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先民审美意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素养。

这些观念和素养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审美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1.协调与和谐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观强调协调与和谐,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

这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追求,以及古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倡导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美学观念也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

例如,中国旗袍的设计注重体现女性曲线之美,而传统音乐也追求调和的旋律和和谐的韵律。

2.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

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广泛体现,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融入自然的意象中。

而中国传统绘画也注重观察自然之美,力求运用笔触和色彩准确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

3.内在与精神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体现在人物塑造、文学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塑造人物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物的品德与文化修养。

古代文学创作追求内涵的表达,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和隐喻的手法来展现情感和境界。

而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思想,提倡音乐的善良和博爱。

二、中国传统审美素养1.对自然的敏感与赏识中国人有着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重视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山水名胜,欣赏山水的壮丽和悠远,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

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细微之处,以及自然界的色彩和形态,从而培养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敏感性。

2.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品味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与内涵,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古代典籍,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人通过探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并将这种品味传承给后代。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

1. 先秦至汉: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人们注重表现自然形态的美,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和协调。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强调“礼乐文化”,即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推崇。

2.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强调个性化和情感表达。

玄学的兴起也对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简约、超脱和自然的风格。

同时,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壁画、石刻等。

3.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唐代追求“雄浑壮丽”,宋代则注重“写实主义”,元代则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笔墨情趣,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实学思潮”,强调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精神。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思潮,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4. 近现代: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新文化”和“现代性”。

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开始注重个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
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庸之美: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追求在各个方面的平衡、适度和和谐。

在审美方面,中庸之美体现为对于形式、结构、色彩等元素的协调和谐,不偏不倚,既不过于简约,也不过于繁复。

2. 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审美强调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追求自然界的真、善、美。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于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的模仿和赞美。

3. 谐音之美:中国传统审美中经常使用典故、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音律、韵律以及诗词、歌曲的欣赏和赞美。

4. 人文之美: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注重儒家的人伦道德。

人文之美体现为对于人物形象、人情世故的描绘,对于美德和情感的追求。

5. 平衡之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和形式的平衡和谐,注重构图的均衡和比例的协调。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为对于建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强调中庸、自然、谐音、人文和平衡等方面,追求在形式、结构、色彩、音律等元素中的和谐、平衡和美感。

古代中国人的色彩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人的色彩审美意识

,
帝 王 的徽记 是 黄裳

,
汉代 刘 熙 的 《释 名 》谈 到布 帛 的 颇 色

黄龙

龙袍是 黄 色 的
,
,
称为
:

,
晦坦
,
(
如晦 冥 之 色 也


黑 色被
因为 古
皇 上 出 巡 时 撑黄旗 黄伞
举 黄牌
乘 坐 的御

作 为 晦冥 之 色
当 各种 色 彩 的 中 心
,

车称
黄屋


,
皇 帝 的御 道 称 为
古代 中

养 原 始 人 认 为 生 命 的 死 亡 与血 的 枯 渴 有关 这 种 巫 术生 命 的 创 造 从 中 国 古 代 神话
,
国 人 的色 彩 审美 与 自 然
宇宙
,


哲 学

就 是 红 的血 的颜 色



伦理
道 德 紧密 关联
可 以 说从 它 产 生
隧 人取 火
,

的传 说 联
之 日 起就 包 含某 种 理 性 认 识

黄道

,
代 中 国 人 认为 天 体 运 行 中 的 真 正 的 天 顶 的 北 极 就是 宇宙 的 中 心 昼 是看 不 见 的 确认 顶 座

, , ,
诏 书名
誊黄

黄色 戊 为 皇 族 专 用 颜 色
,
,


天 顶 ” 的 北极 在 白
庶 民 百 姓 若用 错 了 黄 色
便 有杀 身 灭 族 之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以金银歌为研究对象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以金银歌为研究对象
受上 。
这 段情 节以神话 的方 式凸显 着美 与金 属光 泽 的关 系 , 表 明美 源 自 属光泽 , 光 明灿 烂 的存在状态 。 金 美是 以金 属光泽 为美 的观念 集 中体现 在苗女 的服 饰 中。
另外 , 自触落 觉 々嘶的 金银 平 整 光滑 的形 式 源 ‘ 特征 也独立 出来 , 为能 激发苗族 先 民美感 的形 式 。平 成
苗族 古歌 的研究 者 常常从 古歌 塑造 的人 、 形象 的 神 精 神 内涵来 揭示其 美学 精神 , 却忽略 了审 美还 有对形 式 的把握 这个 重要方 面 。本文 以此 为切入 点 , 古歌 中涉 从 及 美 的问题 的具体 情节 出发 ,探究 苗族 先 民 的美 意识 ,
揭示美 的本质 特征 。
( 州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州 贵 阳 5 0 1 ) 贵 贵 50 8

