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一)实证1、风寒犯肺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桑白皮汤加减5、寒饮伏肺证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方药:小青龙汤加减(二)虚证1、肺气虚证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方药:补肺汤加减2、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3、肺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加减(二)缓解期1、肺虚证治法: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加味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味3、肾虚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细目三:肺炎1、邪犯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3、热闭心神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方药:清营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5、正虚邪恋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细目四:肺结核1、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方药: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加减4、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湿毒蕴证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方药:导痰汤加减3、阴虚毒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急性期1、痰浊壅肺证治法:健脾益肺,化痰降气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二)缓解期1、肺肾气虚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止咳化痰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1、痰浊阻肺证治法:化痰降气,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合参蚧散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化湿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4、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阳微欲脱证治法:益气温阳,固脱救逆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功能不全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二: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1、心神不宁证治法:镇惊定态,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2、气血不足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药:生脉散加减5、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6、心脉痰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7、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缓慢性心律失常1、心阳不足证治法:温补心阳,通脉定悸方药: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2、心肾阳虚治法:温补心肾,温阳利水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通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4、痰浊阻滞证治法:理气化痰,宁心通脉方药:涤痰汤加减5、心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心脏骤停细目四:原发性高血压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湿内盛证治法:祛痰降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瘀血内停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平潜肝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肾阳虚衰证治法:温补肾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细目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细目六:心绞痛1、心血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3、阴寒凝滞证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6、心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丸加减7、心肾阳虚证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细目七:心肌梗死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证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加减3、痰瘀互结证治法:豁痰活血,理气止痛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祛痰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通脉止痛方药:生脉散合左归饮加减6、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通脉止痛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7、心阳欲脱证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细目八: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方药: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化气行水方药:参附汤合五苓散加减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助阳,泻肺行水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5、心阳虚脱证治法:补虚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胃炎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药:四君子汤加减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方药:三仁汤加减4、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益胃汤加减5、胃络瘀血证治法:化痰通络,和胃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二:消化性溃疡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3、胃阴不足证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4、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5、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和胃方药: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三:胃癌1、痰气交阻证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药: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4、胃热伤阴证治法:清热和胃,养阴润燥方药:玉女煎加减5、痰毒内阻证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6、痰湿阻胃证治法:燥湿健脾,消痰和胃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7、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营方药:八珍汤加减细目四:肝硬化1、气滞湿阻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2、寒湿困脾证治法:温中散寒,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3、湿热蕴脾证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方药:调营饮加减5、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补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6、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化气利水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细目五:原发性肝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2、湿热瘀毒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3、肝肾阴虚证治法:养阴柔肝,软坚散结方药: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细目六:急性胰腺炎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药:小柴胡汤加减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利肝胆湿热方药: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3、肠胃热结证治法:通腑泻热,行气止痛方药:大承气汤加减细目七:上消化道出血1、胃中积热证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肝火犯胃证治法:泻肝清胃,降逆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不统血证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气随血脱证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方药: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一)急性期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行水方药:麻黄汤合五苓散加减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4、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治法: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治法:益气扶正,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二)恢复期1、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肺肾气阴两虚证治法:补肺肾,益气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细目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一)本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异功散加味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方药: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二)标证1、水湿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3、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湿浊证治法:健脾化湿泄浊方药:胃苓汤加减细目三:肾病综合征1、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方药:疏凿饮子加减5、脾虚湿困证