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及大众文化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当代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个性化需求,以快节奏、碎片化、富有娱乐性为特点,成为大众所接触、所喜爱的文化产品。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既存在冲突与碰撞,又产生了相互融合与互补,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首先,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与碰撞。

传统文化注重延续和传承,强调尊敬和遵循祖先的智慧,讲究庄重、肃穆和稳定。

而当代大众文化更加追求个性和自由,崇尚表达与沟通,更加注重娱乐和消遣。

这种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念在一些方面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例如,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得其原本的文化内涵被丧失或扭曲。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范也被一些人视为束缚和过时。

这种冲突使得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和厌倦,出现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然而,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与互补。

当代大众文化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被当代大众文化加以利用和发扬,如京剧、杂技、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当代大众文化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当代大众文化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文化的精神宗旨在当代大众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这种融合与互补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互相影响和借鉴来加强。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可以为当代大众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当代大众文化提出了思考和反思。

同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以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

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

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第一章:大众文化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大众消费和广泛普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

随着工业革命和新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章:大众文化成功案例——迪士尼迪士尼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众文化成功案例,它不仅仅是一家主题公园,更是一个文化现象。

迪士尼拥有众多知名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

除了主题公园,迪士尼还生产动画片、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

迪士尼成功的原因在于它通过不断创新和对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并且始终坚持“以创意为核心”的理念。

此外,迪士尼的营销手段和市场策略也非常出色,如有针对性地开发亚洲市场,丰富产品线等。

第三章:大众文化未来趋势——多元化和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大众文化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将更加追求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多元化方面,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包容多样性和文化交融。

例如,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将探讨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

另外,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提供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在个性化方面,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和定制化的文化服务。

例如,音乐和电影将更加贴近个人的口味和需求,不同的人可以享受不同的文化体验。

第四章:结论大众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成功的案例如迪士尼表明,大众文化的成功离不开深入研究和市场营销手段。

未来的大众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关注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我们相信,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必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目录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的辩护第二章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第三章制码/解码与民族志观众研究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民族志观众研究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反省第四章公共领域与传媒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与传媒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评第五章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德塞图的抵制理论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第1页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又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说它好回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尔,在他的名著《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给文化定位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

它的概念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这一”文化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其二,文化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用赫尔德尔的话说,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其第2页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文化理论的权威定论。

著名的例子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就接过赫尔德尔的文化定义,称文化是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①对文化的此类理解是我们所熟悉的。

即便是80年代国内大致与西方同步的文化大讨论中,我们听到的文化定义,时常也还是使人想起赫尔德尔来。

但具体地说,什么是文化,又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

文化是各类艺术的总和?抑或它就是传媒:出版物、电台、电视加上电影?它是往昔的怀旧呢,还是闲暇时光的活动?它是为人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抑或同自然环境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或者文化是用来分门别类的组构形式?还是统而论之,文化包括了上面这一切东西?这些问题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答清楚,而且显而易见,它们可以方方面面延伸开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第3页论如何也理不清楚的铺天盖地的一张大网。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1)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1)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能够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理解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理解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不过,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有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即使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在我看来,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确实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了。

1、大众文化的定义探讨大众文化,总会遭遇基本的概念问题:什么是大众文化?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不可能找到最后的公认准确的答案,不过却不妨对这个概念提出一种约略的操作性界说。

我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culture的对译形态(有人也用massculture一词)。

即便是在英语世界,这个词也有种种不同用法。

这里能够列出它的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很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这个定义强调受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没有考虑价值判断。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culture)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这里注重它与高雅文化的明显区别,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 菲斯克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 菲斯克

