“形式”是建筑最根本的两大属性。
“形式”是个抽象的概念,它通过其概念的外延即每个具体建筑的“形体”来得以表达。
建筑形体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人类对建筑基本社会功能的关注在随着自身的前进而不断地被超越,建筑的“形体”被不断地附加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相互汇集、交叉、融合、演化、更新、蜕变、再生,造就了建筑“形体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2、“建筑复杂性”与“建筑形体复杂性”的区别本文所讨论的建筑“形体复杂性”,单纯地指建筑形体的几何属性,属于图形学的范畴,有必要将其与“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区分开。
“建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所涵盖的信息极其广泛,从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地域、技术等任何一个领域展开探讨,都将呈现出一个庞杂的巨系统,与本文所讨论的“形体复杂性”无关。
此外,本文也不涉及工程技术上的“复杂性”问题,众所周知,哪怕是功能与形式再简单不过的建筑,其项目立项/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后期维护等,都会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从技术到艺术——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从技术到艺术——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傅佳锋;管凯雄【摘要】文章从建筑技术角度入手,分析比较了在技术上颇有造诣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在结构、材料、设计出发点方面的异同.虽然他们建筑技术现存在差异,但都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The paper tries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from the technology standpoint. Their design skills are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fferent basic ide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However, both of them created the wonderful projects.which could combine the technology and artist together perfectly.【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2(030)002【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建筑技术;设计手法;托马斯·赫尔佐格;伦佐·皮亚诺【作者】傅佳锋;管凯雄【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建筑发生了巨变。
西方古代建筑从柱式、拱券到穹顶的发展,都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而出现的。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撰写的《论建筑》都总结了前人建筑技术的经验。
到了近代,新的建筑技术极大推动了建筑形式的革新。
引用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流水别墅)
引用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流水别墅)梁上君子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流水别墅)在美国匹兹堡市郊区,建于1936~1939年。
赖特在一块背崖临溪、最宽处不足12米的地方苦心经营了这座依山就势、凌空飞跃、参差俯仰其间的建筑(见彩图)。
赖特说流水别墅是由环境激起的灵感所成,借助于钢材的力量,得其所而遂其形。
它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
流水别墅本身约380平方米,室外平台、阳台也近300平方米,内外交融,沉浸在绿树玄岩、清泉湍流中。
凹凸起伏的墙垛用当地的片石砌筑,与山岩纹理相通,颇饶天趣。
杏黄色的横向混凝土阳台栏板,上下左右前后错叠,宽窄厚薄长短不一,形象鲜明突出。
赖特采用了与惯见的同形重复迥然不同的手法,给人以不稳定之感,使得深远的出挑更形奇险。
阳台结构是一系列穿插覆盖的托盘,盘边栏板实为阳台底板的一部,向上弯折以加强刚度。
上下盘间支以粗壮石垛,盘下有大梁,形成整体。
看上去好象被悬崖峭壁牢牢钳住,其实梁下仍有混凝土墩支承。
起居室悬挑部分约占进深三分之一,当时有人对此颇为担忧。
业主曾加以测量,发现确有变移,即头年有些下沉,次年即回升,时间一久就习惯于这种现象了。
流水别墅地面都是用乱石板铺置于红杉木地板之上,有空气层同钢筋混凝土楼板分开,以利保温和隔声。
起居室层高不到2.5米,入口门厅最低处仅1.95米,天花中心的方形吸顶槽灯尺度却十分夸张。
壁炉前保留一露头巨石,处身其间,感受到洞天山堂的气氛。
推开室内船舱似的玻璃活动罩,经悬挂楼梯拾级而下,循声问源,可临瀑布。
这种意境早已超越了业主最初的想象。
流水别墅的平面和立面见下图。
19世纪维也纳学派艺术史家A.里格尔说过:就建筑空间的形成和体量的组合这两方面而言,艺术家们往往牺牲后者以发展前者,或者相反。
当代意大利建筑理论家B.泽维认为:赖特的流水别墅杰作独能两全其美。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如何“建造”一棵树——树在当代建筑生态建构中的意义
如何“建造”一棵树——树在当代建筑生态建构中的意义付新青;李世芬;郑非非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11()9
【摘要】本文对当代建筑中以树为原型的生态建筑的设计动因、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案例解读为线索,阐述了树的生态原理及其对建筑的意义,归纳、提炼了当代建筑中树型生态设计的类型和方法。
【总页数】4页(P53-56)
【关键词】生态建构;树;自然;能量;气候
【作者】付新青;李世芬;郑非非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 [J], 朱涛
2.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的人文学意义 [J], 彭修银;张子程
