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_建筑大师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情结
探讨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以安藤忠雄作品为例
一、背景禅始于中国,从奈良时代传播到了日本,而到了镰仓时代时,禅宗成为了日本佛教的主流。
从那以后,禅宗的精神在日本扎根生长,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禅认为人的心是纯洁而清净的,人们心灵中的佛性永远不会被消灭,如果能够静心悟道便能成佛。
这种长期存在于日本民族中的禅宗哲学,与日本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感是有关联性的。
禅宗哲学要示,在“冥想”状态下认知世界和人自身,基于此的禅宗思维契合着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的文化。
日本国离大陆板块较远,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在气候方面海洋性明显,突发性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常出现,由此日本人心中常存世事无常和天道宿命之感。
他们认为即使美好的事物也会转瞬即逝。
在不能够抵抗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压抑感与自身的渺小被放大了,而日本人对自然造物主的崇拜感则大大增强了。
这种无常和孤独感渗透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并与禅宗美学相遇,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在贬神论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源氏物语”时代的影响下,日本人就特别喜欢天然材料,并且对材料性质的特殊性异常敏感。
这使得日本人对材料的运用炉火纯青。
日本早就形成了亲近自然、运用自然材料的传统审美观念,这一观念在禅宗哲学传播之前便已经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当代简单、素朴、清新的建筑风格,与日本禅宗哲学和传统美学紧密相连。
安藤先生的设计与宗教信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藤先生设计的风之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教堂建筑都成为了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经典,更可以说是近年日本宗教空间设计的典型代表。
二、安藤忠雄简介安藤忠雄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与建筑一起吟唱的诗人、让自然充满神性的制造者、沉默而虔诚的信徒。
日本国宝级建筑师安藤忠雄于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青少年时期他便对船模和模型飞机的生产着迷,在绘画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草图绘制,并曾经一度渴望学习木工技术。
3 源于自然_回归自然_RCR建筑作品评析
例如刚刚提到的巴塞罗那的图书馆、老年中心。尽 烈要求。RCR深入挖掘了钢的材料性能,在不同的建筑
管它在方形街区一边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横跨两侧的两 作品中,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4
世界建筑 2009/01
6
7
8
9
10
6 休息亭 7 图书馆、老年中心 8 Les Cols餐厅休息室 9 图书馆、老年中心外廊 10 森林公园
独特的地形地貌是RCR的建筑灵感来源之一。他们 早期的作品Tussols-Basil体育场(Tussols-Basil Athletic Stadium,Olot,1999-2001,图2)就是一个因地制宜, 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例子。正如RCR所说,“在这样 一个自然环境中,体育场跑道突显了周边自然环境的价 值,让体育竞技更贴近自然。”体育场周边的看台勾勒出 地形的自然曲线,以类似梯田的方式,加固了自然的土 堤。体育场跑道内,一小片矮树林与土丘被保留下来,植 被在体育场内外连为一体,浑然天成。体育场固有的强 烈领域感因此被打破。在场内、场外的一片绿荫中,环 绕跑道的过程,伴随着与自然若即若离的奇妙感受。岩 石公园(Rough Rock Park,Les Preses,图 3,见本期 34 页)与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发生了更深层意义的联 系。在这个火山岩石堆积成的半人工、半自然的场地内, RCR设计了一个开敞的步道,切入岩堆。充满力量和动 感的曲折动线,三角形的空间断面和耐候钢的围墙,与 公园内的自然状态产生了强烈对比。这不仅是景观层面 上的成功,而且公园为这一地区的环境品质的再生注入 了新的活力。RCR对于自然地形地貌的痴迷,在Les Cols 餐厅休息室(Pavilions in Les Cols Restaurant,Olot, 图4,见本期54页)的设计中以更为极端的方式展现出 来,他们把完全人造的自然地貌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的 元素。在一个个休息室的小院里,RCR运用当地的火山 灰和熔岩等材料,配合混凝土技术,模仿火山喷发后凝 固的熔岩。不同的纹理,表现了迥异的流动状态,或平 缓、或急促、或凝滞、或回旋……坐在漂浮于“熔岩”之 上的休息室内冥想凝视,小小的空间同时弥漫着虚幻与 现实的气氛。
建筑的灵感之源自然与人类的互动
建筑的灵感之源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建筑的灵感之源:自然与人类的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而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物之一,在设计和构建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的启发和影响。
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各种生物的形态与行为,都为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本文将探讨建筑作为自然与人类互动的产物,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与创意。
一、自然中的形态与纹理自然界的形态与纹理是建筑灵感的重要来源。
大自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和线条,无论是山峦的起伏、河流的曲折还是树木的分枝,都是建筑师们可以借鉴的对象。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可以通过引入类似于山脉的曲线造型,或是像树枝一样分形分支的系列空间,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建筑形态。