要: 苗族古歌鲜明地表现 出苗族先 民对光亮鲜明形式 的喜爱 , 在先 民的观念中美 就是光亮的形式。虽然古歌文本
涉及多种苗族先 民喜爱 的形式特征 , 它们最终都取决于光亮鲜明的形式 。 但 而光亮鲜明的形式无非是苗 人光 明生活 的对象
1 7 1
土 金黄 的地 方 , 生娘 欧 瑟 , 姑娘 长 得 真漂 亮 ” 1 才 这 [6 1 。 t
以 , 亮 色从 金属 形式 独 立 出来 , 为 能够 激发 苗 族 先 浅 成 民审美感 受的形 式特征 ,如 古歌 中提到 的牛基 本 为 白、
黄 这两 种浅 亮 色 : 白嘴黄 牛 、 白额黄 牯 ; 同时 , 民也 先
第2 7卷 第 8 期
21 02年 8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 报
J un lo e h nNoma iest o ra fL sa r l Unvri y

性善、德美、神雅--汉字伦理美学管窥

性善、德美、神雅--汉字伦理美学管窥

性善、德美、神雅—汉字伦理美学管窥黄交军(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05)摘要:汉字是特殊形态的文化思想史料,《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文章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伦理美学;丰富性;内敛性;完善性一、引言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想史料,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字体系,涵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原样呈现民族文化心态。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解释字词本义的训诂专著,众多字词体现了上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可管窥先民的观念、情感、意识等文化蕴含。

《说文·羊部》:“美与善同意。

”“美与善同意”,显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反映了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

刘锋认为:“伦理美的本质内容是善与美的统一。

”纵观《说文》,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内容,文章试图以《说文》中与伦理美学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伦理美学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伦理美学思想的考察《说文·誩部》:“譱,吉也。

此与義、美同意。

”譱即善,吉祥美好。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善经常和美一起并称,是美的同义语。

《段注》:“《我部》曰:‘義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

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

”中国先民很早就将美和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里,美善往往是同义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最初审美意识就具有道德伦理倾向与追求。

考察《说文》,它所反映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德美、神雅三个方面。

(一)性善“性善”最先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性善”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伦理高度。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美和自然的美。

与西方美学强调外在形式和技术的完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人更注重画家通过笔墨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技巧上的精湛,更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内在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技巧和节奏。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自然之美。

在绘画中,中国人追求的是画作所传递的平和、宁静和内敛之美。

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追求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美。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琴、古筝等乐器常常被用于演奏传统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作品传递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古代中国的艺术观与审美理念分析

古代中国的艺术观与审美理念分析

古代中国的艺术观与审美理念分析中国有着丰富的艺术历史,许多优秀的艺术品和传统艺术形式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繁荣。

这些艺术的背后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作。

首先,古代中国的艺术观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地间的和谐,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常常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他们注重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景观,尤其是山水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便是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美的再现。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置,使观者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宁静。

同时,古代中国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这也影响了艺术创作,许多艺术品都以描绘人物形象和表达人文情感为主题。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绘画技巧,表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和丰富。

其次,古代中国的审美理念强调内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相比西方的写实主义,中国的艺术更注重的是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多崇尚闲逸和清静的生活,他们欣赏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艺术品。

因此,中国的艺术作品往往经过作者的内心挖掘和感悟,通过以意境为核心,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绘画作品中常常有一些细腻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含蓄的笔触,引起观者的共鸣。

中国的音乐、戏曲和舞蹈也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旋律、节奏和舞姿,表现出特定情感和思维画面。

进一步地,古代中国的艺术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不仅仅通过静态的作品来表达,而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

中国人认为,艺术的魅力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激起观者的神经和感官。

演唱、舞蹈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是中国古代人们尝试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使艺术更具沉浸式和立体式特征的努力。