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方药:实脾饮加减6、肾阳衰微证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肾阴亏虚证治法:滋补肾阴,兼利水湿方药: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细目四:尿路感染1、膀胱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加减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治法:健脾补肾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细目五:慢性肾功能不全(一)本虚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六君子汤加减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肾平肝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5、阴阳两虚证治法:温扶元阳,补益真阴方药:全鹿丸加减(二)标实证1、湿浊证治法:和中降逆,化湿泄浊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湿热证治法:中焦湿热宜青化和中;下焦湿热宜清利湿热方药:中焦湿热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下焦湿热以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3、水气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皮饮或五苓散加减4、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加减5、肝风证治法:镇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心脾两虚证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4、虫积证治法:杀虫消积,补益气血方药:化虫丸合八珍汤加减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方药: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肾阳虚证治法:补肾助阳,益气养血方药: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3、肾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助阳,益气补血方药: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方药: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5、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6、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1、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2、脾肾亏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5、外感温热证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细目四:白血病细目五:急性白血病1、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2、痰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化痰,活血散结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五阴煎加味5、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细目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解毒祛瘀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2、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4、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扶正祛邪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细目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方药:茜根散或玉女煎加减3、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气滞痰凝证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2、肝火旺盛证治法:清肝泻火,清瘿散结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瘿散结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消瘿散结方药:生脉散加味细目二:糖尿病(一)无症状期治法:滋养肾阴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症状期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2)中消(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加减(3)下消(肾阴亏虚证)治法:滋阴固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3、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方药:肾气丸加减4、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方药: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风湿热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化湿,散寒宣痹方药: 痹汤加减2、热邪痹阻证治法:清热宣痹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治法:温补气血,宣痹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宣痹止痛方药:五阴煎加减细目二:类风湿关节炎(一)活动期1、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药:四妙丸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方药:丁氏清络饮加减3、寒热错杂证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二)缓解期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2、肝肾亏损,邪痹筋骨证治法: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细目三:系统性红斑狼疮1、气营热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3、热郁积饮证治法:清热饮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减4、瘀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5、脾肾两虚证治法:滋肾填精,健脾利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6、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7、脑虚瘀热证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8、瘀热伤肝证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活血方药: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1、风痰上扰证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方药:定痫丸2、痰热内扰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定痫方药:黄连温胆汤3、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化痰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4、瘀阻清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方药: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湿证治法:健脾和胃,化痰熄风方药:醒脾汤6、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育阴熄风方药:左归丸细目二:急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2、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3、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治法:豁痰化瘀,通经活络方药: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二)脑血栓形成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风痰瘀血,阻痹络脉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阴虚风动证治法: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合营方药:大秦艽汤加减7、痰热内闭清窍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用羚羊角汤加减8、痰湿壅闭心神证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方药: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急性中毒1、肝风痰浊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平肝熄风方药:涤痰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二)中毒后发病1、痰浊滞留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方药:藿兰苍荷汤加减2、气虚痰瘀阻络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窍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内科常见危重病细目一:休克(一)脓毒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肺源欲绝证治法:凉血解毒,清络育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2、腑实热厥证治法: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方药:大承气汤加减3、三焦俱急证治法:开肺通肠,急救肾水方药: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减4、气阴枯竭证治法:滋养阴精,敛汗潜阳方药:救逆汤加减5、寒中三阴证治法: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二)心源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阳气欲脱证治法:扶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脏虚阴竭证治法:敛阴救逆,急固真元方药:生脉散加减3、血瘀气脱证治法:化瘀通络,补齐固脱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急固元阳,速敛真阴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三)过敏性休克1、元阳骤脱证治法:峻补元阳,救逆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敛阴救液,益元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大定风珠加减3、肺绝气脱证治法:温阳救肺,补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三:急性肾衰竭(一)少尿期1、热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1.临床表现:①慢性咳嗽;②咳痰;③气短或呼吸困难;④喘息、胸闷。
2.并发症:①慢性呼吸衰竭;②自发性气胸;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诊断:做出COPD的诊断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FEV1/FVC<70%表明存在气流受限,即可诊断COPD。