3.生态文学与城市文学的融合困境*--反思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城市意象建构 [J], 黄仲山
4.现代建筑中传统竹构建造的应用\r——竹构建造技艺与建构美学 [J], 惠晨阳
5.《诗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意义 [J], 李营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李天骄;李泽锋【摘要】文化建筑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如何表达它们是文化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是与其他建筑类型最本质的区别.以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项目为例,探讨地域文化表达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手段,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技术三个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深入剖析,讨论三种表达途径的具体运用,以期对当代文化建筑的设计有指导作用.【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8(044)002【总页数】3页(P54-55,58)【关键词】文化建筑;地域文化;长春市规划展览馆【作者】李天骄;李泽锋【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0 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在高速前进。
但伴随着城市化的急剧扩散,城市、建筑以及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的地域特色及地域文化面临着日益趋同的问题。
如何提取和发扬地方建筑特色,并结合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环境,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建筑从业者们努力的方向。
1 项目综述长春市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是中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其绿化率在亚洲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为了建设绿化充沛、结构完善的北方园林城市,长春以“流绿都市”作为自己未来的生态定位。
“流绿”文化在长春市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选址于长春市南部新城,市政府西南方向(见图1),其肩负着展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未来走向的双重任务,是南部新城展现长春城市精神的地标性建筑。
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及其团队设计,总用地面积7.3万m2,总建筑面积6.3万m2,主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局部结构形式为型钢混凝土。
金属材质屋面,屋顶采用钢桁架结构,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斜交异型钢网格与幕墙型式。
该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特定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中,发掘“流绿”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场地相结合,并利用合理有效的建筑语言使地域文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浅析仿生建筑PPT课件
建筑形态仿生
形态仿生是基于人类美学的出发点, 通过对生物体形态的模仿, 使建筑形象生动、有趣, 愉悦人的视觉感受;或者根据一些提取自生 物的符号, 来表达某种具体的象征意向。一般不考虑结构受力等问 题, 或者在生物形式下的建筑结构与生物体实际受力结构没有任何 关系甚至是矛盾的。在人们熟悉的动物中, 鱼和飞鸟生活在人类所 无法占有的空间里, 因此处于一种理想和占有欲,这两类生物成为人 们经常模仿的主题。以上所提到的我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飞檐极 似腾飞的大鸟, 就是对鸟的形态很明显的模仿。
在功能上,要考虑报社、电台 的办公,印刷、出版和播音空间四 者之间独立的功能和彼此的联系, 而采用了4行16根5米直径的圆筒 结构做主要支柱,圆筒中有楼梯、 电梯、货梯、厕所和空调机房等。 支柱间架设着办公室、播音室和印 刷厂,其中播音室位于最上层。在 各层间还有很多空间做成屋顶花园, 这是为将来扩建做准备的预留空间。
功能仿生是一种层次较高的仿生设计, 它把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充分发 挥人的创造力, 创造人工生态美的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和 。但是鉴于科技发 展水平, 这是建筑仿生设计的前沿, 至今此类建筑并不多见。
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 德国不莱梅的高层公 寓的平面就是蝴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型,他把建筑的服 务部分和我是部分比 作碟身和翅膀,丰富 了建筑平面。
同时把城市“干茎”设计成自由弯曲的分叉系统,并且带 有多触角地蔓延扩展的子系统,就象树枝分叉一样,也兼 有蛛网状的连接。这样既可避免车流泛滥,也可有利于各 区之间的区分与连接。他们预言,这种城市布局一方面能 保持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又能重新获得昔日传统城市的 自然气息。
同时,这种城市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也可使城市与建筑物 的分布获得有机的组合。目前许多小区的规划设计与“簇 群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
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初衷,是为让身处在高楼大厦中的城市居民也能感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