另外,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也是一种以动态形式展示的艺术。

书法家通过笔勾提笔的运动,以及用笔的粗细、虚实表现出丰富的意境和匠心。

这种动态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中国美学史中的审美意识史研究_朱志荣

中国美学史中的审美意识史研究_朱志荣

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 吕氏春秋上农!)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社会自文明早期即奠定的重农传统,不仅涉及个人财用或国家富强问题,而且更涉及对人民心性的正面养成。

即:农耕使人心性素朴尚质,远离商业性的好智多诈。

可以认为,中国美学重质轻文或先质后文的传统,对人性素朴之美的肯定,及哲学上的实用理性,断断无法忽视农耕文明的塑造。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思乡主题、家国之恋,则无法忽视由人对土地的固着而培养出的天然忠诚。

近年有人提出,中国古典美学即是一种农业美学。

这种说法有些武断,但一种更圆通的讲法应该是可行的,即: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奠基于农业、并从农业出发的美学。

参∀考∀文∀献[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弗朗斯瓦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修海林.#乐 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J].人民音乐,1986,(3).[4]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5]刘成纪.审美流变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中国美学史中的审美意识史研究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中国美学史研究起初是在参照西方美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

多年来,学者们从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的角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成果。

但是,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倡导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与美学理论史互补统一的研究方法。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中国人对美的定义、欣赏和评价的方式,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它是如何不断地演变和变化的。

中国人的审美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如诗歌、绘画、音乐和戏曲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与道德、礼仪和精神层面相联系的。

因此,中国人对美的定义往往与人的品德、道德以及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中国人常用“君子之美”来描述高尚的人格和美德,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则是对于美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追求。

在现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美的定义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外表的美丽和时尚,而不是只关注内在的美德和精神追求。

这种审美观的变化也反映在中国的时尚、美容、娱乐、艺术等方面。

然而,尽管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是它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本质特点,即将美与道德、礼仪和精神价值相联系,强调个体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要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 1 -。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 0 第. 06年 4期
表 示 用 酒 来 拌 和 肉酱 。 人 把 “ ” 作 调 味 的 主 故 酱 看 料 , 孔子 说 :不得 其 酱不 食 。“ ” 古代 本 指 肉 故 “ ”酱 在
酱. 最早 是用 肉料 所酿 制而成 的 酸 、 咸味 调料 。
《 急救篇》 :甘粒殊美 , 云 ‘ 奏诸君是也 。 ’ 麸 , ” 一 种 味道 甜美 的麦 类食物 . 以食 用 和制糖 可
《 文解 字 》 以下 简 称 ( 说 ( 说文 )中《 部》 “ , ) 羊 :美 甘 也 。 羊 , 大 。 在 六 畜 主 给 膳 也 。 与 善 同 从 从 羊 美
意 。m 从 《 文 》 “ ” ” 说 对 美 的解说 我 们 可 以作 出 以下
三 层 意思 的理 解 : 先 ,美 , 也 ” 这 是从 味 觉 角 首 “ 甘 , 度对“ ” 美 的解 说 , 反 映 了 中 国先 民 ( 民的 时 问 这 先 下限为 东汉 许 慎 时代 ) 的饮 食审 美 意识 ; 次 ,美 , 其 “
要表 现 为味美 和 食美 两 个 方面 。 昧美 ” “ 是一 种感 觉
收稿 日期: 0 6 0 — 1 2 0 — 7 3 作者简介: 黄变军 (9 o ) 男, 18一 , 湖南新邵人, 广西师范人学文学院 O 5级语言文字 学硕 士。

1 — 3
维普资讯
审美意 识 。 二、 对先 民审美 意识 的考 察
1味美 .
味美指 味道 甘美 , 含 酸 、 、 、 包 甜 咸 辛等
Hale Waihona Puke 各 种 不 同 的味 道 。 萄子 认 为 “ 辨 酸咸 甘苦 ”[o 3 1 、1 2 5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对美的定义和追求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表达方式。

在古代,中国文化倡导“儒雅风流”,追求的是内在的品德和礼仪,因此审美观念也以“君子之风”为标准。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都注重“以意传形”,强调抒发情感和内涵,追求的是“意境高远”和“气韵生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逐渐与国际接轨,对外来文化和艺术也开始逐渐接受和融合。

同时,中国本土的时尚、设计、影视等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在不断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 1 -。

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观

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观

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观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观,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认知和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是一种贯穿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涉及到艺术、建筑、服装、美食等方方面面。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使得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念更加注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包含了精神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价值上的美。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自然美、简约美、平衡美、协调美是重要的审美标准。