4.西医治疗: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抗胆碱能药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茶碱类。
5.中医辨证论治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肺脾气虚证——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1.中医病机:宿根——宿痰伏肺。
2.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
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
4.西医治疗(1)β2受体激动剂——首选。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2)茶碱类(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
(3)抗胆碱药——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
(4)激素——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5.中医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证——射干麻黄汤。
热哮证——定喘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一)病因病理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三)表现:1.细菌性肺炎(1)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休克肺→中毒肺。
肺实变时有叩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
并发症少见。
(2)葡萄球菌肺炎高热,咳嗽,粉红色乳状痰,伴全身毒血症→循环衰竭。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笔记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笔记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融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学科,它旨在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案。
以下是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基本理论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强调“病证结合”,即在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2.中医的脏腑学说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相互补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病因、病机、病证、病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二、临床诊疗1.诊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注重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诊断疾病。
2.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采用中药、西药、针灸、推拿、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中药方剂。
(2)西药治疗: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选用具有明确疗效的西药。
(3)针灸、推拿等疗法: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1.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通过中药调理肝肾功能,西药降低血压,达到降压效果。
2.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采用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西药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通过中药活血化瘀,西药抗凝、扩血管,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4.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采用中药清热解毒,西药抗感染,提高疗效。
四、预防与康复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强调预防为主,提倡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2.康复治疗:结合中医康复和现代康复技术,对疾病后遗症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理论体系、临床诊疗和预防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旨在培养专业
人才,掌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和疾病预防的内科医生。
想要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职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条件要求:
1. 学历要求:申请人须具备医学学士学位或相等学历。
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临
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
2. 临床工作经验:要求申请人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一般要求申请人在报
考前具有2年或以上的相关临床工作经验,以确保具备一定的临床基础和实践经验。
3. 岗位要求:申请人必须在医疗机构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相关的岗位工作。
通常要求申请人在报考前至少连续工作2年或以上,并且具有稳定的工作单位。
4. 学术论文:申请人需要提交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申请材料。
一般要求申
请人至少发表1篇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能展示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5. 参与继续教育:要求申请人积极参与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
这可以体现
申请人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专业的持续学习和扩展知识面的态度和能力。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的一些基本内容。
准备报考的申请
人应了解具体的招生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资料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提高通过考核的机会。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一、引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具有独特疗效的学科。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精华内容,包括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
二、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药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为主要内容,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及医学科研成果,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提供了先进的医疗理论支撑。
三、诊断方法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面色以及听闻病人的症状,能够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史询问等手段,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四、治疗手段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以草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手段。
草药通过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推拿则通过推拿按摩的方式,促进气血的循环。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为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病人药物,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手术治疗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切除病灶或修复组织结构。
五、临床应用1.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冠心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优势。
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功能;西医则通过药物以及支架等方式进行冠心病的治疗。
2.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高血压的治疗上也有着显著效果。
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改善血压;西医则通过药物治疗,帮助病人控制血压。
六、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集中医和西医优点于一身的学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篇笔记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为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简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是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以中西医相融为特点,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诊断、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为主要目标。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内科疾病的全面治疗和康复。
传统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为基础,注重人的机体自身的调节与治疗,而西方医学则强调病因学、病理学和现代医学技术,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兼具中医的综合性和西医的科学性,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中医的辨证施治法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整体分析和辨证,中医可以发现疾病的根源和全身的失调,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是一种天然的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同时,西医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医的现代医学技术可以为中医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检测手段,帮助中医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也可以在必要时用于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广泛适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