“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顺应自然演变规律的设计概念逐渐获得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河流与滨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遵循自然过程的角度,对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自然景观自然过程设计理念任何自然景观均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自然适应形式,它们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要使人工修建的自然景观同样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遵循自然过程自动达到稳定状态。
依从自然过程,并合理运用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佳途径。
因此,在对城市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从自然过程,掌握场地中各类自然过程与对应的自然形式,以确保最终产物既能实现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又能满足设计需求。
1 河流与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1 . 1 滨水区空气环境自然过程滨水地区中,不同类型的水陆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水体面积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强,储存量越高。
众所周知,相较于陆地,水体热容更高,升温与降温速度比较缓,因此更容易形成上空环流,也就是“水陆风”,使附近的人感到格外凉爽舒适。
滨水区水路间,主要是利用水体转化了太阳辐射的热度,从而放缓了底边温度的变化速度。
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更是促进了这一自然过程的发生,实现了水陆间的空气交换。
1 .2 河流生物自然过程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河流滨水地带中,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格外活跃,造就了生物多样化与高生产力的局面。
为适应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水滨区植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以自然群落的形式存在着。
1 . 3 河流水文自然过程大多数自然河岸均具备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自然河岸具有渗透性的特点,空隙率高,因此实现了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间的交换与循环。
结构的形与势——从奥托的自然建筑谈起
■作为新兴文化的结构思潮 / The Structural Trend of Thought as a New Culture结构的形与势—从奧托的自然建筑谈起Structural Form and Propensity:Talking from Frei Otto’s Natural Architecture黄明健HUANG Mingjian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中图分类号:TU31文献标识码:A 捎獎在中国的“形势”与西方的“绵延生成”思想上,试图提出建筑学的形势观转向,以“形”与“势”的辩证关系来重新审视建筑设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结构是形式生成过程中的组织秩序,是“形”与“势”之间的协调,是一种与真实世界的物质建造、道德伦理对话的机制。
在这沖实在论的观点下,从弗雷•奥托(Frei Otto)的自然建筑谈起,从材料特质、建造过程、建构节点这三个视角来探讨源于结构的内部组织与物质特性的形式涌现。
关键M形与势;结构;实在性;生成AbstractRe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concept o f “form/propensity” and Western’s“becom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hift toward the architecture formationbase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propensity.Therefore, the structure becomes the organizational pattern in the processo f form generati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form and propensity, andthe dialogical mechanism between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ethicsin the real world.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Frei Otto's idea o f naturalconstruction and goes further to discuss the emergence o f structure fromthree perspectives: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tectonic joinery.K e y w o r d sform and propensity; structure; realism; becoming1回归一种实在性的结构(Realist Structure)一般谈到建筑的结构时,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建筑受力性的结构,但是如果跳出纯粹功能性和技术性考虑的框架去探讨结构自身,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建筑结构新的潜在价值?当代的建筑结构呈现出两极化的局面:一方面,结构的技术性被强化,利用先进的结构技术来塑造新的建筑奇观;另一方面,结构自身的存在被削弱,进一步隐藏在建筑的影子当中。
什么是建筑空间原型
什么是建筑空间原型?正本清源,谈空间。
首先,楼主的老师就有问题,所谓的“奔跑”、“交谈”这种空间,只是一个客观现象,厕所隔间也可以交谈,大马路也可以奔跑,这都不具有优劣评判。