而纹理方面,树木的纹理、石头的质感等,都可以成为建筑表皮材料的灵感来源,赋予建筑与自然的共鸣。
二、自然的颜色与光线自然界中的丰富色彩和多变光线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阳光下的自然景色往往带有鲜明而活力的色彩,这些颜色可以激发建筑师的创造力。
建筑师可以选择运用大自然中的颜色,或是通过材料和光线设计来模仿自然色彩。
此外,自然光的变化和穿透方式也影响到建筑内部空间的体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光的透过和反射,能够创造出独特而舒适的环境。
三、自然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思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思维得到了广泛关注。
自然界中无数生物的生存与繁衍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系统模型。
建筑设计可以从中汲取启发,通过运用自然循环、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建筑师可以通过借鉴植物的透气性、自洁性等特点来改善建筑外墙的通风和清洁方式;或是借鉴蜂巢结构的强韧性和高效性,优化建筑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
四、自然与建筑的互动体验除了从形态、纹理、颜色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受到启发外,自然还为建筑带来了丰富的互动体验。
例如,在设计游乐场或公园时,建筑师常常会模仿自然景观中的水流、草木等元素,创造出可供人们互动游玩的空间。
灵感来自自然中的建筑设计
灵感来自自然中的建筑设计自然是建筑设计的无穷灵感之源。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形态与结构来创造各种建筑作品。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都蕴含着无穷的美和智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首先,自然中的动物形态为建筑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灵感。
例如,我们可以从鸟类的飞翔姿态中汲取灵感,将其转化为流线型的建筑外形,增加建筑的动感和流畅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昆虫的身体结构中寻找启发,将其变异和模仿,创造出具有未来感的建筑形态。
动物界中的种种姿态和形态,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无限创作的可能性。
其次,自然界中的植物也为建筑设计师带来了丰富的灵感。
植物的形态多样,不仅可以供应人体所需的食物和药物,也通过其独特的外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比如,莲花的盖瓣般的层层叠叠形态,可以启发建筑师设计出拥有层次感的建筑外观。
又如,竹子的节间和纹理,可以用来模仿建筑中的柱子和纹理装饰。
植物界中的丰富多样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材料选择。
此外,自然中的地理景观也对建筑设计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山川河流的蜿蜒曲线,可以启发建筑师设计出流线型的建筑外观,增加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度。
同时,自然中的岩石和瀑布等景观元素,也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
岩石的质感和形态可以用来设计建筑表面的装饰材料,瀑布的流动感可以用来设计建筑中的动态元素。
地理景观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独特而美妙的灵感。
最后,自然界中的光影和色彩也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日出日落时的金色光线,朦胧的雨雾中的灰白色调,都可以用来为建筑设计增加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色彩的变幻和光影的处理,可以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自然界中的光影和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师灵感的重要来源。
总之,自然中的建筑设计灵感丰富多样。
动物的形态、植物的生长、地理景观以及光影色彩,都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建筑设计师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美和智慧,不断发掘新的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融入自然的建筑——解读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
h m onou ocet t ur nta c f ar i ss i y he C  ̄ r hI ec十 ur e p ue h p re e at n b wee umon u ̄ ste e fctntgr i et i o nh a  ̄tr o asf ot ho mo ̄o nd n u e s o cr e r e l u¥h i umon s t etemen s u n t r l t B ti he poct lp e t ngs i r ct hi ca f r utt b u 0t f ct v l hch It u n o o e ns l a 0r n w i o sof s nQ u l n o m e s f sr t si v o t  ̄ vJ n e r  ̄ u er de t uci o ̄ u¥ on n degee H r s owe ert eJ v . h Gpo es arht tAn n e i c ec do T ao m a este t gr i NV en  ̄ u e ad k h I e ot n onsbe e ot r on bulig 4 enh m onon  ̄ u eco e d i n be ̄ d ve u d GI r m fue [rd n deed r 】 l m ok e ft e  ̄t r esus o h n u e S cesf I Hs wors uc sul y i k wo hy u eodig r t sr n C o bnig wih hsprct lwors 1 sorcl m i n t i a i ca k .hi l e i on y ̄ hsn t r on Dtn fe c tcfr l alz i o uOl c ce h orhi 1 e u G crat n tat ecG f O eisg f te e i s h w n of s m o o er n ihtorh
让建筑回归自然 呈现本土特色
崔愷:让建筑回归自然呈现本土特色2013-12-13 12:05 系统分类:设计作品专业分类:建筑设计摘要:建筑师的态度应该是为建筑寻找适合那片土地的特色,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特色。
有建筑师说建筑不是一个创造,是一个发现。
