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

合集下载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 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农学概论-1

农学概论-1

4.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周年性社会产业。上 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上一年生产与下一 年生产,上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 都是紧密相连和互相制约的。因此,农学家 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做到前季为后季, 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实现持续的高产 稳产。
5.技术的实用性

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科学。着重将自 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 产技术和生产力。虽然农学也包括了一些应用 基础方面的内容,如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 和品质形成等生理生态规律,但它主要研究解 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 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 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农学概论》教材


《农学概论》教材是由我校 任主编、11所全国高校参编 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00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 版。 2005年该教材获得了中华农 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
本课程安排
总学时:48 (3学分) 其中课堂讲授学时:36 实验学时:12 考核方法:实验占30%,理论考试占70%。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目前,我国的工业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较还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 较弱,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在国 家总出口额中有较大的比重。从今后的发展 趋势来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比重会有 所下降,但仍将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农学的历史

在人类300万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历 史大约只有1万年。在出现农耕前的漫长岁月 里,人类依赖采集和渔猎为生。当“采树木之 实”远不能满足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时,为了 生存,人类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摆脱了 完全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方式,开始了农业 生产。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农业随着生产工 具、生产技术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改进而不 断发展。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3)了解限制作物生产的诸因素及其与产 量、品质形成的相互关系;
(4)改良作物品种,实现作物的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安全。
二、农学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 统,受自然和人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 是由各个环节(子系统)所组成,既是一个大 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农业机械总动力 年平均递增1042万kW,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 均每年递增达2029万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 平均递增2.15%,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 面积的28.66%;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在堤 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及洼涝、盐碱、渍 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 成就。已建立了500多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100 多个优质棉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
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在作物收获前, 由病、虫、草害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平均为 15%~20%,水果、蔬菜和油料作物则往往达 25%。农产品贮藏中的病虫损失,在亚洲和非 洲的一些国家也常达到收获量的1/5~1/4。综合 防治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植保工作的指导方 针,但其中化学防治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选用抗病虫品种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途径。 另外,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
项目
水稻
面积(万公顷) 2962.7 单产(千克/公顷) 6585.3
总产(万吨) 19510.3
小麦 2429.1 4739.0 11511.5
玉米 3118.3 5258.4 16397.4
续表2. 我国作物生产概况(中国统计年鉴,2010)
项目
豆类
面积(万公顷) 1194.9 单产(千克/公顷) 1615.4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动物生产微生物分解
饲料
1。2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人口再生产类型: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
解放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放后-1974: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生长分化发育三者关系:生长是量变,是基础;分化是局部的质变;发育则是整体的内在质变,是在生长和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变化。生长和分化又受发育的制约,某些部分的生长和分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发育质变后才能开始,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数量和
分化类型,因此生长和分化是发育的特性。
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不定根:由茎、叶和较老的根上(甘薯块根)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根系类型
直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大量侧根组成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而由大小、粗细大体相似的根
(不定根为主)组成的根系。
3。1。2.3 茎的种类、形态和茎的生长
茎的种类: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变态茎
分蘖节:禾谷类作物中位于地下部或接近地面的能产生分蘖的密集的茎节。
按界、门、纲、目、科、属、种次序分类。种是分类上的最基本单位.
学名由属名、种名及定名人姓氏或缩写组成(如Oryza stativa L。)。
2.2.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根据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0℃以上的作物。
喜凉作物(耐寒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3℃以上的作物。
C4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形成的有机物为含四个碳原子(草酰乙酸:OAA)的作物。玉米、高梁、甘蔗、苋菜。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农业法规体系
分析农业法规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土地管理法、 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
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 及如何完善农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05
农业发展与未来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农业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越 来越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如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介绍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比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
植物检疫与外来物种入侵
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外来物种入 侵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 管理措施。
农业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农业机械化
01
农业机械化
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 历程和应用领域,以及农业机 械化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02
农业机械种类
阐述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和使 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
、灌溉机械等。
03
农业机械化管理
介绍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重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 发和浪费。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如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农业等。
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7)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答: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密切相关,也与作物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同一作物在相对一致的自然生态范围的不同地域的栽培历史的长短和种植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变化。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农学概1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0/4 2 1
0/5 1
0/3 3 2 1
0/1-1 2 1
0/1 5 4 3 2 1
0/1-2 1
1
0 A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A 主茎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0 A 主茎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1
0 A 主茎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2
1
0 A 主茎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3 2
1
0 A 主茎
叶蘖同伸过程如下:
4 3 2
种子