其次,楼上其他人的回答太过玄虚。
虽然引用康的所谓“树下”,但并不具体说明康学校设计中平面图式。
不具体分析的“概念”,都是噱头。
尽管理论与归纳不可或缺,也正如柯布西耶有“新建筑五点”、赖特“流动空间”、康“服务与被服务”……但如果这些说辞,不落到具体的图面和建造上,建筑师与产品推销商何异?太多谈论“空间”、“原型”的陈词滥调,似是而非、不懂装懂。
若建筑不涉及具体“形式”,任何说辞都只是“水话”。
那么什么是“空间”和“原型”讨论的最佳范式?我认为讲得最清晰地是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
在这本书里,最重要的是两部分:其一是对当代建筑研究者的抨击吐槽,言辞犀利,读来畅快淋漓。
其二是“历代的空间形式”的西方建筑史梳理,有理有据,绝不拖泥带水。
也正是涉及“原型”之“型”,书中附录的对比性质的案例,几乎代表了西方建筑史的精华原型,任何一组对比都值得作为起点,进行原型转译和空间转换。
【以下是读书笔记】【【【PART 1:布鲁诺赛维的吐槽】】】“有些人追求评论的表面效果,借以在沙龙中炫耀才华,这种时髦的名词混乱倒为他们开辟了无限的用武之地……将德加画的《舞蹈者》中的平衡效果去与1889年巴黎世博会机械馆拱脚的稳定相比拟;将蒙德里安的绘画与密斯的平面的渲染图相匹配类比;或是将柯布西耶作的曲线形城市规划总平面与波洛米尼的卷涡形式作比较。
所有这些碰巧的偶合,与智力测验一样有趣,但都不过是儿戏而已。
”“一般读者,在翻阅建筑的美学或评论著作时,往往为其名词的空洞所吓倒,什么:真实、动感、力、生命力、轮廓的判断力、协调、优雅、广度、尺度、平衡、比例、光影、律动、虚实、对称、节奏、体量、容积、重点、性格、对比、个性、类似性。
”“……关注相关的雕塑、绘画、社会甚至心理方面,当然有其价值,然而正如要学习《神曲》,显然要需要其中词汇的含义,中世纪意大利语的语法,以及但丁一生的史实及其心理,然而经过一系列预备性的钻研活动后,如果忘掉了原先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要深刻地体会《神曲》,那就荒谬可笑。
王澍-水岸山居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 小和虚实的对比。
2墙体 22道墙分为18段,片墙之间根据场所功能进行疏密布置。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的空间大小和虚实的对比。
园林意境——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1)有明显曲折的长廊以及曲折的坡道;(2)有多种路径选择曲折;(3)又有像迷宫一样 的迂回曲折;
2迂回曲折 二层不同标高的楼层通过曲折的楼梯实现三维立体的迂回曲折 游览过程中会多次以不同的视角到达同一个地方,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体验丰富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园林意境——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江南园林志》中对“眼前有景”并没有做直接的解释,却将其作为最高境界。“侧看成峯, 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 人第三境界矣。”
(4)对合院类型以及对村落丰富性与差异性的再现。
2.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寄托--对自然的态度--情趣
疏密得当——整体布局 曲折尽致——叙事安排 眼前有景——对景的处理、借景对景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疏密得宜”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江南园林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Hale Waihona Puke 岸山居”的疏密布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丰富差异性-相似性
三进三出,有花园有鱼塘!这才是农村宅基地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进三出,有花园有鱼塘!这才是农村宅基地的正确打开方式!基地位于典型的江南平原的乡村一隅,因耕作需求,平坦的土地被划分成南北拉长的矩形网格,“深深·深宅”位于其中一个格子内,东西两侧被水渠限定,南侧临乡村道路,是主入口。
基地的最大特征就是进深很“深”。
基地本身就已经浮现出“庭院深深”的空间场景。
这个地区也是孕育中国传统园林的地方。
建筑师希望这个设计来回应现代建造技术和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如何来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寄情山水、归隐田居。
因此,在本身就已经狭长的基地中,建筑师通过空间的转折和递进来拉长了流线、视线和时间,最终空间序列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
建筑的原型来源于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同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一样,都是杆件受力体系。
巨大的悬挑屋顶,使得建筑的边界同庭院融为一体。
最终,整个庭院呈现出三个层次的深,深深·深宅。
▼建筑全景江南素有造园的传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现在的主人不再是寄情山水的文人,而是无时不刻同社会协作发生连接的现代人。
对园子的需求不再是观想层面的游山玩水,而是物理层面的返璞避世。
“归园田居”需要一种能够连接当下现实和传统情怀的场所载体。
▼建筑外观,隐于田园中▼基地位于乡村一隅,进深很深格局在具体的场地规划中,思考的起点不是如何摆放建筑体量的“实”,而是如何组织“空”。
“空”既是场景,又是功能,既是庭院,又是建筑。
“空”是场地组织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空”根据使用需求被安排在基地当中,再在每个“空”里划定内与外的边界。
最终整理出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四座建筑,十个庭院。
▼功能与庭院的体量分析▼首层平面图▼总平面图园子由多个庭院向深处推进,主要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停泊、进入和日常会客。
设计需要考虑一位百岁老人日常生活,为方便老人起居,将其生活空间布置在第一个层次,并用一道纵向贯穿内外的墙将居住与会客分隔开。
为了强化这种分隔,建筑体量也做了错动。
上海绿色建筑实例分析
动外遮阳,降低夏季建筑整体隔热效果,又不影响冬季建筑采暖需求。