自然美是指追求自然、朴素、真实的美感;简约美是指追求简单、精致、优雅的审美感受;平衡美是指追求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协调美是指追求各种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美感。

在中国人的建筑审美中,传统建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念的一种形式。

传统建筑注重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建筑风格注重自然、朴素、简洁,同时也注重对称、平衡和比例。

例如,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规模和位置,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平衡和协调。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现代建筑中,例如鸟巢体育场和水立方游泳馆都是以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为基础设计的。

在中国人的服装审美中,颜色、花纹和细节都非常重要。

传统服装注重对称和平衡,同时也注重细节和纹样的精致。

例如,在汉族传统服装中,红色被视为吉祥之色,黑色则被视为不祥之色。

花纹也非常重要,例如龙袍上的龙纹和蟠桃袍上的蟠桃纹都代表着权力和长寿。

现代时尚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服装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平衡和细节。

在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中,中国画和工艺品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形式之一。

中国画强调笔墨意境,注重表现主题的气韵和情感;工艺品则注重材料和工艺的精湛,同时也注重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景泰蓝工艺品中,颜色和图案都非常细致,每个图案都有特定的位置和大小。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理解和价值判断。

在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通常体现为对自然、人生、艺术等领域的感悟和追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以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自然之美传统文化注重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欣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视为源于天地之间的至高之美。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四季交替、品味山水之间的和谐,领略到自然之美的博大精深。

自然之美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以山水画为例,通过画家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法,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娓娓道来。

画家通过山水画作品,展现了自然之美所具有的宁静、恢弘和变幻无穷的特点,令人陶醉其中。

二、人生之美在传统文化中,人生被视为一种至高而神圣的存在,人生的美是传统审美观念的核心之一。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崇尚正直、勇敢、诚实、仁爱等积极向上的品质。

古代中国文人墨客对人生之美有着深刻的领悟。

他们通过诗词、文章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表现了对人生的慨叹和执着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三、艺术之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义而脱颖而出。

中国传统艺术以绘画、音乐、戏曲、诗词等形式传承至今,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中国画作品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

笔墨的运用可以反映画家的个性和思想,意境的营造则可以传达画家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绘画艺术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绘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独特魅力。

四、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并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简约、内敛、和谐、均衡、意境与情感、尊重与崇拜、传统与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山水之间、花草树木之中寻求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山水的壮丽、恢弘和奇特之处,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心灵的宁静。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也体现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注重简约和内敛。

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以一当十”的审美境界,即在简约中追求无穷的意境和表现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寥寥数笔,以点、线、面勾勒出形象,留白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也注重通过简约的形式和材料表达出深远的文化内涵。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强调和谐和均衡。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平衡,追求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谐。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强调和谐的节奏和韵律。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强调意境与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借助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形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中国传统诗词常常借助意象和修辞手法,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通过节奏、旋律和动作等方式传递情感和意境。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对传统和变革的尊重与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和精神支柱,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借鉴和继承传统的形式和风格。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对自然、简约、内敛、和谐、均衡、意境与情感、尊重与崇拜、传统与变革的追求。

这些审美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建筑、音乐、舞蹈、诗词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导言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秉持着一种独特的理念,即雅俗共赏。

这一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态度。

无论是高雅的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欣赏并体验到美的愉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包括雅俗共赏的概念、审美趣味的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雅俗共赏的概念雅俗共赏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都能欣赏同一种美的内涵。

雅指的是经典文化、高雅艺术,而俗则表示通俗文化、民间艺术。

雅俗共赏即是将高雅和通俗文化相结合,让不同社会群体都能欣赏美的价值。

古代文人雅士崇尚雅,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们通过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文精神的追求。

而普通百姓则更多地与俗相伴。

民间艺术如戏曲、民间音乐等成为了他们欣赏美的途径。

通过雅俗共赏,不同群体的审美趣味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二、审美趣味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和主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绘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题材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

其次,审美趣味还可以从审美标准的不同体现出来。

古代文人雅士以“不拘一格、任其自然”为宗旨,强调意境和境界的表现。

而百姓则更多地注重形式和情感的共鸣。

此外,中国古代的审美趣味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

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选择。

文人雅士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等则提供了人们欣赏和享受的机会。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雅俗共赏的观念告诉我们,美是普遍存在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