大众新闻——生产力
1.口头文化的重要性: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和再传播;大众文化被接受 的条件;物质性的意义。 2.“如果电视节目的形式开放性越高,越存在着内在性质疑, 被谈论的也就越多”泡沫剧 3.强调受众的参与性,由单方面的传播,到互动式传播、共 动式传播。 4.研究电视节目形态,让受众参与进来,短信、微博、微信 红包。 5.但是口头传播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受个体影响严重
菲斯克 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促成的,而不是上层强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 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 为支配着的经济利益服务。” 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丧失了物质和 推理的资源(这由剥夺了其权利的社会体系所提供) 资源(电视、唱片、电子游戏、语言等)承载着在经 济上和意识形态上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的利益。 假如文化商品或者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以从中创造出其 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 从而在市场上失败,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态度
The people Popular The popular forces
The mass Folk cultur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有思想、有 目标、有反抗意识的一群人的符号战场,他们通过大 众文化展现自己的力量,对压迫他们的阶层进行反抗。 大众的抵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是 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
菲斯克 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大众文化始终处在生成传播这 种运动过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意义。” 文本+社会+文化关系 “如果把大众文化简单的当做一个文本来看显然是没有意 义的,还必须把这个文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去 理解,只有在社会关系和文本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 活。”购物广场,T恤 文化+传播 “麦当娜文化,沙滩文化,购物广场文化不能脱离其原文 本自身来解读。”明信片,歌迷

当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互动

当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互动

当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互动第一章: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针对普及群体,强调大众参与和享受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往往是少数人或者是特定群体传承的文化形态,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极高的门槛和积累。

而大众文化则是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和传承不依赖于传统形态的积累和门槛,但是强调大众数量和力量的融合。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传媒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

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普及,为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包括电影、音乐、游戏等,与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章:当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推移,大众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音乐、电影、游戏等娱乐形态满足了人们的消遣需求,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文化的象征。

同时,大众文化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其次,大众文化也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质。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分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游戏当中,人们可以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建立起更为紧密的社交网络。

另外,很多大众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人们分享生活的焦点和话题,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三章:大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大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具体来说,大众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 消费习惯的改变:大众文化推动了娱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娱乐方面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

鉴于此,商家们针对大众的消费需求,推出了更多更好的娱乐产品和服务。

2. 价值观的转变:当代大众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们在观看、听取或玩耍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思考和影响,有时会对道德、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章 文化的定义

第一章  文化的定义
11
3、价值认定性定义 特点: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对文化 进行界定。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 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 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 上的工具性装置”。
12
4、结构分析性定义
特点: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体系,每一 个具体的文化内容都是这一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不仅是表象,可能存在深层的意义或价值。
第一章 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诸种界定
1、日常生活
(1)对与文化事业关系紧密的“人”的称呼 (2)文化事业的相关机构 (3)文化活动或场所 (4)把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把人类创造或打上人类痕迹的所有形态都称 作文化。
2、学术界 (1)大众文化 (2)工业文化 (3)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对话、文化
T·帕森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我们把文 化体系本身看作是复合的,内部有所区别的体系。 按照任何一种行为体系的四个根本职能划分的变化 表,我们相应地在四个范畴内(提供知识的象征、 道德评价、表情象征和制度性象征)对它进行分析 ”。
13
5、行为取义性定义 特点: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把文化视 为一 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S·南达(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作为 理想规范、意义、期待等构成的完整体系,既对实 际行为按既定方向加以引导,又对明显违背理想规 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遏制了人类行为向无政府 主义倾向发展。”
多样性
3、总体而言,文化概念歧义丛生
二、什么是文化
1、文化问题的提出 文化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重新认识 和发现,是人这一主体,关于对人与人、人与动物、 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各种 具体或抽象问题的思考。

大众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导论》教学大纲(1—7章)大众文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员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大众文化导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认识和运用大众文化导论的一般规律来正确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通过借鉴西方大众文化话语而研究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问题领域,在全球大众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发现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特征,从而建立起与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中国大众文化学。

第一章导论大众文化与当代中国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二、“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三、“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大众化四、当代大众文化生成的背景第二章大众文化的学说和研究的角度第一节关于大众文化的四种学说:第二节研究大众文化的三种视角:第三章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定义二,一切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的文化;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定义五,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