A-B楼+中庭零能耗 A-B楼中庭的采暖空调的冷热源主要由地源热泵系统提供,地源热泵、 采暖空调系统的能耗及照明等其他能耗由太阳能光电系统提供。通过地源热
解读
可持续的场地规划 杭州万通中心位于杭州拱墅区大关路与上塘路高架交叉口,项目距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约4公里,交通便捷,上墉 高架快速道南连市中心,北接杭宁高速公路,同时紧邻未来规划的地铁3号线及5号线的交叉站点大关站。占地 1752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5000平方米,其中写字楼36000平方米,商业70000多平方米。商业是集购物、餐饮、 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包括精品超市、精品服饰、主题零售、大型餐饮、美食广场、儿童娱乐教育、影 院、游戏电玩等。
上海汇亚大厦——LEED金级绿色建筑认证
汇亚大厦位于银城北路、世纪大道,具体位置是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233号。轨 道二号线及20多路公交车直达,交通非常便利。汇亚大厦占地面为8452m2, 地上建筑面积为70000m2。
为了成功获得LEED的认证,汇亚大厦对大楼进行了多项升级与改造,包括 在东广场安装了可以采集雨水的蓄水池系统进行景观喷灌和冲洗地下停车库 (可百分之百替代先前喷灌使用的自来水)、在空气处理机组(AHU)和新 风处理机组(FAU)中用高效的空气过滤网替代原先的初级空气过滤网、扩 大室外绿化面积等,历时一年半左右时间的改造,初步预测,汇亚大厦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每年可以降低8000多吨,占全年大楼总排放量的40%以上,幵可减 少超过1400000加仑的水量消耗。
灵感从自然中来_仿生建筑结构美学_张颖
摘 要: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值得学习研究的建筑结 构,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的仿生研究, 提出新的仿生 设计概念, 归纳仿生建筑结构模式, 最后着重对仿生 美学应该具有 “地域性” 的特征进行讨论。
关键词: 自然界;仿生; 结构Abstract:In nature,there are many worthy of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biomimetic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made newconcepts ofBiomimetic design,and summarizedBiomimetic model of building structure.Finally,focus should be on the Biomimet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discussion.Keywords:nature; bionic;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2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422 (2009) 08-0049-03在社会发展史里,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对大 自然的探索。
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是人们从鸟 类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改变世界 的成就。
建筑同样如此, 从原始时期巢居、 穴居 到各类建筑的出现, 无不留下了仿生的痕迹。
但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在当今钢筋混领土的 丛林里, 人们似乎觉得不能从容地呼吸, 人类文 明发生了异化。
人类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使 自己的创作受到束缚, 成为僵化的机器制品。
1 灵感源:自然界的美 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是在模 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自然界 值得各个领域研究学习,但本文主要从建筑学 角度进行阐述。
基于生态仿生建筑设计中一些问题与论文
基于生态仿生建筑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索与研究【摘要】生态建筑的技术原理多能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生物体经过亿万年进化已适应生存环境,其生存机制自然具备合理性。
因此,生态建筑运用仿生设计来完善和拓展设计策略是高效而科学的途径。
本文首先介绍了仿生设计、生态建筑和生态仿生建筑的概念,然后比较了生态建筑与生态仿生建筑的异同,最后分析了生态仿生建筑设计的实质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仿生建筑的设计方法,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态仿生建筑;生态建筑;仿生设计;策略前言生态仿生建筑的设计策略并不局限于生态建筑, 生态问题是当代建筑普遍关注的方面。
因此, 生态仿生建筑设计研究具有更深远和普遍的意义。
在建筑技术层面上, 生态仿生建筑设计主要基于电子、化工和计算机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与狭义建筑学的关系似乎并不直接。
但作为将仿生学原理运用到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师, 必须了解掌握仿生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须知, 生态仿生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一、概念仿生学是人类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设计或建造技术系统, 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
仿生设计即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转换、信息传输和控制等各种优异原理, 并将其应用到技术系统, 来解决科学疑难问题、改善技术工程设备和工艺、研制自动化装置和建筑技术的综合学科。
仿生建筑即是仿生设计运用于建筑学领域的体现。