这些年,崔愷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
崔愷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
本土设计应该与地方材料、适用技术相结合,尤其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让建筑回归自然,这是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建筑师的态度应该是为建筑寻找适合那片土地的特色,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特色。
有建筑师说建筑不是一个创造,是一个发现。
这样一种与场地的对话,是成就一个建筑呈现本土特色的根本。
这些年,崔愷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
崔愷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
这里所说的土地,既指自然的土地又指人文的土地。
特定的土地产生特定的建筑。
中国这样一个宽广的沃土,不同地方的气候、人文、宗教各不相同,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这片土地就是能成就建筑的基础。
现实中,建筑师们常常遭遇到来自开发商、政府的各种要求,开发商要求自己的建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要求自己的建筑成就政治抱负并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
这会使建筑师忘记了自己所做的建筑是某片特定土地上的建筑。
当建筑师把建筑抽象为个人情感表达、爱好或者当作一个可供炫耀的奢侈品的时候,建筑就仿佛与土地脱离了,可以任意移动了,像一般商品一样。
这听来有些荒唐,但实际上很多建筑师就是如此认为的。
我们应当回到一个基本的逻辑:建筑是从土地上盖起来的,设计就应该从土地上收集信息、寻找代码并植入建筑,这才是设计建筑的根本方式。
一个项目的任务书中基本诉求是否能直接导向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呢?实际上是不能的,比如盖一个图书馆,不同地方的任务要求都是差不多的,那么应该从哪里出特色呢?很显然是从这个图书馆所处的环境。
人与自然融合的经典建筑设计案例
人与自然融合的经典建筑设计案例那我可得给你讲讲流水别墅啦。
流水别墅是赖特的经典之作。
你想啊,一般房子都是规规矩矩地杵在那儿,但是流水别墅就不一样,它就像是从那片山林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这个建筑位于山林之中,旁边就是潺潺的流水。
赖特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他让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别墅的阳台、平台层层叠叠的,就像是从山上顺势而下的石块,而且这些平台直接延伸到了瀑布之上呢。
住在里面的人啊,感觉就像是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听着那流水的声音,就像是大自然在给你演奏专属的背景音乐。
那水从别墅下流过,就好像这建筑也是水流的一部分,是大自然这个大舞台的一个独特景致。
还有悉尼歌剧院,它在悉尼港那块儿。
你看它那独特的外形,像不像大海上鼓起的风帆呀?它就静静地矗立在海边,和那片广阔的海洋、湛蓝的天空搭配得简直绝了。
白天的时候,阳光洒在白色的建筑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就和波光粼粼的海面相互呼应。
到了晚上,歌剧院里灯光亮起,又像是海上的灯塔,给周围的海域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氛围。
它就像是大海的伙伴,和大海一起见证着悉尼的日升日落,人来人往。
再有就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的长屋”。
在一个小巷子里,周围都是那种传统的住宅。
这个长屋呢,保留了传统住宅的一些元素,又巧妙地把自然引进来。
中间有个露天的小庭院,这个庭院可不得了。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让整个建筑都活起来了。
阳光可以洒进来,雨水也能落进来,院子里可能会长出小草,飞来小鸟。
住在里面的人,虽然身处城市的小角落,但是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就像在自己家就拥有了一片小小的自然天地一样。
这就像是把大自然装进了一个小盒子里,然后这个小盒子又完美地嵌在了城市的建筑当中。
贝聿铭自然融合的概念
贝聿铭自然融合的概念贝聿铭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被公认为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简约但富有韵律感、与环境和谐融合的特点而闻名。
贝聿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自然融合的概念。
自然融合是贝聿铭一贯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建筑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简单地与之相对立。
自然融合意味着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与之相融合、相互依存。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通常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大量的自然材料,以创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贝聿铭的自然融合概念体现在他对建筑与地形的处理上。
他倡导在不破坏原有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并通过适当的形式、比例和比高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他善于利用地形和景观,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例如,他在香港设计的深水埗警署,将建筑与山地结合,使建筑融入山地中,与周围环境形成完美的和谐。
此外,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自然光线的融合。
他经常运用大量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来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使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无缝连接。
他的设计注重将内外空间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室内能够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美。
他的设计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窗户和采光井,使自然光线能够充分渗透到室内。