无论是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还是急性疾病如肺炎、心梗、中风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病因未明的疾病,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患者找到治愈疾病的路径。
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中西医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汇集了两种不同医学学派的优势和特点。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在医学的广袤领域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为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而辨证论治则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则依靠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明确的诊断标准,对疾病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定性。
在治疗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当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在内科学领域中便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其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等因素引起。
治疗时会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中药方剂,如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而西医则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血管狭窄程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等来预防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
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又能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内在平衡,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领域。
中医将其归为“喘证”“肺胀”范畴,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上采用补肺健脾益肾、化痰平喘的方法,如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等。
西医则通过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糖皮质激素等来缓解气道痉挛,减轻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胃炎,中医认为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虚弱、肝郁气滞。
常用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西医则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胃炎的类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喘证)1、概念: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3、临床表现1)症状:①咳嗽、咳痰和(或)喘息;②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标志性症状)2)体征:典型体征有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时间延长等4、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FEV1/FVC<70%→存在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价受限严重程度5、分级0级:高危状态,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1级:轻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80%2级:中度:FEV1/FVC<70%,50%≤FEV1占预计值<80%3级:重度:FEV1/FVC<70%,30%≤FEV1占预计值<50%4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30%6、诊断:①吸烟等高危因素病史;②慢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③体征:桶状胸;④肺功能异常⑤排除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和肺功能改变的其他疾病7、并发症:①慢性呼吸衰竭;②自发性气胸;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治疗1)稳定期治疗: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类药、茶碱类2)急性加重期治疗(诱因:感染):低流量吸氧(浓度28%~30%)、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祛痰剂9、预防: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10二、支气管哮喘(中医:哮病)1、发病机制:气道慢性炎症—哮喘的本质;气道高反应性—共同病理生理特征2、中医病机:宿根—宿痰伏肺;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3、临床表现1)咳嗽变异型哮喘: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症状,日轻夜重2)运动型哮喘:运动后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4、诊断标准【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1)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5)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FEV1下降≥20%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绝对值≥200ml③昼夜(或2周)PEF波动率≥20%56、治疗1)消除病因:脱离变应原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办法2)药物治疗①糖皮质激素(ICS):是最有效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但不是最好方法吸入给药是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布地奈德)②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物(沙丁胺醇)③白三烯调节剂:可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孟鲁司特)④茶碱类药物:氨茶碱静脉给药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哮喘;缓释茶碱尤适用于夜间哮喘症状的控制3)重度至危重度急性发作期的治疗①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复习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复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倡导“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
在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以便复习和学习。
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概念与特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综合运用中西医学对内科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注重从整体角度理解患者的疾病,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旨在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优势,通过整合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检查等信息,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
3. 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中西医治疗的相互补充和配合。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涉及多个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疾病及其主治内容。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包括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常用药物如丹参、川芎等能够活血化瘀、调节血液循环;西医常用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ACE抑制剂等能够降低血压、扩张血管。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主要是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反应。
中医常用药物如苏合香薷丸、橘核丸等能够平喘化痰、开通气道;西医常用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能够减轻支气管痉挛、缓解炎症。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慢性胃炎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主要是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中医常用药物如保和丸、支酸丸等能够利湿健脾、调理胃肠;西医常用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药物等能够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痛。
4.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治内容主要是调节代谢功能、控制病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学科,旨在综合两种医学理论与技术,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精华内容。
一、中医的精华中医源远流长,凝聚着古代医学大师们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中医的四诊法是其核心精华之一。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倾听其语言、气息,询问病情,以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
这种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另外,中医的辩证施治也是其重要精华之一。
辩证施治要求医生将患者的病情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机等方面的特点,灵活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西医的精华西医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其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诊疗技术上。
西医通过病因学、病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研究,深入探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患者的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科学方法使得西医能够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诊断方面,西医的影像学技术如X光、MRI等能够直观地观察患者的内部器官,帮助医生发现病变。