第四章大众文化的产生及其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变化第一节大众文化对舆论引导的影响第二节正确引导大众文化第五章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一)它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二)它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 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娱乐效果, 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 松的满足。
■ 第六,双向互动性。由于主要依托以国 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大众传媒平台去 传播,即有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 又有国际互联网、移动网络及相应的博 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越来 越多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可以实现传者 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了。
■ 第四,媒介含有价值和观点,有内容性原 则;
■ 第五,多数媒介讯息被组织旨在获利或获 权,有动机原则。
■ 这五个核心概念或原则都旨在以专业化的 媒介研究概念系统去承担公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的任务。
■ 把这五个原则引入大众文化素养研究, 也可以照此推论说,大众文化同大众媒 体的本性一样,就该是运用大众媒介手 段取感染和吸引公众并且从中获利。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谓通俗文化也不能
完全等同。
大众文化在文化中的位置:
➢主导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
和睦等为传播核心的文化过程。
➢高雅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理
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过程。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 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 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 本等的某些特点,创造出原创性新模式, 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 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 时尚潮流。
第四,类型性。 在一部电影剧本或电视机 剧本中,好人与坏人、情人与情敌、由 顺境转逆境或相反等故事,都是按大致 固定的种类或类属的规模去打造的,从 而有武打、言情、警匪、伦理、体育等 众多类型片、类型剧。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2)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2)

•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 守静笃” 。 庄子《庄子·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 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 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 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立普斯: “移情”说 康德:“审美态度” 说 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文学符号学:符号学视角
•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 文学的语言符号性 •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 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 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 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 “符号的动物”。
文学文化学:文化学视角
1.“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 2.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 的
• 综合示意图
文学文化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文学消费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
章节习题
名词解释: 文艺学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 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 依据是什么?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 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 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大众文化概述》课件

《大众文化概述》课件

大众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
大众文化对个人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人们通过接受和追求特定的文化元 素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与其他人产生关联。
大众文化与社会认同
大众文化不仅能够影响个人,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通过共同参与大众文化活动,人们建立起相似的 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感。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关系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成为消费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也 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
大众文化与电影
电影文化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元素 之一,通过电影创作与观影体 验,人们共同分享和交流文化 价值。
影片制作
电影创作的流程与技术也是大 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推动了 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商业化
大众文化成为商业利益的重要方向,产生了 丰富的文化产品市场。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1
个人生活
大众文化对个人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人们的娱乐选择、消费行为等。
2
社会价值观
大众文化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递起到重要作用。
3
文化认同
大众文化也是人们认同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据,塑造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电影院体验
观影是人们追求娱乐的一种方 式,电影院成为人们感受大众 文化的重要场所。
大众文化与音乐
1
音乐流派
音乐作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各种音乐流派的出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 求。
2
音乐产业
音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
3
音乐社交
音乐也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分享与讨论,人们建立起相互 联系与共鸣。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第一章 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第一章 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 西方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 culture的对译形态。

多 人 所 喜 爱 的 文
大 众 文 化 是 为

❖ 约翰·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 中,就列出了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之后所剩余的 文化。
3、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 识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
❖ 个案:杨丽萍舞剧《云南印象》/爱尔兰《大 诃之舞》/旅游中的“民族文化热”/电视栏 目中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族舞她有大 风经将传型 情典最统原 。全原之生
新生美态 整 态, 歌 合的又舞 重原有集 构创现《 ,乡代云 再土之南 创歌力映 云舞的象 南精舞》 浓髓台是 郁和新一 的民作台 民族。既
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
❖ 现代工业的产物
❖ 农业文明的产物
❖ 少数人制造
❖ 集体创造
❖ 利用现代技术合成
❖ 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
❖ 有功利目的:取悦大众、经济效 ❖ 无功利目的 益
❖ 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虚幻性和刻意 ❖ 情感真挚、质朴 性:“作秀”
❖ 即时性,只重流行效果,不重恒 久性
❖ 在长期的生活中得以流传,题材、 内容、手法教稳定
❖ 大众文化: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 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 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 代文化形态。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区别 ❖ 民间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与农业文明相联
系的,自然产生的文化,是民众完全自发的、 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创造出来的文化。
(二)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 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 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 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 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 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 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 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 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 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西方大众文化的解读

西方大众文化的解读

对大众文化界定的角度不同所得结论就不同, 有的从其特点入手,有的从其作用入手,有 的从其目的入手,可谓庞杂多样。 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以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基础的,适应代大众 以充实其私人生活空间的,具有市场化气息 的现代文化。这就决定了它与大众传媒、市 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大众文化兴起经历的阶段
(四)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1.大众文的特征)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 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 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大众文化的奇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 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 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 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 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 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 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 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 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 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 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2、大众文化基本理论由来
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 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 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 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 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 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 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大众’包含着无知、 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 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大众文化导论1