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应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表明,人们对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这些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绘画、诗词、音乐和戏曲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绘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家会运用笔墨与色彩的变化,通过线条和纹理的变化描绘出自然景物的神韵。

在传统绘画中,笔墨的运用被视为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通过湿笔、干笔、浓墨和淡墨等不同技法展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传统绘画追求简洁纯粹、寓意深远的美学观,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行寻找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承载了传统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诗词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通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来传递作者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传统诗词注重用意象丰富的语言描绘出细腻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诗词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传统诗词还注重音韵美,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手法形成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艺术美感。

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的音乐形式多样,有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

传统音乐强调韵律的优美与和谐的音色。

在演奏中,音乐家通过乐器的演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使听众得以沉浸在音乐所传递的美感之中。

传统音乐注重节奏感和音调的变化,在声音的起伏中营造出独特的美感,使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宁静和放松。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承载了丰富的传统美学观念。

中国戏曲有京剧、豫剧、越剧等多种不同的剧种。

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念、做、打等元素的结合。

传统戏曲注重造型的精致、动作的优美以及音调的婉转。

在戏曲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等多种手法,将情感和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艺术的源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审美观念贯穿于传统绘画、诗歌、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领域。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强调内敛、含蓄,崇尚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注重画面的氛围、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律等元素,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二、现代审美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审美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感受。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审美更加开放,接受各种风格和表现形式。

尤其是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使得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传播更广泛。

当代艺术注重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文化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文化注重凝练、含蓄的表达,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意境。

而现代审美更加直接、多元,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另外,速度和便利性成为了现代审美的重要因素,快速获得和消费艺术作品成为了当代人的需求。

四、变化的原因分析审美观的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广泛。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交融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审美观的变化。

同时,年轻一代的崛起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接受新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

结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化和文化的演变。

传统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但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接纳和融入现代审美的需求。

天圆地方——从彩陶纹饰看华夏先民审美意识的萌芽

天圆地方——从彩陶纹饰看华夏先民审美意识的萌芽

天圆地方——从彩陶纹饰看华夏先民审美意识的萌芽作者:黄磊来源:《景德镇陶瓷》2015年第05期彩陶是地球上的原始先民最早把装饰纹样与器物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品,也是远古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远古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西亚、中亚和中国。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独立产生,成就卓越,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饰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形、旋涡纹、日月星辰等,创作手法幽玄神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原始宗教内涵,成为世界远古艺术中的瑰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尺寸为高16.5、口径39.8厘米,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陶盆红衣黑彩,装饰典雅美丽。

据专家考证,这是一件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但即便如此,半坡彩陶的装饰纹样也极为丰富。

尤其以鱼纹、鱼鸟纹、人面鱼纹最具有该遗址的文化特点。

原始人类是从采集渔猎中走出来的,鱼类是他们认识世界时与生俱来的记忆。

这种能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弋的生物,除了能让人们免除饥寒,也一定给了先民们某种启示:如何摆脱自身束缚追求自在境地。

这种向往构成了原始宗教的某个节点。

德国柏林V博物馆藏的一件美索不达米亚萨马拉期(公元前5500年~5000年)的水禽纹彩陶盆,其主体装饰是十二条游鱼的剪影。

内圈四条,外圈八条,分别围绕万字形图案呈逆时针方向游动。

而这件人面鱼纹盆彩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有一高一低上下两块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

头顶有一三角形的尖状角形物,四周用短线装饰,这可能是一位巫师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

鱼又是自由的生灵,能够在大江大海中自由来往,而这是人所不能的。

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的记载,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巫师珥两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刊发于:《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黄交军(XX师大学文学院,XX541004)摘要:本文以《说文》中与审美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中国先民;审美意识;多样性;和谐性一、引言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四上羊部:“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P78下)①从《说文》对“美”的解说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层意思的理解:首先,“美,甘也”,这是从味觉角度对“美”的解说,这反映了中国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②其次,“美,从羊从大”,这是从视觉角度对“美”的解说,与人和物的形体审美意识有关,而考察《说文》,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审美意识;最好的充气娃娃.jiaoyuanfen.最后,“美与善同意”,这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这涉及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三层理解,本文试图以《说文》中与审美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审美意识的考察(一)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民以食为天”(《管子》),饮食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中国先民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饮食文化也从单纯的果腹逐渐上升到了审美意识层次。