胚轴
上胚轴 下胚轴
子叶(双子叶植物2个,单子叶植物1个)
胚根——形成根系(禾本科植物具胚根鞘) 胚乳 贮藏营养物质
胚乳是种子养分的贮藏场所。根据胚乳的有无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 无胚乳种子。 有胚乳的作物种子有稻、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及双子叶作物的蓖 麻、荞麦、黄麻、烟草等。
无胚乳的种子养分贮藏在胚的子叶内,如棉花、油菜、芝麻、甜菜
玉米的初生根
玉米的初生根系和次生根系
玉米的气生根
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
双子叶作物如豆类、麻类、棉花、花生、油菜的根系属于 直根系。它由一条发达的主根和各级侧根构成。双子叶作物生 长前期,主根生长较快,下扎也较深,至开花期达最大值,之 后生长缓慢而渐趋停止。一般侧根生长迟于主根,侧根生长伴
随着主根下伸而发生扩展。
4.种子的寿命
在一般贮存条件下,多数作物种子的寿命均较短,一般为 1~3年。例如,花生种子的寿命仅有 1年;小麦、水稻、玉米
、大豆等的种子为 2年。也有少数作物种子的寿命较长,如蚕
豆、绿豆能达到 6~11年。种子寿命与贮存条件密切有关,如 低温贮存可以延长种子的寿命。不过作为生产用种总是以新种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

(1)提高作物单产。

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

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

(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

②豆类作物。

③薯类作物。

(2) 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

②油料作物。

③糖料作物。

④嗜好类作物。

⑤其他作物。

(3) 饲料及绿肥作物。

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

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1)禾谷类作物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

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

农学概论资料

农学概论资料

农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农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学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农学关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农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农学的发展趋势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涉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 等多个领域 • 农学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 农学将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智 慧和经验
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
• 地域性分布: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存在差异,如气候、 土壤、水资源等 • 季节性分布:农业资源在一年中的分布存在季节性变化, 如气温、降水、光照等
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性
• 农业生产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 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效益
•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产值等指标衡量 • 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通过农业就业、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指标衡量 • 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通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衡量
04
农作物遗传育种与改良
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措施
•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等 •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 • 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如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生产力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学是现代农业科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土壤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农业化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7.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以及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与特点?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2)明显的季节性(3)生长的规律性(4)生产的连续性(5)技术的实用性(6)系统的复杂性3、作物生产的地位?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5、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 4.设施栽培 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6、作物生产发展目标和趋势?趋势:(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 生产率目标(高产)2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安全目标(二)作物生产潜力(三)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

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第二章生长发育特性1 生长:是指植物的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发育:是指植株内部生理状态的转变,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

“质变”过程。

3、极性: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

3、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4、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光照长短)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5、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科学的重要性 和应用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介绍
本节课将介绍《农学概论》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对农学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材概述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内容概述、主要章节和参考资料。
学习目标
本节课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将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1
农业概述
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农业生产技术
探讨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3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讲解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技术,以延长其保质期。
教学方法
讲授
通过教师的授课,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们。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 更好地理解农学中的实际 应用。
科研论文
阅读最新的农学科研论文,了 解当前进学生 间的合作和交流。
考核方式
1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项目作业。
2 考试
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学习资源攻略
图书馆资源
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阅读 相关的农学书籍和期刊。
在线课程
通过参加在线农学课程,拓宽 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农学概论》是农学类本科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农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为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农学概论》第二版编写的,该版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精简,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基本农业知识和概念;2.掌握农业基础科学知识,包括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3.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方法;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业发展概况1.农业发展历史回顾;2.中国农业现状;3.世界农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农业基础科学1.作物学基础知识;2.园艺学基础知识;3.畜牧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1.农作物栽培技术;2.农产品贮藏技术;3.农业农村经济组织和管理。

第四章农业创新与未来发展1.农业创新与科技;2.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2.讨论式教学;3.实验式教学。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2.考试成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3.实验报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4.组织能力:学生能够组织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六、教材选用《农学概论》第二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章节课时数章节课时数第一章 2第二章 4第三章 6第四章 2总计14八、教学资源1.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2.课外实践活动;3.实验室和相关设备。