此外,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自然材料的融合。
他善于利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他运用这些材料来创造与周围环境相契合的效果,使建筑看起来更加自然。
他的设计还注重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倡可持续发展。
总之,贝聿铭的自然融合概念体现在他对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追求上。
他认为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生,而不是简单地与之对立。
他的设计注重建筑与地形、自然光线和材料的融合,通过这些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一致的效果。
贝聿铭的自然融合概念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保护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然建筑——回归自然,简单生活
自然建筑——回归自然,简单生活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源于1960年代起的国际自然建筑运动。
主要的建筑精神,包含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历史与传统智慧、与土地为善、强调个人直观与创造力。
自然建筑最重要的前提,不在于建筑技术的研发,而在于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
自然建筑的概念,师法于天地万物的生存活动,亦即就地取材,安居落户。
本来人类也不例外,随着文明发展,可建立与当地风土人情最相宜的建筑工法。
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与建筑营造方式,在建筑工业化后全盘改观。
工业革命,带来生活的便利,却也使人类远离自然、失去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建筑在营建方式上,希望跳脱传统工业建筑的问题,例如:工业材料无法以原貌重回自然界大循环、大型施工机具过度破坏土地,及以金钱交换成品的消费习惯,回到以人力劳动和周遭环境、土地、自然材料产生紧密联系来换取一个根本上无污染的生存环境,以及对空间营造过程的主导性。
历史起源1960至70年代间,快速工业化的美国本土,兴起了一股回归土地的运动,数以千计的美国人选择就地取材,以非专业施工、低技术与低成本的方式自力造屋,1970年代中期的能源危机,更让大众开始注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问题。
关于低耗能建筑、替代能源系统以及永续资源使用的研究与文章于此时期大量出现。
由于政府政策以及大众的漠不关心,这股热潮于1980年代复归沉寂。
虽然脱离了镁光灯的关注焦点,不少有心于保存传统的建造者仍持续进行着各种实验性的努力。
于1980年代晚期,较为人熟知的有Matts Myrhman 和 Judy Nnox 于美国西南图森创立的“Out On Bale”,致力推广秸秆建筑;同时期伊妥和琳达受到英国传统土团建筑的启发,于俄勒冈创立“土团建筑公司”迄今受教者遍布全球;罗伯特·拉波特于爱荷华州开设工作坊教授日式与欧洲传统木构架结合德国木屑/草杆裹泥浆(light-clay)填充物、泥土地板以及泥面粉刷的课程;罗伯和杰克罗伊于纽约设立“泥木建筑学院”教授柴木筑砌和覆土建筑;波斯建筑师纳德哈利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创立“Cal-Earth”中心,致力于土袋建筑的发展、教育以及适法性的推动;同样在美国加州,大卫·伊斯顿开始打入营建市场,起初以单一的夯土,继而采行他名之为P.I.S.E.的sprayed-on soil cement技术。
建筑设计回归自然的设计与创新
建筑设计回归自然的设计与创新建筑设计回归自然的设计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建筑界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将自然和建筑融合起来,营造出更加宜居的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自然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渐渐兴起,旨在通过真实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自然主义建筑设计?自然主义建筑设计(Naturism Architecture)是一种运用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它致力于在建筑设计中回归到自然,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消耗,更好地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实现自然主义建筑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回归自然材料自然是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使用自然的材料会让建筑更加贴近自然。
整个建筑使用木材和石材构成,将大自然中的原始质感带给建筑。
同时,使用生态建材,如可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绿色环保产品等,从材料本身把控污染。
回归自然原理自然主义建筑设计从函数出发,设想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如被动隔热、自然采光、节能减排等。
引入到建筑之中,让建筑变成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消弭了人为和自然之间的诸多问题。
采用自然通风、自然光源等措施,既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又能够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
而建筑之间的空间连接尤为重要,通过多样化的环境连接方式营造出习惯自然的工作、生活与休息体验。
回归自然美自然主义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外形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之间相互配合,让建筑更具有自然美感。
自然是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而从自然中借鉴和提取美感元素,为建筑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采用自然图案、花卉植物等自然元素进行装饰,建筑内硬装、软装,从色彩、材质的选择上也充满自然气息。
自然主义建筑设计的优势自然主义建筑设计考虑的不仅是自然环境,还要从建筑的公共性、适用性等方面多角度思考。
它可以使建筑更加环保、生态化,同时,还可以让建筑更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因此,自然主义建筑设计有以下优势:1.符合人性化生态设计理念,能够营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的兴起