我国建设部将生态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再利用) , 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生态仿生建筑即是借鉴生物体降低自身能耗、适应生存环境的原理和独特功能来拓展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和策略、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二、生态建筑与生态仿生建筑的比较生态仿生建筑是生态建筑与仿生建筑二者的交集, 二者在对自然资源的态度、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方面具备相同之处。
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
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作者:王瑞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自然形态设计一直是广受人们欢迎的建筑设计方式,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自然形态在设计领域中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然形态;建筑设计;转换;应用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们能看到的自然界一切有形的物体,都受着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然作用的结果使之必然具备最适应自然的大小和形态。
生物的形态组织,既体现其内在属性,又要表现对环境的反应,是两者的统一体。
相应的建筑形体与结构、功能组织,应符合同样的自然规律。
1 建筑设计源自模仿外部环境是建筑存在的背景,一开始就决定了建筑的一部分天然属性,而自然形态建筑最有益的方面就是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到设计中。
自古以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将熟知的物体形态运用于建筑当中,变为令人愉悦的装饰或是构件。
古希腊柱式中的草叶装饰柱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兽头排水口等也都是典型的例子。
建筑对物体形态的模仿可以带来最直观的语意,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便能一目了然地领会建筑师的用意。
2 空间形象给我们建筑设计的灵感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天然的空间形式,它们有着强烈的不规则的、含混的、有机形态的特征,如海绵的内部、人体的血管、动物的腔室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天然的空间中得到启发,使建筑的空间变的动态灵活。
例如:麻省理工大学西蒙斯宿舍楼,设计者斯蒂文·霍尔的设计灵感便来自海绵,这座建筑是十层高、140米长的多孔的“海绵体”,大楼内部到处是错综复杂的人工“洞穴”,有的达到几层楼高,在将阳光射入室内的同时使室内空气向上流动,提供了神奇的共享空间,置身其中,如同“钻”进一个大型海绵。
该建筑运用了“渗透性”和“多孔性”的隐喻概念,“多孔性”成为漏斗状空间的灵感来源,并转换为有机形态,在多向的维度贯通整个建筑空间。
介于“中庭”和“风道”之间的“海绵体”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分别起到“烟囱效应”和“温室效应”的作用,夜晚,光线从室内透射出来,建筑宛如一个发光的海绵体。
浅谈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维的发展导向
8o ) o1 的室内设计为例 , 1 通过火 的意象 的天花和冰 的意象 的地板 , 以及冰与火之间超 自然 的沙发吧 台, 塑造 了一种 富有 梦幻感和戏
剧性的超 现实场景 。这种看似反传统 的夸 张设计 , 也不 自觉 的 却
流露出设计师从 自然 中找到原型 , 并且综 合分析找 出其 理性 内核
同时加以变异物化 的思维过程。
2 非 线性 思维
了挑战 , 建筑 的含义在 我们 面前似乎 也进一 步扩大 了。所 以说 ,
由混沌学引导而来的非线性 思维 在建筑 发展历程 中有 重大 的意 横平竖直的线性思维 已经 随着 现代 主义 的没落 而逐 渐被 越 义 , 也成 了引导 当今建筑新时 尚的主流思维模 式。 来越多 的建筑师所抵制 , 大家 开始 呼唤更加 自由, 加开放 , 更 更加
混沌学 的基本特征是 充分 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 , 并依据客
断变化 , 在建筑美学方 面 , 几种全新 的思 维模式 正突破 着现代 主 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 种展示非 确定 性和不 可预见性 空间 。它是 义所提倡的功能至上及纯净理性 的传统 思维 , 在当代西方 的建筑 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穿插 与对抗 , 是各种建筑构件之 间的矛盾与冲 史 上续写着浓重震撼 的乐章 。 突 , 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混合 。 是 混沌思维体现 了一种深刻 的哲学智慧 , 是建立在混沌学的理
富有创造性和更具 有 自主性 的思 维和想 象方 式。现代主 义用线 性的、 连贯 的观念 去表现建筑 , 而否定 了事 物的非线性和突变性 。
自从尼采宣 布“ 上帝死 了” 以来 , 西方 人 已经经历 了无数次文 这种情况下 , 线性 的思 维模式 开始萌芽 , 非 而其 产生 的基 础则 可 化终结 的体 验 , 在建筑领域 , 现代 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 从 再到 当今 以追溯到一种哲学理论—— 混沌学。 多元化全球化 的建筑风格 , 预示着人们思维模 式及审美情趣 的不
浅谈建筑仿生学 来自大自然的创作灵感
浅谈建筑仿生学来自大自然的创作灵感浅谈建筑仿生学--来自大自然的创作灵感建筑仿生学是根据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规律,并结合建筑科学技术特点而进行综合应用的科学。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
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
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
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
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建筑使用功能仿生:从自然界中吸取无穷的灵感,使空间的布局更具有新意。