此外,现代实验室技术也能够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生理指标,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在治疗方面,西医的手术和药物疗法成为治疗重疾的主要手段。
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更多的疾病可以通过手术彻底治愈。
同时,西药的研究与发展让更多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中西医结合的精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中医和西医的精华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疗体系。
在诊断方面,中医的四诊法提供了更多的疾病信息,并能够为西医的检测结果提供解释。
在治疗方面,中医的辩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和手术相结合,能够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精准的治疗。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精华还体现在预防和康复方面。
中医强调调理人体整体平衡,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原则1.1 简介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相结合,旨在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课程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1.2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通治兼顾、个体化和预防为主。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控,以个体化的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并注重预防,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1.3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应用领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综合征等疑难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将通过详细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章: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2.1 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本章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常见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以高血压为例,详细讲解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中医辨证方法的基本原理,西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2.2 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传统中医对于慢性疾病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原理和方法。
以糖尿病为例,详细阐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实践技巧3.1 病史采集与中西医结合诊断病史采集是中西医结合诊断的重要环节。
本节将介绍如何全面准确地采集患者病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原则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技巧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常用治疗技巧,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疗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学员可以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202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
202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202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一、绪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指内科学中医、西医两大流派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旨在全面把握内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鉴别、治疗等方面,力求在维护人体内环境平衡的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023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学历要求1. 本科学历:报考者须具有医学或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且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或民办高等院校毕业。
2. 相关专业学历:与内科学相关的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生物学等专业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具备报考资格。
三、工作经验要求1. 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中医内科学或内科学专业从事临床工作3年以上,本专业学习期间的临床实习经历不计入工作经验。
2. 技术工作经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中医内科学或内科学技术工作2年以上。
四、科研成果要求1. 论文发表:具有正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
2. 科研项目:具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1项以上,或相关成果(如获奖、专著等)。
五、专业能力要求1. 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2. 传统医学知识: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中医临床能力;3. 职业操守:具有较高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且无违法违纪纪录。
六、总结与展望202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具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成果和专业能力。
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信这一门学科将在我国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国人的健康服务。
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医学人才能够不断努力,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的要求是基础条件,而在实际报考过程中,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国内已经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的热点领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摘要: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概述1.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中的具体要求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详解1.学历和职业年限要求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执业范围3.完成规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5.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合格三、注意事项1.各地报考条件可能略有差异,需以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公告为准2.报考时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学历证书、医师资格证书等3.及时关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及流程正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报考条件相对较为严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要求。
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概述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执业范围、完成规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
此外,还需满足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中的具体要求。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报考条件详解1.学历和职业年限要求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相关领域工作满一定年限。
具体年限要求因地区和报考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要求在取得本科学历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相关工作满5年。
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执业范围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执业范围内注册。
执业医师资格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报考人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格进行注册。
3.完成规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完成规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4.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报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需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
学位要求旨在确保报考人员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复习重点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原则
-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 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包括继承、整合、发展、创新和评价。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知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疾病的学科,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内容
1. 呼吸系统疾病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关注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中医治疗包括草药治疗、针灸和艾灸疗法,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治疗。
2. 循环系统疾病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关注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推拿等,西医治疗包括降压药和抗凝药物等。