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的兴起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回归自然的生态友好建筑设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建筑设计理念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空间。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节能措施等方面探讨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的兴起。
一、建筑设计原则在回归自然的生态友好建筑设计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重要原则。
建筑师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例如,通过合理的布局安排,确保室内采光和通风的充足,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使用。
此外,合理利用地形和景观,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如利用天然地势建造绿色屋顶和庭院,创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的居住空间。
二、材料选择在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可持续和环保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子、藤条等,减少对木材的需求,同时使得建筑更加自然和独特。
此外,利用可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和再生金属等,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三、节能措施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强调节能减排,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供电,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热水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采用高效的绝缘材料和隔热窗户,减少能量的传递损失。
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也能够实现建筑内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浪费。
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强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通过利用现有树木和植被,打造绿色景观,并提供自然阴凉和遮阳的功能。
此外,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循环,建造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消耗。
总之,回归自然生态友好建筑的兴起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呼唤。
源于自然,回归自然——RCR建筑作品评析
源于自然,回归自然——RCR建筑作品评析
王靖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RCR建筑事务所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然,实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本文从自然环境、现代建筑传统、艺术影响等方面研究RCR剑作理念的来源,并结合案例,分析RCR如何通过形式,材料与细部体现他们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建筑之路.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王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由几部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所想到的 [J], 宝柱;田晴
2.回归自然:纺织纤维的发展回到起点——来源于自然界的新型合成纤维 [J], Maria C.Thiry
3.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论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J], 曹麟
4.源于自然,回归自然
——平衡建筑观下RCR事务所建筑思想解读 [J], 刘露;马跃峰
5.回归自然秩序的抽象几何——以伊东丰雄建筑作品为例 [J], 魏亚文;刘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于自然
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于自然建筑设计是一门创造艺术,旨在将功能和美学融为一体,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建筑作品。
而在追求独特和创新的同时,建筑师们常常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这种灵感源于自然的设计方法既彰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的形态。
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奇特而美丽的形状和线条。
例如,山脉的起伏曲线、水波的起伏不断、花朵的曲线与对称等等,这些形态都激发了建筑师们的创造力。
建筑师们可能会借用山脉的曲线来设计建筑外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亦或是借用花朵的曲线来设计建筑的屋顶,营造出柔美的形象。
通过吸取自然界的形态,建筑师们致力于创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作品。
其次,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的色彩。
自然界拥有丰富多彩的色彩,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浓绿、嫩绿,还是五彩斑斓的季节变化中的春樱、秋叶,都使人叹为观止。
建筑师们可以从自然的色彩中汲取灵感,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例如,在生态住宅设计中,常常运用大量的绿色植物和木材,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氛围。
而在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设计中,建筑设计师也可以运用红、黄、蓝等鲜艳色彩,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增加城市的生气和活力。