1950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设计法国孚日山区的朗香教堂期间,一枚蟹壳给了他无穷灵感。
他选择了与以往任何设计作品都不同的屋顶样式。
该屋顶各边都像壳一样向上弯曲,在壳易碎的超薄材料里蕴藏着自然力和坚韧性。
同时,朗香教堂的平面就是模拟人的耳朵,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信徒的祈祷。
正是因其平面具有超现实的功能,以致在造型上也相应获得了奇异神秘的效果。
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德国不莱梅的高层公寓(1958-1962年)的平面就是仿自蝴蝶的原型,他把建筑的服务部分与卧室部分比作蝶身与翅膀,不仅造成内部空间布局新颖,而且也使建筑的造型变得更为丰富。
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一座新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它的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内为电梯、楼梯与各种服务设施,所有办公空间则建立其间,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建或减少。
二建筑形式的仿生:不仅可以取得新颖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为发挥新结构体系的作用创造出非凡的效果。
近代建筑师是西班牙人高迪(Antonio Gaudi),他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带有明显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人类的文明的进步,建筑师已经 摆脱了单纯模仿自然的古典主义教条,
但仍对自然原型情有独钟——不仅反映了 人类对自然界的恒久眷恋,更表达了人类 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发掘,变梦想为现实的 渴望。著名的建筑大师和有机建筑论者赖 特对自然怀有无比的崇敬。在他的《论建 筑》一书中写道: “大自然为建筑的主 题——设计提供了素材,我们今天所知道 的建筑形式正源出于此。……自然的启示 是取之不尽的……对建筑师来说,没有比 自然规律的理解更丰富和更有启示的美学 源泉。”他认为: “我们可以在所有自然 生物固有的过程中演绎出规律,用做好的 房屋的基本原理。”@(图5)
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代建筑若干实例的 解读,揭示自然原型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 义,并探究了其实现的方式,以此启发建
圈3印度桑吉大塔顶端仍保留着树的形态
万方数据
田4穆斯林的清真寺多以树林为空 间和装饰的原型
目7北京奥i会游泳馆
万方数据
自然中寻珠 实。 77个有代巷
2当代建筑中的自然原型 21水(water】
当代建筑中的自然原型
Natural Prototyp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朱学晨
Zhu Xuechen
建筑论坛
Architect——u——ral Forum——
中图分类号Tu一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39X(2008)12—0001—06
摘要该文希望通过对当代建筑若干实例的解读,揭示自然原型对当代建筑创作 的意义,并对一些原型的实现方式进行分析,以此启发建筑师积极地从自然中寻 求创作灵感,进而努力将其转变为现实。 关键词当代建筑自然原型水坡树石巢云
2.2墟(slope)
坡是具有起伏特 成大地景观f图8)。
黼一 篓鞴 横嚣黧赫
鬃巍一
万方数据
图17国家大剧院
运站的维护体系,又是城市花园的场地, 其形态与海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设计企 图达到一种“大地是连续的”的意境:屋 顶的结构将外维护与荷载承重合二为一, 并且在室内尽量避免使用柱、墙、地板这 类元素;屋面弯曲倾斜并延伸至地面与花 园融为一体:结构的折叠形成一些折缝, 这些缝隙在外部场地产生了一些穿越建筑 的路径:屋面与地面、室内外尽可能采用 相同的地面材料以弱化内外、上下的区别 等等。FOA说: “码头和航空站,通常是 直线型结构,从单一路径进出,就象进入 国家之间的大门。但是现在人们可以随时 穿越国界,所以这一项目不必再具有门的 功能。我们想要一个无导向的空间,并且 它是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建筑的基础 结构消失,使建筑更像城市与地铁的关 系。”锄使用者在建筑中会面临多样的选 择,许多道路可以到达和贯穿整个建筑, 旅客和市民在此交叉融合,由此该设计满 足了业主的建议(图9)。
18世纪,劳吉埃尔在《论建筑》中提 出了与维特鲁维相类似的观点: “初民, 在树叶搭起来的庇护物中,还不懂得如何 在四周潮湿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他匍匐进 入附近的洞穴,惊奇的发现洞穴里是干燥 的,他开始为自己的发现欢欣。但不久, 黑暗和污秽的空气又包围了他,他不能再 忍受下去。他离开了,决心用自己的才 智和对自然的蔑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渴 望着给自己建造一个住所来保护而不是埋 葬自己。森林的落枝是适合目标的良好材 料,他选择了四根结实的枝杆,向上举起 并安置在方形的四个角上,在其上放四根 水平树枝,再在两边搭四根棍并使它们两 两在顶端相交。他在这样形成的顶上铺上 树叶遮风避雨,于是,有了房子。”㈤这 便是著名的“原始棚屋”(图1)。
图1劳吉埃尔的原始棚屋 (资料来源: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
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 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9)
邮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100084 zhuxuechen@mails.tsinghua.edu.c“ 2008 08 01
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
~帕拉蒂奥
在西方建筑理论发展史上,古典主义
万方数据
图5矶奇新的“空中城市”方案,以树的 结构和形态为原型
图6水的形态
图2哥特教堂内的震撼让人感觉好似身处参天 古木的森林