考察《说文》,所反映先民饮食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

“味美”是一种感觉属性,史伯认为“五位以调口”、[14](P41)“味一无果”(五位合然后可食。

果:美)。

[14](P41)“食美”指食物具有“味美”这种属性。

如晏子认为“如羹焉,水火醯(醋)醢(鱼肉做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其义是说烹鱼,只有用水火将油盐酱醋及其它作料与鱼肉“相成相济”,才有鱼肉的五味调和,才有鱼肉味道的鲜美。

[14](P42)1.味美味美指味道甘美,包含酸、甜、咸、辛等各种不同的味道。

荀子认为“口辨酸咸甘苦”、[15](P50)“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15](P51)同时他认为“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15](P50)老子也认为“五位令人口爽。

”[15](P29)《说文》跟味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0余处。

例如:(1)甘《说文》卷五上甘部:“甘,美也。

从口含一。

凡甘之属皆从甘。

”(P100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羊部曰:‘美,甘也。

’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8](P202上)甘,味道甘美。

“甘美”在《说文》中是“美”的同义语。

(2)酱《说文》卷一四下酉部:“酱,醢也。

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

爿声。

”(P313上)《段注》:“酱,醢也。

从肉酉。

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

”[8](P751上)“酱”字由肉、酉会意而成,表示用酒来拌和肉酱。

故人把“酱”看作调味的主帅,故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

”[3](P241)“酱”在古代本指肉酱,最早是用肉料所酿制而成的酸、咸味调料。

(3)甜《说文》卷五上甘部:“甜,美也。

从甘,从舌。

舌,知甘者。

”(P100上)甜,甜美。

《段注》:“甜,美也。

〈周礼注〉‘恬酒’。

‘恬’即‘甜’字。

”[8](P202上)(4)尗攴《说文》卷七下尗部:“尗,配盐幽尗也。

从尗,攴声。

,豉,俗尗攴,从豆。

”(P149上)徐锴曰:“尗攴,豆也。

幽谓造之幽暗也。

”《段注》:“幽与郁之,其味苦。

《招魂》曰:‘大苦咸酸,辛甘辛些。

’王云:‘大苦豉也。

辛谓椒也,甘谓饴蜜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咸醋,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

’《释名》曰:‘豉,嗜也。

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

’”[8](P336下)(5)辛《说文》卷一四下辛部:“味辛,辛痛即泣出。

凡辛之属皆从辛。

”(P309上)《段注》:“味辛,谓成熟之味也。

”[8](P741下)辛,味道辛辣。

[2](P2124)《说文》中体现风格各异的味道。

如例(1)指味道甘美。

这是先民对味美的总的感知,如《子》认为“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15](P95)例(2)指味酸;例(3)指口感甜美;例(4)指味道咸;例(5)指味道辛辣。

种类繁多的调味品,形成了酸、甜、咸、辛等不同口味。

《子》也认为“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

”[15](P95)这说明先民饮食相当讲究味道的调配,这也是我国饮食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

孟子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

”[15](P24)墨子更是认为“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

”[15](P19)味美一直是我国先民对于饮食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对我国的饮食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食美食美指食物鲜美。

荀子认为“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

”[15](P53)《说文》与食物鲜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5处之多。

例如:(1)腬《说文》卷四下肉部:“腬,嘉善肉也。

从肉,柔声。

”(P89下)《段注》:“腬,嘉善肉也,谓肥美。

小徐云‘《晋语》曰:‘若克有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

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8](P172下)腬,是一种味道鲜美的肉。

先民通过对肉类的品尝,体会到了肉味的美好。

(2)《说文》卷一下艹部:“,菜之美者。

云梦之。

从艹,豈声。

”(P15下)菜肴美味可口。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

蔬菜之类的食物容易种植和收获,普通人家可以品尝享受。

(3)麮《说文》卷五下麦部:“麮,麦甘鬻也。

从麦,去声。

”(P112上)《段注》:“麦甘鬻者,以麦为粥,其味甜也。

〈急救篇〉云:‘甘麮殊美,奏诸君是也。

’”[8](P232上)麮,一种味道甜美的麦类食物,可以食用和制糖。

(4)酒《说文》卷一四下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从水,从酉,酉亦声。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P311下)可以看出:酒强化了人们对味觉享受的快感体验,这就为后来“美”与“味”的联姻作了铺垫。

这从凡以“酉”为部首的字均与美感有关,诸如酣畅、醇美、沉醉等等,《礼记》也认为“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

”[15](P88)就不难看出酒文化在饮食审美文化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效应。