通过将自然的色彩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追求着与大自然相一致的感受。
此外,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的材料。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竹子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天然的美感,而且还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回收利用的材料,以降低环境对建筑创造过程的影响。
举例来说,设计师可以使用天然的竹子来构建建筑的结构,不仅耐用而且具有美观与独特性。
这种利用自然材料的设计方法不仅尊重了自然界的资源,也注重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最后,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于自然的功能性。
自然界中的生物们运用各种方法适应着环境的变化。
例如,鸟类的巢穴在设计上兼具了防风、保温和通风的功能,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泉自然与环境的融合与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泉自然与环境的融合与表达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源泉:自然与环境的融合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一门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而自然与环境则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自然与环境的融合与表达可以为建筑赋予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将探讨自然与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以具体案例来说明其融合与表达的方式。
1. 自然的灵感与融合自然景观是建筑设计中常常借鉴的灵感源泉之一。
建筑师通过观察自然中的山水、植物、天空、水流等元素,从中汲取灵感,将其转化为建筑中的形式语言与空间组织。
例如,著名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石头墙、木质结构和大量的自然光线,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
另外,自然中的材料也是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的资源之一。
石材、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运用能够增加建筑的原始感,使建筑更加贴近自然的氛围。
例如,建筑师Peter Zumthor在设计多个建筑作品时运用了来自周边山区的石材,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环境的影响与表达环境对于建筑设计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筑师需要全面考虑建筑所处环境的气候、地形、人文特色等因素,将环境因素融入设计中。
气候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建筑师需要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材料、结构等,以实现建筑的节能和适应性。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经常采用通风系统、遮阳设施等措施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地形对于建筑的环境融合与表达也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师可以运用地势变化、山水背景等自然条件,将建筑与地形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而和谐的景观。
例如,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常常运用地形起伏、水池流转等设计手法,使建筑与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
人文环境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等,将这些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以表达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回应。
例如,建筑师I.M. Pei在设计中国国家博物馆时,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格调,使之与周围的文化环境相呼应。
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自然界的奇妙之美
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自然界的奇妙之美建筑设计是一门追求美感和实用性的艺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建筑作品,有的气派庄重,有的轻灵独特。
这些建筑作品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而多样化的源泉,它提供了无尽的灵感给建筑师们。
建筑师们常常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建筑作品。
首先,建筑师们从自然风景中获取灵感。
大自然的美景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师们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美景,从中捕捉到感动他们灵魂的元素,进而用在建筑设计中。
比如,山水画中常见的优美曲线和纵横交错的景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作为建筑形状和室内空间的灵感来源。
从山川纵横的山脉、流淌的河流和起伏的海浪,到星空点点的繁星和云彩千变万化的形状,这些美景都能够激发出建筑师们的创造力,成为建筑作品中的独特元素。
其次,建筑师们从自然界的生物中汲取灵感。
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态千姿百态,独特而美丽。
建筑师们常常观察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从中获取设计灵感。
例如,建筑师可以观察鱼类的流线型身体,将其运用到建筑外形设计中,使建筑看起来既有动感又具有流畅性。
类似地,建筑师也可以从植物中获取启发,借鉴植物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将其应用到建筑的结构设计中,使建筑物具有更加舒适、自然的氛围。
此外,建筑师们还从自然界中获取材料的灵感。