大众文化导论1
6、科幻片。主要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的远景,其主要特色在于情节中包含了科学奇想。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当代中国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大众化、娱乐化和类型化。如果从多种文化类型在电影文化产品中复杂组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电影总体上至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明显的主导文化取向的大众文化片。第二类是带有高雅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片。当代电影的大众化转型在第三种类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电影往往呈现出毫不遮掩的或彻底的大众文化取向,竭力投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简称大众型大众片,或者就叫“大众片”。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 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4、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从西方舶来的最新批评方式之一,其独特思路在于强调降各种电影批评思路综合起来,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相配合,分析和批评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电视
电视的定义: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第一章:大众文化时代的背景与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和通信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互联网等呈现爆炸式增长,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以流行经济文化为基础,以大众接受度为导向的文化,必然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产生一定挑战,并且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文化现象。

在大众文化时代,流行的文化内容如影视作品、音乐、游戏、动漫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内容以及大众传媒在推广和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丰富多样的新闻、广告、综艺节目等形式,都构成了大众文化不断扩展的文化体系,反映了社会群体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第二章: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大众文化的范畴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层次。

其中,主流文化和子文化两种文化形式的并存是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流文化是环绕于社会中心的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主导,被认为是最具普适性和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主流文化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度和社会价值认可度。

它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众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而子文化则是社会中较小的个体性文化,由某一特定的群体所共同拥有和创造,通常带有特定的文化色彩和强烈的个体文化认同。

与主流文化相对,子文化在文化种类、文化形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异质化和变化性。

比如说,漫画迷、游戏迷、音乐迷、快递员等的子文化共同体,具有不同寻常的个性化和归属感,丰富了文化领域的多元性。

因此,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归属于主流文化还是子文化,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以保持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第三章: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的丧失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价值观的丧失。

这种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价值观的货值化和浅化,使得大众文化的主流文化趋于商业化和形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的变迁,以及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教学过程和内容:先讲什么是文化?其次,介绍文化概念的变迁。

最后讨论大众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想我问你,美是什么一样?但是无论文化的概念是如何不确定,但是没有人会排除文化对于人类和个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提出要“文化立国”、“文化立市”都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像苏州这样的一切城市,大家都认为比较有文化,但是对于淮阴这样一个城市,许多人不愿意去,因为觉得它没有文化。

一个日本学者就说,中国现在经济虽然有了很大起色,但是文化却衰落了,因为以前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心文化,辐射其它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这些地方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没有了自己的特征。

像衣俊卿在《文化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举手投足都包含了文化内涵,但是让你说说文化,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尽管很困难,可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来。

譬如你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差异感。

还有你从儿童到成年,经常经历文化危机意识,青年时代的文化观念必然和成年的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巨大的文化冲突,人们就会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或断裂,1如五四运动、文艺复兴这样一些运动,有些人甚至会为某种殉道,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大学者王国维都是这样,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某一种文化,具体地说,这两个人都是为了儒家文化的衰落而自杀。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却是一个难题,古今中外,人们对文化下了无数个定义,多达161种。

在中国,文化这个词语在汉朝时就有了:“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2这里文化主要是和武力相对,在我们国家,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文化主要是和没有文化关联,文化更多地是指一种诗歌、绘画之类的东西一样,所以农民往往被认为缺乏文化。

依俊卿在《文化哲学》中提出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文化: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这个概念主要是代表是斯宾格勒,斯宾格勒把文化看成是和人一样,是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有生长、发育到死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彼此消长。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

”汤因比也持有这种观点,汤因比认为人类存在21种文化,这21种文化彼此起伏,有的文化兴盛了,而其他文化衰落下去,这些文化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加优劣。

文化:人类文明的总称。

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g)。

在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文明的一词更加广泛,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精神和物质的都可以包涵在文明这个词语中。

但现在人们常常互换这两个词语,东方文化,东方文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意思都差不多。

文化:人的第二自然。

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

动物的身体是适应自然的,专门为自然而存在,譬如动物身上有大量的毛,冬天可以御寒,但是人类没有,人类的身体是不适应自然,所以只能依靠织布、造房子来抵御寒冷。

康德说人类是被大自然赶出去,大自然不再保护人类,人类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必须付出代价。

人类最初也是野蛮的,但渐渐有了文化,人类也就摆脱了野蛮。

文化: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

这种观点强调文化是知识、价值、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有人指出,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文化,那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1衣俊卿:《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7页。