者始终认为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一方面 表现在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另一方面也 表现为对自然秩序的表达。阿尔伯蒂在 1486年出版的《论建筑》中宣称,艺术 应该模仿自然。然而,拉丁文“自然”不 但含有自然界的意思,而且更倾向于指一 种“自然哲学”。因此,阿尔伯蒂的“自 然”意味着理解和揭示大自然的规则,比
九棵相互重叠的树状影像合理分配力的流 向。建筑师说: “极其具象的街道树与极 其抽象的建筑表层的共存对我们来说非常 有诱惑力……这当然不是露骨的象征主 义,也决没有虚假的玩世不恭,我们的目 的是将具象性与形式性在前所未有的层面 上进行统合。”@(图1 1)
2.4石(stone)
石的坚实性常寓意原始与恒久(图12)。 位于中国四川青城山的岳敏君美术馆 的造型参照了“石”的形态。这个美术 馆之外是青城山溪水绵延、薄雾缭绕的
水是自然界劳布船r的资濂,是
*
醇宫本
i ●∞恋的,好的 邕蚝便天外似孛 6睥以然部一闻 h珧i联表个楗 #球乐盛寸#
型.寓意着斗 拘体形是极蒂 胂不规则结目 气泡。游泳《
、j,、j濑熟
目13 膏城山岳敏均美术馆(嵌¨求m·*
、
-
◆≯ 嗣L
体的钢构件框格为几何单元,单元体在空 间中排列形成空间结构。建筑表皮是以 一定的空间角度从这个结构阵列中截取 下来的一个立方体.因为每个界面与每 个十二面体或十四面体相切的角度和位 置不同,就呈现出不同形状的切面,从 而得到自由形状的外立面图案。在外表 皮的每个多边形框架中填充复合材料聚 口氟乙烯气囊.就形成7“水泡”状的 外观。尽管游泳馆的立面结构呈现出相 当复杂的形式.但实际上框架结构具有 很高的重复性,设计采用“四方连续” 的重复方式进一步增加结构体的标;隹化 程度{图71。
自身特质,于是将这座L型建筑的六个面 布满了树形剪影,让人联想起街道上成排 的桦树的同时,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 抽象的特质。树形剪影既是建筑表皮的
“图案”,同时也是建筑的结构体,它们 由300厚的混凝土及镶嵌其中的无框玻璃 和铝板构成,支撑着跨度为10—15m的楼 板,创造出没有柱子的室内空间。TOD’ S表参道大楼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办公及 相应活动空间,树形结构由下至上的形状 和密度的变化,与上下不同的室内空间的 功用形成松散而微妙的对应关系。而树形 结构自身形状有内在的结构合理性,通过
Abstract Through unscrambling several cas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ural prototype to architectural creation,analyzes some prototype realization modes to inspire architects to actively seek inspiration from nature and turn them into reality. Key Word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Natural prototype
2.5 巢(nestl
巢是鸟类构筑的“居所”,是生命 的诞生之所(图1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外表皮 模仿了自然界鸟巢的外观。它就像一个 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 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 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它以 巨大的钢网围合、覆盖着9.1万人的体育 场: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 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 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 的,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这个建筑外 部结构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主结构非常 清晰合理:巨型门式空间钢桁架与屋顶内 环相切,呈辐射状布置:外围的次结构以 随意的方式与主结构相交织。这个结构网 格达到有序与无序的高度结合。建筑外维 护材料悬挂在结构网的内层,采用具有透 光性的聚四氟乙烯薄膜气枕,由此形成的 漫射光使人们告别了日照阴影(图1 5)。
1建筑中的自然原型
“原型” (英文为a rc h etY P e和 prototype)来源于希腊语“arkhetupos” 和“prototupos”,前缀“arch一”表示 第一的或主要的, “proto一”表示最初的 或原始的,而“tupos”翻译为“modeI or stamP”,指模型或印记。在建筑领 域,简单地讲,原型就是指人们在设计过 程中使用的记忆参照物,由此, “自然原 型”即指以自然形态为设计的参照物。
如自然界美妙的形式、比例和物理规律 等,然后把它应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因 为他相信自然的规则是艺术形式“完美的 发生器”。
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自然原型在 各地历史建筑中的普遍存在。比如在宗教 建筑中,树是一种古老的原型:哥特教堂 那种震撼与身处参天古木的森林中毫无分 别(图2):印度佛教中的桑吉大塔被认 为以菩提树为原型(其顶端仍保留着树的 形态)(图3):穆斯林的清真寺也多以 树林为空问和装饰的原型(图4)。
万方数据
t26t 12/2008 HUAZHONG ARcHrrECTURE 华中建筑
5
自然美景,内部是极具个人艺术态度和当 代性的私人收藏。对此,设计者感谈到:
“追溯远古与展望未来,两个坐标相反的 命题在青城山交汇碰撞。什么样的建筑语 言,才可以讲述如此矛盾而有趣的相遇? 不远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见 证着中国人自古以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的思考方式,也孕育了这一带特殊的自然 与文化环境。在这个方案中,我们试图用 一脉相承的方式与自然展开对话,创造一 个媒介,通过它,现实与想象、自然与科 技、传统与未来,这些看似对立的景蒙可 以互相叠合。”美术馆位于石孟河边, 设计者将它设计为圆润而富于变化的有机 形态,仿佛取自河中的一颗鹅卵石,在这 古老而自然的造型之外,设计者赋予它一 层轻灵的金属外壳,柔和地反射出周围的 景色,与自然连成一体,同时又极具未来 感,使建筑轻盈地悬浮于地面。于是,正 如设计者所说: “我们为人们呈现出这样 一个美术馆,它具有艺术家直接而肯定的 个人态度,却以‘消失’的方式参与自 然,用未来的语言悄然地开启了与远古的 对话。”(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