大自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它们的质感和颜色都能够影响建筑作品的感受。
例如,木材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借鉴树木的纹理和色彩,将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物更具有温暖和自然的感觉。
类似地,石材、玻璃等材料也都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赋予建筑作品特定的质感和美感。
总之,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自然界的奇妙之美,通过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景观、生物和材料,建筑师们能够获取到独特的创作灵感。
这些灵感不仅使建筑作品更加美丽和富有创意,还能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宜居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隈研吾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当代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其自然融合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建筑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将建筑视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本文将探讨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特点,并从多个方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自然融入建筑的设计理念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建筑的平衡处理上。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使用天然材料、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以及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他的建筑作品通常在视觉上呈现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使人感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存。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非常注重自然和环保。
他倾向于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建筑材料的质感、纹理和色彩,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在设计“北京长城静心苑”时,充分利用了竹子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将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三、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隈研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也十分出色。
他善于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视觉效果。
在室内设计中,他通常会使用柔和的色彩和自然的材质,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
同时,他还会利用窗户和阳台等设计元素,引入自然光线和景观,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外观设计上,他同样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会使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色彩,以增强建筑的融入感。
四、景观设计隈研吾非常注重景观设计,将自然景观视为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植物和水体等因素,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在“京都圆苑民宿”的设计中,他将周围的竹林、山峦和溪流等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回归自然的创作才有生命
回归自然的创作才有生命——巴塞罗那,高迪的城市巴塞罗那(Barcelona),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这里是建筑爱好者的朝圣地,到了这里几乎就成了寻访高迪的旅程,贴着“Made by Gaudi ”标志的建筑物像一块块骨骼,支撑起整个巴塞罗那。
比如米拉公寓,外形像一个巨大蜂巢;奎尔公园,在雕塑中可以看到山川的起伏变化;当然还有圣家堂,高迪把对宗教的信仰化为对自然的皈依。
究竟是怎样一个高迪,有着怎样的大魄力,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建筑界顶礼膜拜的“上帝”?高迪出生在一个手工艺世家,上代和上上代都是铜匠。
追溯更古远的祖先,甚至还能找到铁匠、木匠。
遗传基因让高迪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能力和雕塑感觉。
我甚至相信高迪作为雕塑家是先于他作为建筑师存在的,因为那些铁片、马赛克、毛石、镜面、甚至碎瓦残陶在高迪看来都可雕可塑。
我还相信高迪同样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因为我听到那一块块砖瓦是凝固的音乐,那波浪的建筑曲线是流动的音乐,那绚烂的色彩是绽放的音乐,一切都是美的旋律。
圣家堂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
他把生命中最后46年都奉献在这里。
1926年6月7日的黄昏,像往常一样,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圣菲利普教堂做礼拜。
他漠然于繁华的街道,脑海中仍在构建圣家堂的壮丽——这里应该用到什么结构,那里该用什么颜色,尖顶的线条是否太突兀……就在一刹那,一辆电车驶过,所有结构、颜色、线条都被封印在他的头脑中。
五天后,西班牙举行国葬,72年后,高迪被宗教界追封为圣人。
巴塞罗那成为这起交通意外的最大受益者,高迪的若干建筑作品每年为这座城市带来超过五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人们相信真正的圣家堂只存在于高迪的头脑中。
虽然直到今天它仍在被续建,每天还有大量游客在这里穿梭往来。
创作就是回归自然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型。
”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
这是自然与抽象碰撞后的建筑设计,让生活回归自然纯净!