2转引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观点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都是文化。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给文化下一个比较全面地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从这些文化概念可以看出,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文化指一切生活方式,狭义文化则意味着价值、精神或者信仰等等。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如吾人生活,必依于工农生产。

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

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

那么,所有产生此治安此条理秩序,且维持它的,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亦莫不为文化重要部分。

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

于是一切教育设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传播与不断进步,亦即在此。

”3“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

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4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5他也把文化分成狭义和广义的,广义的文化为包含一切众多领域:认识的、艺术的、器用的和社会的等等。

文化模式衣俊卿在《文化哲学》里综合了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将“文化模式”分为共时性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和历时性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文化一方面是共时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常共同存在,我们对这些文化都可以比较认识,当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的比较一直是许多学者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譬如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就把世界文化分成三种大的模式:一种印度文化,一类是中国文化,一类是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代表向后退的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原地走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向前进的文化。

不同文明的比较自然会引发关于文明或者文化的优劣意识。

“文明的冲突”主要实在这样的观念,“文化的认同问题”。

共时性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在整体上确实按照“历史统一的逻辑”在发展,而这种历史统一的逻辑主要是按照西方文化逻辑展开的。

衣俊卿将这样文化分为原始文明的文化模式、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和后现代文明模式。

譬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如何在现代文化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文化的变迁模式。

文化变迁模式是许多学者都比较感兴趣,譬如有一本书叫《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就是考察电视的出现对乡村文化的改变。

文化构成人们也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文化的概念:(一)、器物层面,器物组成,衣、食、住、行,反映人类和自然的直接关系,主要是指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反映人类最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制度层面,制度文化显然比物质文化高一个层次,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人类的交往需求。

马克思说人类是“关系”存在。

个体与个体、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譬如家族、国家等。

(三)精神或者价值层面。

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蕴化出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等。

而狭义文化指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精神文化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以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而存在的文化。

”第二节文化概念的变迁现代中国学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主要是从西方那里过来,像美学概念一样,“文化”的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济南,第9页。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济南,第9页。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在黑格尔的《美学》里面,我们还看不到“文化”这两个词,这说明在十八世纪里,文化在西方还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文化在西方最早是指农业、种植和耕耘的意思(agriculture,refer to the tending or cultivation of crops and animals)。

而后来“文化”概念逐渐和精神和智力联系起来。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十八世纪。

这个时期按照约翰·B·汤普林森的说法,可以叫做文化概念的“古典时期”,这个时候的文化主要是指智力和精神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将文化区别于动物,伏尔泰在法语中把文化看成是训练和修炼心智的结果和状态。

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或智力耕耘(inteletual)表示文化,而这里主要是指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

直到十九世纪,还有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又如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中将文化与宗教区别开来,文化的作用甚至是超越宗教之上,他将文化定义“探究完美、追求和谐的完美、普遍的完美。

”6马修·阿诺德把英国社会分为三大阶级:野蛮人、非利士和群氓。

(二)、19世纪,这时文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汤普林森成为文化的科学化阶段。

由于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文化人类学者,他们通过田野考察和实证研究对文化现象进行了仔细描述和解释。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文化人类学之父泰勒,以及摩尔根、恩格斯等,都自觉地以文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他们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进化性特征。

欧洲人发现了非洲、亚洲等不同民族和种族。

所以这时文化人类学家,开始把文化作为不同民族区分的标志,认为不同文明是平行发展的,各个文明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文明。

这时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接近的,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一开始就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与或文明,按它的人种学广义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

人类各个社会中的文化状况,就其能被按一般原则加以调研而言,是研究人类思想与行动的规律的适当主题。

7(三)、进入20世纪,文化学家对文化的研究主要是超越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早期文化学者基本上都强调文化的普遍性,而开始对具体的文化模式、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汤因比和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分析了不同文化的发展,汤因比的文化观点是,文明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他把人类文明分成20种,提出了“文明的比较研究”,反对“文明统一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因为在汤因比看来不同文明并无高低区分,他批评说:当我们西方人把别人唤作土著的时候,我们就等于在我们的观念里把他们的文化特色暗中抹杀了。

我们把他们看成是充斥当地的野兽,我们只是碰上了他们,同碰上了当地的动6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