《说文》中体现了众多味道鲜美的食物。

如例(1)是指味道鲜美的肉类,例(2)是指味道鲜美的蔬菜,例(3)是指味道鲜美的麦类,例(4)是指味道鲜美的饮料。

这足以说明先民对食物有了充分的辨别和认知能力。

《吕氏春秋》中就有“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15](P82)的记载。

先民通过对食物的不断品尝辨别,认识到了食物的不同味道,“甘美”是其中的一种味道。

先民有了“甘美”这种味觉体验之后,将具有这种味道的食物归为一类,从而有了对它们味道鲜美的感知。

同时,先民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容之一的菜谱,使各项食物的色、香、味搭配更趋合理(如认识到有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东汉王充对此就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15](P82)充分说明先民对“食美”有了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从《说文》以上关于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美”字条的第一层意思采用了最为人们所熟知和能体味的“甘”(即甘美、甜美),表达了先民对最初“美味”的原始感觉,进而上升为味觉经验的审美感知,这说明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与人求生本能需求和官能愉悦享受有着直接的渊源。

美味能够成为时人心目中与声、色之美并称的涵项,成为美感的重要部分,这与先民很早就开始讲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殷商时代的酒文化与周人的味文化直接相关。

[15](P227)羊大而肥,而香,这的确是一种甘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官能愉悦。

先民讲究味美、食美的饮食审美文化,对中国其它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譬如中国文学艺术讲品味、意味、韵味、滋味,就都源于此。

《说文》所充分反映出来的先民对饮食审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特殊体验,也折射出先民的原始的审美文化意识与中国传统饮食审美文化意识的在联系。

(二)先民的人体审美意识邱紫华认为:“以‘生命为美’,以体现充盈的生命之气为美,以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的东西为美,这一核心观念决定了的艺术审美观。

以‘生命为美’的这一特点,在全部审美领域和各种审美形态上都表现了出来。

例如,的人体美的观念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侍艳丽。

”[14](P50)《说文》作为一部诠释汉字本义的古籍,记录了大量中国先民有关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

考察《说文》,反映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容貌美和体形美两大容。

1.容貌美《说文》反映“容貌美”的字词解说多达28处。

例如:(1)好《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好,美也。

从女、子”(P261上)《方言》卷二:“凡美色或谓之好。

”《段注》:“本谓女子,引伸为凡美之称。

”[8](P618上)好,容貌美好。

《诗经》中说的“好人”就是美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逑”就是美丽的对象、配偶。

汉乐府诗有“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好女”即为美女。

(2)嫽《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嫽,女字也。

从女,尞声。

”(P260下)《段注》:“《广韵》:‘相嫽嫽,好儿。

’《方言》:‘娃,美也。

’”[8](P617下)嫽,美丽妖娆,美好义,女人用作表字。

《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媌,目里好也。

从女,苗声。

”(P261上)《段注》:“谓好在匡之里也。

此谓纤细之好也。

”[8](P618下)媌,眼睛美丽动人。

(4)頨《说文》卷九上页部:“頨,头妍也。

从页,翩省声。

”(P183上)《段注》:“頨,妍也。

妍,安也。

頨义如《周易》之‘翩翩’。

《东都赋》:‘翩翩巍巍,显显翼翼。

’”[8](P420下)翩,面容端庄清秀,风度翩翩。

(5)髦《说文》卷九上髟部:“髦,发也。

从髟,从毛。

”(P185下)“髦”字的本义是秀发。

《段注》:“发中之秀出者谓之毛发。

《汉书》谓之‘壮发’;《诗》三言‘髦士’;《尔雅》《毛传》皆曰‘髦,俊也’;《释文》云:‘毛中之长毫者曰髦,士之俊杰者借譬为名。

’”以“髦”为美,就是以发长发壮为美。

时髦的髦,据《诗经·柏舟》毛传:“髦,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

”;《诗经》中几次提到“髦士”;《毛传》均说“髦,俊也。

”[6](P262)髦士即英俊之士。

(6)鬑《说文》卷九上髟部:“鬑,鬋也。

一曰:长儿。

从髟,兼声。

”(P185下)鬑,鬓发下垂的样子。

另一义说,须发长的样子。

桂馥《义证》引徐锴《韵谱》:“鬑,鬓垂儿”;[2](P1226)《段注》:“鬑,长儿,此别一义,谓须发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