这是自然与抽象碰撞后的建筑设计,让生活回归自然纯净!“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我们生活中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认识。
”——林璎中国艺术讲究与或者说为一,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
在中国写意的山水画中,流动着一派绿意与活力,充盈着跨越历史的诗意情怀。
西方现代艺术导入抽象变形的手法,以荒诞感冲击现代人的信念与心灵。
两种貌似不可耦合的艺术,也能在同一空间内奇妙的碰撞与交融。
福州阳光城翡丽云邸售楼处位于福建福州市竹岐乡。
竹岐旧称“竹崎”,不管古名如何更迭,不变的是这片特产土地一直盛产竹。
北纬26°的得天独厚,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仙境一般旖旎的风光。
IFDESIGN羽果设计担纲本项目售楼中心软装售楼部设计,设计师以竹、石、茶、先锋艺术为概念元素展开设计贯穿整个空间,传达出一种出与众不同的弹性气质,以人文意蕴和自然元素打动空间中的人。
接待前厅的艺术创作装置以规整和破裂前厅相结合。
整个艺术装置犹如一个裂开的巨大石头沉寂在空间巨大声演,以无限的静默唤醒人们古老遥远的记忆。
石子是文人墨客的精神之友,赏玩奇石,与石相伴,宛如长久陪伴的老友。
水晶般透明纯粹不规整闪烁的石头在垂直灯光照射下,映出最自然的颜色。
沙盘区上方的艺术装置灯具,是设计者为契合本空间空间而设计的,取以竹子的绿色与石头的常见形态相结合,凹凸的质感如石,清新的绿色如竹。
橘色温暖的灯光如灵魂,一亮起,就醒来了。
一只接着一只,就像一个个散发着幽幽而今光芒的星星;又像森林里春天雨后初生的小杉木,一个挨着一个;又像古老的银河,连接今时的记忆。
悬挂在上方的灯具群绿点亮了空间的同时,又让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商定区以深浅不一的茶色调为主,整体色调温润舒适,简洁伴以的空间线条和形态辅以雅致的颜色,给人无尽的静谧。
大理石接待台上的花艺,意蕴着阳光普照的奥尔奈交流空间,纯净且典雅。
坐在洽谈区,可从露台望窗外景色,感受八点风光无限。
Jacobsen让建筑回归自然本质
Jacobsen让建筑回归自然本质“建筑的本质是由内而外创造的”,这句话长久以来一直是巴西著名建筑师Paulo Jacobsen奉行的信条。
殖民文化和本土艺术造就了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Paulo Jacobsen的作品中,设计的流动空间和轻盈的结构,在当代建筑师中自成一派。
他创立的事务所Jacobsen Arquitetura 也荣获了诸多奖项,在2001年被Architectural Digest 评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100为设计师之一,后被Wallpaper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01-NB Residence巴西·里约热内卢NB住宅是Jacobsen事务所翻新的Frade住宅系列诸多项目中的第一个,项目位于里约热内卢的Angra dosReis,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和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海景资源构成其最大的场地优势,因此设计团队以融合当地景观于建筑,作为首秀完成了整个项目的翻新。
为了满足当地的住宅设计标准,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体量,并增加了部分二层的面积。
同时使用了金属结构来增加柱网的跨度,令整体结构更加灵活。
材料上则选择了Freijó 木材和陶瓷作为室内的基本材料内饰,使住宅空间简洁有序。
-02-PS Residence巴西·圣保罗这座位于圣保罗路拐角处的住宅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周末度假屋,L 型的空间结构既能阻挡行人的视线,保护住户隐私,也能保证最佳的海景观赏面,同时满足充分的采光要求。
住宅的设计兼顾美观与实用,将入户门厅、客厅和餐厅与室外景观相连,充分利用私人海滩的资源优势,增强室内外的积极互动。
而游戏室、水疗室等功能空间则被布置在底层,并借助倾斜的自然地形进行适当的遮挡,保证使用的私密性。
-03- LR Residence巴西·费利斯港LR住宅坐落于一处倾斜的地形之上,人们可以通过西面的台阶或是坡道到达住宅前侧的小型广场。
两个矩形的体块依照东西走向平行布置在小广场东部,二者之间通过格栅走廊相连,站在广场上便可透过格栅隐约可见后院的景观。
融入自然的建筑——解读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
融入自然的建筑——解读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
马英平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06
【摘要】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建筑创作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真正做到了对自然的成功利用,该文结合他的实践作品,解读其建筑创作自然观,以求对我们的实践工程在自然利用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马英平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10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深沉和歌禅解自然--浅析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 [J], 安定
2.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影响 [J], 桑振群
3.自然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关于勒.柯布西埃的自然观 [J], 王瑛;张似赞
4.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浅探 [J], 岑鸿骞;罗乙欢
5.可持续理念下的共生建筑观——解读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 [J], 薛进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