九、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考试成绩;2.学生参与度调查;3.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评价。

十、教学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农业知识和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农业基础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介绍了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具体包括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种植业发展展望等内容。

安排了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种子的形态与结构、种子活力/纯度/净度的室内检验、叶面积系数测定、测土配方施肥软件、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轮作制度设计七个实验。

附录中收集了与种植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和农谚知识。

《农学概论》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适合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和理工科院校与土地利用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町作为农业工作者和教师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农学概论》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与土地农业利用紧密结合,编排了种植业生态学基础、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作物生长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生物灾害及防治、灾害性天气与预防、种植业展望及农学实验等十一章内容。

该书突破了农学概论一般较为概括地、总结性地介绍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特点,较为详细地、全面地阐述了部分重要内容,便于缺少基础者学习,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学的范畴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条件和特点第三节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本章习题第二章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第一节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二节农田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农业本章习题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二节作物的分布本章习题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本章习题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第一节种植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第二节光照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三节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四节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五节大气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六节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本章习题第六章种植制度第一节作物布局第二节复种第三节间套作第四节轮作与连作本章习题第七章种子繁育第一节良种的作用第二节良种繁育第三节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本章习题第八章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第三节作物虫害及其防治第四节作物草害及其防治第五节农业鼠害及其防治本章习题第九章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第一节低温害天气第二节连阴雨天气第三节干旱天气第四节暴雨天气第五节强对流天气本章习题第十章种植业发展展望第一节种植业生产机械化第二节种植业生产设施化第三节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第四节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第五节种植业生产安全化第六节种植业生产清洁化本章习题第十一章农学实验实验一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实验二种子的形态与结构实验三种子活力、种子纯度、种子净度的室内检验实验四叶面积系数测定实验五测土配方施肥软件实验六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实验七轮作制度设计附录一节气介绍附录二农谚集锦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四)考核要求1、领会:农业、农业生物等概念。

2、简单应用:农业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关系、农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主要异同、植物生产的特点;动物生产的特点;微生物分解与合成的特点。

3、综合应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分布和生产概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系统相结合分类以及按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概况。

理解作物的起源和植物学分类。

掌握作物的分布。

重点掌握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系统相结合分类以及按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作物的分类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三)考核知识点1、作物的分类。

2、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四)考核要求1、植物学分类的七级系统;农业生产上常见的被子植物科及响应的栽培植物;各种分类方法中各类型的代表作物、起源于中国起源中心的主要作物及主要农作物-2-的生产概况。

2、领会:品种、双名法、喜凉作物、喜温作物、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性作物、限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四碳作物、春播作物等概念。

3、简单应用:植物学分类中的“种”与品种的区别;植物的命名法则、棉花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薯类作物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大豆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糖料作物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大豆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4、综合应用: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系统相结合进行分类的主要类别及各类别的主要作物;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的主要类别及各类别的主要作物、粮食作物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我国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其重点是气候因子和土壤有机质与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基本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与组成;土壤酸碱度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理解光合作用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掌握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植物的必需元素及其基本作用。

熟练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温度和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土壤有机质量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生态因子的类型和相互关系第二节气候因子第三节土壤与营养(三)考核知识点1、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2、光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3、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5、空气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6、土壤的形成与组成。

-3-7、土壤的质地与结构。

8、土壤有机质。

9、土壤酸碱度。

10、植物营养。

(四)考核要求1、识记:生态因子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型中包含的生态因子、理论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我国的热量资源,主要作物的生理活动的基本温度范围、我国主要地区的降水量,主要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土壤的主要成分及比例、我国由南向北土壤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

2、领会: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环境、生态因子、生活因子、限制因子等概念、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光能利用率等概念、生命温度、生长温度、发育温度、积温、活动温度、有效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温度三基点、春化作用、冷害、冻害等概念、蒸腾系数、水分临界期、大气干旱、土壤干旱、涝害、湿害等概念、土壤、分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母质、成土过程自然土壤、农业土壤等概念、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概念。