3. 消化系统疾病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关注胃炎、胃溃疡、脂肪肝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西医治疗包括抗酸药和抗炎药等。
4. 内分泌疾病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关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等,西医治疗包括胰岛素和激素替代治疗等。
四、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趋势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趋向更加细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复习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坚持整体观思想,促进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是一种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科技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其核心理念为“整体观”,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而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理论、诊断、治疗手段,促进疾病治疗。
本文从疾病的“中西异同点”、“综合治疗”、“应用价值”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疾病的“中西异同点”疾病是人体内部环境发生改变的表现,不同类型的疾病在中西医学两个体系中并非一致。
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正是在“中西异同点”上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将其视作“血压偏高”而非疾病本身,需要通过四诊法差别分析病因,针对个体患者采用中药、针灸、刮痧等治疗。
而西医则将高血压纳入疾病范畴,采用化学药物、手术等方式对症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如何实现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式的整合,是其发展的难点。
二、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推崇综合治疗,即同时运用中西医学、药物、物理、心理等多种手段,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治疗。
以肝炎为例,传统中药常采用白芍、川芎、枸杞等草药对肝脏进行保护、修复,而西药则常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中西医学综合运用,既可发挥中药的优势,又可减轻西药的负担,促使肝炎患者获得更加综合和有效的治疗。
三、应用价值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应用中也体现出了其优越性。
例如,在中风这一疾病中,中医强调“痰、火、风”三因素的相关性,常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改善患者病情;而西医则重视血管的修复功能,采用血管扩张药物等进行治疗。
综合运用中西医学,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综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中医与西医学术相互融合发展,在中西医文化上获得双边学科的优越性。
通过中西两种医学手段的共同运用、相互协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从整体角度,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学科间合作和开发中间技术有效,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最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品收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发热一、三、鉴别诊断疱疹咽峡炎:咽痛、灰白色小丘疹或疱疹咽-结膜热:发热、流泪、畏光一、三、常见的阳性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偏低(正常值3。
5~9.5×109/L),淋巴细胞增高(正常值20%~40%)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值40%~75%)计数增高,甚至核左移一、中医证型中医证型经典症候方剂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发热,汗出不畅,黄稠痰,舌尖红,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身热,酸沉疼痛,闷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发热,疲劳气短,反复,参苏饮冒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阴虚感冒 身热,口渴,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一、西医治疗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症治疗:对乙酰氨基酚、银翘解毒片。
抗菌治疗: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等。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 PD)COPD 的诊断: COPD=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1)长期慢性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2)接触危险因素(吸烟)(3)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 FEV 1/FVC <70% CO PD用药稳定期 加重期 明确原因 戒烟或脱离环境因素 加重原因(是否细菌或病毒感染等) 支气 β2受体激动剂 沙丁胺醇(短效)、沙美特罗(长效)管舒张剂抗胆碱能药异丙托溴铵(短效)、噻托溴铵(长效)茶碱类氨茶碱、多索茶碱吸氧LTOT低流量吸氧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泼尼松龙(口服)甲泼尼龙(静脉)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确定用药中医证型中医证型经典症候方剂风寒壅肺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麻黄汤+华盖散表寒肺热吐痰粘稠,舌尖红,脉浮数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黄痰夹血,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痰多,呕吐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濡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胸胁闷痛,抑郁,脉弦五磨子饮肺气气短声低,自汗,痰少黏,舌生脉散+补虚耗淡红,脉细数或软弱肺汤肾虚不纳肢冷,舌红少津,脉细微沉弱金匮肾气丸+参蛤散正虚喘脱厥脱症参附汤+黑锡丸三、COPD的病因:①吸烟;②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③空气污染;④感染因素;⑤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⑥其他:如机体的内在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气温变化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是一本针对内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教材,旨在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内科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方面。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中药、针灸等疗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而西医学则以解剖、生理、病理等科学方法为基础,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旨在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内科学的相关内容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的学科,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等系统的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详细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例如,在心血管领域,本书介绍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策略;在呼吸系统方面,详细介绍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消化系统方面,介绍了胃溃疡、胃癌、胰腺炎等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手段,可以提高疾病的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
例如,在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可以结合中医的四诊合参和西医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是一本重要的内科学教材,它综合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①基本定义:简单说就是把中医和西医关于内科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结合起来,比如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与西医的生理病理知识,一起用来诊断、治疗内科疾病,像心脏病、肺病、脾胃病等。
②重要程度:它在医疗领域超级重要。
我觉得可以优势互补,对于很多内科疾病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医生来说,掌握这个就能从不同角度看病症,增加治愈疾病的可能性。
③前置知识:首先得知道中医基础理论,像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概念。
西医方面要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这些基础知识。
打个比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就像一个建筑,这些前置知识就是砖头瓦块。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治疗患者的时候,可以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不同方法。
像有的患者用西药副作用大,就可以考虑结合中医的方剂调整身体机能。
在临床中,我见过一些糖尿病患者,西医控制血糖,同时配合中医的滋阴、补气等方法来改善全身症状,这比单独用西医或者中医效果都要好。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医学体系里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枝,从基础医学知识这个树干分出来,和其他医学分支像外科、妇产科等相互关联,但又有着自己独特针对内科疾病的很多知识点系统。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的中药学、针灸学有关联,也和西医的诊断学、药理学等有联系。
比如说治疗一个感冒患者,可能要结合药理学里抗生素使用知识和中医中药学里的清热解毒药来制定治疗方案。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说实话,有点难。
因为要把两个不同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的概念抽象、西医知识比较复杂精细。
像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要对应起来就不容易。
- 关键点:关键的就是准确的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相结合,找出最适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那可非常重要,无论是选择题、简答题还是病例分析题都会考。
