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尴尬”成就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让“尴尬”成就精彩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常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理解、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课堂,则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甚至尴尬,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灵动把握,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教学活动展现别样的精彩。
一、巧用尴尬,灵活引导
教学是双边活动,不只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因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课前预设相吻合,更多时候则和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灵动整合或放弃原来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射线,我精选了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直射的光,制成课件,在同学的唏嘘声中,告诉他们:“我们把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同学们都积极的说着自己的发现,这时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手电筒的光不是射线,你的头发是射线。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同学被笑得面红耳赤,十分尴尬,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给蒙住了,有点不知所措。
为了尊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轻轻走到他跟前说:“你能说说你是咋想的吗?”他胆怯的从书
包里掏出了一个手电筒,我示意同学们用掌声请他给大家演示一下,他把手电筒打开,射向墙壁,“手电筒的光是线段,不是直线”,“为什么他手电筒的光线和老师手电筒的光线不一样呢?手电筒
照射的光到底是线段还是射线呢?”经过激烈的讨论,有同学就提出:“电筒照射的光线,如果被物体遮挡住就是线段,如果没被挡住,它是无限延长的,是射线。
”
手电筒的物体解决了,那头发呢,我灵机一发动,比划了一下自己的长发说:“我认为头发是射线,你们认同吗?”话刚落音,就有同学提出:“不认同。
我的头发是弯曲的,不是射线”,还有的同学说“头发不可能无限延长,不是射线。
”看同学们争得如此认真,我幽默的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你的头发是朝着竖直方向笔直的生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也是射线。
”尽管这节课与预设大相径庭,但我还是觉得非常满意,因为突如其来的“尴尬”让我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调整思路,另辟蹊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研读教材,又不能拘泥与教材,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思考,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状态,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题目出示:20分钟在一路口统计过路车辆:轿车50辆,面包车30辆,客车25辆,货车10辆请
同学补充完条形统计图后回答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
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1、什么车都有。
2、货车,因为货车来的太少了。
3、轿车,因为货车来过了。
4、轿车,因为轿车最多。
看到学生各有各的道理,那到底“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我举例子、摆事实、打比方,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这时我突发奇想,上网查查不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我打开了一段“马路现场”视频,木然的学生马上兴奋了,不约而同喊出:“轿车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轿车数量最多,所以,更容易出现。
”看到学生豁然开朗,我突然明白:动态的经验远比静态的说教来的要直接的多,陷入困境时,及时调整思路,才能柳暗花明。
三、活用意外,促使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知识的生成者,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更是课堂信息的重组者。
因为无论再完美的设计,都会有意外发生。
教学中,出乎预设之外的情况发生时,就要求教师随时作出判断,是把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接纳它,还是果断放弃。
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学意外,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在《圆柱的认识》公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举例并交流了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后,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通过看、摸、数、比、量等方式来研究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圆柱形物体,找出圆柱形面的特征。
学生开心的研究起手中易拉罐、茶叶筒、小药瓶等大小各异的圆柱物体,经过充分观察、操作、研究和交流后,要求放
好圆柱型物品,准备汇报。
也许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热闹的学习氛围中,有人整理物品时动作很大,这个不小心把摞起来的几个圆柱体弄倒了,那个不小心把易拉罐碰到了地上,到处滚动,叮当作响,课堂上一时有些混乱。
这时,犯了错的学生小心翼翼,不敢出声。
为了缓解气氛,我平静的说:“老师刚才忘了提醒同学们要轻拿轻放,以至于同学们奏起了‘交响曲’,但这个小插曲不知道是否引起来你们的思考。
从刚才的场景中,你能发现圆柱体的特性吗?”“圆柱体易滚动。
”“圆柱体的侧面不是一个平面,是弯曲的面。
”学生们热烈的响应者,又恢复了刚才的活泼和兴奋。
我及时夸了夸他们:“这说明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的确,生活中就有很大物品应用了圆柱体的这一特性,比如压路机、墙滚子等。
”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完美的设计在没有实施之前,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只要我们精心预设,灵动把握,尊重学生,尊重规律,及时调整,智慧抉择,就一定能化“尴尬”为精彩,让课堂展现别样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