3、简单应用:生态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作用规律、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提高光能利用屡次的途径、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的光周期和春化特性性引种、栽培管理、育种等方面的意义、水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氧气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二氧化碳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作物吸收氮的只要来源;臭氧的主要作用、风化作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的生产劳动咗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类型土壤的主要特性;团粒结构的主要特性、有机质的来源;有机质的组成和类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4、综合应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植物必需元素的基本作用。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之一。

种子及其萌发,根、茎、叶的生长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根、茎、叶的结构及雌雄蕊的发育是本章的难点。

了解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组成。

理解根、茎、叶、雌蕊、雄蕊的结构。

掌握根、茎、叶、雌蕊、雄蕊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的概念、结构和类型;-4-种子的发育、寿命与休眠;根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果实的发育与结构。

熟练掌握种子的类型、萌发过程及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根、茎、叶的类型和生理功能。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及其萌发第二节根的生长及对水分、营养的吸收第三节茎的生长第四节叶的生长第五节生殖生长(三)考核知识点1、作物种子的概念、结构、类型、休眠与寿命。

2、种子的萌发过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根的类型和生理功能。

4、根的结构及吸收。

5、茎的形态、功能和生长习性。

6、茎的结构与生长。

7、叶的功能、形态和构造。

8、花的结构和发育。

9、开花、传粉与受精。

10、种子的发育及果实的发育和构造。

(四)考核要求1、识记:种子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作物、幼苗的类型及各类型的代表作、根的主要类型、根成熟区结构及各部分名称、花的组成部分、雌雄蕊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代表植物。

2、领会:细胞、组织、种子、种子的寿命、休眠等概念、定根、不定根等概念、根压、蒸腾拉力等概念、年轮、春材、秋材等概念、叶脉、侧脉、脉梢、网状叶脉、平行叶脉等概念、花、花芽分化等概念、开花、自花授粉、宜花授粉等概念、真果、假果、单性结实、无籽果实等概念。

3、简单应用: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种子的修眠原因及破除方法、种子的萌发过程、根的主要生理功能、根尖的分区及各部分的功能;根的次生生长过程;根的被动系水过程;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茎的生理功能;茎的生长方式、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树皮的形成过程;裸子植物茎结构特点;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叶的生理功能;叶的基本形态;禾本科植物叶的组成;叶片-5-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花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双受精过程、种子的发育过程。

4、综合应用: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第五章种植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种植制度、播种和育苗移栽本章的重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本章的难点。

了解土壤耕作技术。

理解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作物产后处理技术;种子贮藏技术。

掌握作物布局的原则;复种的条件和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植物生长类物质的作用;作物的收获时期与方法。

熟练掌握间、套作的增产原理;轮作的作用与连作的危害;施肥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植制度第二节土壤耕作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移栽第四节田间管理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作物布局。

2、作物的复种。

3、间作与套种。

4、轮作与连作。

5、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与措施。

6、少耕和免耕。

7、农作物的播种和育苗移栽。

8、作物的施肥与灌溉技术。

9、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

10、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技术。

(四)考核要求1、识记:复种的计算公式,复种程度与温度的关系、主要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耕作措施的耕作深度、免耕法的组成环节、播种量的计算公式、施肥量和灌溉定额的计算公式、主要农作物适宜收获期的形态特征。

2、领会: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的概念、复种面积、复种指数、多熟制、休闲等概念、单作、间作、套作、混作、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概念、轮作、连作复种-6-轮作、复种连作等概念、土壤耕作、基本耕作、表土耕作等概念、免耕、少耕等概念、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概念。

3、简单应用:作物布局的原则、复种对增产的作用;复种的主要技术、间套作的增产原理;间套作的技术要点、轮作的主要作用;连作的危害;我国连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土壤耕作的任务;基本耕作的种类;表土耕作的种类、免耕机理;少、免耕的优点;少、免耕存在的问题;我国少、免耕发展趋势、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播种方式及特点;育苗移栽的意义;主要的育苗方式和技术、肥料的种类及点;施肥时期及各期肥料的作用;主要施肥方法及特点、生长抑制物质的类别及主要作用、收获犯法及所适合的作物;产后处理的主要方法。

4、综合应用: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复种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我国采用的灌溉方法及其特点、植物生长物质的类别及生理功能。

第六章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和生长发育特点。

理解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的侵染过程和昆虫的生长发育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