- 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某种疾病的具体方案,或者是考查中医理论在西医疾病中的应用理解。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吸取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将两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内科学中,中西医结合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精华。
一、病因诊断:注重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诊断。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平衡。
西医则注重病因的科学解释和证据支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二者相结合,注重综合分析和个体化诊断。
在病因诊断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精细化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和疏导经络,西医治疗则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综合运用两种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中药具有调理整体、缓解症状的作用。
而西医的药物更注重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
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也注重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
中医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以及西医的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都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得到应用,提高疗效。
三、综合疗效: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综合疗效。
通过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可以减少药物使用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的中药治疗注重调理内环境,帮助患者恢复阴阳平衡。
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则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通过综合运用,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中西医结合在内科领域的学科,旨在综合运用中医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关键要点。
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念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中西医文化融合,并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特点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体的整体状态为基础进行诊断和治疗,而西医注重局部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旨在整合这两种观点,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情况,全面了解病情。
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确诊与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视疾病的防治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预防和治疗疾病同样重要。
中医强调调理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西医注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二者结合,以预防为主,早期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所涉及的疾病范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1.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3. 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等。
4.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肿瘤等。
5.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肾炎等。
6. 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疾病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四、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诊断方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结合西医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30%预计值
考点三、并发症
1.慢性呼吸衰竭 2.自发性气胸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是COPD最主要的并发症)
考点四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PD的临床表现是高频考点 1.临床表现(1)症状 ①慢性咳嗽 ②咳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
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④喘息、胸闷: ⑤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
(2)体征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①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 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 ②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③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
慢支-肺气肿-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考点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1.吸烟 吸烟是COPD最重要的病因 2.职业接触 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 3.空气污染 4.感染因素 感染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产生肺气肿。 6.其他如机体的内在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状况、
10、内科常见危重症 中医病症
中医:西医=1:1
呼吸系统疾病
呼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吸 系 统
2、支气管哮喘 3、肺炎 4、肺结核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疾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 7、慢性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持续性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 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高相关,急 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久咳”“肺胀”“喘证”范畴。
考点六 西医治疗 1.稳定期治疗 (1)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或环境粉尘、刺激性气
体所致者,应脱离污染环境。 (2)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①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还有沙
美特罗、福莫特罗等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②抗胆碱能药: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 ③茶碱类:氨茶碱
(3)祛痰药对痰不易咳出者可应用祛痰药。常用药物有 盐酸氨溴索、N-乙酰半胱氨酸。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周博士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分值
执业 140-150分 助理 60-75分
承前:中基、中诊、方剂、中药 西诊、药理
启后:外科、妇科、儿科 实践技能
中西医结合内科的特点
中医:内容少,简单重复,技巧,记忆 西医:系统性,逻辑性;讲懂,理解 重点部分:西医的诊断、中医的治疗
1、呼吸系统 2、循环系统 3、消化系统 4、泌尿系统 5、血液及造血 6、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7、风湿性疾病8、神经系统疾病9、理化因素疾病
(4)糖皮质激素对重度和极重度患者(Ⅲ级和Ⅳ级)、 反复加重的患者,常用沙美特罗加氟替卡松、福莫特罗 加布地奈德。
(5)长期家庭氧疗(LTOT)低浓度吸氧≦30%,可提高生 活质量和生存率。
2.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是指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比平 时加重或痰量增多或呈黄痰,或者是需要改变用药方案
(1)基本治疗同稳定期 (2)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
下降。 ④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
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0级:高危有罹患COPD的高危因素,肺功能在正常范围,有慢性 咳嗽、咳痰症状
Ⅰ级:轻度FEV1/FVC<70%,FEV1≥80%预计值,有或无慢性咳 嗽、咳痰症状
Ⅱ级:中度FEV1/FVC<70%,50%≤FEV1<80%预计值,有或无 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5、肺脾气虚
治法:健脾益肺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6、肺肾气虚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7、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谢谢大家!
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考点七 中医辨证论治 1. 外寒里饮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2、痰浊阻肺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3、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4、痰蒙神窍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 者,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2.胸部X线检查COPD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 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 3.胸部CT检查 高分辨率CT对有疑问病例的鉴别诊断有一 定意义。 4.血气分析
考点五 西医诊断
COPD=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桶状 胸+FEV1/FVC<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